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溯源刺胞動物早期演化史

2020-12-06 人民網

原標題:中德溯源刺胞動物早期演化史

新華社華盛頓7月31日電 (記者林小春)中國和德國研究人員最新報告說,通過研究中華先光海葵化石標本,他們發現了這種古生物的特殊軀體構型,還原了刺胞動物的早期演化軌跡。

刺胞動物門是最原始的多細胞動物類群之一,包括珊瑚、海葵、水螅、水母等,在現代海洋生態系統中佔據重要位置。刺胞動物位於地球動物「譜系演化樹」根基部位,對研究高等動物類群起源和演化意義重大,但它們的早期演化史卻鮮為人知。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西北大學和德國卡塞爾大學聯合科研團隊在7月31日出版的最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發表論文說,基於對雲南澄江動物化石群85枚新化石標本的研究,他們發現了中華先光海葵的一系列形態細節,證實其屬於刺胞動物基幹類群的一個早期分支,是現代刺胞動物在5.2億年前的寒武紀「先行者」。

負責該研究的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歐強表示,這種寒武紀動物像是一個「頭插翎羽的海葵」,口部環繞一圈羽狀觸手,軀幹呈圓柱狀,具隆起的縱脊,底部有表面光滑、呈吸盤狀的基部固著器,軀幹與固著器之間有一圈較明顯的環形凹陷。該動物活著時,其固著器部分插入海底淤泥中,固著器底部的碗狀凹陷可包裹泥沙,起到「壓艙石」的作用。

研究人員還發現,中華先光海葵還有帶隔膜的消化循環腔。這些此前不為人知的形態特徵表明,刺胞動物的祖先類型為水螅型而非水母型。

(責編:趙佳(實習生)、熊旭)

推薦閱讀

世界首臺!我國量子計算機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這是歷史上第一臺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基於單光子的量子模擬機,為最終實現超越經典計算能力的量子計算這一國際學術界稱之為『量子稱霸』的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潘建偉說。【詳細】

從「氣象特警」到「隨身空調」 航天技術來到你身邊航天技術民用化已經不是新鮮事。寶寶使用的尿不溼、方便麵裡的蔬菜包等,這些產品最初都是由航天技術轉化而來,而我國現如今在航天技術轉化民用方面,更是已經覆蓋汽車、電子通信、醫療儀器等多個民用領域。【詳細】

相關焦點

  • 中德學者溯源刺胞動物早期演化史
    新華社華盛頓7月31日電(記者林小春)中國和德國研究人員最新報告說,通過研究中華先光海葵化石標本,他們發現了這種古生物的特殊軀體構型,還原了刺胞動物的早期演化軌跡。  刺胞動物門是最原始的多細胞動物類群之一,包括珊瑚、海葵、水螅、水母等,在現代海洋生態系統中佔據重要位置。
  • 寒武紀「帶羽毛海葵」解繹刺胞動物演化史
    寒武紀「帶羽毛海葵」解繹刺胞動物演化史 2017-08-03 中國科學報 倪思潔 【字體:大 中 小】   常見的珊瑚、海葵、水螅、水母等生物都屬於刺胞動物。刺胞動物位於地球「動物譜系樹」的根部。
  • 寒武紀「帶羽毛海葵」解繹刺胞動物演化史---中國科學院
    寒武紀「帶羽毛海葵」解繹刺胞動物演化史 2017-08-03 中國科學報 倪思潔 【字體:  常見的珊瑚、海葵、水螅、水母等生物都屬於刺胞動物。刺胞動物位於地球「動物譜系樹」的根部。
  • 科學網—寒武紀「帶羽毛海葵」解繹刺胞動物演化史
    中華先光海葵三維復原模型(供圖:李喚珍、歐強) 本報訊(記者倪思潔)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西北大學及德國卡塞爾大學聯合科研團隊,根據澄江生物群「中華先光海葵」形態細節的新發現,揭露了一種已絕滅的軀體構型,並還原了刺胞動物的早期演化軌跡
  • 寒武紀「帶羽毛海葵」解繹刺胞動物演化史—新聞—科學網
    ,成為早期生命研究領域的又一項重要成果。 人們常見的珊瑚、海葵、水螅、水母之類的生物,就屬於刺胞動物。其門種類超過10000種,絕大部分為海生肉食動物,通過密布在觸手表面的刺細胞麻痺、掠殺小型生物,在現代海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態位置。一些刺胞動物還享譽世界之最,如澳大利亞箱水母為毒性最大的動物,獅鬃水母為已知個體最長的動物(大於36米),燈塔水母被認為可能是最長壽的動物。
  • 5種美麗的刺胞動物
    刺胞動物是海洋中最美麗和最空靈的生物之一,包含了世界上所有海洋中的10000多種海洋物種。雖然刺胞動物有不同的形式,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之處,那就是有線蟲囊,也就是用來防禦和捕捉獵物的刺細胞。一些是可移動的,而另一些是無柄的,許多是由珊瑚蟲菌落組成,照顧整個有機體的特定功能。
  • 新發現史前物種填補早期演化史空白
    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科研旗下《科學報告》20日發表一篇古生物學論文,科學家報告了德國發現的一個史前爬行動物新種。該發現填補了早期演化史上的空白,而其解剖學特徵將增進我們對鱗龍型類早期演化的理解。
  • 發現一條5.5億年前的夷陵蟲 揭示動物早期演化史的巨大飛躍
    夷陵蟲實體(左)、遺蹟(右)和化石復原(中)典型的埃迪卡拉生物化石對稱、分節、運動……這些特徵對大多數現代動物來說,已經成為它們的「標配」。身體兩側對稱和分節現象的產生是動物演化史上極為重要的事件。兩側對稱使動物的身體有了明顯的背腹、前後和左右之分,動物的運動從不定向趨向定向,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也逐漸集中於身體前端,這些變化促進了動物頭部的進化。同時動物身體體外分節,體內也相應分節,而且許多內部器官,如循環、排洩、神經等也表現出按體節重複排列的現象,不僅增強了動物運動機能,還對促進動物體的新陳代謝、增強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有著重要意義。
  • 中國科學家發現地球早期最原始低等的真後生動物
    新華網西安5月6日電(記者許祖華馮國)中國科學家對早期動物起源、演化的研究又取得重要突破,一種名為春光蟲和另一種俗稱「海筆」的八射珊瑚化石被證實是現代兩類最低等的真後生動物――櫛水母類和刺胞類的原始代表,進而首次勾勒出了整個動物界早期譜系演化的全貌輪廓。
  • 科研進展|博士後宋希坤專著《中國與兩極海域檜葉螅科刺胞動物多樣性》出版
    2019年10月1日,我實驗室博士後宋希坤博士的專著《中國與兩極海域檜葉螅科刺胞動物多樣性》由科學出版社出版。
  • 關於新型冠狀病毒溯源,這場聯合發布會信息量很大!
    2月9日下午,中國-世界衛生組織新型冠狀病毒溯源研究聯合專家組在武漢召開新聞發布會。2019年底,新冠疫情在武漢市突然暴發,中國迅速採取行動,主動通報疫情信息,採取最全面最嚴格的防控措施,疫情防控取得顯著成效。目前,疫情仍在全球持續蔓延。為指導和預防未來大流行病的發生,中國積極支持世界衛生組織開展新冠病毒全球溯源工作。
  • 最古老四足魚現身 將四足動物演化史提前1千萬年
    (記者 劉冕)最古老的「四足魚」現身我國雲南,該化石將四足動物的演化史又提前了一千萬年。昨日,這項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研究員領導完成的研究成果,刊登在國際知名學術研究刊物美國《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  迄今最古老的「四足魚」,學名叫做奇異東生魚。
  • 世界上最小的恐龍被發現,比拳頭還小,或許會改寫鳥類演化史?
    琥珀的巧合當我們說起恐龍,大腦裡反應的都是巨大的體型,因為早期我們對恐龍的認識都來自於化石,大型生物的化石更容易沉積的巖石中。對於微小的陸地生物來說,能在沉積巖中留下痕跡概率非常低,但琥珀儲存方式更能長久的保存、保護它們。琥珀是中生代白堊紀至新生代第三紀松柏科植物的樹脂,始於1.45億年前,剛好趕上了恐龍時代的班車,這樣的巧合使得大量古生物得以被發現。
  • 中國-世界衛生組織新冠病毒溯源研究聯合專家組舉行新聞發布會
    為指導疫情防控,預防未來大流行病的發生,中國積極支持世界衛生組織開展新冠病毒全球溯源工作。按照中國與世衛組織2020年7月商定的工作任務書(TOR),世衛組織派出國際專家組2021年1月14日抵達武漢,與中方專家組成聯合專家組,並分為流行病學、分子溯源、動物與環境三個小組,共同開展全球溯源中國部分工作。
  • 從學習的角度看生命演化史,古細菌如何一步步演化成高等動物的?
    最近看到一個從學習的角度看生命演化史的假說,非常有趣,介紹給大家。 生命演化史最後一個生命的普遍祖先(The last universal common ancestor)簡稱為LUCA。LUCA並不是地球上的第一個生命,而是當時唯一仍然有活後代的生物。
  • 科普|盤點那些你不知道的動物演化史
    今天就讓我們看看那些奇蹟般的動物演化史。中生代海洋中的頂級掠食者,鯨魚一樣的海中巨無霸——滄龍,是地球生命史上曇花一現的霸王級生物物種。可是誰能想到,這樣的巨獸霸主,是一種體長不足一米,體重不過數公斤的陸地蜥蜴進化來的呢。
  • 中德工業服務區的海綿城市範本
    中德工業服務區在成立之初,就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的原則,低碳生態理念使其成為佛山打造海綿城市的範本。如今擁抱新的定位,在新的起點上,中德工業服務區在城市環境上又將有大動作。根據近日公布的《佛山市中心城區城市形態提升專項行動方案(2018~2020年)》(下簡稱方案),東平湖將開挖、建設濱水景觀廊道……未來中德工業服務區將迎來大變身。
  • 2月9日,中國-世界衛生組織新型冠狀病毒溯源研究聯合專家組召開新聞發布會.
    點藍色字關注「雙鴨山城市號」2月9日,中國-世界衛生組織新型冠狀病毒溯源研究聯合專家組召開新聞發布會。會上,世衛組織專家組組長彼得列出了新冠病毒傳到人身上的四個假說。其中,通過中間宿主將病毒引入人類,即先感染離人類關係較近的動物,而後再感染給人,這樣的路徑是最有可能的。此外,通過冷鏈食物的渠道感染人,也較為可能。
  • 隨心所欲的演化路線,生物史上最奇特的動物類群,棘皮動物
    之前我們在了解海星的時候提到了一個名字「棘皮動物」,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棘皮動物以及棘皮動物的演化史。一般來說,科學家們把一些動物歸類為同一個類群,最大的一個依據就是這些動物都有著一些共同的特徵。
  • 考古發現:早期人類或已學會冬眠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在自然界中,有很多動物都喜歡冬眠,簡單來說,就是當天氣轉冷的時候,它們會通過一直睡覺來過冬。前段時間,科學家們通過一處原始人類骨骼研究發現,早期人類可能也曾經是「冬眠人」,而且在數十萬年前,原始人類或許一直都是採用睡覺的方式,來讓自己渡過寒冷的冬天。早期人類可能也會冬眠在西班牙的背部,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骨頭坑」,這裡有很多來自於40多萬年前的古人類化石碎片,通過研究認為,這些化石的主人,或許是尼安德特人,或者是尼安德特人的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