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破碎的染色體為何會使癌細胞產生耐藥性?

2020-12-25 轉化醫學網

本文為轉化醫學網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Yun

導言:最近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醫學院和路德維希癌症研究所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DNA的破碎是抗癌藥耐藥性的驅動力,從而可以合理設計藥物聯合療法防止癌症患者產生耐藥性,改善其治療效果。

癌症是世界上最大的健康危機之一,與某些疾病不同,癌症是一種不斷惡化、不斷耐藥、不斷復發的疾病。

「色鱗病」一詞的字面意思是「染色體破碎」。經歷了染色體去除的染色體首先分裂成許多片段,然後通過DNA修復隨機重新連接在一起,最終發生非同源末端連接。最近有研究人員發現破碎的染色體會使癌細胞產生耐藥性。

該研究由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醫學院和路德維希癌症研究所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組織,並於12月23日發表在《Nature》期刊上,題目為:「Chromothripsis drives the evolution of gene amplification in cancer」。文章講述了「染色體脫色」的現象,以及如何分解染色體,最終促進癌細胞生長的方式。

文章發表截圖 來源:《Nature》

染色質減數分裂或「染色體碎裂」是一種突變過程,通過該過程,一個染色體經歷大規模的重新排列。染色體區域分裂成更小的片段,重新排列、重新連接,呈現出一個新的基因組。

「這些重排可以一步完成。」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醫學院的研究員Ofer Shoshani博士解釋說,「在發生色桿菌病的過程中,細胞中的一條染色體破碎成許多碎片,甚至分解成數百個碎片,然後以重新排列的順序重新組裝。」 有些片段丟失了,而另一些則保留為染色體外DNA(ecDNA)。這些ecDNA中的某些元素促進癌細胞生長並形成微小染色體。」

在癌細胞核內部的該掃描電子顯微照片中,藍色箭頭指示染色體,橙色箭頭指示環形染色體外DNA。圖片來源: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健康科學

研究小組先前進行的研究發現,在許多癌症中,多達一半的癌細胞都攜帶促癌基因ecDNA。在當前的研究中,研究人員採用了直接觀察染色體結構的方法,以確定基因擴增的步驟以及對甲氨蝶呤耐藥的潛在機制。

該團隊對產生耐藥性的細胞的整個基因組進行了測序,揭示了染色體破碎促進了ecDNA基因的形成,這些基因使抗癌治療產生抗性。研究人員還觀察了染色體內基因擴增後,「色鱗病」如何驅動ecDNA的形成。

研究結果表明,色桿菌病是主要驅動因子,可加速基因組DNA重排和擴增ecDNA,並能快速獲得對變化的生長條件的耐受性。

Shoshani說:「染色體破碎將染色體內擴增(內部)轉化為染色體外(外部)擴增,然後擴增的ecDNA可以適應化學療法或放射療法對DNA的損傷而重新整合到染色體位置。這項新研究突出了染色質增生在癌細胞DNA中的所有關鍵階段的作用,解釋了癌細胞如何變得具有侵略性或耐藥性。」

「我們鑑定出DNA的破碎是抗癌藥耐藥性的驅動力,以及重組破碎的染色體片段所必需的DNA修復途徑的驅動力,從而合理設計藥物聯合療法防止癌症患者產生耐藥性,改善其治療效果。」克裡夫蘭指出。

參考資料:

【1】https://www.genengnews.com/news/shattered-chromosome-found-to-promote-cancer-cell-growth/

【2】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12-shattered-chromosomes-cancer-cells-drug-resistant.html

【3】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03064-z

今日視頻內容推薦:

【Cell】重磅!樊嘉院士團隊首次全面深度剖析早期復發性肝癌的腫瘤免疫微環境

相關焦點

  • 研究人員發現破碎的染色體如何使癌細胞更具攻擊性
    )的現象——染色體被打破,然後重新組裝——促進了癌細胞生長。在染色體碎裂中,細胞中的一條染色體被打碎成許多碎片,有些情況下是數百條,然後按照打亂的順序重新組合。一些片段丟失了,而另一些片段作為染色體外DNA (ecDNA)保留了下來。其中一些ecDNA元素促進癌細胞生長,形成微粒染色體,稱為「雙微粒」。
  • 《科學》突破性研究:多種癌細胞利用DNA複製出錯產生耐藥性
    「對治療的抗藥性可以說是晚期癌症患者面臨的主要問題,對他們來說,即使是有效的治療最終也會失敗。我們已經發現了一種基本的生存策略,癌細胞會利用它產生耐藥性,這也為我們提供了新的可能的治療策略。」抵制癌症治療每年都有數十萬癌症患者受到癌症治療耐藥性的影響,即使是最先進的治療也會導致毀滅性的健康後果。
  • Cell Cycle:乳腺癌細胞耐藥性的分子機理
    研究者Kurokawa教授表示,目前大約有25%的乳腺癌會發生過表達,而且依賴於ERBB2來生存,當前的療法往往是通過利用靶向藥物如曲妥珠單抗或拉帕替尼來特異性地抑制ERBB2,但最終這些療法會隨著癌細胞產生耐藥性而失去作用。
  • 研究人員發現染色體不穩定性是如何讓癌細胞避開免疫防禦的
    赴美看病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眾所周知,癌細胞會傳播基因混亂。當癌細胞分裂時,DNA片段甚至整個染色體都可能被複製、突變或丟失。這被稱為染色體不穩定性,斯隆·凱特琳紀念醫院的科學家們已經了解到,它與癌症的侵襲性有關。
  • Nature:ecDNA,腫瘤異質性和耐藥性的罪魁禍首
    腫瘤在生長過程中,經過多次分裂增殖,其子細胞往往會呈現出分子生物學或基因方面的改變,這種異質性(heterogeneity)使腫瘤的生長速度、侵襲能力、對藥物的敏感性、預後等各方面產生差異。
  • 《Nature》顛覆性發現:癌基因竟然不在染色體上
    ecDNA的中文名,就是染色體外DNA。中學生物課曾講過正常真核細胞的DNA存在於染色體上,但ecDNA存在於染色體外,這有點反常。沒錯,ecDNA的確不同尋常,因為它總是出現在癌細胞中。早在1965年,《柳葉刀》首次報導了染色體外DNA的存在,半個世紀過去,卻鮮有人重視。
  • 「新進展」韓國科學家開發新型抗癌療法可預防耐藥性 減輕不良反應
    近期,韓國的一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抗癌藥,可以潛在地預防耐藥性。這種藥物在機體中遇到癌細胞時,會與癌細胞中過表達的組織蛋白酶B反應,產生的結合物與耐藥性抑制劑一起在癌細胞中特異性釋放抗癌劑,從而有效治療癌症。
  • ...MSKCC等三頂級機構發現了一種全新狀態的癌細胞,是癌細胞異質性...
    他們在肺腺癌的發展過程中發現了一種從來沒有被報導過的癌細胞狀態——「高可塑性癌細胞狀態」(HPCS),這類癌細胞有些不同尋常,它看起來不像肺癌細胞,因為它表現出胚胎滋養層幹細胞、軟骨幹細胞,甚至腎臟細胞的特徵。
  • 科學家開發「納米鈣離子發生器」可幫助消除癌細胞的耐藥性
    化療仍然是對抗癌症的最佳療法之一,但令人沮喪的是,癌細胞會對這些藥物產生耐藥性。現在,鄭州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鈣離子的爆發可以從內部削弱它們的防禦機制,使藥物再次有效。癌細胞可以用一種很聰明的方式來防禦那些會對它們產生毒性的藥物。
  • Nature最新論文驚人發現,最強癌基因竟然不在染色體上……
    鈦媒體注(微信ID:taimeiti): 近日,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 Ludwig 癌症研究所的 Paul Mischel 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大量的癌基因並不在染色體上,而是會從染色體上脫落下來,變成一種小型的 DNA,稱為染色體外 DNA(ecDNA),並發文在 Nature《自然》雜誌上。
  • Nature:首次實時觀察染色體末端修復過程
    這一進展對設計新的癌症藥物產生重要影響。相關研究結果於2016年10月19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Break-induced telomere synthesis underlies alternative telomere maintenance」。
  • 癌基因竟然不存在於染色體上?
    研究團隊發現,其實大量的癌基因並不在染色體上,而是會從染色體上脫落下來,變成一種小型的DNA,稱為染色體外DNA(extrachromosomal DNA,簡稱ecDNA)。 這種顛覆傳統認知的發現到底意味著什麼呢?
  • 癌細胞對療法產生耐受性分子機制 可能幫助開發新型抗癌療法
    大約在10年前,很多癌症研究人員主要聚焦於研究癌細胞的突變以及如何關閉這些突變,而這種專注以治療的形式得到了回報,研究人員開發的新型療法能從本質上關閉大約在一半皮膚癌中發生突變並調節腫瘤細胞生長的基因的表達,然而不幸的是,這種昂貴且艱苦的療法也有其局限性,僅有一半的癌症患者機體的腫瘤會消失1個月至1年時間,而存活下來的癌細胞則會促進癌症患者疾病復發,這種細胞對藥物會產生一定的耐受性。
  • 癌細胞可轉化為脂肪細胞?看最新研究怎麼說—抗癌管家
    抗癌管家提示:腫瘤會隨著對微環境信號的動態反應和治療幹預後的耐藥性發展而發展,可能會經歷數輪潛伏期和激活。惡性腫瘤會通過淋巴或血液向周圍組織或器官轉移,手術切除後容易復發,而這正是惡性腫瘤的可怕之處!
  • Nature意外發現:1種胺基酸吃太多 加劇乳腺癌耐藥性
    然而,許多患者的腫瘤最終會對他莫西芬產生耐藥性,從而導致癌症復發或轉移。由於細胞本身不能產生亮氨酸,因此科學家們能夠操縱培養皿中細胞暴露於亮氨酸的水平,以觀察這種胺基酸對來源於人類的ER+乳腺癌細胞生長的影響。
  • 癌細胞會全體「冬眠」,以此躲過化療
    無論是化療藥物還是靶向藥物,都會產生耐受的情況,一旦出現耐受,癌細胞便會向身體的其他部位逃脫,進而出現復發情況。而這背後,還潛藏著癌細胞的一個隱藏機制,不過目前已經逐漸被醫學界揭示出來了。
  • Nature首次「博士後」前景調查:計算機、數學學者最樂觀
    而這當中有17%的人表示「極為消極」。另外,女性有58%的人持悲觀態度,要比男性的53%要高。而計算機科學、數學研究人員有11%的人「非常樂觀」,這是所有領域中比例最高的。學者們認為工作前景不好,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時機問題」。
  • 癌細胞擴散到肝臟會更糟糕,鄒偉平團隊揭示背後原因,並提出治療手段
    癌細胞擴散到肝臟會更糟糕,鄒偉平團隊揭示背後原因,並提出治療手段 2021-01-06 16: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解密癌細胞的「逃脫絕技」,基因突變之外還有這種方法!
    帶來的結果是攜帶突變的癌細胞對靶向療法產生耐藥性。 而近年來的研究表明,癌細胞在不產生基因突變的情況下,也能夠對靶向療法產生耐藥性。這種「逃脫方法」與癌細胞的可塑性(plasticity)相關,有些癌細胞通過在基因表達和表觀遺傳學方面的改變,轉變成為更能夠耐受抗癌療法的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