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氧衣原體基因裡藏著真核生物進化的秘密

2020-09-05 科技工作者


科學家正在採樣。

《科學進展》雜誌8月26日刊文稱,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發現了一類新的衣原體——厭氧衣原體。它們生活在無氧的海床上,體內的產氫代謝基因使其能在無氧環境中生存。

研究人員發現,我們的單細胞祖先從20億年前的衣原體那裡繼承了這些產氫代謝基因,這對現代生命的進化至關重要。

現存生命可以分為真核生物(如動物、植物、真菌和變形蟲等)和原核生物(如細菌和古細菌等)兩大類。與相對簡單的原核細胞相比,真核細胞的細胞結構更複雜。

幾十年來,複雜真核細胞的進化問題一直困擾著科學家。現在普遍接受的假設是:兩種原核生物(一種古菌和一種細菌)在大約20億年前的缺氧環境中結合併共生在了一起,形成了真核細胞。

科學家認為這些微生物通過營養物質,在無氧環境中合作共生。雖然現在還不知道是什麼營養物質,但很多科學家認為可能是氫。

跟化石一樣,基因組裡藏著生物進化的線索。為了解開這個20億年前的謎題,科學家們從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基因組入手,尋找在無氧富氫環境下與營養代謝有關的基因。

在細胞中,有個叫線粒體的「發電廠」,它用我們吸入的氧氣和吸收的糖來產能(有氧代謝),但有的線粒體在沒有氧氣的情況下,也可以通過產氫代謝來供能。

氫被認作是真核生物起源過程中的重要營養物質,科學家推測,20億年前,在共生的古細菌和細菌中,有一種是能產氫的,但目前還沒有直接的證據能夠證實。

在《科學進展》發表的這篇論文中,研究人員在海底新發現的厭氧衣原體中,意外發現了這些基因的來源。厭氧衣原體生活在沒有氧氣的環境中,它們有能產氫代謝的基因。

研究人員發現厭氧衣原體用於產氫代謝的基因與真核生物的非常相似。這有力地證明,遠古衣原體在真核生物的進化過程種貢獻了這些基因。

「這個研究首次發現了真核生物如何獲得產氫代謝基因的證據,基因的來源完全出乎我們的意料。」瑞典烏普薩拉大學博士後研究員Courtney Stairs說。

論文合著者,烏普薩拉大學的Jennah Dharamshi博士補充說:「我們的新發現證明,真核生物的基因組有一個嵌合進化史,不僅有源於古菌和線粒體的部分,有的還有源於衣原體。」

瓦赫寧根大學教授Thijs Ettema說:「了解真核生物的產氫代謝能力來源,對於深入了解二十億年前我們祖先的進化方式非常重要。」

Courtney Stairs補充道:「多年來我一直在思考,如果能找到真核生物產氫代謝能力的來源,我們就能清楚地了解真核生物的進化過程。但是,當發現這些基因源於衣原體時,又引出了更多的問題——真核生物是如何獲得這些基因的?我們知道微生物有『基因轉移』能力,能夠彼此分享基因。於是便可以通過建立每個基因的進化樹,找出它們的進化模式,進而找到這些轉移事件。仙宮古菌是當下與最初有共生關係的古菌親緣關係最近的菌,仙宮古菌在厭氧衣原體生活的海底也有發現。它們的共存使得基因在這些微生物祖先之間轉移成為可能。」

找到可以在無氧環境下生存的衣原體具有重要意義。現在所知的衣原體都生活在真核細胞內,常常被當作人或其它動物的病原體。

Jennah Dharamshi說:「衣原體能在真核細胞外的無氧條件下通過產氫代謝生存,這對以前的觀點提出了挑戰。我們的發現表明,衣原體很可能是海底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或許所有的衣原體都沒我們認為的那麼壞。」

編譯:攀汗 審稿:alone 責編:雷鑫宇

期刊來源:《科學進展》

期刊編號:2375-2548

原文連結:https://phys.org/news/2020-08-genes-chlamydiae-complex-life-oxygen.html

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


相關焦點

  • 海底深處的厭氧衣原體基因裡,藏著真核生物進化的秘密
    《科學進展》雜誌8月26日刊文稱,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發現了一類新的衣原體——厭氧衣原體。它們生活在無氧的海床上,體內的產氫代謝基因使其能在無氧環境中生存。研究人員發現,我們的單細胞祖先從20億年前的衣原體那裡繼承了這些產氫代謝基因,這對現代生命的進化至關重要。
  • 高中生物 | 原核生物與真核生物的區別
    原核生物與真核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在細胞結構和生命活動等方面存在著許多差異。
  • 真核生物與原核生物
  • 細胞生物——真核生物的誕生,分道揚鑣的冤家又合體了
    當然有,而且在某些方面不輸真細菌。為了保護細胞內部極其重要的DNA,古菌們把細胞膜內陷成了內膜系統(與其這麼說,倒不如說是基因的表達操控著古菌保護DNA),後來才慢慢發展出了真核生物的內質網、高爾基體,核膜和細胞核。
  • 古細菌、真細菌和真核生物
    在現代生物中,由於細菌類都是最簡單的無核單細胞生物,因此人們一般都認為它們是低級、原始的生物。其實,它們都是已經進化了幾十億年的現代生物了。對不同種類現代細菌的分子進化研究發現,在一類能夠利用二氧化碳和氫氣產生甲烷的厭氧細菌以及生長在極濃的鹽水中的鹽細菌、可以在自然的煤堆裡生長的嗜熱細菌、在硫磺溫泉中或是海底火山區生長的嗜硫細菌等類群中,核糖體RNA(rRNA)的分子序列與一般細菌的rRNA分子序列十分不同,其相差程度比一般細菌rRNA分子序列與真核生物(細胞中含有細胞核的生物)的rRNA分子序列的差異還要大。
  • 真核生物核糖體蛋白基因的轉錄調控
    在前基因組時期,構建基因調控網絡是最重要的問題之一然而,一個物種中包含有成千上萬的基因,因此構建基因調控網絡難度不言而喻。基於對核糖體蛋白(RP)基因近50年的研究,所以我們就可以通過這些基因更好地來理解和構建調控網絡。 RP基因的早期研究是在大腸肝菌中開始的,RP基因在原核生物中形成操縱子,一些RP蛋白還能夠結合到翻譯成這些蛋白的mRNA上,引起翻譯的終止,在翻譯水平形成一種RP基因的調控反饋網絡。
  • 科學家發現沒有線粒體的真核細菌
    線粒體一直被認為是植物、真菌、動物和單細胞原生生物等真核生物的基本組分。但研究人員近日在《當代生物學》期刊上挑戰了這一理論。他們發現了一種不包含線粒體的真核生物。「在低氧環境中,真核生物通常有簡化的線粒體。人們認為線粒體的某些功能非常重要,對維持細胞器的生命必不可少。」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Anna Karnkowska說,「但我們發現了一種根本沒有線粒體的真核細菌。」
  • 生物進化史上,最重要的進化之一,是20億年前真核生物出現了!
    慕尼黑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大學科學家對一組神秘單細胞生物的生態學進行了一項新研究,支持了氫在真核生物(第一個有核細胞)的進化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的觀點。地球生命生物進化史上最重要的發展之一發生在大約20億年前,第一批真核生物出現(含有獨特細胞核的單細胞生物)。這第一個真核血統隨後將產生包括植物和動物在內的所有高等生物,但其起源尚不清楚。
  • 《自然》研究,揭示真核生物起源的重大進化謎題
    《自然》研究,揭示真核生物起源的重大進化謎題 2020-07-22 16: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真核生物屬於古細菌嗎
    早在一百多年前,就誕生了一種被稱為內共生學說的生命起源假說,該學說認為,真核細胞中的線粒體和葉綠體等細胞器,起源於共生於真核生物細胞中(之內)的原核生物。線粒體起源於好氧性細菌,而葉綠體源於內共生的光合自養原核生物的藍細菌。新的研究表明,該假說可能進化為一個更激進的解釋。
  • 這種「阿斯加德古菌」是真核生物的祖先,線粒體竟是「外來者」
    這一成果將有助於對迄今為止最接近真核生物的古細菌進行詳細的新陳代謝和細胞研究。人們認為,當兩種類型的單細胞合併,其中一種吞噬另一種時,真核生物就出現了。來自古菌域的一個細胞被認為吞噬了另一種細菌細胞,後者屬於α-變形菌(alphaproteobacterium)一類,被吞噬的細菌進化成了真核生物的產能細胞器——線粒體。
  • 為何真核生物如此多樣?因為祖先就形色各異-虎嗅網
    本月初,一個研究團隊的研究結果表明:真核生物進化中的標誌性事件——線粒體細胞器的發育——可能與理論所設想的完全不同。與此同時,其他研究人員提出另一個觀點:所有真核生物的最早「祖先」可能根本不是某一個細胞,而是一個迫切渴望能交換 DNA 的混合細胞群。這個差異非常微妙,但對於理解真核生物的進化以及他們多種多樣的形態卻至關重要。
  • 我國真核生物人工基因組合成研究水平進入國際前列
    在863計劃、973計劃等國家科技計劃支持下,我國科學家與美國等國家的科學家共同推動了人工合成真核生物酵母基因組國際合作計劃(Sc2.0 Project)。日前,該計劃取得重大突破。
  • 什麼是原核生物?什麼是真核生物?
    什麼是原核生物?什麼是真核生物?盧達晨 中學地理問答 地理問答 有問必答答:原核生物:缺乏將細胞核和其他細胞成分分割開來的膜結構的細胞或生物體。包括病毒、細菌和藍綠藻。(《放射醫學與防護名詞》第一版)真核生物:由真核細胞構成的生物。具有細胞核和其他細胞器。所有的真核生物都是由一個類似於細胞核的細胞(胚、孢子等)發育出來,包括除病毒和原核生物之外的所有生物。與古核生物、原核生物並列構成現今生物三大進化譜系。
  • 原核生物轉錄的場所是哪裡 原核生物轉錄的場所在哪裡
    在我們的生活中,細菌無處不在,而且細菌的種類非常繁多,其中有一些細菌叫原核生物,細菌是我們肉眼看不見,但是在一些書籍中我們會看到它們的名稱。下面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原核生物轉錄的場所是哪裡。
  • 我科學家人工合成4條真核生物酵母染色體
    我國也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具備真核基因組設計與構建能力的國家。  繼「DNA雙螺旋發現」和「人類基因組測序計劃」之後,以基因組設計合成為標誌的合成生物學引發第三次生物技術革命。如果說基因測序是「讀」基因,那麼合成生物學就是「寫」基因。多國合作的「人工合成酵母基因組計劃」是人類首次嘗試改造並從頭合成真核生物,旨在重新設計併合成釀酒酵母的全部16條染色體。
  • 突變轉座子在真核生物多樣性中的進化 | Mobile DNA
    然而,以往的許多研究主要關注MULEs對作物和真菌基因組的影響,卻缺乏對它們進化機制的探索。來自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的Mathilde Dupeyron研究團隊發表在Mobile DNA 的文章為您揭開了MULEs進化機制的神秘面紗。鑑於最近基因組測序數據的大量積累,Mathilde Dupeyron等人重新審視了MULEs的進化問題。
  • 挑戰人類對進化論和生命的認識
    原核細胞結構較為簡單,由它們構成的生物稱為原核生物,細菌就是典型的原核生物。絕大多數原核生物是單細胞生物,它們體積微小,細胞內部沒有明確負責進行呼吸作用的細胞器,但仍然能夠通過呼吸作用為自身提供能量。 真核細胞比原核細胞結構複雜很多,其中不僅有各種膜結構形成的內膜系統,還分化出了分工不同的多種細胞器,體積可達原核細胞的一萬倍。
  • 古菌的發現,既不是真核也不是原核生物,是生命的第三種形態
    在顯微鏡下可以看到,動物和植物的細胞都有細胞核,遺傳物質DNA就儲存在細胞核裡,而細菌沒有細胞核,DNA游離在細胞質之中。自此改變了亞里斯多德的生命二分類法,人們把生命之樹還是分為兩枝,一枝是含細胞核的「真核生物」,另一枝是不含細胞核的「原核生物」。動植物都屬於真核生物,而細菌屬於原核生物,但是事情到此並沒有完結。
  • 上海生科院解析真核生物基因表達調控的新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染色質修飾與mRNA轉錄起始及加工的相互依存關係,兩者協同作用,以提高成熟mRNA及基因表達的水平。  生物體內編碼基因要正確執行其功能,需要經歷DNA的複製、轉錄和翻譯過程,即基因表達過程。真核生物基因表達的轉錄前水平調節是基因表達調控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mRNA前體的轉錄起始在表觀遺傳學水平上受到多種轉錄因子以及染色質修飾與重塑的調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