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萬年前中國地區現代人全基因組揭示亞洲人類複雜遺傳史

2021-02-15 測序中國


10月12日,Current Biology雜誌發表了首次針對中國地區古人類的全基因組研究成果,題為「40,000-Year-Old Individual from Asia Provides Insight into Early Population Structure in Eurasia」。該項目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及德國馬普進化人類研究所等團隊合作完成。該項研究分析了距今四萬年前出土於北京房山田園洞的一具男性個體基因組,發現東亞早期人群組成十分複雜。

田園洞遺址外觀圖

雖然歐洲和西伯利亞地區都有一些古人類樣本基因組被測序,但是在東亞,尤其是中國地區,被測序的古人類基因組樣本非常少,這與中國地區發現的豐富的早期現代人考古材料形成鮮明對比。而這項研究獲取了第一個中國地區古人的全基因組數據,也是整個東亞目前最為古老的人類基因組數據

田園洞人骨架圖

2013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古DNA實驗室已經開展了田園洞人的線粒體和21號染色體的相關研究。當時發現,相比於現代歐洲人,田園洞人與現代亞洲人的遺傳關係更近,應該是古東亞人群的代表。但是,2014年新的研究證據顯示,現代歐洲人混入了更為古老的遺傳成分,而這會使得現代歐洲人在遺傳上遠離其他人群,因此,無法確定,之前的證據是否依然支持田園洞人是古東亞人。

現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古DNA實驗室通過最新古DNA技術,將僅有0.03%的古人類全基因組數據從富含細菌和真菌DNA汙染的古人類DNA樣品中捕獲出來並測序。通過比較田園洞人和未混入古老遺傳成分的歐洲人的基因組數據,確定了4萬年前的田園洞人確已呈現亞洲人遺傳特徵。雖然田園洞人是古東亞人,但他並不是現代東亞人的直接祖先,暗示了四萬年前亞洲人群的多樣性。

田園洞人與其他人群關係示意圖

論文還披露了一些出乎意料的發現。分析顯示,40000年前的田園洞人和一個來自比利時35000年前的古歐洲人有著遺傳上的聯繫。這種聯繫在同時期的其他古歐洲人中並沒有被發現。因此,很有可能當時的東亞人並非和歐洲人發生基因交流,而是與同田園洞人和比利時古人相關的一個未知人群發生過基因交流;這個未知人群從尚未分化的古歐亞人群中的某一亞群演化而來。這兩個古人個體之間的遺傳聯繫,為歐洲人和亞洲人具有複雜的遺傳歷史提供了有力的直接證據。

眾所周知,美洲現代人的遷移發生在距今約兩萬年前,由亞洲經白令海峽進入美洲。田園洞人生活在四萬年前,所以我們預期,所有的美洲土著人群應該和田園洞人有著相同的遺傳聯繫。而讓人意外的是,在美洲土著人群中,亞馬遜人與田園洞人的關係最近。這一結果顯示,美洲土著人群也具有遺傳多樣性,至少是由兩種甚至更多不同的亞洲祖先人群繁衍而來(至少其中一種與四萬年前的田園洞人有著聯繫),這也反過來給東亞史前人群多樣性研究提供了線索。

該項研究獲國家基金委和中國科學院重點研究項目、先導項目基金的資助。

點擊閱讀原文,獲取原文連結。

來源:科學網

· END ·

相關焦點

  • 四萬年前中國現代人基因組揭示亞洲人類複雜遺傳歷史
    10月12日,《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雜誌發表了首次針對中國古人類的基因組研究成果,題為「4萬年前亞洲人為歐亞早期人群結構提供新洞見
  • 四萬年前北京人DNA成功提取:第一個中國古人類基因組
    由此,中國地區古人類的第一個基因組、整個東亞地區最古老的人類基因組誕生。科學家們對這一難得的基因組數據進行了充分研究,他們將其與世界範圍內各種人群的基因組數據等進行了比對。研究最終證實,田園洞人屬於古東亞人,但他並非現代東亞人的直接祖先。也就是說,田園洞人這一支系的東亞人沒能繁衍至今。
  • 最新研究:早期現代人擴散過程複雜 南北路線相差數萬年
    高星指出,化石人類學、古基因組學、考古學等多方面證據顯示,距今約5萬-3萬年間,早期現代人曾沿中亞、西伯利亞、蒙古、中國西北地區等向東擴散,這一「北方路線」擴散晚於沿「南方路線」擴散(距今約12萬-8萬年)開始的時間。這表明早期現代人的擴散是一個複雜過程,在不同時段有著不同的擴散路線,並且擴散的機制和動因可能有所不同。
  • 迄今最古老人類基因組測序完成
    原標題:迄今最古老人類基因組測序完成   DNA揭示一群神秘現代人曾漫步亞洲   尼安德特人與現代人   本報訊一根來自西伯利亞的具有4.5萬年歷史的股骨產生了迄今為止最古老的現代人基因組序列,從而揭示了一個可能曾橫跨北亞的神秘族群。
  • Cell兩連發 | 全基因組關聯研究揭示人類血液學特徵
    近年來,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已鑑定出數千種與複雜表型相關的遺傳變異。由於血細胞在病原體的侵襲,防禦和炎症反應中的關鍵作用,加之人口遷移史和局部進化選擇壓力,與血液學相關的遺傳基因座更傾向在血統人群中分型。例如,與歐洲血統個體相比,非洲血統個體中貧血和微細胞增多症的患病率更高,部分原因是在非洲,地中海,亞洲人群中更常見珠蛋白基因突變(例如鐮狀紅細胞,α/β地中海貧血)【2】。
  • 古代基因組學揭示東亞的歷史!研究表明,東亞居民來自兩個族群
    對東亞地區古代人類基因組的首次大規模研究表明,該地區的許多居民來自兩個曾經不同的種群,這些種群是在大約一萬年前農業發展後開始融合的。這些研究還揭示了從中國南部延伸到南太平洋的古代人類之間的聯繫,以及沿海居民之間的聯繫,這些聯繫可以提供有關人類如何在東亞定居的線索。
  • 作科所從全基因組水平揭示了lncRNA調控水稻重要農藝性狀變異的...
    來源:經濟日報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水稻優異種質資源發掘與創新利用創新團隊、作物基因組選擇育種創新團隊和華盛頓聖路易斯大學的肯·奧爾森(Ken Olsen)團隊合作完成了水稻(亞洲栽培稻)及其祖先種(普通野生稻)非編碼區長鏈非編碼
  • 科學家徐書華:研究亞洲人群基因組 探秘人類進化奧秘
    徐書華在辦公室 鄭瑩瑩 攝中新網上海11月25日電題:青年科學家徐書華:研究亞洲人群基因組 探秘人類進化奧秘作者 鄭瑩瑩在亞太地區,很少有人像徐書華和他的團隊這樣,十幾年來執著探索亞洲人群基因遺傳和演化規律的。
  • 非洲起源論證明人類文明發源於亞洲,現代人是智人雜交的後代
    我們知道一個人或者少數人是不可能繁衍出七十幾億現代人的,實際上是因為這位女性的基因發生突變,她的基因逐漸擴散到了她所在的族群,然後是整個非洲,顯然不是這個女人的後代把其他非洲人都殺死了,某一個基因的突變成為不了智人和現代人的分界點,人類的基因突變從生命誕生那一刻起就一直在進行,如果說她是智人,那麼他的族群是智人,其他非洲人也是智人,當時全世界都有智人存在,典型的比如尼安德特人,他們可以互相繁衍後代,
  • 擁有變異的基因,西藏人無氧登珠峰如履平地,原因在於特殊的血液
    「在過去的15,000年裡,人類種群經歷了如此強烈的選擇,並經歷了如此重大的變化。科學家團隊發表了一項研研究報告書,裡面PLOS遺傳學首次對27個藏族個體進行全基因組序列分析。這項研究發現了三種有助於山區生活的新基因,並證實了先前已知的兩種基因。這些基因變異使藏人能夠更有效地代謝氧氣,防止維生素D缺乏,從而缺氧。
  • 科學網—全基因組測序重現小麥「家世」
    小麥遺傳學家不斷探索,試圖揭示小麥的「家世」。 10月26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魯非和焦雨鈴團隊合作,對共計414種有代表性的普通小麥和近緣麥類物種進行全基因組的重測序,並結合群體遺傳學分析重現了小麥演化歷史。該研究同時挖掘了小麥的基因組多態性,為跨物種轉移適應性成功以進行作物改良奠定了基礎並提供了新視角。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遺傳學》。
  • 首個中國人群阿爾茲海默症全基因組測序研究發現新風險基因位點...
    首個中國人群阿爾茲海默症全基因組測序研究發現新風險基因位點 香港科技大學深圳研究院「分子神經科學和藥物創新研究孔雀」團隊在阿爾茨海默症研究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針對中國的患病人群首次進行全基因組測序研究,發現了與疾病發生發展有密切關係的新風險基因位點,揭示了人體免疫系統失調與阿爾茨海默症病變的關係
  • 人類歷史缺失的一環,中科院揭秘中國史前人群遷徙動態與族群源流
    中國科學院脊椎動物古生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付巧妹教授的研究團隊日前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新近公布的東亞新石器時代的基因組揭開了人類史前史的一塊缺失之地。這項發表在5月15日《科學》雜誌上的研究表明,人口流動在東亞人早期的遺傳史上發揮了深遠的作用。研究人員使用先進的古代DNA捕獲技術,從來自東亞北部和南部的25個9500-4200年前的個體和一個300年前的個體中提取了古代DNA。
  • 研究揭示人類進化中「肥胖基因」的調控機制
    研究揭示人類進化中「肥胖基因」的調控機制(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中國科學報(任芳言):當古人還在打獵、為食物發愁時,他們的基因已經開始變化——總有一些人能囤積更多脂肪,或者更易於從牛奶中獲得營養
  • 全基因組測序重現小麥「家世」—新聞—科學網
    小麥遺傳學家們不斷探索,試圖揭示小麥的「家世」。 10月26日晚,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魯非和焦雨鈴團隊合作,通過對共計414種有代表性的普通小麥和近緣麥類物種進行全基因組的重測序,並結合群體遺傳學分析「重現」了小麥的演化歷史。該研究同時挖掘了小麥的基因組多態性,為跨物種轉移適應性成功以進行作物改良奠定基礎並提供新視角。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遺傳學》雜誌。
  • 揭秘非洲人是世界現代人的祖先,從基因學分析,是謬論
    而亞洲的中國猿人則向南亞,中亞,西亞,東北亞,東南亞分散。化石證明中國猿人在距今300萬年以前,就生活在雲南元謀縣和陝西一帶的深山叢林中,雲南的元謀人和陝西的藍田人就是在舊石器早期、距今200萬年左右的古猿人。從氣候溫差上來看,非洲裔猿人和亞洲中部的中國猿人進化差異顯現!
  • 揭秘非洲人是世界現代人的祖先,從基因學分析,是謬論
    而亞洲的中國猿人則向南亞,中亞,西亞,東北亞,東南亞分散。化石證明中國猿人在距今300萬年以前,就生活在雲南元謀縣和陝西一帶的深山叢林中,雲南的元謀人和陝西的藍田人就是在舊石器早期、距今200萬年左右的古猿人。從氣候溫差上來看,非洲裔猿人和亞洲中部的中國猿人進化差異顯現!
  • 非洲首個大型人類基因組學研究揭示高水平遺傳多樣性
    南非科技部資助的「南部非洲人類基因組計劃(SAHGP)」,順利完成了對24名來自不同民族語言個體的全基因組測序,證實非洲人群存在高水平的遺傳多樣性,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期刊上。該計劃是非洲首個由政府資助開展的人類基因組學研究,旨在揭示南部非洲人群的獨特遺傳特徵,全方位發掘各類人群的多樣性。研究由南非金山大學實施,來自4個省份、講4種民族語言的24名南非人作為樣本採集對象,包括16名黑人以及8名混血或有色人種。
  • 從基因角度看,誰是最古老的中國人?
    有好奇的讀者會問,那麼在二三萬年前的中國又是怎樣的?那個時候已經有少量的新亞洲人在此居住了,而在新亞洲之前還有一批老亞洲人,老亞洲人四五萬年前就出現在中國大陸,他們為了繁衍後代,和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發生了基因交流。後來,老亞洲人在競爭之中,落敗於新亞洲人,此為後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