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在半水生藻類基因組中找到了陸地植物起源的部分秘密

2021-01-11 騰訊網

瑪格麗塔柱形鼓藻。圖片:康奈爾大學

生命最初在水中產生,並且在海洋中發展了二十幾億年。最終,一部分生命登上了陸地,造就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多姿多彩的地球。到目前為止,我們仍無法找到最初登上陸地的植物,僅有的證據來自化石孢子 – 植物繁殖的種子。

最早的陸地植物隱孢子化石

最近,康奈爾大學的科學家在植物進軍陸地的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他們的論文「瑪格麗塔柱形鼓藻(Penium Margaritaceum)基因組:陸地植物起源的標誌」於5月21日發表在《細胞》雜誌上。

瑪格麗塔柱形鼓藻是一組淡水藻類,屬於輪藻門,雙星藻綱,鼓藻目,與約6億年前的第一批陸地植物有著共同的祖先。為了從水中轉移到土地上生活,植物必須能夠防止脫水以及承受紫外線(UV)的輻射,由於失去了水的浮力,它們還需要更強的結構來支撐自己的身體。

研究最早的陸地植物的表親,能夠為水生植物如何首次佔領陸地提供許多有趣的線索。

科學家在柱形鼓藻基因組中發現了所有適應陸地生活的痕跡,這有助於了解早期陸地植物所需的機制和遺傳。

儘管輪藻門中的某些藻類是分枝狀的,看起來像早期的陸地植物,但分子數據顯示,他們的共同祖先具有較簡單的絲狀形狀。

樹枝狀的輪藻門植物

這種簡單的形狀在進化上是否是有利的?柱形鼓藻生活在淡水和土地的邊緣,它的棲息地時而乾燥時而潮溼,這可能是一個關鍵因素。

即使它們只是微小的單細胞藻類,柱形鼓藻的基因組非常龐大,甚至比玉米基因組和人類基因組還要大。

柱形鼓藻基因組包含大量重複和「垃圾」(非編碼)DNA,這給科學家帶來了挑戰。他們不得不設法剔除某些基因,同時整合了多種DNA測序和組裝技術以覆蓋整個基因組。

基因組有很高比例的重複序列,這些序列與大規模的基因片段複製有關,可能促進了新功能化。

科學家還進行了先進的轉錄組(RNA)測序,以補充基因組測序,並了解哪些基因在不同的壓力下打開和關閉。

另一個重大結果是發現了類黃酮化合物,它們可以防止紫外線輻射。以前認為這些化合物僅存在於陸地植物中。科學家不僅檢測到了類黃酮,而且還檢測到了其部分生物合成途徑。

在基因組中找到了限制水分流失的植物疏水性聚合物的進化起源。

科學家還確定了調控系統和激素信號傳導相關的基因,這些基因以前僅在陸地植物中發現,它們會與阻止植物乾燥的機制 - 包括黏液的產生 - 同時出現。

他們還發現了許多有助於細胞壁合成和重組的基因,這是產生支撐結構所必需的。

即使是單細胞生物,柱形鼓藻擁有大量的細胞壁修飾蛋白。這表明它可以像多細胞陸地植物一樣對細胞壁結構、動力學和生物力學的進行高度複雜的控制。

我們以前幾乎不了解任何陸地植物直系祖先的基因組。通過對瑪格麗塔柱形鼓藻基因組的分析,我們對陸地植物的最後祖先有了激動人心的發現,這使科學家家能夠推斷出陸地植物分子的進化途徑、系統發展和生物過程的起源。

相關焦點

  • 陸地植物起源之謎
    但植物到底是如何登陸,仍然是生物進化上的一大謎團,在此之前,陸地只是微生物生活的家園。最早脫離水面的綠色植物不是高聳的樹木,甚至不是我們當今世界的小灌木叢。它們很可能柔軟生苔,根部較淺,很少有適應性的變化,但它們後來進化成能在乾燥的土地上生存並繁衍生息的植物。 儘管科學家們贊同這些植物是從某種海藻中進化出來的,但是我們對這些綠色藻類祖先了解卻很少。
  • 陸地植物的共同祖先原來是它
    遠古海洋中的綠藻,是如何登上陸地並演化成陸地上千姿百態的植物群落的?長期以來一直是科學界研究的焦點。中國農業科學院基因組所合成生物學中心程時鋒團隊聯合德國、加拿大、俄羅斯與深圳華大基因的科學家發布一項重大成果,聯合團隊發現了兩個最新單細胞綠藻的基因組,揭示了其與陸地植物共同祖先在5億年前突破了乾旱適應成功登陸的分子機制。
  • 我國科學家發現兩個最新單細胞綠藻的基因組
    但遠古海洋中的綠藻,是如何登上陸地並演化成陸地上千姿百態的植物群落的?長期以來一直是科學界研究的焦點。  日前,中國農業科學院基因組所合成生物學中心程時鋒團隊聯合多位科學家發布一項重大成果:他們發現了兩個最新單細胞綠藻的基因組,成功揭示了其與陸地植物共同祖先,在5億年前突破了乾旱適應成功登陸的分子機制。
  • 每日摘要:單細胞輪藻基因組為鏈形植物起源與演化提供新的視野(Advance Science)
    鏈形植物(Streptophyta)包括單細胞和多細胞的輪藻類綠藻和陸地植物。陸地植物殖民陸地生境是一個重要的演化事件,此後徹底改變了我們星球的面貌。目前為止,由於缺少單細胞輪藻類綠藻的基因組信息嚴重阻遏了對於鏈形植物起源以及單細胞向多細胞生物演化的理解。
  • 藻類DNA中潛伏巨型病毒基因組
    據《科學》報導,現在,研究人員已經在幾種常見藻類的基因組中發現了完整的巨型病毒基因組。這一發現表明,這種奇怪的病毒群比科學家想像的更多產,也更具有潛在的影響力。「這些病毒為宿主貢獻的DNA數量和基因多樣性令人震驚。」
  • 根的進化:植物徵服陸地的武器
    ——生命進化的裡程碑事件從35億年前到4億多年前的漫長時間中,地球上的植物只有低等的藍細菌和藻類,它們生活在水中。大約在距今約4.25億年的志留紀化石中,科學家發現陸地上出現了一批原始的維管植物,例如庫克遜蕨(圖1)。此時,維管植物進化出了一個重要的組織——維管束。維管束的出現好比讓植物擁有了骨骼系統和血管系統,給植物在形態和生理上帶來了重大變革。
  • 每日摘要:陸地植物脫落酸ABA受體蛋白起源(PNAS)
    陸地植物被認為是單系起源,源自於單個成功殖民陸地的水生藻類植物祖先。能夠在某個特定乾燥點下脫水生存是陸地化成功的一個關鍵適應性性狀。在現存的陸地植物中,脫水耐受性依賴於植物激素脫落酸ABA介導的一個受體信號轉導通路,包含著一個PYL-PP2C-SnRK2模塊。
  • 測序1178種植物轉錄組揭示了綠色植物10億年進化歷程...
    ,整個綠色植物,超過10億年以來植物物種的基因和基因組的多樣性的科學計劃。 綠色植物由50多萬種物種組成,經歷大約10億年的進化過程,在所有陸地及許多水生生態系統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在生命之樹中,萬物間相互聯繫。完成超過1000種植物轉錄組測序,對於理解生命之樹如何工作,研究物種間的關係尤為重要。佛羅裡達大學Pam Soltis教授表示:1KP提供的關於進化關係的觀點,引發了關於綠色植物關鍵節點和進化過程起源的新假設。
  • 科學家繪出鴨嘴獸基因組草圖
    7日報告,他們成功繪出了鴨嘴獸這一奇特的哺乳動物的基因組草圖,這對研究人類和其他哺乳動物進化起源「極為重要」。  據最新一期英國《自然》雜誌報告說,美國、澳大利亞、英國、德國等國科學家選定的基因測序對象是一隻來自澳大利亞的雌性鴨嘴獸,名叫格倫尼。  鴨嘴獸屬於半水生、半陸生動物,集「鴨子嘴、水獺腳、海狸尾巴」於一身,而且是為數不多的產蛋而非胎生的哺乳動物之一。  基因組分析顯示,鴨嘴獸的奇特可謂「表裡如一」。
  • 科學家揭示棉花基因組進化歷程
    過去,其一直有著單系起源和多系起源之爭,   此外,A基因組只有1.3-1.5釐米的纖維長度,D基因組僅有像蒲公英一樣0.3釐米的絨毛。「這很有趣,兩個『祖先』中都沒有棉纖維,組成四倍體以後怎麼就產生了3釐米以上的棉纖維呢?控制棉纖維生長發育的基因是如何存在的?」朱玉賢說。
  • 植物進化簡史,從藻類到花卉用了39億年
    到了5.4億年前的寒武紀,多細胞藻類繁盛,各大類群藻類植物的演化趨勢基本形成。這一時期海底壯觀繁茂的藻類植物,我們稱之為「寒武紀海底森林」。此後的十幾億年內,藻類植物主宰著地球。這是一類構造簡單,無根莖葉分化,具有光合色素的植物,我們稱之為原植體。
  • 浙大學者發現植物「登陸」的新機理
    植物從水生到陸生的跨越是地球生命進化中重要的裡程碑之一,相較於水中的生活環境,陸地生物最顯著變化就是面臨更多的乾旱脅迫。如何應對乾旱,這是當前農業及植物科學研究的重要命題。由此,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張國平教授團隊的陳仲華教授課題組,與來自澳大利亞、美國、英國、以色列、加拿大和德國的27位科研人員聯合攻關,提出並驗證了關於植物如何在4.5億年前由水生向陸生過渡的新理論,提出了葉綠體逆行信號通路SAL1-PAP的起源和進化的新觀點。該發現加深了對植物耐旱性進化及適應氣候變化的理解,對作物耐旱育種和栽培提供了新思路。
  • 提綱挈領:苔蘚植物三巨頭中的角苔植物臺灣角苔基因組(Nature Plants)
    角苔植物(hornworts)、苔類植物(liverworts)以及蘚類植物(mosses)是陸地植物早期分化形成的類群,一起組成了苔蘚植物(bryophytes)。本文中,作者報導了角苔植物臺灣角苔的基因組草圖。系統基因組學分析顯示苔蘚植物為單系起源,首先苔類植物與蘚類植物聚為姊妹枝,然後一起再與角苔植物形成姊妹枝。
  • 科學家揭秘了最古老單細胞輪藻的首個基因組,破解了生命起源密碼
    近日,科學家獲得了綠色植物界最古老單細胞輪藻的首個基因組,在表觀組合轉錄組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多細胞輪藻具備根莖葉的分化,被學術界認為是陸生植物的祖先,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Advanced Science》。
  • 誰是5億前年第一個「上岸」綠色植物?中德加俄團隊聯合破解
    北京時間11月14日24時,國際權威期刊《細胞》(CELL)在線發表了一篇來自中國、德國、加拿大、俄羅斯科學家團隊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報導了兩個最新單細胞綠藻基因組,及其與陸地植物共同祖先在5億年前突破乾旱適應成功登陸的分子機制。
  • 雙星綠藻基因組揭示陸地植物進化機制
    雙星綠藻基因組揭示陸地植物進化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15 15:19:51 近日,德國科隆大學Michael Melkonian與深圳華大基因Gane Ka-Shu Wong等研究人員合作利用陸地雙星綠藻基因組為陸地植物進化提供了新的見解
  • 科學家完成700種海洋藻類基因組測序
    還有一些是有害藻類,比如引發赤潮,產生一種神經毒素,造成貝類中毒的一些藻類。除此之外還有共生藻(Symbiotic algae),譬如那些居住在珊瑚和海葵中,作為大堡礁光合引擎的藻類。  另外一些非光合作用微生物也被列入了測序名單,比如以藻類為食的海洋變形蟲和纖毛蟲,這些都是海洋食物鏈的重要組成部分。
  • 抵禦全球變暖新武器——海草及藻類植物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長期以來,人們都將森林視為吸收二氧化碳的主要功臣,對此科學家們表示,大家應當將視線轉向海洋,海洋中的低等植物——海草及藻類雖然沒有令人驚豔的外表,但近日有研究表明,樸實無華的它們卻是抵禦全球氣候變暖的強有力武器。
  • 海洋中的藻類植物,你知道哪些?
    據統計,海洋中生長著一萬多種植物,而其中絕大部分是藻類。這些藻類主要有綠藻、黃藻、金藻、褐藻、甲藻、硅藻、紅藻、藍藻與眼蟲藻等。海帶和裙帶菜便屬於褐藻類的植物。海洋中的褐藻類植物首推巨藻最為高大。巨藻一般高達100米左右,最高可達500多米,陸地上任何樹木都是無法與之相比的。巨藻高大且柔軟,它在海水中亭亭玉立,隨波搖曳漂浮,遠望仿佛是一片褐色的海上草原巨藻生長速度之快,也是這個王國中所獨有的,它每天可長高30釐米,最快達90釐米,一年後可長成70~80米的巨體,每棵重達180千克。其再生能力也很強,每隔三個月便可收割一次,一次收完,又長第二次,而它的壽命長達10年以上,且子孫連綿綿不絕。
  • 藻類:它的一個器官竟然是人類文明的開端
    藻類的概念古今不同。中國古書上說:水草也,或作藻。可見在中國古代所說的藻類是對水生植物的總稱。在中國現代的植物學中,仍然將一些水生高等植物的名稱中貫以藻字(如金魚藻、黑藻、茨藻、狐尾藻等),也可能來源於此。與此相反,人們往往將一些水中或潮溼的地面和牆壁上個體較小,粘滑的綠色植物統稱為青苔,實際上這也不是現在所說的苔類,而主要是藻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