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因組垃圾場裡,科學家發現了進化中的重要基因

2020-12-05 科技領航人

人們通常認為基本基因在進化時期是凍結的——進化的速度非常緩慢,因為變化或死亡會導致生物死亡。億萬年的進化將昆蟲和哺乳動物分開,但是實驗表明,指導果蠅和小鼠體內進化發展的Hox基因可以毫無障礙地互換,因為它們非常相似。這種顯著的進化是基因組研究的一個基礎概念。

但是一項新的研究改變了基因保護的基本原理。西雅圖的弗雷德·哈欽森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上周在《eLife》上報告說,果蠅中的大量基因對於生存至關重要,而且進化極其迅速。實際上,科學家的分析表明,基因不斷變化的能力是其本質的關鍵。負責這項研究的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研究員哈米特·馬利克說:「這不僅在質疑教條,而且還在將教條從水中吹出來。」

「這項工作是如此漂亮,」芝加哥大學的進化遺傳學家龍漫遠說,「研究人員發現,快速變化的異染色質可以驅動新的必需基因的進化。太棒了!」

新的意想不到的重要性

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基本功能基因具有高度保守的序列,反之亦然的想法主導了進化和發育生物學領域。人們認為新基因很少出現,甚至根本沒有出現。但是到21世紀初,一些研究人員已經證明,快速發展的年輕基因在自然界中並不罕見。儘管圍繞這些年輕基因的功能進化存在很大的疑問,但人們的假設是它們基本上是一些花哨功,只提供了很小的,無關緊要的優點和改進,對生存沒有任何重要意義。

這就是為進化遺傳學家龍漫遠在2010年如此驚訝,當時他和他的學生使用一種叫做RNA幹擾的技術"擊倒"了200個年輕、新穎的果蠅基因。近30%的年輕基因被證明是必要的,沒有這些基因,蒼蠅就會死了。然而,更令人驚訝的是,大致相同的老年基因比例是必不可少的——只有25%-35%的這些基因。年輕的基因和古老基因一樣有可能對基本功能進行編碼。

「我真的很震驚,也很興奮,」龍漫遠,「我們認為,該領域的舊觀念不正確,不正確。」由於他們的發現似乎具有破譯性,龍漫遠說他決定仔細收集數據,並使用CRISPR等新技術對其進行進一步測試。他的團隊在最近的預印本中更新了2010年的研究,該研究解決了早期研究中的一些方法學難題,並將其分析擴展到702個新果蠅基因。新論文得出了相同的一般結論,但提出了新的問題:這些年輕基因究竟在做什麼,它們如何變得如此重要?

新舊比較

為了找出答案,馬利克(Malik)和他的研究生巴瓦塔裡尼·卡西納坦(Bhavatharini Kasinathan)關注了昆蟲中最大的轉錄因子家族ZAD-ZNF基因。在龍漫遠的早期研究中,其中一些被標記為新的必需基因,但對其功能的了解還不夠。這些ZAD-ZNF基因中大約有70個存在於所有果蠅物種中,但20個則不是:在各種果蠅物種4000萬年的進化過程中,它們丟失和獲得了好幾次。

令研究人員驚訝的是,黑腹果蠅 (Drosophila melanogaster)特有的20個基因編碼的基本功能與4000萬年來嚴格保存的70個基因一樣,具有編碼基本功能的可能性。這些結果獨立地證實了龍漫遠在果蠅整個基因組中的觀察結果,龍漫遠稱之為「漂亮」。

然而,奇怪的是,馬利克(Malik)和卡西納坦(Kasinathan)觀察到黑腹果蠅特有的20個基因中,發展最快的基因比起發展較慢的基因更有可能編碼基本功能。

在調查的這一點上,馬利克說:「您真的開始質疑您在生物學方面想的一切,因為您會想,『等一下。這是什麼?'」

努力保持相關性

為了更深入地研究這個令人困惑的結果,卡西納坦尋找了Nicknack和Oddjob的功能的線索(Nicknack和Oddjob是兩個迅速進化的重要ZAD-ZNF基因)。當她檢查果蠅細胞內的活躍分子時,她遇到了另一個驚喜:這些轉錄因子並未定位於常染色質,常染色質是大多數基因所在的基因組部分。

相反,它們定位在異染色質上——密集堆積的DNA區域主要保持沉默狀態,因為它們包含大多數非編碼DNA和其他所謂的基因組垃圾。異染色質在很大程度上已被分子生物學家所忽略,他們喜歡專注於富含基因的常染色質上,而常染色質的作用主要是在常染色質中起作用。但是,即使異染色質被認為是基因組中無用的垃圾場,它也確實包含一些細胞管理至關重要的序列,例如著絲粒,協助製造蛋白質的核糖體RNA,以及一些控制整個基因組中基因表達的調節性RNA。因為它是如此迅速地進化,所以不同物種中的異染色質區室都或多或少地具有相同的基本功能,但是它們的基礎DNA序列卻完全不同。

據馬利克說,這解釋了為什麼Oddjob和Nicknack如此迅速發展的原因:他們必須適應不斷變化的異染色質DNA環境才能保持功能。在某些方面,它們就像免疫系統的基因一樣,它們在軍備競賽中迅速變化以跟上迅速發展的病原體。但是在這種情況下,馬利克說:「這幾乎就像是基因組中發生的軍備競賽,只是為了維持基本功能。」

為了進一步研究這兩個基因的功能,研究人員在姐妹種黑腹果蠅 (Drosophila melanogaster)和擬果蠅(Drosophila simulans)之間交換了Nicknack的副本,以查看該基因的兩個版本是否可以在功能上相互替代。奇怪的是,他們發現來自黑腹果蠅的Nicknack可以挽救雌性擬果蠅,但不能拯救雄性擬果蠅。馬利克解釋說,這是因為雄性的Y染色體充滿了異染色質,巨大的黑色染色體可以恢復足夠的功能,以確保雌性擬果蠅的存活,但是,雄性擬果蠅中所有迅速發展的異染色質使它不堪重負。

「我們考慮的是非常重要的基因……超高度保守。」卡西納森說, 「但是這是一個基因家族的案例,它對發育非常重要,而且您甚至把密切相關的轉錄因子都換掉,但它不起作用。這真是令人驚訝,也很酷。」

如何成為不可或缺的

這也是自相矛盾的:如果新基因是必不可少的,那麼以前的生物沒有它們怎麼生存?馬利克認為有兩種可能性:一個是祖先的基因將其功能讓給了一個新基因;另一個是新基因具有祖先生物不需要的功能。今天的物種面臨著祖先沒有的問題,而這些新問題需要新的解決方案。但是「如果這些異染色質序列的進化實際上首先導致了對這種基本功能的需求,那又會怎樣呢?」馬利克問。

「基本功能本身可能不會得到保留,這是一個異端概念。」 他繼續說,「我們不僅僅是在說基本基因沒有得到保留。實際上,我們說的是基本功能有可能不被保留,因為它們都是特定於祖輩與後代的背景。」

馬利克(Malik)和卡西納坦(Kasinathan)現在將注意力轉向其他ZAD-ZNF轉錄因子,其中許多也定位於異染色質。馬利克說:「我們基本上忽略了基因組的這個區室,因為它是如此的缺乏基因……實際上,至少對於ZAD-ZNFs來說,對這種年輕基因悖論的答案變得至關重要。」

這一發現在識別與各種醫學狀況和生物學奧秘有關的基因很重要。「如果您對著絲粒的功能感興趣,僅查看在人類、酵母和果蠅中完全保守的基因,那麼您可能會錯過真正重要的基因,它們可能成為潛在的治療靶標。」馬利克說, 「我們已經讓我們的直覺和教條將我們偏向某種程度,以至於我們可能會錯過許多重要的生物學知識。」

相關焦點

  • 「垃圾DNA」中發現了快速進化的基因之謎的關鍵|DNA|基因...
    億萬年的進化將昆蟲和哺乳動物分開,酵母和蠕蟲之類的簡單生物是如何進化為鳥類和哺乳動物這樣的複雜生物的呢?一項針對基因組進行的廣泛比較研究顯示,問題的答案可能就隱藏在生物的垃圾脫氧核糖核酸(DNA)中。美國科學家發現,生物越複雜,其攜帶的垃圾DNA就越多,而恰恰是這些沒有編碼的「無用」DNA幫助高等生物進化出了複雜的機體。
  • 水稻基因組「垃圾DNA」的真相
    近日,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農科院作科所),水稻優異種質資源發掘與創新利用團隊等研究人員利用全基因組分析的手段,對水稻及其近緣野生種基因組中的「垃圾DNA」進行注釋。結果發現,有些被稱做「垃圾DNA」的變異與水稻澱粉含量、籽粒大小等重要農藝性狀的多樣性相關。其研究結果發表在《科學進展》上。
  • 科學家揭示棉花基因組進化歷程
    因此,提高棉花品質,是我國棉花研究中非常重要的課題。」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高等研究院院長朱玉賢告訴《中國科學報》。   近日,朱玉賢團隊解析了世界上首個高精度的草棉參考基因組,解決了困擾已久的棉花A基因組進化起源問題,為棉花遺傳改良提供了寶貴的基因組資源,將加快培育高產優質的棉花新品種的進程。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遺傳學》。
  • 深度解析人類基因組中的加速進化區
    2005年黑猩猩的基因組測序結果公布,當時我正在加利福尼亞大學做博士後研究,此後研究者們又開始對另外12種脊椎動物進行研究,與此同時,計算機科學家們也忙於開發特殊算法來追蹤多個物種相似區域中的DNA,當然我也進行了一些比較基因組的掃描研究,即通過寫入了一些電腦程式來鑑別其它動物機體中保守的DNA序列,自從我們從古老祖先進化成為人類,機體的DNA才發生了快速的改變,而這些進化特性可以預測人類機體功能的缺失或修飾
  • 我國科學家發現兩個最新單細胞綠藻的基因組
    不起眼的「逆襲者」  2015年,程時鋒團隊從德國科隆大學藻種中心獲取了雙星藻綱中的兩個物種,在深圳華大基因進行了「身份識別」,並於2016年底正式獲得基因組序列等基礎數據。從此,藏在這兩個物種基因裡長達十多億年的秘密,終於逐漸呈現在科學家的眼前,一部漫長的藻類登陸史初現端倪。
  • 科學家在半水生藻類基因組中找到了陸地植物起源的部分秘密
    科學家在柱形鼓藻基因組中發現了所有適應陸地生活的痕跡,這有助於了解早期陸地植物所需的機制和遺傳。 儘管輪藻門中的某些藻類是分枝狀的,看起來像早期的陸地植物,但分子數據顯示,他們的共同祖先具有較簡單的絲狀形狀。
  • PNAS:新發現!關閉基因組中「垃圾DNA「的表達或能促進游離幹細胞...
    2020年7月16日 訊 /生物谷BIOON/ --對機體中的每個細胞來說都有一個時刻,其都必須決定自己餘生要做的事情;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PNA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美國國家神經性疾病和卒中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首次發現,曾經被認為是「垃圾DNA」的古老病毒基因或許在這一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描述了一系列臨床前實驗
  • 美科學家發現「達爾文地雀」進化關鍵基因
    Rosemary Grant)合作開展相關研究,後者是生態學與進化生物學領域的高級科學家。格蘭特夫婦對這些生活在加拉帕戈斯群島乾燥的巖石島礁上的雀類開展了長達40年的研究。最新的研究結果證明了進化機制是如何以不規則的方式向前發展的。在這一過程中存在著很多的機會可以讓基因在不同的物種間傳播擴散並產生新的連結。
  • 不同於達爾文進化論!科學家揭示基因組進化新機制
    十九世紀,達爾文、華萊士等使用生物表型變異數據,揭示出自然選擇是塑造生物形態性狀進化的機制。二十世紀,木村資生等使用核酸分子變異數據,揭示出隨機遺傳漂變是塑造生物分子進化的機制。現在,西雙版納植物園科技人員使用峨眉錐慄雜交系統的基因組變異數據,揭示出自然選擇與遺傳重組的互作是塑造生物基因組進化的重要機制。
  • 科學家繪出鴨嘴獸基因組草圖
    7日報告,他們成功繪出了鴨嘴獸這一奇特的哺乳動物的基因組草圖,這對研究人類和其他哺乳動物進化起源「極為重要」。  據最新一期英國《自然》雜誌報告說,美國、澳大利亞、英國、德國等國科學家選定的基因測序對象是一隻來自澳大利亞的雌性鴨嘴獸,名叫格倫尼。  鴨嘴獸屬於半水生、半陸生動物,集「鴨子嘴、水獺腳、海狸尾巴」於一身,而且是為數不多的產蛋而非胎生的哺乳動物之一。  基因組分析顯示,鴨嘴獸的奇特可謂「表裡如一」。
  • 厭氧衣原體基因裡藏著真核生物進化的秘密
    幾十年來,複雜真核細胞的進化問題一直困擾著科學家。現在普遍接受的假設是:兩種原核生物(一種古菌和一種細菌)在大約20億年前的缺氧環境中結合併共生在了一起,形成了真核細胞。科學家認為這些微生物通過營養物質,在無氧環境中合作共生。雖然現在還不知道是什麼營養物質,但很多科學家認為可能是氫。跟化石一樣,基因組裡藏著生物進化的線索。
  • 科學家從基因組水平揭示食肉目染色體進化規律
    染色體進化是物種形成和演化的重要驅動因素。具有顯著核型差異的食肉目動物為染色體進化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素材。 為探討上述問題,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動物生態與保護遺傳學研究組和英國桑格研究所研究人員合作,利用10X Genomics、染色體流式分選及高通量測序等技術,首次構建了染色體級別的大熊貓基因組(2n=42條染色體),並與食肉目中兩個質量較好的狗和貓的染色體級別基因組進行比較分析。
  • 在冠狀病毒中發現神秘的「基因中的基因」
    ,該基因實際上隱藏在病毒基因組的視野中,直到現在仍被人們忽略。"實際上,病毒很容易攜帶重疊的基因,因此這並不是一個令人震驚的發現。ORF3d是否 真正代表了基因組欺騙尚待觀察,但是無論如何,要觀察它肯定是棘手的。重疊的基因很難在基因序列中鑑定出來,因為當掃描一串遺傳密碼時,基因組掃描系統常常會錯過它們:被編程為拾取單個基因,但不一定看到序列中相鄰基因的核苷酸之間共有的總體指令。
  • 揭秘「垃圾」DNA
    「垃圾」DNA的起因科學家逐漸發現基因組的大小與編碼蛋白質的DNA有著巨大數量上的反差,因此1972年,日本遺傳學家大野乾提出了「垃圾」DNA(「junk」DNA)概念,用來描述基因組中不能夠編碼蛋白質的DNA序列。
  • 人類基因組的基因進化
    在11月13日的《美國科學院院刊》的網站上公示了美國健康研究院癌症研究所的華人學者劉秀芬(Xiu-Fen  Liu)等人有關人類基因組中POTE-actin基因表達和進化的研究論文。         研究組之前曾描述了一種靈長類特異性基因家族POTE,這種基因在許多中癌症中表達,但正常器官中的量很有限。
  • 海底深處的厭氧衣原體基因裡,藏著真核生物進化的秘密
    幾十年來,複雜真核細胞的進化問題一直困擾著科學家。現在普遍接受的假設是:兩種原核生物(一種古菌和一種細菌)在大約20億年前的缺氧環境中結合併共生在了一起,形成了真核細胞。科學家認為這些微生物通過營養物質,在無氧環境中合作共生。雖然現在還不知道是什麼營養物質,但很多科學家認為可能是氫。跟化石一樣,基因組裡藏著生物進化的線索。
  • 上海科學家繪製出水稻泛基因組圖譜 基因"導航地圖"助力提升水稻產量
    原標題:上海科學家繪製出水稻泛基因組圖譜 基因「導航地圖」助力提升水稻產量  畫一個人的特徵容易,要畫一群人的特徵,就難了。基因組研究也是如此。儘管國際水稻基因組計劃早在2002年就獲得了水稻「日本晴」的精細基因圖譜,可水稻有數千個品種,「日本晴」又怎能以偏概全?
  • 基因有什麼作用?人體為何會有75%的「垃圾基因」?它們有用嗎?
    細胞是構成生命的基礎,基因是人類進化的必要元素。根據科學家的研究來看,人體內的基因大約有75%是多餘的,這些多餘的「垃圾基因」究竟對人類有什麼作用?我們可以拋棄它們嗎?「垃圾基因」對人體沒有影響這些「垃圾基因」生存在人體內,並不會影響人類的生長進化,因此並不會對人類造成負面影響。
  • 茶樹是如何進化的?我國科學家揭示茶樹基因秘密
    那麼,在過去數千年中,茶樹是如何進化的呢?近日,科學家茶樹全基因組組裝和茶樹起源演化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組裝了「龍井43」染色體級別的基因組,並揭示了栽培茶樹的進化歷史。此前有印度起源說,但隨著科學家們在我國西南地區茶樹野生近緣種的發現,這一說法很難再站住腳。因為在中國發現了大量茶樹的野生近緣種,所以普遍認為起源於中國。」 茶樹的野生近緣種,也就是茶樹的祖先,在長期的進化和傳播過程中,進行了兩個方向的分化。
  • 在新冠病毒中,科學家剛剛發現了一個神秘的重疊基因
    研究人員已經在新冠病毒(SARS-CoV-2)的遺傳密碼中發現了一個神秘基因,該基因實際上隱藏在病毒基因組的視野中,至今仍被人們忽略。ORF3d是否真正代表了基因組欺騙尚待觀察,但是無論如何,要觀察它肯定非常棘手。 重疊的基因很難在基因序列中識別出來,因為基因掃描系統在瀏覽一串遺傳密碼時常常會錯過它們:被編程為拾取單個基因,但不一定看到序列中相鄰基因的核苷酸之間共有的總體指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