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學者溯源刺胞動物早期演化史

2020-11-27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華盛頓7月31日電(記者林小春)中國和德國研究人員最新報告說,通過研究中華先光海葵化石標本,他們發現了這種古生物的特殊軀體構型,還原了刺胞動物的早期演化軌跡。

  刺胞動物門是最原始的多細胞動物類群之一,包括珊瑚、海葵、水螅、水母等,在現代海洋生態系統中佔據重要位置。刺胞動物位於地球動物「譜系演化樹」根基部位,對研究高等動物類群起源和演化意義重大,但它們的早期演化史卻鮮為人知。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西北大學和德國卡塞爾大學聯合科研團隊在7月31日出版的最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發表論文說,基於對雲南澄江動物化石群85枚新化石標本的研究,他們發現了中華先光海葵的一系列形態細節,證實其屬於刺胞動物基幹類群的一個早期分支,是現代刺胞動物在5.2億年前的寒武紀「先行者」。

  負責該研究的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歐強告訴新華社記者,這種寒武紀動物像是一個「頭插翎羽的海葵」,口部環繞一圈羽狀觸手,軀幹呈圓柱狀,具隆起的縱脊,底部有表面光滑、呈吸盤狀的基部固著器,軀幹與固著器之間有一圈較明顯的環形凹陷。該動物活著時,其固著器部分插入海底淤泥中,固著器底部的碗狀凹陷可包裹泥沙,起到「壓艙石」的作用。

  研究人員還發現,中華先光海葵還有帶隔膜的消化循環腔。這些此前不為人知的形態特徵表明,刺胞動物的祖先類型為水螅型而非水母型。

  此外,史前刺胞動物與現代刺胞動物的攝食策略可能大相逕庭。現代刺胞動物絕大部分為掠食性,通過密布刺細胞、靈活而不分枝的觸手毒殺並捕食小型獵物;然而,先光海葵密布纖毛的羽狀觸手,與現代的環節動物纓鰓蟲、龍介蟲以及半索動物杆壁蟲、頭盤蟲等纖毛濾食型動物的觸手結構非常相似。

  歐強等人由此推斷,中華先光海葵「並非類似現代海葵的兇猛肉食者,而是溫和無害的濾食者」,通過羽狀觸手過濾海水中的懸浮食物顆粒。他們推測,羽狀濾食觸手可能為原始性狀,而具刺細胞的掠食觸手為衍生特徵。

  這項研究受到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及德國洪堡基金會資助。

  澄江動物化石群位於雲南省玉溪市澂江縣境內,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整、種類最豐富的寒武紀早期古生物化石群,於2012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華先光海葵是澄江動物化石群的標誌性物種之一,被發現並命名於1991年,此後學者們對其譜系地位爭論頗多。

相關焦點

  • 中德溯源刺胞動物早期演化史
    原標題:中德溯源刺胞動物早期演化史 新華社華盛頓7月31日電 (記者林小春)中國和德國研究人員最新報告說,通過研究中華先光海葵化石標本,他們發現了這種古生物的特殊軀體構型,還原了刺胞動物的早期演化軌跡。
  • 寒武紀「帶羽毛海葵」解繹刺胞動物演化史
    寒武紀「帶羽毛海葵」解繹刺胞動物演化史 2017-08-03 中國科學報 倪思潔 【字體:大 中 小】   常見的珊瑚、海葵、水螅、水母等生物都屬於刺胞動物。刺胞動物位於地球「動物譜系樹」的根部。
  • 寒武紀「帶羽毛海葵」解繹刺胞動物演化史---中國科學院
    寒武紀「帶羽毛海葵」解繹刺胞動物演化史 2017-08-03 中國科學報 倪思潔 【字體:  常見的珊瑚、海葵、水螅、水母等生物都屬於刺胞動物。刺胞動物位於地球「動物譜系樹」的根部。
  • 科學網—寒武紀「帶羽毛海葵」解繹刺胞動物演化史
    中華先光海葵三維復原模型(供圖:李喚珍、歐強) 本報訊(記者倪思潔)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西北大學及德國卡塞爾大學聯合科研團隊,根據澄江生物群「中華先光海葵」形態細節的新發現,揭露了一種已絕滅的軀體構型,並還原了刺胞動物的早期演化軌跡
  • 寒武紀「帶羽毛海葵」解繹刺胞動物演化史—新聞—科學網
    ,成為早期生命研究領域的又一項重要成果。 人們常見的珊瑚、海葵、水螅、水母之類的生物,就屬於刺胞動物。其門種類超過10000種,絕大部分為海生肉食動物,通過密布在觸手表面的刺細胞麻痺、掠殺小型生物,在現代海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態位置。一些刺胞動物還享譽世界之最,如澳大利亞箱水母為毒性最大的動物,獅鬃水母為已知個體最長的動物(大於36米),燈塔水母被認為可能是最長壽的動物。
  • 5種美麗的刺胞動物
    刺胞動物是海洋中最美麗和最空靈的生物之一,包含了世界上所有海洋中的10000多種海洋物種。雖然刺胞動物有不同的形式,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之處,那就是有線蟲囊,也就是用來防禦和捕捉獵物的刺細胞。一些是可移動的,而另一些是無柄的,許多是由珊瑚蟲菌落組成,照顧整個有機體的特定功能。
  • 新發現史前物種填補早期演化史空白
    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科研旗下《科學報告》20日發表一篇古生物學論文,科學家報告了德國發現的一個史前爬行動物新種。該發現填補了早期演化史上的空白,而其解剖學特徵將增進我們對鱗龍型類早期演化的理解。
  • 發現一條5.5億年前的夷陵蟲 揭示動物早期演化史的巨大飛躍
    夷陵蟲實體(左)、遺蹟(右)和化石復原(中)典型的埃迪卡拉生物化石對稱、分節、運動……這些特徵對大多數現代動物來說,已經成為它們的「標配」。身體兩側對稱和分節現象的產生是動物演化史上極為重要的事件。兩側對稱使動物的身體有了明顯的背腹、前後和左右之分,動物的運動從不定向趨向定向,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也逐漸集中於身體前端,這些變化促進了動物頭部的進化。同時動物身體體外分節,體內也相應分節,而且許多內部器官,如循環、排洩、神經等也表現出按體節重複排列的現象,不僅增強了動物運動機能,還對促進動物體的新陳代謝、增強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有著重要意義。
  • 中國科學家發現地球早期最原始低等的真後生動物
    新華網西安5月6日電(記者許祖華馮國)中國科學家對早期動物起源、演化的研究又取得重要突破,一種名為春光蟲和另一種俗稱「海筆」的八射珊瑚化石被證實是現代兩類最低等的真後生動物――櫛水母類和刺胞類的原始代表,進而首次勾勒出了整個動物界早期譜系演化的全貌輪廓。
  • 科研進展|博士後宋希坤專著《中國與兩極海域檜葉螅科刺胞動物多樣性》出版
    2019年10月1日,我實驗室博士後宋希坤博士的專著《中國與兩極海域檜葉螅科刺胞動物多樣性》由科學出版社出版。
  • 德國華人教授會商助推中德科教合作
    原標題:德國華人教授會商助推中德科教合作  新華網柏林4月19日電(記者班瑋 郭洋)中德科教合作中活躍著一個特殊的小群體——在德國高校任教的華人教授。他們近日在德國明斯特舉行了第七屆年會,會商加強兩國科教合作大計,表示願在兩國未來科教合作中扮演「智力加油站」和「搭橋人」的角色。
  • 中德有毒水華藍藻生物學研討會在水生所舉行
    9月13日至15日,中德有毒水華藍藻生物學研討會在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舉行。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朱作言院士蒞臨會議並致詞,中德科學基金研究交流中心德方主任Koenigs博士在會上介紹了德意志研究聯合會與中國的合作項目。德國淡水生態和內陸漁業研究所所長Steinberg教授等6位學者參加了研討會。
  • 關於新型冠狀病毒溯源,這場聯合發布會信息量很大!
    2月9日下午,中國-世界衛生組織新型冠狀病毒溯源研究聯合專家組在武漢召開新聞發布會。2019年底,新冠疫情在武漢市突然暴發,中國迅速採取行動,主動通報疫情信息,採取最全面最嚴格的防控措施,疫情防控取得顯著成效。目前,疫情仍在全球持續蔓延。為指導和預防未來大流行病的發生,中國積極支持世界衛生組織開展新冠病毒全球溯源工作。
  • 節肢動物源自中國華南?這下又添新證據
    (新華社/歐新)新華社倫敦9月21日電(記者張家偉)中德兩國學者在新一期英國期刊《科學報告》上發表研究說,他們發現了寒武紀(距今約5.41-4.85億年)葉足動物的一個新物種,有助進一步證明中國華南地區可能是現代葉足動物和節肢動物起源的中心。
  • 新研究進一步揭示華南可能是節肢動物起源中心
    新華社倫敦9月21日電(記者張家偉)中德兩國學者在新一期英國期刊《科學報告》上發表研究說,他們發現了寒武紀(距今約5.41-4.85億年)葉足動物的一個新物種,有助進一步證明中國華南地區可能是現代葉足動物和節肢動物起源的中心。
  • 最古老四足魚現身 將四足動物演化史提前1千萬年
    (記者 劉冕)最古老的「四足魚」現身我國雲南,該化石將四足動物的演化史又提前了一千萬年。昨日,這項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研究員領導完成的研究成果,刊登在國際知名學術研究刊物美國《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  迄今最古老的「四足魚」,學名叫做奇異東生魚。
  • 第八屆中德水利及海洋工程研討會在中國海洋大學舉行
    陳銳在致辭中代表學校向參會的各方專家學者表示歡迎。他指出,社會發展與海洋開發緊密相連。他說,本屆中德水利及海洋工程研討會的召開,將促進各方與會代表就新工程問題、新研究思路的討論與交流,同時將會推動水利與海洋工程研究領域的可持續發展。  會上,李華軍和臺灣海洋大學副校長許泰文、德國漢堡工業大學Peter Fröhle教授分別代表中國大陸、中國臺灣、德國三方在開幕式上互贈禮物。
  • 學者稱研究論文不嚴謹
    徐教授向記者介紹,我們這裡所說的「水母」其實是動物界刺胞動物門的成員,該動物門主要有水螅綱、缽水母綱和珊瑚綱,海蜇和各種珊瑚是我們最熟悉的刺胞動物。多數刺胞動物的生活史中都包括兩個基本的形態階段:一個是水螅型,一個是水母型。「在刺胞動物一個完整的生活史中,存在著一個無性生殖的水螅型階段和一個有性生殖的水母型階段。這兩個階段是交替出現的。
  • 世界上最小的恐龍被發現,比拳頭還小,或許會改寫鳥類演化史?
    琥珀的巧合當我們說起恐龍,大腦裡反應的都是巨大的體型,因為早期我們對恐龍的認識都來自於化石,大型生物的化石更容易沉積的巖石中。對於微小的陸地生物來說,能在沉積巖中留下痕跡概率非常低,但琥珀儲存方式更能長久的保存、保護它們。琥珀是中生代白堊紀至新生代第三紀松柏科植物的樹脂,始於1.45億年前,剛好趕上了恐龍時代的班車,這樣的巧合使得大量古生物得以被發現。
  • 任戰利研究團隊:銀額盆地構造熱演化史與油氣成藏
    沉積盆地構造熱演化史是盆地動力學研究的前沿領域,其控制著油氣生成及成藏。沉積盆地熱演化史研究不僅對盆地動力學、大地構造及演化有重要理論意義,而且對油氣等多種礦產資源形成研究有重要實用價值。以任戰利教授為首的研究團隊長期致力於我國沉積盆地熱演化史恢復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顯著創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