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解析人類基因組計劃的贏利奧秘—新聞—科學網

2020-12-05 科學網
1∶178的誘惑
科學家解析人類基因組計劃的贏利奧秘

人類基因組計劃為美帶來1萬億美元經濟增長。

 

美國巴特爾紀念研究所6月12日發布的一份頗具爭議的報告指出,解碼人類基因組項目的經濟收益持續增長。該項目結束10年後,目前其帶來的收益已接近1萬億美元。

 

1988~2003年進行的人類基因組計劃是一項由美國牽頭的國際合作計劃,報告指出,投入到最初測序研究中的每1美元公共資金,已使美國經濟得到178美元的回報。這一數目比巴特爾紀念研究所2011年首次估計該研究經濟影響時所得出的「每1美元回報141美元」的結果高出26%。巴特爾紀念研究所總部設在俄亥俄州哥倫布市,是世界最大的獨立研究機構之一。

 

眾說紛紜

 

「人類基因組排序所產生的經濟影響很大、範圍較廣,並持續增長。」該報告的主要作者、巴特爾紀念研究所技術合作實踐研究領導者Martin Grueber說。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院長Francis Collins也引用該報告來反對聯邦資助的減少。NIH是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先鋒部隊。「現在不是削減生物醫學研究經費的時候,證據證明這是對美國未來非常重要的投資。」他說。

 

但是,未參與該調查報告相關工作的經濟學家表示,這個數字並不可靠。批評者補充道,該報告採用的基本方法有缺陷,因為它量化了人類基因組計劃產生的經濟效益,而不是它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後者能夠通過諸如病人康復效果、藥物和診斷方法的產生等指標來測量。

 

伊利諾州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經濟學家Robert Topel指出,衛生研究的效益不能用其對國內生產總值、生產力或就業崗位的影響來衡量。他說:「問題是:人們能從中獲得什麼健康收益,以及未來大家能收穫什麼?」

 

數字遊戲

 

在其最初的研究中,巴特爾紀念研究所計算了該基因工程直到2010年底,對美國經濟產生的金融影響。該報告使用了一種「投入—產出」經濟分析法,測量了該項目通過基因相關業務和大學研究產生的直接和間接產出。而投入主要是政府最初劃撥給該項目的經費。

 

最新的研究更進一步。新研究檢索了直到2012年的數據,並計算了政府最初投入經費(54億美元)的每1美元的收益。另外它還計算了如果投入價值也包括基因組計劃完成後,政府花費在相關基因研究上的91億美元,這種「花小錢辦大事」的做法會產生何種變化。如果按照145億美元的聯合投資價值計算,巴特爾紀念研究所評估出65倍的回報——1美元回報65美元。

 

儘管並未非常關注基因組學的經濟影響,但是其他研究得出了更為適度的結論。2009年由非營利機構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進行的廣泛分析顯示,研究和發展方面的投入回報僅為每美元回饋2.5美元~3美元。

 

Julia Lane稱巴特爾紀念研究所報告的數字是「可笑的」。Lane直到去年還管理著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科學和創新政策計劃中的科學工作,目前是美國研究協會高級管理經濟學家。Lane說,這項分析「加固了這樣一種概念:科學是臺老虎機,你把錢投進去,奇蹟就發生了,最後錢就蹦出來了」。

 

她解釋道,例如,要定義哪些工業活動受到基因組學的影響,巴特爾紀念研究所使用的數據來自一家收集公司信息用於信用評級目的的公司——總部設在新澤西州肖特山的鄧白氏公司,而非使用美國人口普查局制訂的更為嚴格的工業代碼。同樣地,Lane補充道,巴特爾紀念研究所使用了來自鄧白氏公司的「欠合理」的就業數據,而不是美國勞工統計局的高質量數據。

 

其他因素

 

布魯金斯學會恩格爾貝格醫療改革中心的內科醫師和經濟學家Mark McClellan表示,政府的投入不能解釋基因部門所有的增長。「其他一些因素,例如私人投資和創新,也有助於促進隨後的基因組學的臨床和實踐應用的增長。」他說。

 

但是巴特爾紀念研究所技術合作實踐資深總監Simon Tripp對最新報告努力辯護。他說,該報告採用的方法代表了「影響分析的黃金標準」。Tripp還表示,該報告甚至還低估了人類基因組計劃對美國遺傳學和基因組學產業的影響,因為它只集中關注了人類應用。

 

並未參與報告相關工作的俄亥俄州立大學經濟學家Bruce Weinberg也同意,巴特爾紀念研究所使用了一個非常標準的方法。儘管如此,他補充道:「這裡的現實是我們沒有完全衡量我們希望衡量的內容。不只是『創造了多少工作』,還包括『拯救了多少生命』。」

 

Topel把巴特爾紀念研究所的方法比作這樣一個論斷,軍備支出是值得的,因為它使許多人被僱傭於建造船隻和飛機等。「事實上,那些人可以從事其他的追求,這應該被計入成本,而不是軍備支出獲得的好處。」他說。這些支出的實際收益是強化安全,這就像改善健康一樣很難衡量,Topel補充道。(張章)

 

《中國科學報》 (2013-06-17 第3版 國際)

相關焦點

  • 人類基因組計劃:解讀基因的奧秘
    正如同著名的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獲得者杜伯克所說:「人類的DNA序列是人類的真諦,這個世界上發生的一切事情都與這一序列息息相關,包括癌症在內的人類疾病的發生都與基因直接或間接有關…」人類基因組計劃揭示生命奧秘人類基因組計劃是繼曼哈頓原子計劃
  • 人類基因組計劃欲改變未來醫療—新聞—科學網
    據悉,該項目規模堪稱世界之最,科學家將歷時4年開展創新研究來解碼10萬個人類基因組,如病患個人DNA密碼。同時,該項目也得到了英國首相的承諾,以此來確保NHS(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以及英國的研究和生命科學領域處於全球現代醫學發展的前沿。 專家表示,了解一個癌症患者或某種罕見病患者的基因組,將會更好地幫助科學家和醫生了解疾病如何發展。
  • 中國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
    至此,人類基因組計劃距離正式啟動過去了14年,比原計劃提前了兩年多。1990年,人類基因組計劃在美國正式啟動。9年後,中國獲準加入了人類基因組計劃,成為參與這一計劃的惟一發展中國家。在一次訪談中,人類基因組計劃中國聯繫人楊煥明教授說:「人類基因組計劃應該說是1953年4月23號(應為25日)開始的。」
  • 千種植物轉錄組計劃發布新成果—新聞—科學網
    水產新種構築「藍色糧倉」
  • 2000:中國完成人類基因組計劃分配任務
    ,包括曼哈頓原子彈計劃、阿波羅登月計劃及人類基因組計劃。其中,人類基因組計劃的研究價值以及對人類社會的影響遠遠超過前兩項。    何為人類基因組計劃?它的核心是測定人類基因組的全部DNA序列--這裡蘊藏著生命的根本奧秘。科學家一旦研究清楚了所有基因的鹼基對分布詳情,就等於找到了揭開人類生老病死秘密的鑰匙。掌握人類基因的有效應用技術,將會使人們渴望延年益壽,徵服疑難病症的夢想成為現實。
  • 沙特人類基因組計劃旨在找出治病新途徑—新聞—科學網
    為了阻止壞基因被遺傳下去,他和妻子決定進行試管受精(IVF),並藉助植入前遺傳學診斷,篩選沒有繼承ADAT3突變的胚胎。現在,他們有一對2歲大的龍鳳胎。「他們都是健康的。」這位父親說。 這只是Alkuraya接手的數百個求助者之一。現年39歲的Alkuraya可能是沙特最有名的基因偵探。而他的工作是沙特過去10年中不斷發展的人類基因研究的一部分——沙特人類基因組計劃(SHGP)。
  • 科學家徐書華:研究亞洲人群基因組 探秘人類進化奧秘
    徐書華在辦公室 鄭瑩瑩 攝中新網上海11月25日電題:青年科學家徐書華:研究亞洲人群基因組 探秘人類進化奧秘作者 鄭瑩瑩在亞太地區,很少有人像徐書華和他的團隊這樣,十幾年來執著探索亞洲人群基因遺傳和演化規律的。
  • 科學家解析油菜油脂合成的遺傳基礎—新聞—科學網
    油菜籽粒含油量是油菜重要的性狀之一,籽粒含油量的遺傳機理解析對於高含油量品種的選育以及滿足我國不斷增長的食用油需求具有重要意義。 12月10日,華中農業大學教授郭亮課題組與謝為博課題組合作在《分子植物》發表研究論文。該研究在油菜籽粒含油量遺傳基礎解析、新基因挖掘和油脂合成調控網絡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 人類基因組計劃為何廣受矚目
    科學家認為,人類基因組計劃是與曼哈頓原子計劃、阿波羅登月計劃並稱的人類科學史上的重大工程。它由美國政府於1990年10月正式啟動,後有德、日、英、法、中等6個國家的科學家先後正式加入,有16個實驗室及1100名生物科學家、計算機專家和技術人員參與。
  • 昆明植物所解析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漾濞槭全基因組—新聞—科學網
    記者從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獲悉,該所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綜合保護團隊完成了漾濞槭全基因組測序、組裝,獲得了近於染色體水平的高質量全基因組
  • 全基因組測序重現小麥「家世」—新聞—科學網
    論文通訊作者之一焦雨鈴告訴《中國科學報》,原因在於小麥基因組異常龐大和複雜。一方面,小麥基因組的數量有17 Gb,是水稻基因組的40餘倍、玉米基因組的5倍多。另一方面,小麥的基因組包含三套高度相似的亞基因組,來自於三種原本獨立的麥類植物,這些複雜性嚴重製約了小麥遺傳和育種研究。
  • 人類基因組計劃:科研距實踐 到底有多遠?
    因為儘管幾乎每一天的每一時每一分每一秒,全球的科學家們都在為此工作,基因測序機器也在飛速地運轉。但面對人類身上這10萬個基因30億個鹼基對,要真正破解人類生老病死的奧秘,並且找出它們各自所對應的遺傳機理,這項浩大的工程才剛剛開始。         2001年,人類基因組計劃框架圖在世界著名科學雜誌《自然》上發表。
  • 人類基因組計劃
    人類基因組計劃與曼哈頓原子彈計劃和阿波羅計劃並稱為三大科學計劃,是人類科學史上的又一個偉大工程,被譽為生命科學的「登月計劃」。人類基因組計劃由美國科學家於1985年率先提出,於1990年正式啟動的。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和我國科學家共同參與了這一預算達30億美元的人類基因組計劃。
  • 人類基因組計劃進展
    這幾年,不同規模的基因組計劃經常見於報導,目前這些計劃進展如何呢,現在就扒一扒現在這些人類基因組計劃進展。1. 人類基因組計劃(Human Genome Project, HGP)人類基因組計劃起始於20世紀80年代左右,主要目的就是攻克癌症。
  • 人類基因組計劃後,華大基因又發起了一項更宏偉的項目
    繼人類基因組計劃之後,生命科學領域又將迎來一件大事——華大基因與美國斯密森尼生物多樣性基因組學項目組聯合發起了「地球生物基因組計劃」,比人類基因組計劃更宏大的地球生物基因組計劃(Earth BioGenome Project, EBP)即將啟動,目標是破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基因組。
  • 「人類基因組計劃」背後的故事
    「人類基因組計劃」被譽為比「阿波羅登月計劃」還要偉大的工程。記者最近在採訪中了解到,我國能夠與美國、英國等國家合作,在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中完成1%的測序任務,這背後還有一些鮮為人知的事情。在這一計劃的完成過程中,除了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外,還包含了各方面的大力支持。
  • 什麼是人類基因組計劃?
    &nbsp&nbsp&nbsp&nbsp1986年3月7日,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美國生物學家雷納託·杜爾貝科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題為《癌症研究的轉折點——人類基因組全序列分析》的文章。
  • 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新篇章:全合成工人類基因組計劃揭幕
    (圖片摘自www.sciencealert.com)2016年5月20日 訊 /生物谷BIOON/--最近一些科學家、律師以及產業領軍人物在哈佛醫學院進行會談,商議建造一個完整的全合成人類基因組。這意味著需要搞清楚:為了創造蘊含在我們人類體內的每個細胞中的23對染色體(300億個鹼基對),需要哪些化學物質。
  • 人類基因組計劃是我的生命
    1993年,於軍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這一裡程碑式的偉大科學計劃,也成為早期參與計劃的唯一華人,他在導師Maynard V.Olson的全力支持下,促成了中國科學家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  日前,證券時報記者獲得了獨家專訪於軍的機會。從下鄉知青到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從回國推動中國基因組學研究到參與組建華大基因公司,於軍首次向媒體披露往事。
  • 大科學計劃概述:人類基因組計劃
    2000年6月26日是人類科技史上一個令人難忘的日子,參加者人類基因組計劃研究,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和中國科學家同時向世界宣布人類基因組工作草圖已基本完成,已給制出人體97%的基因組,基中85%的基因組序列得到了精確測定,包含了人體約30億個鹼基對的正確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