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書華在辦公室 鄭瑩瑩 攝
中新網上海11月25日電題:青年科學家徐書華:研究亞洲人群基因組 探秘人類進化奧秘
作者 鄭瑩瑩
在亞太地區,很少有人像徐書華和他的團隊這樣,十幾年來執著探索亞洲人群基因遺傳和演化規律的。
徐書華目前是中國科學院特聘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和德國馬普學會共同支持的青年科學家。他的主要研究領域是人類群體基因組學。
徐書華是一個中國「土生土長」的科研人員,1978年出生的他說自己「生逢其時」,對於科研成長這個過程,內心充滿感恩。
上世紀90年代,他從湖北的一個遙遠山區走出來,1996年進入湖北大學,完成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學習,而後到復旦大學攻讀博士學位,2006年畢業後便進入中國科學院工作,直到現在。
徐書華帶領的研究組經過多年積累,系統研究了整個亞太地區人群的遺傳多樣性、遷移歷史和適應性進化,研究水平居亞太前列。他介紹,長期以來,國際領域的生物醫學和遺傳進化研究都主要集中於歐美國家的人群,中國乃至亞洲的人群受關注度相對小得多,研究缺乏長期的、系統的積累。本土的人類群體研究在國際領域也未形成與中國綜合國力相匹配的規模和地位,因此這也是他的團隊和合作者們正在努力的方向。
徐書華介紹,在學術界,他的團隊第一個利用前沿的基因組技術和計算分析手段,在基因組水平上研究了西藏藏族高原人群的系統演化歷史,「我們研究了一系列人群,包括:新疆的維吾爾族,西藏的藏族等一批在亞洲人群遺傳演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族群。」
此外,周邊國家和地區的人群,包括南亞的印度、巴基斯坦、斯裡蘭卡,東南亞的馬來西亞、菲律賓,以及中東的阿拉伯國家等等,徐書華的團隊都有長期關注。
徐書華在辦公室 鄭瑩瑩 攝
徐書華團隊嘗試闡明這些人群的遺傳背景以及基因組多樣性形成機制,比如:「這些人怎麼來的,他們為何會出現,當中經歷了什麼,為什麼會攜帶這些遺傳變異?」
「搞清楚這些問題,不僅能讓我們了解人類族群的演化歷史,而且有助於我們理解人類基因組序列的功能和表型意義。有很多遺傳變異你只能在一些特定的少數族群中才有可能觀察到,繼而進行研究。」他說。
徐書華介紹,基因組學跟語言學、民族關係等領域緊密關聯,群體基因組學的研究不僅能追溯「我是誰,我從哪裡來」,還對現實的人類健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通過回溯族群的「基因史」,了解多樣化人群演化的來龍去脈,複雜的遺傳疾病可以得到更好的理解,從而為精準醫學奠定群體遺傳學基礎。
「今後的精準是建立在大數據基礎上的,過去一種病全世界的人可能用一種藥,未來根據群體或個人基因組的不同,藥也需不同,比如漢族和少數民族吃的藥不同,南方人和北方人吃的藥也不同,甚至上海和浙江的居民吃的藥都不同。今後的目標是不斷精確,精確到一個特定的小群體,最終可能一直精確到『量身定製』的個性化醫療。」徐書華說。
伴隨中國科研實力的總體提升,本土也湧現一批優秀科研人才。作為本土成長起來的科研人才,徐書華說,希望中國能給本土科研人員創造良好的成長土壤,給他們持續、穩定的支撐,讓他們的科研事業能有更多上升的通道、成長的空間。
今後的人生路,徐書華說,很多研究尚在半途中,未來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至少要10年,才能將前面積累的數據以及不斷增長中的信息,逐步消化,轉變為知識。」
他有個理想,就是把一個個族群的遺傳背景、起源和演化歷史研究清楚,建立並解析「中華民族基因庫」,為中國乃至世界的生命與醫學研究做一些基礎性工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