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體碎裂促進癌症中基因擴增的進化

2021-01-07 科學網

染色體碎裂促進癌症中基因擴增的進化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5 12:53:46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Don W. Cleveland、Peter J. Campbell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染色體碎裂可促進癌症中基因擴增的進化。2020年12月23日,《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這項成果。

研究人員對產生化學治療抗性的克隆細胞分離株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結果表明,通過依賴於聚(ADP-核糖)聚合酶(PARP)和DNA依賴性蛋白激酶(DNA-PKcs)催化亞基的機制,染色體碎裂是環狀染色體外DNA(ecDNA)擴增的主要驅動力 。

縱向分析顯示,通過另外幾輪染色體碎裂,ecDNA的結構進化進一步提高了藥物耐受性。原位Hi-C測序表明,ecDNA優先束縛在染色體末端附近,當存在DNA損傷時它們會重新整合。最初在低水平藥物選擇下形成的染色體內擴增經歷了連續的斷裂-融合-橋接循環,從而產生了長度超過100兆鹼基的擴增子,並被夾在間期橋接中,然後碎裂,從而產生了微核,其微囊化的ecDNA是染色質碎裂的底物。

研究人員確定了與獲得性抗藥性或癌基因擴增相關的人類癌症中與局部基因擴增相關的相似基因組重排圖譜。研究人員認為,染色質碎裂是加速基因組DNA重排以及擴增為ecDNA的主要機制,並能夠快速獲得對變化生長條件的耐受性。

研究人員介紹,局部染色體擴增通過介導癌基因的過表達來促進癌症的發生,並通過增加其作用會降低抗癌藥功效的基因表達來促進癌症治療耐藥性的產生。

附:英文原文

Title: Chromothripsis drives the evolution of gene amplification in cancer

Author: Ofer Shoshani, Simon F. Brunner, Rona Yaeger, Peter Ly, Yael Nechemia-Arbely, Dong Hyun Kim, Rongxin Fang, Guillaume A. Castillon, Miao Yu, Julia S. Z. Li, Ying Sun, Mark H. Ellisman, Bing Ren, Peter J. Campbell, Don W. Cleveland

Issue&Volume: 2020-12-23

Abstract: Focal chromosomal amplification contributes to the initiation of cancer by mediating overexpression of oncogenes1,2,3, and to the development of cancer therapy resistance by increasing the expression of genes whose action diminishes the efficacy of anti-cancer drugs. Here we used whole-genome sequencing of clonal cell isolates that developed chemotherapeutic resistance to show that chromothripsis is a major driver of circular extrachromosomal DNA (ecDNA) amplification (also known as double minutes) through mechanisms that depend on poly(ADP-ribose) polymerases (PARP) and the catalytic subunit of DNA-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DNA-PKcs). Longitudinal analyses revealed that a further increase in drug tolerance is achieved by structural evolution of ecDNAs through additional rounds of chromothripsis. In situ Hi-C sequencing showed that ecDNAs preferentially tether near chromosome ends, where they re-integrate when DNA damage is present. Intrachromosomal amplifications that formed initially under low-level drug selection underwent continuing breakage–fusion–bridge cycles, generating amplicons more than 100 megabases in length that became trapped within interphase bridges and then shattered, thereby producing micronuclei whose encapsulated ecDNAs are substrates for chromothripsis. We identified similar genome rearrangement profiles linked to localized gene amplification in human cancers with acquired drug resistance or oncogene amplifications. We propose that chromothripsis is a primary mechanism that accelerates genomic DNA rearrangement and amplification into ecDNA and enables rapid acquisition of tolerance to altered growth conditions.

DOI: 10.1038/s41586-020-03064-z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03064-z

相關焦點

  • 首次證實:染色體外DNA促進了多種侵襲性腫瘤的生長,有望成為癌症...
    近日,聖地牙哥加州大學(UC)的研究人員首次證實,染色體外DNA促進了多種侵襲性腫瘤的生長,有望成為癌症治療的新靶點。人類細胞有23對染色體,但在癌症中,基因可以在染色體或環狀染色體外DNA (ecDNA)中擴增,其頻率和功能意義尚不清楚。
  • 染色體外DNA促進了多種侵襲性腫瘤的生長,有望成為癌症治療的新靶點
    近日,聖地牙哥加州大學(UC)的研究人員首次證實,染色體外DNA促進了多種侵襲性腫瘤的生長,有望成為癌症治療的新靶點。 人類細胞有23對染色體,但在癌症中,基因可以在染色體或環狀染色體外DNA (ecDNA)中擴增,其頻率和功能意義尚不清楚。
  • 科學家發現癌基因在染色體外DNA中擴增 可促進腫瘤發展
    染色體外DNA(ecDNA),是一種從穩定的基因組DNA上脫落下來的DNA,以單鏈或雙鏈環狀存在,可促進腫瘤細胞的癌基因的表達。此外,ecDNA上帶有的原癌基因使腫瘤細胞對環境具有更強的適應性,可以響應腫瘤內部環境的變化。
  • 研究人員發現破碎的染色體如何使癌細胞更具攻擊性
    )的現象——染色體被打破,然後重新組裝——促進了癌細胞生長。在染色體碎裂中,細胞中的一條染色體被打碎成許多碎片,有些情況下是數百條,然後按照打亂的順序重新組合。一些片段丟失了,而另一些片段作為染色體外DNA (ecDNA)保留了下來。其中一些ecDNA元素促進癌細胞生長,形成微粒染色體,稱為「雙微粒」。
  • 癌症難治,罪魁禍首竟不在染色體上……
    ecDNA上的癌基因之所以比染色體上的癌基因更能發揮作用,主要是因為不像染色體那樣受到嚴格保護,它更容易讀取,能快速擴增,具有侵略性。從前,癌症科學家專注於染色體,而新的研究有助於改變他們對腫瘤的認知。
  • 「染色體破碎」:了解色鱗病
    哈佛醫學院和EMBL-EBI的研究人員對新發現的突變現象色裂症的癌症類型進行了最大的分析。這項研究是迄今為止同類研究中規模最大的,包含了來自跨越38種不同癌症類型的2600多個腫瘤的全基因組測序(WGS)數據。
  • Science:單個細胞分裂錯誤導致一連串具有癌症特徵的突變
    2020年4月18日訊/生物谷BIOON/---染色體斷裂-融合-橋循環(breakage-fusion-bridge cycle, BFB循環)是一種災難性的突變過程,常見於腫瘤發生過程中,可導致基因擴增並推動基因組快速進化。BFB循環的主要機制尚不清楚,尤其是在這種循環中,染色體橋如何斷裂的關鍵特徵。
  • 科學家發現功能增強子導致染色體外致癌基因擴增
    近日,美國克利夫蘭凱斯綜合癌症中心等科研機構的科研人員在Cell上發表了題為「Functional Enhancers Shape Extrachromosomal Oncogene Amplifications」的文章,發現功能增強子導致染色體外致癌基因擴增
  • 「Nature」破碎的染色體為何會使癌細胞產生耐藥性?
    該研究由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醫學院和路德維希癌症研究所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組織,並於12月23日發表在《Nature》期刊上,題目為:「Chromothripsis drives the evolution of gene amplification in cancer」。文章講述了「染色體脫色」的現象,以及如何分解染色體,最終促進癌細胞生長的方式。
  • Nature |微衛星不穩定型癌症中依賴WRN的重複擴增 ​
    正常情況下WRN耗竭會使MSI細胞中DNA雙鏈斷裂,從而導致細胞周期停滯和/或凋亡。然而更重要的是,WRN是癌細胞的合成致死靶標,是微衛星不穩定型癌症生存所必需的。WRN如何保護MSI癌症免受DNA雙鏈斷裂的機制仍不清楚。
  • 男性更易患癌症的根源:Y染色體基因功能丟失?
    西班牙巴塞隆納全球健康中心的Juan R.González課題組,近日在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上發表結果,發現染色體Y基因表達的極端下調是男性患癌症風險的標誌,並報導Y染色體鑲嵌缺失(LOY)是癌症相關的功能介體。
  • Nature最新論文驚人發現,最強癌基因竟然不在染色體上……
    更強大的癌基因首先介紹一下,ecDNA不是原本就長在染色體之外,而是在細胞有絲分裂中期,從染色體上脫落下來成環的DNA分子,常常帶有癌基因。這是已有的研究成果。從前,科學家們大多是依靠基因測序,來觀察DNA裡的癌基因。一門心思找出那些會促發癌症的基因,卻忽略了基因的物理位置,在癌症中的意義。
  • 專家點評Cell|利用基因組圖揭示癌症複雜結構變異特徵
    簡單的結構變異模式如刪除(deletion)、串聯重複(tandem duplication)只由一個或兩個位點斷裂-融合組成新的連結(junction),而複雜的結構變異則會引起多個連結且組合成各種複雜的序列,通常還會伴隨拷貝數變異(copy number aberration),例如染色體碎裂(chromothripsis)、複雜染色體重排(chromoplexy)、斷裂-融合-橋染色體循環(breakage-fusion-bridge
  • 人體23對染色體科普
    5號染色體,包含了許多染色體內部副本,是基因密度最低點的染色體之一。6號染色體,包含了導致遺傳性血色素沉著病、帕金森氏症、癲癇等疾病的基因。這一染色體上基因的異常也是造成精神分裂症、癌症和心臟病等多種遺傳性疾病的原因。也包含了一些MHC。
  • 新發現:癌症擴散的主力,竟然不在染色體上
    此前人們以為,癌症擴散主要依靠染色體上DNA的複製。這一次,新發現卻刷新了認知:癌基因擴增的主力可能在染色體外。 這是一類被稱為ecDNA(ExtraChromosomal DNA,即染色體外DNA)的DNA,來自從染色體上脫落的遺傳物質。
  • 染色體變異與癌症
    這也被稱為癌細胞對多細胞個體協作系統的「進化叛變」。 這些「叛變」的細胞在與正常細胞的增殖競爭中佔據絕對優勢,群體逐步擴大甚至侵入周圍組織或者遠端器官,導致了癌症。癌症也因此被認為是多細胞生物進化的必然副產物。從單個細胞進化的角度對癌症進行研究並探索決定單細胞增殖速度的DNA因素,也就成為了癌症研究的必然趨勢。
  • JCB:細胞中心體的擴增效應或能開啟癌症
    ,中心體放大的類似案例或能幫助開啟並且促進多種人類癌症的進展。,細胞通常只含有一個中心體,其在每個細胞周期中僅會複製一次,當細胞分裂時,其能將微管組織成為雙極的紡錘體來促進每個子代細胞遺傳相同數量的染色體和單一的中心體,攜帶較多中心體的細胞通常並不會成功分裂,反而會死亡。
  • 癌症研究探秘:癌症如何進化?
    癌細胞的生存不依賴其他細胞,而且它們形成與其人類宿主不同的染色體組型。因此,它們是新物種。迪斯貝格認為,盛行的癌變理論是錯誤的。癌腫的起因不是少數基因突變引發細胞以不受控制的速度生長,而是整個染色體發生紊亂。染色體包含很多基因,因此複製錯誤、斷裂和缺失會導致上萬個基因改變。結果就形成一個有全新特徵的細胞,即一個新的表現型。
  • 人類基因組的基因進化
    在11月13日的《美國科學院院刊》的網站上公示了美國健康研究院癌症研究所的華人學者劉秀芬(Xiu-Fen  Liu)等人有關人類基因組中POTE-actin基因表達和進化的研究論文。         研究組之前曾描述了一種靈長類特異性基因家族POTE,這種基因在許多中癌症中表達,但正常器官中的量很有限。
  • 最詳細的23對染色體科普
    6號染色體,包含了導致遺傳性血色素沉著病、帕金森氏症、癲癇等疾病的基因。這一染色體上基因的異常也是造成精神分裂症、癌症和心臟病等多種遺傳性疾病的原因。也包含了一些MHC。11號染色體,人類856個嗅覺受體基因中40%以上是定位在這個染色體上,還有86個未知分子機制的相關基因,包括幾個mendelian traits、癌症和易感基因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