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老是人一生中不可避免的一件事,讓人頭大。雖然也有那麼一批人好像被時間遺忘了,永遠都那麼年輕。
但絕大多數人都像小編一樣,隨著時間的變化,皮膚不再Q彈,皺紋和白頭髮也長出來了,腰都挺不直了。自古以來,人們都在想盡辦法尋找青春永駐的辦法,比如說,歷代帝王和王公貴族們對長生不老藥的痴迷;又比如說,各大妖精們對唐僧肉的垂涎。但是,他們都失敗了!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當代,經過科學家們堅持不懈的努力,終於解開了衰老的秘密-端粒!
我們人體內有23對染色體,一半來自於爸爸,一半來自於媽媽。
端粒(Telomere)是存在於真核細胞染色體末端的一小段重複DNA序列。(TTAGGG),它與端粒結合蛋白一起構成了特殊的「帽子」結構,作用是保持染色體的完整性和控制細胞分裂周期。打個比喻,如果把染色體比作一根鞋帶,那麼端粒就類似於鞋帶兩端的保護套,保護鞋帶(染色體DNA)不被磨損。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身體的細胞需要生長和更新換代,DNA也隨之進行複製,而每複製一次,端粒就會縮短一點,當細胞正常分裂一定次數之後,端粒就會漸漸消耗殆盡。人類的端粒長度可由出生時的大概11000個鹼基下降到老年期的4000個。
當端粒短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無法再維持DNA的完整性,細胞就不再分裂,人體的組織器官也會隨著越來越多的細胞衰亡而功能退化,也就真正燒到了「殘燭之年」。端粒長度也被稱作人細胞壽命的「生物時鐘」。
換句話說,端粒長度越長,細胞年齡越小;端粒長度越短,細胞年齡越大。所以有的人年過60歲依然容顏不老,身體健康,有的人年紀輕輕卻華發早生,病痛纏身。這其實都和端粒長度有關。
研究表明,端粒的長度變短可引起心血管疾病、癌症的死亡率急劇升高。
此外,端粒較短也與中風、2型糖尿病、慢阻肺等疾病的發生及免疫力的降低有關。
那麼是不是如果一個人的端粒過短,就沒救了呢?不是的!
雖然端粒的初始長度是遺傳自父母的,我們沒有辦法改變,但是好消息是:我們人體內還有一種神奇的酶介物質叫端粒酶,它的存在可以使端粒延長。研究表明,如果我們採取有效的手段提高端粒酶的濃度,是可以減緩端粒縮短的速度的,甚至還可以增長。
憑藉發現端粒和端粒酶獲得諾貝爾獎的伊莉莎白·布萊克本(Elizabeth Blackburn)在《THE TELOMERE EFFECT》(端粒效應)一書中提到影響端粒的5個重要因素包括減肥&飲食、健身鍛鍊、壓力、情緒和環境。
影響端粒酶的關鍵不是你的體重,而是你的腰臀比,端粒酶對你肚子上的脂肪層厚度很是敏感,所以控制體重、科學飲食是很有必要的,切忌一味節食。
研究表明,地中海飲食方式,可有效縮短端粒:多吃富含水果、蔬菜、五穀雜糧、堅果、豆類、海鮮、膳食纖維及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少吃紅肉、加工肉類、高糖食品、omega-6多不飽和脂肪酸等刺激細胞引起炎症的食物。
數據顯示,跟不愛鍛鍊的人的端粒相比,愛鍛鍊的人的端粒普遍較長。且高強度鍛鍊的人的端粒並沒有比適度鍛鍊的人的端粒長出很多。這也就是說,適度鍛鍊即可促進延緩端粒縮短。
伊莉莎白·布萊克本提出兩種高效鍛鍊方式:1. 有氧耐力訓練,最典型的是長跑。每次跑45分鐘,每周跑3次,堅持6個月,你的端粒酶活性就能提高兩倍。2. 高強度的間歇訓練,快跑3分鐘-慢跑3分鐘-走路10分鐘,每天循環反覆3-4次,效果相同。
面對壓力時,做出害怕、緊張、逃避等逃避式反應,會使端粒變短;而做出興奮、自信、戰鬥欲爆棚等積極的反應,則有利於端粒變長。
當我們產生敵意、悲觀、胡思亂想等負面情緒時,端粒縮短速度加快,但當我們積極、專注、充滿善意時,端粒可能變長。
高質量的社交關係、穩定的婚姻關係、和睦的家庭氛圍都有助於改善端粒。
學習了這麼多,是不是覺得讓端粒縮短變慢也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呢。希望未來的日子裡我們都可以活得瀟灑自在,積極向上,努力鍛鍊,讓我們的衰老速度變慢一點,再變慢一點~
*:文章中所有圖片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參考文獻:
1. Chemistry world group. The telomere effect: a revolutionary approach to living younger, healthier, longer[J]. Chemistry world, 2017.
2. Terry D F, Nolan V G, Andersen S L, et al. Association of Longer Telomeres With Better Health in Centenarians[J].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A-biological Sciences and Medical Sciences, 2008, 63(8): 809-812.
3. Kaszubowska, L. &34; J Physiol Pharmacol 59.Suppl 9 (2008): 169-186.
4. Alder J K, Hanumanthu V S, Strong M A, et al. Diagnostic utility of telomere length testing in a hospital-based setting[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8, 115(10).
5. Khaldi R M, Mojiminiyi O A, Almulla F, et al. Associations of TERC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with Human Leukocyte Telomere Length and the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 PLOS ONE, 2015, 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