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5億前年第一個「上岸」綠色植物?中德加俄團隊聯合破解

2021-01-12 澎湃新聞

大約5億年前,綠藻陸地化事件使得綠色植物的祖先開始了從簡單到複雜、從水生向陸地的邁進。再往前的大約15億年前,光合真核生命起源於海洋,繁盛於有光和水的地方。

然而,第一個真正的綠色植物是如何從水生到陸生一步步演化且成功適應的?對這一爭議已久的問題,科學家們從未停止過追問。

北京時間11月14日24時,國際權威期刊《細胞》(CELL)在線發表了一篇來自中國、德國、加拿大、俄羅斯科學家團隊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報導了兩個最新單細胞綠藻基因組,及其與陸地植物共同祖先在5億年前突破乾旱適應成功登陸的分子機制。

該論文第一作者為中國農業科學院基因組所合成生物學中心程時鋒,共同第一作者為程時鋒團隊實習研究員冼文飛,通訊作者為德國科隆大學Michael Melkonian教授以及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Gane Ka-Shu Wong教授。該項目得到了深圳市科創委,中國農業科學院創新工程,廣東省嶺南實驗室和深圳市農業基因組研究所和華大基因的支持。

「當我們無法將正確的物種定位到正確的系統發育樹上時,很多生物學和進化問題就無法很好地回答。」程時鋒表示,「弄清楚發生在5億年前的植物祖先陸地化的分子機制,是一件很難卻很有趣的事情。」

值得注意的是,生命的演化極其複雜,有很多綜合影響的因素。但研究團隊認為,重要的是,他們找到了系統比較進化基因組學這一個極其有效的基因發現手段,幫助研究很多億萬年前的、深度同源或平行演化性狀起源的分子規律。

針對系統比較進化基因組學這一手段,程時鋒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www.thepaper.cn)採訪時表示,「系統比較進化基因組學是一個非常強有力的研究策略和工具,特別是在研究深度同源背景下,那些趨同演化的性狀或遺傳代謝通路。「

程時鋒進一步解釋,任何事物,全面比較了就會告訴我們單方面研究不能獲得的認知。「比較基因組學就是將兩個或很多個相關的基因組進行比較,系統比較進化基因組學,就是將相關的基因組放到進化樹上,按照進化關係進行有序的比較,並與目標性狀相關聯,找到性狀收斂背後的分子機制,如負責同一趨同性狀背後共同的基因或基因家族「。

值得一提的是,同樣是利用該方法,程時鋒等人2018年7月曾在頂級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上發表論文,對進化生物學上重要的現象之一結瘤固氮提出了「多重獨立丟失」的新假說。

植物陸地化改變整個生態系統,誰第一個「上岸「?

植物陸地化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演化過程。

論文中提到,在歷史長期的跌宕變遷中,一些地理生境出現周期性乾涸的現象,如形成小水坑、河床、近海泥沼等,開始了與土壤細菌混合互作和發展出新的營養獲取方式,逐漸賦予第一個陸地植物和它們的後代適應惡劣環境的能力,最終形成我們今天看到的豐富多樣的陸生植物群落。

而植物陸地化事件深刻地改變了整個生態系統,是地球表面「變綠」和多樣性爆發的起點,為包括人類在內的高等生命提供了氧氣、食品、營養和天然藥物等必需的生存和發展基礎。

然而,現存陸地植物的共同祖先究竟起源於哪個類群?第一個真正的綠色植物是如何從水生到陸生一步步演化且成功適應的?這仍然是充滿爭議的一個問題。

綠藻及陸地植物祖先演化樹。

值得一提的是,在過去幾十億年的生命演化過程中,有多個類群的光合真核生物均曾突破乾旱適應,成功地登陸過。但幾乎所有的化石與分子證據均表明,現存陸地植物的起源來源於一次單一登陸事件(singularity),其共同的祖先屬於一種叫做鏈型藻(Streptophyta)類的某一個支系。

植物分類學家和進化學家們均做過不同的研究,分析過最簡單原始的基部陸地植物,如蘚、苔、角苔類植物(moss, liverwort, hornworts);大部分的研究焦點則是在淡水或部分陸地生活的Streptophyta綠藻上,如與陸地植物更接近的結構複雜的輪藻目(Charophyceae)或鞘毛藻目(Coleochaetophyceae),以及形態簡單得多的雙星藻綱(Zygnematophyceae)分支。

一個「未上岸先適應」的單細胞

研究團隊獲取了來自德國科隆大學藻種中心雙星藻綱(Zygnematophyceae)中的兩個物種(Spirogloea muscicola 和 Mesotaenium endlicherianum),分別在華大基因完成全基因組測序工作。

通過系統分類與比較進化基因組學研究,證實了其中之一的綠藻:Spirogloea muscicola,為首次報導且來源於一個新鑑定分類屬(Spirogloeophycidae)的新物種;並進一步證明Spirogloea muscicola是雙星藻綱(Zygnematophyceae)最早分化出來的最接近陸地植物共同祖先的基部物種。

研究團隊認為,這一結論令人驚訝。這意味著,在該成果發表之前,人們一直不知道真正陸地植物祖先的基因組長啥樣,公開資料裡也找不到任何關於這個藻種的其他描述。更為意外的是,雙星藻綱(Zygnematophyceae)的大多數物種是以單細胞或簡單的絲狀形式存在,這也是為什麼此前的研究,總傾向於把更像高等陸地植物的複雜苔蘚、輪藻或鞘毛藻誤當成陸地植物可能的祖先。

雙星藻綱電鏡圖及系統發育樹。

事實上,與其他分支的綠藻相比,雙星藻綱(Zygnematophyceae)基因組有更多的與抗逆、抗乾旱、抗強紫外線等相關的轉錄因子,與陸地植物共享著大量之前被認為是陸地植物才特有的核心基因家族,如植物激素、與細菌、真菌共生等;其細胞壁的結構也更接近於陸地植物。

研究團隊指出,在登陸之前,雙星藻綱(Zygnematophyceae)的基因組和遺傳代謝已經有了相當的基因組創新,獲得了大量的新基因或家族擴增,為適應陸生生活早已做好了遺傳物質準備(pre-adaptation)。

綠藻與陸地植物共同祖先的基因與家族創新。

另外,研究團隊在Spirogloea muscicola基因組中檢測到了一次顯著的近期全基因組三倍化事件(whole genome triplication)。根據研究團隊此前發表的一項研究數據,全基因組多倍化事件在藻類中極其少見,但雙星藻綱(Zygnematophyceae)分支中的部分物種有較豐富的多倍化信號能被檢測到。

而基因或全基因組複製是生命由簡單到複雜演化的一個重要動力之一。研究團隊認為,雙星藻綱(Zygnematophyceae)有頻繁發生全基因組複製事件的潛力,與其適應陸地環境之間的關係,是一個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的話題。

來自土壤細菌的關鍵基因

更為重要的是,研究團隊發現綠色植物共同祖先基因組從土壤細菌中 「借」來了兩個關鍵基因:GRAS和PYL,這是陸地植物祖先適應陸地生境的關鍵分子信號。

GRAS是植物研究中的明星基因之一,與植物生長、發育和抗逆等很多重要代謝途徑相關。GRAS家族中NSP1,NSP2,RAM1等亞家族是調控菌枝叢根、結瘤共生固氮等植物生理生態過程非常重要的轉錄因子。而PYL基因則是脫落酸ABA遺傳通路中重要的受體因子(receptor)。

上述這些基因和功能此前一直認為只有陸地植物才特有。研究團隊第一次在該研究中將其「祖先的根」追溯到了雙星藻綱(Zygnematophyceae)的兩個基因組上,並證明其起源於一次從土壤細菌中來的水平基因轉移事件(Horizontal Gene Transfer, HGTs);通過分子系統進化分析,發現該HGT事件發生的時間約為5.8億年前,正好與植物陸地化的化石時間吻合。

HGT事件是一個長期具有爭議性的話題,很多研究認為該現象只存在於如細菌這樣的原核生命中,從細菌到高等真核生物的HGT事件極其罕見,且一般由於年代久遠,很難證實。

研究團隊稱,本次研究在高質量純化樣品和精細的序列分析的保障下,排除了細菌汙染的可能,驗證了基因組組裝、注釋、真核基因結構和表達的數據可靠性,最後通過大規模基因組比較系統發育樹分析(phylogenomics),利用不同數據矩陣、不同軟體、不同算法和分子模型,均得到一致的暗示HGT事件的拓撲結構,證實了GRAS、PYL基因從細菌轉移至綠藻Zygnematophyceae與陸地植物共同祖先的HGT事件。

祖先陸地植物從土壤細菌中「借來」關鍵基因:GRAS和PYL

據推測,該HGT事件是陸地植物祖先獲得功能與適應性上「歷史性飛躍」的關鍵一步,為後來的5億年中,綠色植物逐漸佔領地球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

「如果真有時光機的話,我想回到植物5億多年前看個究竟,」程時鋒稱,「或許可以現場做一個功能基因轉化驗證實驗」。

相關焦點

  • 中外聯合團隊揭開植物受精「一夫一妻制」的秘密
    科技日報記者 王延斌 通訊員 王靜被子植物的受精過程是作物種子形成的關鍵。研究表明,單一花粉管進入胚珠後破裂,釋放精細胞並與胚珠內卵細胞結合,完成雙受精過程(開花植物特有的繁殖方式)。Cheung教授聯合團隊的成果破解了上述謎團。該論文第一作者段巧紅教授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植物體內的機制確保著「一個胚珠只允許一個花粉管進入」,以防遺傳紊亂。但團隊發現,多個花粉管進入同一個胚珠這一不正常現象,在擬南芥FERONIA受體激酶的缺失突變體(fer)中很常見。
  • ...黨報聯合考察採訪 | 破解「化工圍江」,探索綠色發展「常州模式」
    常州,長江江蘇段擁有江岸線最短的城市;沿江化工企業密集最典型的區域之一;不斷探索自己的綠色轉型路徑。它的濱江地區正迎來脫胎換骨的變化。  11月24日,由長江經濟帶11省(市)省級黨報及特邀的黃河流域三省省級黨報共同攜手啟動的「大江奔流攜手共進主戰場主動脈主力軍——長江經濟帶省級黨報首次聯合考察採訪」活動走進常州。
  • 螞蟻保護大象,金融科技的綠色魅力能否破解人與自然衝突?
    9月26日,全球頂級金融科技論壇外灘大會迎來收官,綠色和溫暖話題成大會壓軸議題,著重探討了綠色金融,科技、人與自然的關係,比如面對亞洲象危機,科技能否破解人與自然邊界的衝突?通過衛星技術和地面網絡結合,該項圈能對野生亞洲象活動進行精準定位跟蹤,內置的電子圍欄還能根據大象所處區域靈活調整信息採集和上報頻率,以更加高效地幫助管理部門了解大象活動,及時發布預警。這一項圈由螞蟻集團聯合專業團隊特意為解決人象衝突設計,是國內首個專為亞洲象設計的智能項圈,是「螞蟻保護大象」計劃的關鍵一步。
  • 中德工業服務區的海綿城市範本
    在佛山新城,低碳生態理念隨處可見——小橋流水與高樓大廈相互輝映,重點開發區綠地面積超過40%;開展海綿城市建設,截留80%以上的雨水,破解城市內澇的問題。進入8月以來,佛山多次暴雨傾城,而中德工業服務區是少有沒有水浸的城市區域。這得益於其高起點的規劃定位。
  • 中德團隊證實月球具有危險的輻射水平
    中德團隊周五在《科學進展》雜誌發表科學報告指出,通過分析嫦娥4號著陸器搜集的輻射數據測量到矽的平均總吸收劑量率為13.2±1μGy/小時,中性粒子劑量率為3.1±0.5μGy/小時。德國航天局醫學研究所的物理學家託馬斯·伯傑說:「這是一項巨大的成就,因為現在我們有了一組數據,可以用來衡量月球輻射,並更好地了解月球上人們的潛在風險。」
  • 中德植物質外體生物高分子聚合物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
    由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德國波恩大學共同舉辦的「中德植物質外體生物高分子聚合物學術研討會」於9月19至22日在北京召開。來自德國波恩大學、柏林大學、佛朗霍夫學會和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以及中國農業大學等單位的50餘位專家參加此次會議。會議得到了德國研究會和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共同組建的中德科學中心的資助。
  • 中德製造業合作「進入歷史最好時期」
    會後中德兩國政府發表了題為《為構建更美好世界做負責任夥伴》的聯合聲明。這份聲明彰顯了中德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業已達到的高水平和寬廣度,著重強調了經濟合作是兩國整體關係的核心支柱,並表達了雙方要為構建更美好世界做負責任夥伴良好意願。在中德政府領導磋商期間,兩邊的企業也沒有閒著,前後共籤署各類商業協議近30項。
  • 3.85億年前,視覺進化引導遠古海洋生物爬上岸
    一項由西北大學和克萊蒙學院聯盟聯合進行的研究表示,引導遠古海洋生物上岸的不是肢體的進化,而是眼睛。遠古的海洋動物首先看到了岸上的食物,之後才逐漸進化出可以爬行上岸的肢體。此項研究是由西北大學的神經科學家以及工程系教授Malcolm A.
  • 山東省第一個完成綜合驗收的被動式超低能耗綠色建築迎首批訪客
    為讓全體職工近距離領略感受「被動式」建築新工藝新技術,日前,山東省濰坊市建設工程施工圖審查中心組織全體職工奔赴「未來之家」項目現場作為首批客人對項目進行了全方位參觀。由該中心負責建設的全國第三個、山東省第一個完成綜合驗收的被動式超低能耗綠色建築-「未來之家」項目於3月15日順利通過中德專家對房屋熱橋、氣密性等項目的聯合驗收測試,3月25日,住建部科技與產業化發展中心組織舉辦的「高能效建築-被動式低能耗建築技術及解決方案」論壇會上,德國能源署總裁ULrich BENTER-BUSCH先生為該項目頒發了《中德高能效建築—被動式低能耗建築質量標識》證書,成果讓大家倍感自豪
  • 發現綠色植物第三扇「門」
    原標題:發現綠色植物第三扇「門」   6月22日,國際著名期刊《自然生態與進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在線發表了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聯合德國
  • 破解達爾文懸案!5億年前人類最古老的祖先原來是它
    其中的第一個難題是關於寒武紀大爆發的。我們知道,地球在40億年前就出現了生命,但我們無法確切知道在其後的30多億年裡還存在過哪些生命,因為始終沒能找到這些生物的化石。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這些生命是單細胞生物,它們太微小,也太脆弱,所以,這些生命的化石根本無法被保存下來。
  • 蓋茨想要破解光合作用 刺激植物更快生長產量翻倍
    10月18日消息,據外媒報導,微軟聯合創始人、億萬富翁比爾·蓋茨(Bill Gates)旗下慈善基金會日前推出了名為「調諧光合作用」的科學解說視頻
  • 測序1178種植物轉錄組揭示了綠色植物10億年進化歷程...
    ,整個綠色植物,超過10億年以來植物物種的基因和基因組的多樣性的科學計劃。 綠色植物由50多萬種物種組成,經歷大約10億年的進化過程,在所有陸地及許多水生生態系統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在生命之樹中,萬物間相互聯繫。完成超過1000種植物轉錄組測序,對於理解生命之樹如何工作,研究物種間的關係尤為重要。佛羅裡達大學Pam Soltis教授表示:1KP提供的關於進化關係的觀點,引發了關於綠色植物關鍵節點和進化過程起源的新假設。
  • 破解「化工圍江」,探索綠色發展「常州模式」
    常州,長江江蘇段擁有江岸線最短的城市;沿江化工企業密集最典型的區域之一;不斷探索自己的綠色轉型路徑。它的濱江地區正迎來脫胎換骨的變化。11月24日,由長江經濟帶11省(市)省級黨報及特邀的黃河流域三省省級黨報共同攜手啟動的「大江奔流攜手共進主戰場主動脈主力軍——長江經濟帶省級黨報首次聯合考察採訪」活動走進常州。
  • 習近平:中德務實合作的效應是一加一遠遠大於二
    他說,中德關係發展到今天,兩國務實合作的效應不再是簡單的一加一等於二,而是遠遠大於二。深化中德合作,利在兩國,惠及歐洲和世界。
  • 我國首次破解杜仲遺傳密碼
    本報訊  記者溫雅莉報導  日前,記者從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經濟林研究開發中心獲悉,該中心杜紅巖研究員、烏雲塔娜教授聯合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橡膠研究所李德軍團隊及山東貝隆杜仲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高瑞文團隊,歷時5年,合作完成了杜仲基因測序項目成果,並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Molecular Plant(分子植物)上在線發表。我國成為世界上首個完成杜仲基因測序的國家。
  • 2019中德食品安全檢測技術研討會成功召開
    報告介紹了張峰團隊在質譜新技術開發及應用方面的一系列工作其中包括(1)食品安全質譜聯用技術,例如基於超臨界萃取-超臨界色譜串聯質譜技術(SFE-SFC- MS/MS)開發的殘留溶劑低、提取時間短、提取效率高的綠色安全無汙染前處理技術;應用離子色譜串聯脈衝安培以及質譜技術(IC-PAD/MS/MS)對多糖中單糖組成及含量進行分析;應用離子淌度技術對瘦肉精進行分析顯著提高目標化合物選擇性並明顯降低基質噪音
  • 中德合作助力中國裝備製造再升級
    (姜丹) 6月5日上午,2017年絲博會暨第21屆西洽會舉辦期間,安康市政府招商引資項目--德國Privade電梯設備有限公司與普瑞達電梯有限公司合作生產普瑞達電梯項目,在西安曲江賓館第一國際廳舉行籤約儀式。
  • 是誰在地球上留下第一個「腳印」?中國發現最古老的足跡化石!
    1969年7月21日,阿姆斯特朗成為第一個踏上月球的太空人,也是第一個在地球外星體上留下腳印的人類成員。   那麼,問題來了:在地球上最早留下腳印的是誰?答案是:可能是一隻蝦!
  • 中德溯源刺胞動物早期演化史
    原標題:中德溯源刺胞動物早期演化史 新華社華盛頓7月31日電 (記者林小春)中國和德國研究人員最新報告說,通過研究中華先光海葵化石標本,他們發現了這種古生物的特殊軀體構型,還原了刺胞動物的早期演化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