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致癌基因」?致癌基因如何促使人體發生癌症?

2021-01-20 基因谷

【Technews科技新報】「基因」是遺傳的基本單位,每個基因透過 DNA 編碼,儲存了要合成相對應蛋白質的資訊。染色體是細胞內記錄遺傳訊息最主要的構造,人類細胞至少有 3 萬個基因的 DNA 編碼儲存其中,不同的基因各具特殊功能。當基因要發揮其功能時會依據這些 DNA 編碼,透過細胞內「轉錄」(transcription)及「轉譯」(translation)機制,合成該基因代表的蛋白質。

新合成的蛋白質各有特定的胺基酸序列,因此大小、結構亦不相同,需擔負的任務也不一樣。有的蛋白質會分派至細胞膜上接收細胞外的訊息;有的在細胞核內調控基因表現;有的在細胞內負責合成能量分子 ATP;有些蛋白質會分泌到細胞外傳送訊息至其他細胞;也有負責清除自由基、修復 DNA 破損及複製染色體等蛋白質。有些基因表現出來的蛋白質扮演著調節細胞生長速度的角色,精密控制細胞的新生以滿足生體所需,不能過多或太少,若這些基因出了差錯,細胞就有可能生長過剩了。


致癌基因由人體的正常基因轉變而來

「致癌基因」(oncogene)是「原致癌基因」(proto-oncogene)發生變異所致。原致癌基因是細胞內的「正常」基因,表現的蛋白質通常具促進細胞生長及增生能力。正常細胞平常並不會大量表現原致癌基因,只有當細胞受到外界刺激需要進行細胞增殖時,才會誘發原致癌基因的表現。但是當其發生變異後,基因不需受到誘發就會持續大量表現(此時便成為致癌基因了),進而使細胞自發性持續增生形成腫瘤。這些過度增生的細胞並非人體健康所需,但初期並不會影響人體正常運作,然而若腫瘤持續惡化,終將影響人體正常的運作,甚至致命。

以下是 3 種會使原致癌基因變異而成為癌基因的機制:

原致癌基因發生突變後,使得相對應的蛋白質促進細胞增值「活性」上升了,因此無需增加基因的表現量即足以促使細胞持續增生。

原致癌基因從原先的位置遷移至染色體的其他位置,而新的位置若屬於基因表現旺盛區域,則原致癌基因也會隨之高度表現。

原致癌基因於染色體複製時異常多複製了許多套,或是細胞分裂時染色體不平均分配至子細胞,進而使細胞表現過多基因產物。

一些在癌細胞常發生變異的原致癌基因:


1. 表皮生長因子接受器(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

EGFR 基因表現出的是一種細胞表面的接受器蛋白,當它受到「細胞外」的表皮生長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刺激時,會將此刺激訊號傳遞至「細胞內」,藉由活化一連串訊息傳遞機制,增強許多與細胞增長有關基因的表現。近年來研究發現,EGFR 活化的訊息傳遞機制也能抑制細胞死亡,促進癌細胞移動及侵犯的能力。EGFR 基因在許多癌細胞都有突變或基因套數增多的情形,兩者皆能導致 EGFR 蛋白無須外來刺激,就可不斷活化細胞內的訊息傳遞機制,進而促進癌細胞增生與惡化。EGFR 基因突變於國人「肺腺癌」病患比例很高,約佔一半;頭頸癌、乳癌、大腸癌則有部分病患 EGFR 會高度表現。


2. Ras 與 Raf 基因

這兩個基因的蛋白產物就像細胞內控制細胞生長的分子開關,也都是細胞內用以傳遞 EGFR 活化訊息的重要環節,當此二基因發生突變而能自發性發送訊號時,意味著細胞會持續生長與分裂,再也無須依靠 EGFR 的活性。Ras 是癌症中很常見的突變基因,約有三分之一癌症病患的腫瘤組織 Ras 基因有突變,胰臟癌病患更是高達 90% Ras 基因有突變、大腸直腸癌與甲狀腺癌約有一半病患 Ras 基因發生突變。


3. c-Myc 基因

此基因的蛋白產物為一「轉錄因子」,能結合至許多與蛋白質合成、細胞生長、分裂有關基因的表現調控區域,並活化它們的表現。癌細胞內的 c-Myc 基因通常沒有突變,而是因為基因的套數異常增加或是基因轉位至染色體的其他區域,致使 c-Myc 基因的表現大幅增加。c-Myc 表現上升時也會促進細胞與相鄰細胞分離,進而促使癌細胞移動力上升,發生癌轉移的機率更高。此外,c-Myc 會使粒線體產生較多自由基,增加對 DNA 造成的傷害,進而使基因突變的機率增高因而加速癌症的惡化。


癌細胞多半不會同時表現兩個致癌基因

您可能會推測:既然單一致癌基因會造成癌症,是否癌細胞同時擁有多個致癌基因時,會造成更惡性的腫瘤,導致病情更嚴重呢?然而科學家多年研究卻發現,這種情形非常罕見。甚至有研究顯示,若讓癌細胞同時表現兩個致癌基因,反而會使癌細胞生長停頓並呈現細胞老化的徵狀。


致癌基因是研發標靶藥物時鎖定攻擊的目標

科學家關於致癌基因的研究已有 50 多年的歷史,最早是在一些會引起動物產生腫瘤的病毒上發現的。後來才逐漸明瞭這些病毒的致癌基因是它們於感染動物細胞時,意外將原致癌基因攜出並進一步發生基因突變後產生的。

既然致癌基因是導致癌症的原因,阻斷它們在細胞內的功能自然有機會治療癌症。因此國際大藥廠研發抗癌藥物時早已將各個致癌基因列為攻擊標的。如 EGFR 抑制藥物(標靶藥物)已成功延長許多 EGFR 基因發生突變的癌症病患,雖然腫瘤的生長會受抑制甚至變小或消失,但最後癌細胞仍然會產生抗藥性又再復發。後續我們將討論癌症產生抗藥性的原因。

相關焦點

  • 致癌基因,世代相傳?如果有癌症家族史,該怎麼辦
    家族性癌症的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某些情況下,可能是因為家族成員有相似的生活環境和習慣,比如家中有人吸菸,家族飲食中過多食用醃製食品等,可能導致多位家族成員患肺癌、胃癌;也可能是因為一些疾病因素,如家族中多人患有肥胖症;幽門螺桿菌、B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等,也會導致一個家族中多人患癌症。
  • 一些致癌基因狼狽為奸
    德國慕尼黑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這是因為一種名為c-Myc的核蛋白可擺脫細胞內的控制機制,促使癌細胞分裂。這種蛋白可調節細胞的生長和分裂,合成這種蛋白的基因本應在造血、胚胎發育等情況下「工作」,在不需要時受細胞抑制而「休息」。但是,在癌細胞中這種基因卻擺脫抑制、放肆表達,在淋巴癌、乳腺癌等癌症中甚至扮演了「製造者」的角色。
  • 眾病之王——癌症傳讀書筆記(九)致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發現
    這兩種設想都提高了我們對致癌作用在機制方面的理解,將我們對於人類癌症在關鍵的分子失常方面的理解越推越近。   首先是結構上的。1973年,芝加哥的一位血液學家珍妮特·羅利(Janet Rowley)看到了一個人類癌症基因的物理形狀。
  • 臺研究團隊發現致癌主導基因
    臺灣「中研院」生物醫學研究所2日發布最新研究成果,稱發現癌細胞中過度表現的致癌基因paraspeckle Component 1(PSPC1)會促使癌細胞增生、侵襲、轉移。未來若能抑制這一基因的表現,便能減低癌細胞生長、擴散,有助於研發新治癌藥物。據悉,相關研究論文已於日前發表在《自然細胞生物學》雜誌上。
  • 光控基因編輯器有望關閉致癌基因
    人為什麼會得癌症?人體均攜帶有原癌基因,當原癌基因受到外界物理或化學致癌因子的刺激,發生癌變,人就得了癌症。基因治療(gene therapy)是指將外源正常基因導入靶細胞,以糾正或補償因基因缺陷和異常引起的疾病,以達到治療目的。將原癌基因剪切掉,是不是人就不會得癌症了呢?
  • 新致癌基因被發現!瞄準膠質母細胞瘤的致命弱點
    致癌基因作為癌症「催化劑」,會導致腫瘤生長;而抑癌基因作為癌症「制動器」,則會抑制腫瘤生長。 致癌基因的功能獲得性突變、額外的基因拷貝數(即擴增),或表觀遺傳激活,均可引發腫瘤;而抑癌基因的功能喪失,比如功能性突變的喪失、基因本身的缺失或表觀遺傳沉默,也可藉助激活信號通路,引起癌症。 致癌基因對癌細胞的存活至關重要。
  • 科學家發現一個「瘦人基因」,居然是著名的致癌突變ALK?
    ALK突變是一個眾所周知的癌症標誌物。沒想到,ALK還和抵禦肥胖有關。研究者從東歐國家愛沙尼亞的生物庫中提取了包括47102個人的生物數據,裡面都是20-44歲的中青年。把其中身材最苗條的健康人(BMI為健康人群中最低的6%)臨床數據比對DNA樣本,結果發現,瘦人體內大多都有一個叫做的ALK的基因變異體,而對照組的普通人沒有這種變異。
  • 科學家抓住一個「瘦子基因」,居然是著名的致癌突變ALK?
    ALK突變是一個眾所周知的癌症標誌物。沒想到,ALK還和抵禦肥胖有關。研究者從東歐國家愛沙尼亞的生物庫中提取了包括47102個人的生物數據,裡面都是20-44歲的中青年。把其中身材最苗條的健康人(BMI為健康人群中最低的6%)臨床數據比對DNA樣本,結果發現,瘦人體內大多都有一個叫做的ALK的基因變異體,而對照組的普通人沒有這種變異。所以這很可能是一個「瘦基因」。
  • 鑑定出膠質母細胞瘤的致癌基因,致命性腦瘤治療有希望
    近日,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李輝團隊鑑定出了膠質母細胞瘤的一個重要致癌基因,為這種致命的癌症揭示了一個新的治療靶點。癌基因對癌細胞的生存至關重要。沒有它們,癌細胞就會死亡。科學家們已經開發出許多癌症的針對性治療方法,而這些癌症都具有類似的「癌基因成癮性」。癌基因成癮是指腫瘤細胞依賴過度活躍的基因或途徑以實現其生長和存活。
  • 迄今最全癌症驅動基因全景圖:66種癌症中的568個致癌基因匯總
    迄今最全癌症驅動基因全景圖:66種癌症中的568個致癌基因匯總 2020-09-04 16: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放射性物質致癌,為何癌症離不開放化療?終於知道了真相
    癌症的治療措施經常會用到放療和化療的輔助,但是很多人會有疑問,放療化療對人體有輻射會造成巨大的傷害,為什麼還要繼續用呢?放療化療作為治療癌症的常用手段,不僅使多數癌症達到了治癒的可能,還加大了5年存活率甚至更長。放射性物質致癌,為何癌症離不開放化療?
  • 科學家發現抑制致癌基因途徑 人類有望根治癌症
    長期以來,堪稱疾病之首的癌症一直困擾著人類。各國研究者們想盡各種辦法試圖根治癌症,可遺憾的是,這些療法基本上是藥物治療,實際上是治標不治本。如今,英美科學家經過對老鼠的實驗發現,人類有可能找到「關閉」引起致命的癌症基因的途徑。一旦這種抑制誘發癌症的基因的活性的藥物問世,那將給人類戰勝癌症帶來巨大的福音。
  • 迄今最全致癌基因圖譜:568個致癌基因匯總
    28076個腫瘤樣本的基因組進行分析,鑑定了568個癌症驅動基因。  之前的研究表明,癌症平均由四種關鍵的癌症驅動基因平均引起。有些腫瘤僅由一種基因突變導致,而有些腫瘤,例如結直腸癌和子宮腫瘤等,10多種基因突變均可導致。  此外,其他基因組改變,例如結構突變、基因拷貝數改變以及基因組非編碼區突變也有助於腫瘤發生。
  • 科學家或發現新乳腺癌致癌基因
    科學家或發現新乳腺癌致癌基因有望藉此開發更有效的乳腺癌治療手段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病常與遺傳有關。
  • 曾被認為的致癌基因實際上或是一種抑癌基因!
    2018年8月8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西班牙國立癌症中心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幾十年來一直被認為是腫瘤啟動子的基因PLK1,實際上發揮著完全相反的功能,即抑制癌症的發生;研究者表示,PLK1作為開發強大抗癌藥物的靶點或許需要重新開始評估,而這取決於所治療的癌症類型
  • 常見的致癌因素為什麼能致癌?沒想過,讓我來說
    從更加微觀的世界來看,人類罹患癌症的原因歸結為幾方面因素:1.原癌基因活化;2.抑癌基因失活;3.修復基因效果有限。而在宏觀層面,大千世界裡形形色色的物質和人自身的怒哀悲愁,在其長期影響下,均是可能誘發癌症的。
  • 基因甲基化缺失是致癌重要成因
    基因甲基化缺失是致癌重要成因 將為治療癌症提供新途徑 2017-02-27 科技日報 顧鋼 【字體:大 中 小】
  • 生物物理所等實現精準修正膠質瘤致癌基因突變
    膠質瘤(Glioblastoma, GBM))是一種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腦部惡性腫瘤,目前尚缺乏有效的防治手段,以往的研究報導83%原發性膠質瘤攜帶端粒酶基因(TERT)啟動子區域的致癌突變(Killela PJ, et al.PNAS 2013, PMID: 23530248),該突變重新激活端粒酶基因表達,驅動腫瘤的惡性進展,精準修正端粒酶基因啟動子區域的致癌突變是治療膠質瘤的潛在靶點
  • 最殘忍的患癌原因:致癌基因
    基因致癌是最不可捉摸的,至少是在現有的醫療條件下。如果經濟條件允許,你也可以像朱莉一樣選擇基因檢測,預知疾病,提前預防。其實基因就像一本關於你個人的極其詳細的說明書,細緻到每一個器官,每一個細胞,每一個蛋白質分子。在人們的生活中,甚至一些疾病的發生都跟基因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這時會有人心生疑問:為什麼通過檢測基因就可以知道將來可能會患上什麼癌症?是不是其他的癌症也可以通過基因的檢測來預估風險?甚至有人會問,可不可以通過檢測基因來預測壽命?
  • 辣椒到底是致癌還是抗癌?過量食用危害大
    原標題:辣椒到底是致癌還是抗癌?過量食用危害大   眾所周知,辣椒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蔬菜,也常用於輔食。辣椒的果實因果皮含有辣椒素而有辣味,能增進食慾,而且辣椒裡面的維生素c含量在蔬菜中居第一位。同時,吃辣椒還可以補充維生素e、維生素k、胡蘿蔔素等維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