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徐書華:研究亞洲人群基因組 探秘人類進化奧秘

2021-01-11 中國新聞網

徐書華在辦公室 鄭瑩瑩 攝

中新網上海11月25日電題:青年科學家徐書華:研究亞洲人群基因組 探秘人類進化奧秘

作者 鄭瑩瑩

在亞太地區,很少有人像徐書華和他的團隊這樣,十幾年來執著探索亞洲人群基因遺傳和演化規律的。

徐書華目前是中國科學院特聘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和德國馬普學會共同支持的青年科學家。他的主要研究領域是人類群體基因組學。

徐書華是一個中國「土生土長」的科研人員,1978年出生的他說自己「生逢其時」,對於科研成長這個過程,內心充滿感恩。

上世紀90年代,他從湖北的一個遙遠山區走出來,1996年進入湖北大學,完成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學習,而後到復旦大學攻讀博士學位,2006年畢業後便進入中國科學院工作,直到現在。

徐書華帶領的研究組經過多年積累,系統研究了整個亞太地區人群的遺傳多樣性、遷移歷史和適應性進化,研究水平居亞太前列。他介紹,長期以來,國際領域的生物醫學和遺傳進化研究都主要集中於歐美國家的人群,中國乃至亞洲的人群受關注度相對小得多,研究缺乏長期的、系統的積累。本土的人類群體研究在國際領域也未形成與中國綜合國力相匹配的規模和地位,因此這也是他的團隊和合作者們正在努力的方向。

徐書華介紹,在學術界,他的團隊第一個利用前沿的基因組技術和計算分析手段,在基因組水平上研究了西藏藏族高原人群的系統演化歷史,「我們研究了一系列人群,包括:新疆的維吾爾族,西藏的藏族等一批在亞洲人群遺傳演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族群。」

此外,周邊國家和地區的人群,包括南亞的印度、巴基斯坦、斯裡蘭卡,東南亞的馬來西亞、菲律賓,以及中東的阿拉伯國家等等,徐書華的團隊都有長期關注。

徐書華在辦公室 鄭瑩瑩 攝

徐書華團隊嘗試闡明這些人群的遺傳背景以及基因組多樣性形成機制,比如:「這些人怎麼來的,他們為何會出現,當中經歷了什麼,為什麼會攜帶這些遺傳變異?」

「搞清楚這些問題,不僅能讓我們了解人類族群的演化歷史,而且有助於我們理解人類基因組序列的功能和表型意義。有很多遺傳變異你只能在一些特定的少數族群中才有可能觀察到,繼而進行研究。」他說。

徐書華介紹,基因組學跟語言學、民族關係等領域緊密關聯,群體基因組學的研究不僅能追溯「我是誰,我從哪裡來」,還對現實的人類健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通過回溯族群的「基因史」,了解多樣化人群演化的來龍去脈,複雜的遺傳疾病可以得到更好的理解,從而為精準醫學奠定群體遺傳學基礎。

「今後的精準是建立在大數據基礎上的,過去一種病全世界的人可能用一種藥,未來根據群體或個人基因組的不同,藥也需不同,比如漢族和少數民族吃的藥不同,南方人和北方人吃的藥也不同,甚至上海和浙江的居民吃的藥都不同。今後的目標是不斷精確,精確到一個特定的小群體,最終可能一直精確到『量身定製』的個性化醫療。」徐書華說。

伴隨中國科研實力的總體提升,本土也湧現一批優秀科研人才。作為本土成長起來的科研人才,徐書華說,希望中國能給本土科研人員創造良好的成長土壤,給他們持續、穩定的支撐,讓他們的科研事業能有更多上升的通道、成長的空間。

今後的人生路,徐書華說,很多研究尚在半途中,未來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至少要10年,才能將前面積累的數據以及不斷增長中的信息,逐步消化,轉變為知識。」

他有個理想,就是把一個個族群的遺傳背景、起源和演化歷史研究清楚,建立並解析「中華民族基因庫」,為中國乃至世界的生命與醫學研究做一些基礎性工作。(完)

相關焦點

  • 「解讀」亞洲人群遺傳多樣性
    一項從全基因組水平揭示亞洲人群的精細遺傳結構、系統闡明亞洲人群遺傳結構與地理分布,以及語言結構之間關係的研究成果,12月10日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
  • 海內外90多位科研人員"解讀"亞洲人群遺傳多樣性
    新華網上海12月11日電(記者 張建松)一項從全基因組水平揭示亞洲人群的精細遺傳結構、系統闡明亞洲人群遺傳結構與地理分布,以及語言結構之間關係的研究成果,10日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雜誌上,引起國際科學界廣泛關注。這項研究由國際人類基因組組織——泛亞SNP計劃協作組的90多位科研人員共同完成。
  • ...所研究人員建立了研究人群基因交流歷史和混合動力學機制的新方法
    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美國人類遺傳學雜誌》(AJHG)在線發表了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計算生物學所徐書華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Exploring Population Admixture Dynamics via Empirical and Simulated Genome-Wide Distribution of Ancestral Chromosomal Segments
  • 人群混合歷史及動力學機制研究新方法建立
    10月25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美國人類遺傳學雜誌》(AJHG)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計算生物學所徐書華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Exploring
  • 人類基因組計劃:解讀基因的奧秘
    正如同著名的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獲得者杜伯克所說:「人類的DNA序列是人類的真諦,這個世界上發生的一切事情都與這一序列息息相關,包括癌症在內的人類疾病的發生都與基因直接或間接有關…」人類基因組計劃揭示生命奧秘人類基因組計劃是繼曼哈頓原子計劃
  • 首個全球人群基因組多樣性和祖源信息資料庫發布
    PGG.Population是迄今唯一在基因組水平專門解析人類族群遺傳關係和祖源信息的公開資料庫,同時也是目前收集族群數量最大的群體基因組資料庫,為研究人員、臨床醫生及學生和公眾理解不同人群的遺傳背景提供一個查詢和分析平臺。   人類族群多樣性的形成是一個遷移、隔離、分化、再接觸和交流的複雜演化過程。
  • 科學家揭示人類疾病基因特徵
    近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人類分子遺傳學》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計算生物學所徐書華和金力研究組的研究成果。
  • 青藏高原 人類基因「大熔爐」
    徐書華日前,《美國人類遺傳學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徐書華研究組的研究成果,該項工作解析了青藏高原人群的遺傳背景,重構了高原人群的祖先起源、基因交流和演化歷史,揭開了遠古人類和現代人類徵服青藏高原神秘面紗的一角。
  • 科學家破解古人類基因組 證明亞洲人最早進美洲
    亞洲人最早踏進美洲  中國丹麥兩國科學家破解4000年前古人類基因組 這一成果以封面故事發表在科學期刊《自然》上  本報深圳訊 (記者阮曉光、鮑文娟 通訊員蔣婷燕)昨日,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對媒體宣布,該院和丹麥哥本哈根大學聯合創建的中丹基因組聯合中心完成了世界首例古人類全基因組的深度序列測定和解讀工作
  • 迄今最古老人類基因組測序完成
    原標題:迄今最古老人類基因組測序完成   DNA揭示一群神秘現代人曾漫步亞洲 來自這名狩獵採集男性的脫氧核糖核酸(DNA)序列還同時提供了現代人從非洲向歐洲、亞洲遷徙及其與尼安德特人繁衍的誘人線索。   這根股骨是人類的左大腿骨,它被送到德國萊比錫市馬普學會進化人類學研究所,在這裡研究人員對其進行了碳測年研究。   聯合主持這項研究的古人類學家Bence Viola表示:「這個化石相當特別,並且有可能非常古老。我們就像中了大獎一樣。」
  • 四萬年前中國地區現代人全基因組揭示亞洲人類複雜遺傳史
    該項目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及德國馬普進化人類研究所等團隊合作完成。該項研究分析了距今四萬年前出土於北京房山田園洞的一具男性個體基因組,發現東亞早期人群組成十分複雜。而這項研究獲取了第一個中國地區古人的全基因組數據,也是整個東亞目前最為古老的人類基因組數據。
  • 科學家解析人類基因組計劃的贏利奧秘—新聞—科學網
    1∶178的誘惑
  • 科學家有望破解佔比98%的人類基因組暗物質的奧秘
    2017年2月13日 訊 /生物谷BIOON/ --2003年研究人員完成了人類基因組計劃項目,共對人類基因組中所有30機體中有高達98%的DNA並不會編碼產生蛋白質,很多基因組暗物質被認為是一些非功能的進化殘留物,然而在這些非編碼DNA中隱藏了很多至關重要的調節性原件,其能夠控制數千個基因的活性,此外,這些原件在多種疾病發生中也扮演著非常關鍵的角色,比如癌症、心臟病、自閉症等,同時這些原件也能為科學家們開發新型療法提供新的線索。
  • 基因研究揭示人類膚色的進化之謎
    基因研究揭示人類膚色的進化之謎 原標題:   人類擁有多種膚色,如非洲的阿高人(左)和蘇爾馬人(右)。目前,研究人員發現了有助於形成多種膚色的基因。
  • 混種交配:改變人類基因 影響人類進化
    關於人類的進化史,一直謎霧重重。科學家最新研究認為,當現代人第一次離開非洲大陸後,他們曾經與尼安德特人進行混種交配,這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類基因,並提高了人類的免疫力。正是由於混種交配,人類才成功進化存活至今,而人類的文化也才得以發展進步。然而,由於目前尚無法對遠古時代人類的基因進行分析,因此很難證明當時非洲大陸上存在混種交配。
  • 科學家:人類進化並未停止,高海拔地區人們仍在進化,基因改變!
    其實從上個世紀開始,人類科學家就一直在努力研究人體本身,科學家們想要知道,人類究竟有沒有在繼續進化當中,而如今,這個問題的答案已經是漸漸地浮出了水面。科學家:人類進化並未停止,高海拔地區人們仍在進化,基因改變!
  • 首個中國人群阿爾茲海默症全基因組測序研究發現新風險基因位點...
    首個中國人群阿爾茲海默症全基因組測序研究發現新風險基因位點 香港科技大學深圳研究院「分子神經科學和藥物創新研究孔雀」團隊在阿爾茨海默症研究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針對中國的患病人群首次進行全基因組測序研究,發現了與疾病發生發展有密切關係的新風險基因位點,揭示了人體免疫系統失調與阿爾茨海默症病變的關係
  • 人類基因組計劃
    人類基因組計劃與曼哈頓原子彈計劃和阿波羅計劃並稱為三大科學計劃,是人類科學史上的又一個偉大工程,被譽為生命科學的「登月計劃」。人類基因組計劃由美國科學家於1985年率先提出,於1990年正式啟動的。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和我國科學家共同參與了這一預算達30億美元的人類基因組計劃。
  • 人類基因組計劃:科研距實踐 到底有多遠?
    因為儘管幾乎每一天的每一時每一分每一秒,全球的科學家們都在為此工作,基因測序機器也在飛速地運轉。但面對人類身上這10萬個基因30億個鹼基對,要真正破解人類生老病死的奧秘,並且找出它們各自所對應的遺傳機理,這項浩大的工程才剛剛開始。         2001年,人類基因組計劃框架圖在世界著名科學雜誌《自然》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