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基因組的基因進化

2020-11-28 生物谷

        在11月13日的《美國科學院院刊》的網站上公示了美國健康研究院癌症研究所的華人學者劉秀芬(Xiu-Fen  Liu)等人有關人類基因組中POTE-actin基因表達和進化的研究論文。

        研究組之前曾描述了一種靈長類特異性基因家族POTE,這種基因在許多中癌症中表達,但正常器官中的量很有限。

        13個POTE基因分散在8個不同的染色體中,並且由一個原始的基因ANKRD26經由人類基因組的擴增和重組進化形成。

        依據序列相似性,POTE基因家族成員分為三類。通過對基因組資料庫進行分析,這個研究組在祖先POTE橫向同源物(Paralog)的一個羧基末端確定出一種肌動蛋白反轉錄轉座子插入。

        通過Northern  blot分析,研究人員在一種乳腺癌細胞系中確定出了假想的7.5-kb  POTE-actin轉錄本。由這種POTE-actin轉錄本編碼的蛋白質被推測為一種120Da的蛋白。

        利用能夠識別POTE蛋白的胺基酸末端部分的抗-POTE  mAbs,研究人員真的在乳腺癌細胞系(已知表達這種融合轉錄本)中檢測到了這種120Da  POTE-actin融合蛋白。

        這些數據證明一種反轉錄轉座子的插入早就了一種不同功能的POTE基因——這意味著通過反轉錄轉座子的插入得以進化出新功能的人類基因。

英文原文:

Evolution and expression of chimeric POTE-actin genes in the human genome.

We previously described a primate-specific gene family, POTE, that is expressed in many cancers but in a limited number of normal organs. The 13 POTE genes are dispersed among eight different chromosomes and evolved by duplications and remodeling of the human genome from an ancestral gene, ANKRD26. Based on sequence similarity, the POTE gene family member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By genome database searches, we identified an actin retroposon insertion at the carboxyl terminus of one of the ancestral POTE paralogs. By Northern blot analysis, we identified the expected 7.5-kb POTE-actin chimeric transcript in a breast cancer cell line. The protein encoded by the POTE-actin transcript is predicted to be 120 kDa in size. Using anti-POTE mAbs that recognize the amino-terminal portion of the POTE protein, we detected the 120-kDa POTE-actin fusion protein in breast cancer cell lines known to express the fusion transcript. These data demonstrate that insertion of a retroposon produced an altered functional POTE gene. This example indicates that new functional human genes can evolve by insertion of retroposons.

 

相關焦點

  • 深度解析人類基因組中的加速進化區
    2005年黑猩猩的基因組測序結果公布,當時我正在加利福尼亞大學做博士後研究,此後研究者們又開始對另外12種脊椎動物進行研究,與此同時,計算機科學家們也忙於開發特殊算法來追蹤多個物種相似區域中的DNA,當然我也進行了一些比較基因組的掃描研究,即通過寫入了一些電腦程式來鑑別其它動物機體中保守的DNA序列,自從我們從古老祖先進化成為人類,機體的DNA才發生了快速的改變,而這些進化特性可以預測人類機體功能的缺失或修飾
  • 在基因組垃圾場裡,科學家發現了進化中的重要基因
    人們通常認為基本基因在進化時期是凍結的——進化的速度非常緩慢,因為變化或死亡會導致生物死亡。億萬年的進化將昆蟲和哺乳動物分開,但是實驗表明,指導果蠅和小鼠體內進化發展的Hox基因可以毫無障礙地互換,因為它們非常相似。這種顯著的進化是基因組研究的一個基礎概念。但是一項新的研究改變了基因保護的基本原理。
  • 基因研究稱人類仍在進化 :痴呆肥胖或被自然選擇淘汰
    參考消息網9月9日報導英媒稱,一項分析了英國和美國共21萬人的基因組的大型研究發現,一系列疾病正通過自然選擇過程從人類的基因庫中被「淘汰」掉。該研究論文的作者之一、紐約基因組研究中心的進化遺傳學家約瑟夫·皮克雷爾說:「這是一個微妙的信號,而我們發現了自然選擇過程正發生在現代人身上的基因證據。」基因組革命使得生物學家能夠通過繪製可用於比較的數十萬人的基因藍圖來親眼見證自然選擇的實際發生過程。通過追蹤特定的變異在數代人身上的相對「興衰」,研究人員能夠推斷出哪些特質得到了傳播、哪些又正在衰減。
  • 幹預物種進化!「基因組編輯」將讓人類更強大,卻遭到科學家反對
    進入到21世紀,人類的科學技術發展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突飛猛進」,在生物學研究領域,科學家們已經從過去對於基因的一知半解,發展到可以簡單地對於物種基因組進行編輯。這項技術的優勢是什麼呢?當人類可以完全掌握這項技術後,這意味著,人類會成為地球上真正的「主宰」,可以通過基因組編輯,來幹預物種的進化,同時,也可以讓未來的人類變得更加優秀。
  • 幹預物種進化!「基因組編輯」將讓人類更強大,卻遭到科學家反對
    什麼是人類基因組編輯?進入到21世紀,人類的科學技術發展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突飛猛進」,在生物學研究領域,科學家們已經從過去對於基因的一知半解,發展到可以簡單地對於物種基因組進行編輯。這項技術的優勢是什麼呢?當人類可以完全掌握這項技術後,這意味著,人類會成為地球上真正的「主宰」,可以通過基因組編輯,來幹預物種的進化,同時,也可以讓未來的人類變得更加優秀。
  • 人類仍在進化,失智症基因或將逐漸被自然選擇而不再困擾人類?
    而一則來自英國的研究則顯示,這種進化在人類身上仍在發生著,一系列疾病正通過自然選擇過程從人類的基因庫中被「淘汰」掉。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9月6日報導,研究人員發現,與阿爾茨海默症和重度菸癮等與人類健康相關聯的基因變異較少出現在壽命較長的人身上,這表明或許在當代人類中自然選擇過程正在逐漸淘汰掉那些不利的變異。
  • Science:基因組進化樹揭示生命進化本質
    看來進化是一個緩和緊張關係的故事,對變化環境的適應是與功能嚴密的生物機器需求的一場拉力戰。在本期專題部分,三篇綜述和一組新聞討論了這個複雜故事的不同方面。通過比較基因組學,科學家正在了解哪些影響促進多樣性或給我們的生物機器施加約束。比較基因組學也給人類生理的進化歷史提供了線索,同時可能會提示治療疾病的新方法。 基因組學與生命之樹 給所有活的東西建一個生命之樹是系統分類研究人員面臨的一個挑戰。
  • 人類進化不是一本天書,基因的有趣變化揭示一切?
    可以從基因在進化中的變化聊一聊。首先,生物進化的動力來自基因突變和自然選擇。於是,科學家通過DNA測序和比對等方法,一直在尋找人類基因組中的各種標記,從而找到自然選擇的痕跡,可以推測人類活動的特徵,包括大規模遷移,種群的擴增和縮小等方面。在進化過程中,就像在編撰一部恢宏的歷史書,一段時間增添或刪減一點情節,最後反映在基因圖譜上出現重大變化。
  • 「變種」基因:人類進化之源
    每時每刻,人類基因都在發生著微小的變異,在悄然無聲間塑造著新人類的樣貌。基因突變這一公認的人類進化之源,正成為各國科學家爭相探究的熱點。    「人類數以千計的基因已經在過去幾萬年間發生進化。」河北醫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呂佔軍說,在史前時代,面對傳染病大範圍流行、高山空氣稀薄等各類生存挑戰和惡劣環境,人類之所以能代代生息,憑藉的正是不斷變異進化的優勢基因。    更大的大腦,是人類區別於猿的特徵之一。
  • 人類基因組時代的泛基因組學
    薩爾茲伯格2010年,華大基因提出了人類泛基因組學的概念,發表了關於泛基因組學的重要文章,那時我剛剛到華大基因實習,雖然未參與過該項目,但多多少少還是有所了解,後來在丹麥人基因組中也對此進行了探索。我們熟知的 「人類基因組計劃(HGP)」 測序得到的基因組序列其實只是人類這個物種少量個體的基因組序列,我們將它稱之為「人類基因組參考序列」,它由若干個高加索人的基因組序列合併而成。我們知道基因組學的研究都需要圍繞 「參考基因組」 來開展,因此它的作用和意義非凡。
  • 跳躍基因:物種跨越,人類進化的新型遺傳方式?
    生殖是人類分享遺傳信息的基本方式。這種遺傳轉移方式被稱為垂直或傳遞性狀「向下」。
  • 全基因組測序揭示人類多樣性和進化的遺傳密碼信息
    在即將出現在8月3號《細胞》(Cell)雜誌封面上的一篇報導中,賓夕法尼亞大學的遺傳學家們和他們的同事對分屬三個不同狩獵者(hunter-gatherer)群體的15個非洲人的完全測序基因組進行了分析,並破解了一些必定涉及人類多樣性和進化的遺傳密碼的信息。  Tishkoff 說:「我們的研究強調了基因組非編碼區域的重要性,特別是調控基因的表達。
  • Nature Genetics:人類基因組中複製區域的進化起源有
    現在,研究人員回答了與這個問題一樣惱人的問題:人類基因組中的成千上萬的長重複DNA片段中,那個是第一個產生的?那些被複製了?     這個答案發表在10月7日的《自然·遺傳學》雜誌上。該研究給出了人類基因組中DNA重複片段複製的第一個進化證據,這種複製部分歸因於疾病和近期的遺傳變異。
  • 《基因組研究》:第一張人類基因組印記基因圖
    來自杜克大學的研究人員創造了第一張人類基因組印記基因(imprintedgenes)圖譜,並且他們表示其成功的關鍵在於一個稱為機器學習(machinelearning)的人工智慧形式:dern-dayRosettastone。
  • 成骨細胞特異因子2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組鑑定、分類及進化分析
    目的:探討成骨細胞特異因子基因家族的進化歷史,對成骨細胞特異因子基因家族的保守結構、蛋白特性、系統發育關係進行系統的比較分析。方法:實驗基於已公布的人、黑猩猩、斑馬魚等8個物種的基因組數據,依據HMMER軟體構建成骨細胞特異因子基因家族的HMM模型,分析了其基因結構、結構域特徵、生化特徵、進化關係和表達特性。
  • Science:獼猴的參考基因組為進化和疾病研究提供線索
    在研究人類生物學和疾病時,獼猴是最常用的非人類靈長類動物模型之一。鑑於獼猴在生物醫學研究中的重要地位,華盛頓大學等多家機構的研究人員近日組裝出獼猴的最新參考基因組,發現了新的譜系特異性基因和擴展的基因家族,有望為進化研究和人類疾病提供線索。
  • 新知:人類基因組沒那麼多
    國際先驅導報文章2004年10月21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以15頁的篇幅發表了國際人類基因組測序聯盟(IHGSC)的最新成果。這篇名為「完成人類基因組常染色質測序」的文章公布了人類基因組迄今為止最精確的序列。2001年的草圖中有15萬個空隙,而這份新序列圖只留下了341個空隙。
  • 基因組研究揭示了榕樹的進化秘密
    榕樹無花果榕樹以其氣生根而聞名,該氣生根從樹枝發芽並最終到達土壤,這棵樹和與之共同進化的黃蜂也有著獨特的關係,並且是唯一可以將其授粉的昆蟲,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在榕樹無花果的基因組中識別出促進其異常氣生根發育並增強其向黃蜂授粉者發出信號的能力的區域。
  • 科學家徐書華:研究亞洲人群基因組 探秘人類進化奧秘
    徐書華在辦公室 鄭瑩瑩 攝中新網上海11月25日電題:青年科學家徐書華:研究亞洲人群基因組 探秘人類進化奧秘作者 鄭瑩瑩在亞太地區,很少有人像徐書華和他的團隊這樣,十幾年來執著探索亞洲人群基因遺傳和演化規律的。
  • 不同於達爾文進化論!科學家揭示基因組進化新機制
    十九世紀,達爾文、華萊士等使用生物表型變異數據,揭示出自然選擇是塑造生物形態性狀進化的機制。二十世紀,木村資生等使用核酸分子變異數據,揭示出隨機遺傳漂變是塑造生物分子進化的機制。現在,西雙版納植物園科技人員使用峨眉錐慄雜交系統的基因組變異數據,揭示出自然選擇與遺傳重組的互作是塑造生物基因組進化的重要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