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懷揣著「長生不老」夢想的人不乏少數,歷史上就有不少王侯將相尋找益壽「仙丹」的傳說。你一定會覺得這些人相當愚昧,世界上怎麼可能存在這樣的
仙丹呢?其實不然,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越來越多的科學家也對這個橫巨於人類社會文明史的千古夢想展開了深入的探索。古人們不老的痴夢究竟能否實現?人類真的能夠創造這個重大的生命奇蹟嗎?
導致生命衰竭的「死亡激素」
「人生自古誰無死」,這一千古名句大家一定耳熟能詳,然而死亡究竟是由什麼引起的呢?
面對這個問題,恐怕大多數人們都只能泛泛而談,沒有幾個人能說得清楚。其實不只是普通人,科學家對此也一直未下定論。目前,動物學家通過對章魚的研究,發現了「死亡之腺」的存在,他們猜測,這就是導致章魚死亡的直接兇手。
你一定好奇世界上存在這麼多種動物,為什麼單單選擇章魚作為調查對象呢?
原來雌性章魚的死亡之路非常離奇。雖然它們平時兇殘成性,除了食殺其他魚類外,還經常與同類廝殺,但是從排卵的第6天開始,雌性章魚就一反常態,變得極為溫順,開始絕食,全心全意地孵化魚卵。經過40多天的孵化,這條雌性章魚的生命也就走到了盡頭。
與人類不同,章魚是沒有思想的,因此它不會因為知道自己將要做母親了就變得溫順起來。因此專家們覺得,肯定有某種生理的變化「導演」了雌性章魚在排卵後的死亡之旅,而這或許與人類的死亡也存在著一定的關係。因此,動物學家對章魚展開了一系列的調查研究。
通過對章魚媽媽進行的大量解剖實驗,科學家終於發現,雌性章魚死亡的奧秘就在它們眼窩後面的一對腺體上。在它們排卵之後,這對腺體就會分泌一種化學物質,導致章魚絕食,最後慢慢死亡。生物學家將這對神秘的腺體稱為「死亡之腺」,而它所分泌的奪命的化學物質則被稱為「死亡激素」。
由此,科學家們也猜想:人類是不是也有類似雌性章魚的這種「死亡之腺」呢?
科學家最初的猜想是正確的,這種「死亡之腺」在人體裡也同樣存在。只是人類的「死亡之腺」是長在人腦之中,而不是像章魚一樣長在眼窩後。
那麼,人類的「死亡之腺」又是什麼呢?它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腦垂體。它雖然只有5克重,不如一粒蠶豆大,卻較章魚的腺體更為複雜。因為它不僅僅分泌「死亡激素」,還同時促進「生命激素」的產生。
這裡講到的「生命激素」就是甲狀腺素。科學家們經研究證實,如果缺少甲狀腺素,人就會感到渾身乏力,不想吃東西,症狀和生產後的雌性章魚一模一樣;而一旦停止分泌甲狀腺素,人體很快就會衰竭而亡。
正如上文所說,雖然腦垂體是促使甲狀腺分泌甲狀腺素的重要腺體,但它同時也是人類的「死亡之腺」。腦垂體會定期釋放一定的「死亡激素」,抑制甲狀腺素的分泌;在人體年老時,這種「死亡激素」的分泌量大大增加,從而使人走向死亡。
科學家曾用年老體衰的大鼠做了對比試驗。他們先把它的腦垂體切除掉,同時對其移植人工甲狀腺素,奇蹟出現了:老年大鼠的免疫功能及心血管系統竟然恢復了青春。
科學家由此推斷,腦垂體所分泌的「死亡激素」,確實能阻礙甲狀腺素的分泌,從而成為促使人類死亡的隱形殺手。
怎樣撥慢「生命時鐘」
找到了死亡的根本,人類延長壽命就有了希望。但是問題出現了,把年老者的腦垂體切除掉,雖然可以杜絕「死亡激素」的產生,但同時也斷絕了人類必需的其他各種激素,這並不是行之有效的益壽方法。
雖然通過控制「死亡之腺」來抑制人類死亡的方法碰到了阻礙,但是一些生物學家從基因入手來抑制人類死亡的研究卻大有進展。
科學家們在尋找導致細胞死亡的基因的研究中,發現了「端粒」的存在。它就像頂高帽一樣,置於染色體的頂端,本身並沒有任何密碼功能。在新細胞中,「端粒」較長;隨著細胞的分裂,其長度就逐漸縮短。當「端粒」不能再縮短時,細胞就無法繼續分裂了,這時候細胞也就到了生命的終點。
目前,生物學家普遍認為細胞的分裂極限為100次,細胞每分裂一次,人類的生命就如時鐘般向前走一格。因此,「端粒」被科學家們視為「生命時鐘」。
然而,在精子和癌細胞內的染色體「端粒」則是個例外,它們都可以長時間不被縮短。這也是癌細胞生命力異常旺盛的重要原因。
但是,它們為什麼會擁有這樣的「特權」呢?
1984年,分子生物學家對單細胞生物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他們發現了一種能維持「端粒」長度的「端粒」酶。除了人類生殖細胞和部分體細胞外,「端粒」酶幾乎對其他所有細胞都不起作用,但它卻能維持癌細胞和生殖細胞「端粒」的長度,使其無限制擴增。
日前,美國從事「端粒」酶研究的專家正在傾注全力尋找能調控「端粒」酶產生的基因物質,以便研製出延緩衰老和抑制癌細胞增殖的靈丹妙藥。我們與廣大癌症患者一樣,都期待著這一天能及早的到來。
低熱量食物可以延緩衰老
除了基因技術,營養學家也找到了一些延緩衰老的養生方法。
美國的生理學家克萊夫·馬克·凱和他的助手多年前就發現:大量減少老鼠食物所含的熱量,老鼠反而延長壽命1/3,從過去的3歲變成4歲。不僅如此,減少飲食的老鼠看上去顯得年輕,很少患有和衰老有關的疾病。
人們在其他許多動物身上重複了以上試驗,從單細胞纖毛蟲到軟體蟲,從蒼蠅到魚類,其結論幾乎完全相同:低熱量飲食動物的生命往往比高熱量飲食動物長得多。
目前,在人體身上的類似實驗還沒有正式開展。不過事實表明,對老鼠有益的現象對人同樣適合。一個很好的例子便是日本的衝繩島的居民,他們傳統的飲食習慣為低熱量,高蛋白質,島上百歲和百歲以上的老人是日本其他地方的40倍。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食用低熱量食物對人們延年益壽是非常有幫助的。
另一方面,研究者發現,對老鼠從中年起採用低熱量食物,其壽命也將增加10%~20%,且患癌症的可能性也大大減少。因此他們提出,限制熱量可以從中年開始,在童年時代還是應該保證充足的熱量,以防對人體發育產生負面影響。
【文章取自相關科學讀物,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錯誤之處,還望讀者朋友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