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次證實:染色體外DNA促進了多種侵襲性腫瘤的生長,有望成為癌症...
近日,聖地牙哥加州大學(UC)的研究人員首次證實,染色體外DNA促進了多種侵襲性腫瘤的生長,有望成為癌症治療的新靶點。人類細胞有23對染色體,但在癌症中,基因可以在染色體或環狀染色體外DNA (ecDNA)中擴增,其頻率和功能意義尚不清楚。
-
科學家首次解析腫瘤染色體外DNA的環狀結構與功能
早期研究認為腫瘤中大量擴增的原癌基因存在於染色體上。2017年,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Paul Mischel教授團隊在Nature雜誌上指出,它們是以染色體外DNA(extrachromosomal DNA,ecDNA)的形式存在的,但ecDNA的結構和功能一直缺乏直接的證據。
-
染色體外DNA促進了多種侵襲性腫瘤的生長,有望成為癌症治療的新靶點
近日,聖地牙哥加州大學(UC)的研究人員首次證實,染色體外DNA促進了多種侵襲性腫瘤的生長,有望成為癌症治療的新靶點。 人類細胞有23對染色體,但在癌症中,基因可以在染色體或環狀染色體外DNA (ecDNA)中擴增,其頻率和功能意義尚不清楚。
-
何謂「致癌基因」?致癌基因如何促使人體發生癌症?
染色體是細胞內記錄遺傳訊息最主要的構造,人類細胞至少有 3 萬個基因的 DNA 編碼儲存其中,不同的基因各具特殊功能。當基因要發揮其功能時會依據這些 DNA 編碼,透過細胞內「轉錄」(transcription)及「轉譯」(translation)機制,合成該基因代表的蛋白質。新合成的蛋白質各有特定的胺基酸序列,因此大小、結構亦不相同,需擔負的任務也不一樣。
-
染色體碎裂促進癌症中基因擴增的進化
染色體碎裂促進癌症中基因擴增的進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5 12:53:46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Don W. Cleveland、Peter J.
-
新發現:癌症擴散的主力,竟然不在染色體上
癌基因擴散的主力,竟然不在染色體上?最近,美國科學家發現,從染色體上脫落後,癌基因才變得「兇猛」起來。儘管這一研究目前還不能用於癌症治療,但的確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新思路。
-
Nature子刊:兒童癌症元兇或是染色體外環狀DNA?
近日,由夏裡特醫學院和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組成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發現,染色體外環狀DNA可從基因組分離和整合,可能導致一些基因被破壞,促進兒童癌症的發展。同時研究人員首次繪製了環狀DNA的詳細圖譜,並有望用於兒童癌症的診斷。該研究發表在近日的《Nature Genetics》期刊上。
-
非小細胞肺癌11種罕見致癌驅動基因靶向治療的最新進展
文章來源:基因Talks近十年來,隨著精準醫療的快速發展,非小細胞肺癌(NSCLC)發現了許多致癌驅動基因,並在晚期NSCLC患者的診斷和治療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EGFR和ALK突變的靶向治療已經成為臨床的標準治療方法,針對其他不太常見的致癌驅動基因的新療法,其臨床試驗結果卻喜憂參半。
-
科學家發現癌基因在染色體外DNA中擴增 可促進腫瘤發展
染色體外DNA(ecDNA),是一種從穩定的基因組DNA上脫落下來的DNA,以單鏈或雙鏈環狀存在,可促進腫瘤細胞的癌基因的表達。此外,ecDNA上帶有的原癌基因使腫瘤細胞對環境具有更強的適應性,可以響應腫瘤內部環境的變化。
-
融合基因: 是致癌魔鬼還是治癌天使?
融合基因: 是致癌魔鬼還是治癌天使? 由染色體易位、缺失等原因導致 作為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腫瘤生物學學科組負責人,為乳腺癌等腫瘤發現多個候選靶標的陳策實研究員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人類基因組中約有2萬多個不同的編碼基因,正常情況下,它們會各自有條不紊地執行不同的功能。但人們發現,在腫瘤發生時,往往伴隨著基因組水平的斷裂和重新拼接。
-
新致癌基因被發現!瞄準膠質母細胞瘤的致命弱點
近日,科學家們確定了膠質母細胞瘤的一種致癌基因,這一發現為這種致命腦瘤提供了一個新的治療靶點。致癌基因作為癌症「催化劑」,會導致腫瘤生長;而抑癌基因作為癌症「制動器」,則會抑制腫瘤生長。 致癌基因的功能獲得性突變、額外的基因拷貝數(即擴增),或表觀遺傳激活,均可引發腫瘤;而抑癌基因的功能喪失,比如功能性突變的喪失、基因本身的缺失或表觀遺傳沉默,也可藉助激活信號通路,引起癌症。 致癌基因對癌細胞的存活至關重要。
-
Nature最新論文驚人發現,最強癌基因竟然不在染色體上……
鈦媒體注(微信ID:taimeiti): 近日,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 Ludwig 癌症研究所的 Paul Mischel 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大量的癌基因並不在染色體上,而是會從染色體上脫落下來,變成一種小型的 DNA,稱為染色體外 DNA(ecDNA),並發文在 Nature《自然》雜誌上。
-
Nature新研究:真正的癌基因竟然不在染色體上
而這些癌基因的在ecDNA上的表達,甚至超過了染色體上的本身的基因表達。過去,科學家一直認為癌基因就是存在於染色體上。這一發現表明,雖然癌基因本身存在於染色體上(事實上,癌基因本身也是人體必須的基因,必然存在於染色體上嘛),但是在表達發揮作用的時候,更多的是那些從染色體上脫落下來的ecDNA在發揮作用。
-
被刷屏的染色體外DNA,這個腫瘤幫兇早在1962年就被發現了……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Paul Mischel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大量的癌基因並不在染色體上,而是會從染色體上脫落下來,變成一種小型環狀的DNA(大小從100Kb到幾Mb不等),被稱為染色體外DNA(extrachromosomal DNA,簡稱ecDNA)。
-
眾病之王——癌症傳讀書筆記(九)致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發現
第一種是結構上的:基因能被想像成具有物理的結構——DNA沿著染色體排成行。第二種是功能上的:如同孟德爾所設想的,基因是遺傳上的特性,可以從一代被傳到下一代。1970年至1980年,遺傳學家開始在以上兩個方面「看到」致癌基因。
-
男性更易患癌症的根源:Y染色體基因功能丟失?
西班牙巴塞隆納全球健康中心的Juan R.González課題組,近日在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上發表結果,發現染色體Y基因表達的極端下調是男性患癌症風險的標誌,並報導Y染色體鑲嵌缺失(LOY)是癌症相關的功能介體。
-
科學家成功揭示腫瘤中環狀染色體外DNA的結構與功能
2019年11月23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題為「Circular ecDNA promotes accessible chromatin and high oncogene expression」的研究報告中[1],來自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路德維希癌症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首次解析了腫瘤染色體外
-
科學家發現小鼠通過染色體聚集辨彆氣味
(olfactory sensory neuron,OSN),多個染色體的某些區域聚集在一個結構中,該結構控制鼻子中全部嗅覺受體基因的表達,同時確保每個細胞只表達一種類型的受體。這種特殊的能力由分布在幾乎所有染色體上的小群體中的成百上千的嗅覺受體基因編碼。為了確保對單個氣味的反應是特定的,每個嗅覺感覺神經元表達一個隨機選擇的單一嗅覺受體基因。基因組可分為拓撲關聯結構域(topologically associated domains)和具有共同染色質價的基因組區室(genomic compartments)。
-
Nature|在風險位點11q13.5的遠端增強子促進Treg對腸炎的抑制
>導語:2020年5月13日,來自英國劍橋大學的Rabab Nasrallah等在Nature上發表了題為「A distal enhancer at risk locus 11q13.5 promotes suppression of colitis by Treg cells」的研究文章,該研究揭示了自身免疫性疾病及過敏性疾病在染色質上的風險位點11q13.5含有一個對Treg有功能的遠端增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