少坐一會兒,端粒就能變長嗎?

2020-12-01 生物谷

染色體端粒長度與細胞壽命有關,而個人的生活方式也會影響到端粒的長度。當說起良好的生活習慣,我們必會提到要經常參加體育運動。那麼相比天天坐著的人,經常運動會增加我們的端粒長度嗎?

今年9月3號,一篇發表在《英國運動醫學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上[1]的論文希望證實這個問題。研究者隨機選擇了49位年齡68歲經常久坐且肥胖的被試,並將他們分為兩組:實驗組接受了個性化的運動指導,另一組為只接受常規護理的對照組。被試的運動量通過每7天一次的日記、填寫運動量調查問卷和使用計步器來進行評估,久坐時間則通過國際體力活動調查問卷(The Intern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評價。同時,研究者對被試的白細胞端粒長度進行了跟蹤測定。整個實驗為期6個月。

端粒位於染色體的末端,真核生物的染色體每複製一次便會縮短一點,而端粒可以起到保護染色體的作用。圖片來源:medindia.net

研究結果顯示,兩組被試的久坐時長都明顯縮短,而被幹預組每天的運動時間和行走步數有明顯增加。行走步數的改變與端粒長度之間沒有明顯的相關性。另外,中等強度運動的增加和端粒長度之間具有不顯著的負相關,但對實驗組來說,減少久坐時間可以明顯增加端粒長度。

論文發表後,英國科學媒介中心(Science Media Centre)對此研究論文進行了進一步跟蹤報導。針對這次發表的研究論文,中心聯絡了三位相關科學家對論文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質疑,並發表了各自的看法。

來自卡迪夫大學醫學院血液學教授克裡斯·佩珀(Chris Pepper)直接指出,該研究的樣本量太小,不能在運動(或減少久坐)對健康的影響上得出任何實質性的結論。他表示:「我們可以想見,參加有規律的鍛鍊是有益健康的,甚至可能對老年人有潛在的延年益壽效果。然而這個研究並沒有說明為何要測量血細胞的端粒長度,而且實驗中兩組被試的端粒長度都沒有顯著的改變。因此,實驗使用端粒長度為指標,是在轉移視線。「

蘭卡斯特大學生物醫學和生命科學院講師大衛·克蘭西(David Clancy)博士也提出了他的觀點:「目前還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端粒縮短是導致衰老的一個重要因素。不過,導致衰老的一些生理過程至少在某種程度上會縮短端粒長度。 因此端粒長度有時被我們用作衰老的生物標誌物。這次研究中發現有時運動量增加會導致端粒縮短——這與之前的研究結果正相反。但與之前研究不同的是,這次的被試是68歲的老人,並且身體肥胖。也許對這些人來說,運動量的大幅增加反而會導致機體損傷。」

人的衰老涉及一系列非常複雜的生理變化,而端粒長度可以作為衡量衰老的生物標誌物。圖片來源:lovethatface.com

克蘭西還指出:「儘管研究發現久坐時間減少與端粒長度增加相關,但是這一結果只在實驗組中出現,且實驗組總共也只有12名被試,還需要重複實驗驗證這一發現。」

謝菲爾德大學研究肌肉骨骼衰老的拉裡亞·貝爾蘭託諾(laria Bellantuono)教授也對研究的樣本量太小提出了質疑。另外他補充道:「研究結論只依賴於『端粒增長與減少久坐時間相關』這一個數據。想像一下,一個人如果沒坐著,那麼他很有可能是在四處溜達,所以應該可以想見,行走步數的增加和短粒長度增加之間具有明顯的相關性。但研究結果卻並非如此,這讓我對這項研究的有效性產生了質疑。」(生物谷Bioon.com)

參考資料:

Per Sj gren, Rachel Fisher. Stand up for health—avoiding sedentary behavior might lengthen your telomeres: secondary outcomes from a physical activity RCT in older people. Br J Sports Med 2014;0:1–3. doi:10.1136/bjsports-2013-093342

信息來源:Science Media Centre

文章題圖:minnpost.com

相關焦點

  • 延長端粒續命有風險,科學家警告:端粒過長反而容易患癌
    但是最近,一項顛覆性認知的研究,卻提出了警告:端粒過長的人,反而更容易患癌。而這,是第一次,有了實質性的證據:端粒可能存在直接的抑癌途徑,而不是通過端粒酶完成。這是一個重大的影響,通過端粒「延年益壽」的大門,可能將被堵死了。端粒天生過長的雜合群體這次的證據,便是來自於先天基因突變的雜合群體。
  • 科普:一篇文章詳解端粒變短導致細胞衰老的機理
    比如,人端粒的DNA序列是5&39;重複序列,長約 15~20 kb。這些不具有遺傳信息的DNA片段,實際上就是用來緩衝DNA複製後丟失的那些末端DNA序列片段。舉例來講,就好比,生命是一種傳遞紙條的遊戲。
  • 「端粒」真的是決定人類壽命的因素嗎?
    通過研究,科學家發現,決定細胞分裂次數的是一種叫「端粒」的東西。端粒(英文名:Telomere)是存在於真核細胞線狀染色體末端的一小段DNA-蛋白質複合體,它與端粒結合蛋白一起構成了特殊的「帽子」結構,作用是保持染色體的完整性和控制細胞分裂周期。
  • 一個有關衰老的最新理論《端粒效應》
    到1980年代的時候,還是布萊克本參與研究,發現端粒在細胞分裂過程中,起到了保護 DNA 序列的作用。每一次細胞分裂都要複製染色體。每次複製染色體的時候,端粒內側的 DNA 是全面複製,但是端粒那一段的 DNA,每次都會少一點。這就是說細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要變短一點。等到端粒短到一定程度之後,它對染色體的保護作用就沒有了,染色體就不能正常複製,細胞就不能分裂了。
  • 靠譜的衰老指標以及抗衰秘訣---《端粒效應》解讀(一)
    科學家以前就知道端粒的存在,但真正確定端粒結構,正是這本書的第一作者布萊克本在1975年的發現。到1980年代的時候,還是布萊克本參與研究,發現端粒在細胞分裂過程中,起到了保護 DNA 序列的作用。每一次細胞分裂都要複製染色體。每次複製染色體的時候,端粒內側的 DNA 是全面複製,但是端粒那一段的 DNA,每次都會少一點。
  • 精華盤點:端粒與人類疾病!
    某些特定的癌細胞,如果可以阻止端粒酶,端粒就會變短,癌細胞就會死亡。所以深入研究端粒和端粒酶的變化,是目前腫瘤研究中的一個新領域。本文中小編盤點了端粒和人類疾病之間的關聯性研究。Alder教授說道,當我們出生時,我們的端粒非常長,隨著年齡增長端粒會不斷變短,本文中我們發現肺部疾病的個體端粒往往相比正常個體的端粒較短。
  • 一圖一書丨《端粒效應》
    每次複製染色體的時候,端粒內側的 DNA 是全面複製,但是端粒那一段的 DNA,每次都會少一點。這就是說細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要變短一點。等到端粒短到一定程度之後,染色體就不能正常複製,細胞就不能分裂了。如此說來,人變老的本質原因是端粒變短了。 也就是細胞分裂一次,端粒就縮短一點。端粒決定了我們的宿命。
  • 得看「生命時鐘」- 端粒
    端粒長度也被稱作人細胞壽命的「生物時鐘」。換句話說,端粒長度越長,細胞年齡越小;端粒長度越短,細胞年齡越大。所以有的人年過60歲依然容顏不老,身體健康,有的人年紀輕輕卻華發早生,病痛纏身。這其實都和端粒長度有關。
  • 【諾貝爾2009】非凡意義的端粒
    「這三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已經向我們展示,解決辦法存在於染色體末端——端粒,以及形成端粒的酶——端粒酶。」端粒和端粒酶染色體是DNA的載體。在DNA複製過程中,每次其末端都會有一小段複製不到。因此科學家便產生疑問,如果每次都會少複製一點,那麼DNA如何能保持遺傳的穩定性?
  • 端粒太長易患癌?
    此前許多科學家認為,端粒的功能只是防止細胞老化,保持細胞健康。相關論文在線發表於最近的《自然—遺傳學》網站上。據物理學家組織網6月8日報導,這兩個基因變異是TERT(端粒逆轉錄酶)和TERC(端粒酶),51%的人攜帶TERT變異,72%的人攜帶TERC變異。這兩個基因都有調節端粒行為的功能,是維持端粒長度的酶,這種由大部分人所攜帶的風險基因變異還比較罕見。
  • 「科普」端粒與端粒酶:揭開人類衰老的秘密
    因此這種特殊的複製過程會導致DNA複製後的兩條鏈不一樣長,以後隨鏈為模板的DNA丟失一小段末端序列。如果繼續複製,就會導致末端不斷丟失:如果沒有解決措施,最終一定會遺失重要基因。而端粒其實就是位於染色體末端的「炮灰」。
  • 端粒太長或許並不是件好事兒
    圖片來源:medicalxpress.com2016年12月9日 訊 /生物谷BIOON/ --從過去到現在,科學家們一直將端粒變短同機體老化和疾病聯繫起來端粒是染色體末端重複序列的DNA結構,其長度能夠通過端粒酶來增加,隨著細胞每次DNA的複製及分裂染色體末端的端粒都會減少,隨著端粒長度的減少,染色體自身就越來越會受到損傷的影響,最終就會引發細胞死亡。
  • 揭秘科學算命背後真相:端粒與壽命的關係(圖)
    布萊克本認為,(檢測)端粒並不能預測我們能活多長,但是端粒對醫學具有革命性的作用。  對於端粒可以預測人的壽命的說法,布萊克本認為,測端粒只是一種統計方法,其中一些統計與死亡率相關,但是通過檢測端粒的長短來告訴一個人的壽命有多長卻是糊弄人,對端粒所含的信息要結合其他信息和具體情況來解讀。  端粒變短與疾病的聯繫現在有比較清楚的關係。
  • 長端粒抗衰老作用被證實
    在衰老領域,端粒是熱門的研究方向之一。來自 Gladstone 研究所的科學家們發現了防止小鼠形成衰老相關人類疾病的關鍵機制,證實了長端粒的保護作用。 端粒是染色體末端的一種結構,對維持人類基因組的穩定至關重要。端粒的本質和染色體一樣,都是 DNA 序列。打個比方說,端粒就像「鞋帶兩頭的塑料封套」,保證鞋帶不會鬆開。但端粒自身也有壽命。
  • 科學網—端粒效應——揭開染色體與衰老之間的秘密
    通俗地說,就是細胞越老,端粒就越短。當它們變得太短時,細胞就不再分裂,開始變得不活躍、衰老直至死亡。因此,端粒又被稱為生命體的「分子時鐘」。 端粒酶是細胞中一種負責延長端粒的酶。在年輕的細胞中,它在端粒末端加上鹼基,可以讓端粒免受過度磨損,使細胞分裂的次數增加。但隨著細胞分裂,端粒酶的數量不足,端粒逐漸縮短,細胞開始老化。如果端粒酶的活性很高,就能保持端粒的長度,延緩細胞的老化。
  • 端粒抗衰你要了解一下!
    同樣歲數,有的人看上去很年輕,而有的人卻顯老態,兩者的區別可能在於細胞的時鐘物質【端粒】中。國外研究發現,改變生活習慣就能糾正端粒年齡,從而延遲老化狀態。▲上面的明星都是1974年出生,對比就很明顯衰老是生物在生命過程中整個機體形態、結構和功能逐漸衰退的綜合現象。
  • 人類DNA端粒長度決定壽命 嬰兒出生便可預測
    DNA分子可顯示出預期壽命,甚至從一出生的嬰兒就能探測出他們未來的壽命長短。這取決於DNA端粒長度,它可以保護染色體不被損耗。人體DNA分子具有顯示預期壽命的信息,並且在嬰兒剛出生之日起就能進行預測分析。人類預期壽命取決於DNA端粒長度,科學家將端粒描述為:「它能夠起到鞋帶末端塑料保護層的作用」,它將保護染色體不被損耗。端粒被廣泛研究,它被認為對於老化現象具有關鍵因素。很簡單,DNA端粒越長,則壽命越長,同樣,DNA端粒越短,則壽命越短。當然這種預期壽命不包括:意外死亡、疾病和生活方式等因素。
  • 端粒效應——揭開染色體與衰老之間的秘密—新聞—科學網
    通俗地說,就是細胞越老,端粒就越短。當它們變得太短時,細胞就不再分裂,開始變得不活躍、衰老直至死亡。因此,端粒又被稱為生命體的「分子時鐘」。 端粒酶是細胞中一種負責延長端粒的酶。在年輕的細胞中,它在端粒末端加上鹼基,可以讓端粒免受過度磨損,使細胞分裂的次數增加。但隨著細胞分裂,端粒酶的數量不足,端粒逐漸縮短,細胞開始老化。如果端粒酶的活性很高,就能保持端粒的長度,延緩細胞的老化。
  • 三種計算方法剖析,端粒越長越好麼?
    這意味著燈塔水母如果不受外界影響,就能長生不死直到地球末日。那人類最長的壽命到底是多少?現代科學技術水平下,人類在整體的壽命上已經提升不少,122歲164天可能並非人類生命可見的最大值。端粒長短對人類真能影響人類壽命嗎?端粒位於染色體的末端,保護染色體末端免於融合和退化,並防止細胞分裂過程中的DNA脫落,細胞每次分裂後,端粒就會縮短,因為它們在每個複製周期中丟失了一部分。當端粒無法再縮短時,細胞也就達到了衰老狀態。此時,細胞不可逆地停止分裂,並立即激活凋亡機制,即細胞走向凋亡。
  • 或與染色體端粒長短有關
    東方網3月6日消息:據《青年報》報導,眼下正值冬春交際,氣溫的變化有時就像在坐過山車。如此一冷一熱,有的人就會開始咳嗽流鼻涕,被感冒折騰很長一段時間,但也有人無論氣溫如何變化,就算只穿薄薄幾件衣服也很少會受到感冒的侵襲。而一項最新研究發現,22歲以上成年人對感冒的免疫力,與一種染色體端粒的長短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