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新發現!關閉基因組中「垃圾DNA「的表達或能促進游離幹細胞...

2020-12-05 生物谷

2020年7月16日 訊 /生物谷BIOON/ --對機體中的每個細胞來說都有一個時刻,其都必須決定自己餘生要做的事情;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PNA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美國國家神經性疾病和卒中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首次發現,曾經被認為是「垃圾DNA」的古老病毒基因或許在這一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描述了一系列臨床前實驗,其揭示了一些嵌入到12號和19號染色體中的人類內源性逆轉錄病毒(HERV-K)基因是如何幫助控制人類幹細胞分化或成熟為在神經系統中連接的數以萬億計的神經元細胞的。

圖片來源:Nath lab, NIH/NINDS

在進化過程中,人類基因組會吸收成千上萬個人類內源性逆轉錄病毒基因,所造成的結果就是,人類染色體上大約8%的DNA中包含有這些基因的殘留物,儘管這些基因一度被認為是不活躍(垃圾DNA)的,但最近研究結果表明,這些基因或許參與到了人類胚胎的發育、某些腫瘤的生長和多發性硬化症發病期間的神經損傷過程中。此前研究者通過研究發現,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或許與HERV-K基因的激活有關,而本文研究中,研究者則表示,該基因的失活或會促進游離的幹細胞轉化為神經元細胞。

研究者對採集自NIH臨床中心健康志願者體內的血細胞進行實驗,通過對這些細胞進行遺傳修飾來使其轉化為誘導多能幹細胞(能轉化為機體中任何類型的細胞),讓研究者意想不到的是,他們發現,這些幹細胞表面排列著高水平的HERV-K,而病毒常常會利用一種名為亞型HML-2的包膜蛋白來吸附並感染宿主細胞,在經過兩輪「雞尾酒」混合製劑治療後,這些蛋白質就會逐漸消失。第一輪治療會推動細胞進入中間狀態-神經幹細胞狀態,隨後第二輪治療就會推動細胞轉化稱為神經元細胞。

隨後研究人員通過關閉幹細胞中的HERV-K、HML-2基因或利用抵禦HML-2蛋白的抗體來治療細胞加快游離幹細胞轉化為神經元細胞的過程。相比之下,通過人為給予細胞過載安裝HML-2基因就能減緩神經分化,最終研究者發現,幹細胞表面的HML-2與另外一種名為CD98HC的免疫細胞蛋白之間的相互作用或能通過誘發一種控制細胞生長和腫瘤的內在化學反應來抑制細胞的分化,下一步,研究人員還將繼續深入研究來揭示HERV-K基因如何塑造神經系統中的布線。(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處:

Wang, T. et al., Regulation of stem cell function and neuronal differentiation by HERV-K via mTOR pathway, PNAS (2020). DOI:10.1073/pnas.2002427117

相關焦點

  • 水稻基因組「垃圾DNA」的真相
    近日,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農科院作科所),水稻優異種質資源發掘與創新利用團隊等研究人員利用全基因組分析的手段,對水稻及其近緣野生種基因組中的「垃圾DNA」進行注釋。結果發現,有些被稱做「垃圾DNA」的變異與水稻澱粉含量、籽粒大小等重要農藝性狀的多樣性相關。其研究結果發表在《科學進展》上。
  • 新的研究發現酶端粒酶可促進癌症而聞名的酶也能保護健康的細胞
    端粒酶在正常組織中唯一已知的作用是保護某些定期分裂的細胞,如胚胎細胞、精子細胞、成體幹細胞和免疫細胞。科學家們認為端粒酶在所有其他細胞中都被關閉了,除非在癌細胞中它促進無限的細胞分裂。 這項新的研究發現,端粒酶在正常成人細胞衰老過程中的一個臨界點重新激活。就在細胞死亡之前,端粒酶的爆發使細胞免受衰老的壓力,減緩了衰老過程,減少了可能導致癌症的DNA損傷。
  • PNAS 促進癌症的端粒酶也能保護健康細胞
    2019年9月3日訊 /生物谷BIOON /——馬裡蘭大學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新研究揭示了端粒酶的新作用。端粒酶在正常組織中唯一已知的作用是保護某些定期分裂的細胞,如胚胎細胞、精子細胞、成體幹細胞和免疫細胞。科學家們認為,端粒酶在所有其他細胞中都是關閉的,除了在惡性腫瘤中,端粒酶可以促進細胞無限分裂。
  • 人體中被忽視的60%「垃圾DNA」並非毫無作用,或與衰老有關!
    幾十年來,超過60%的人類基因組被認為是「垃圾DNA」,在人類發展過程中幾乎沒有或完全沒有作用。科羅拉多州立大學最近的一項研究對「垃圾DNA」的重要性提出了挑戰。6月5日發表在《衰老細胞》(Aging Cell)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發現,一部分被稱為重複元素轉錄本的非編碼遺傳物質可能是衰老過程的一個重要生物標記。
  • 血液基因組DNA提取試劑盒的應用
    一、背景 血液基因組DNA提取試劑盒採用可以特異性結合DNA的離心吸附柱和獨特的緩衝液系統,提取全血基因組DNA。離心吸附柱中採用的矽基質材料為新型材料,能夠高效、專一吸附DNA,可最大限度去除雜質蛋白及細胞中其他有機化合物。提取的基因組DNA片段大,純度高,質量穩定可靠。
  • 染色體外DNA促進了多種侵襲性腫瘤的生長,有望成為癌症治療的新靶點
    近日,聖地牙哥加州大學(UC)的研究人員首次證實,染色體外DNA促進了多種侵襲性腫瘤的生長,有望成為癌症治療的新靶點。 人類細胞有23對染色體,但在癌症中,基因可以在染色體或環狀染色體外DNA (ecDNA)中擴增,其頻率和功能意義尚不清楚。
  • 「垃圾基因」竟然是個寶,調節著你的生物鐘
    人類基因組中大約有3/4是多餘的,也就是所謂的「垃圾基因」,它們並沒有在人類的成長中發揮多大的作用,不會負責多數的蛋白質並是其發生化學反應。被標記為「垃圾基因」的miRNA,通過從信使RNA產生蛋白質的轉錄機制來影響基因表達。早期研究已經揭示了miRNA也可調控生物鐘,但尚不知道miRNA的影響機制。
  • PNAS:出生前的環境或會影響機體的基因組印記
    2018年12月8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美國、澳大利亞和丹麥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了出生前的環境或許會調節機體基因組印記的證據,文章中,研究者描述了他們對此前多項研究中基因組數據的分析以及相關的基因組印記等信息
  • PNAS|一個負調控番茄果實大小ENO基因被發現
    Yuste-Lisbona, Antonia Fernández-Lozano和Rafael Lozano來自西班牙、德國和法國的一組研究人員發現,基因開關ENO(花器官數量過多)可以調節番茄果實。大約一萬年前,番茄首先在南美洲被馴化,現在已經成為世界各地人類飲食中的主要食物。在這項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試圖更多地了解番茄為了能長到如此大的尺寸所經歷的變化。
  • 「垃圾DNA」中發現了快速進化的基因之謎的關鍵|DNA|基因...
    一項針對基因組進行的廣泛比較研究顯示,問題的答案可能就隱藏在生物的垃圾脫氧核糖核酸(DNA)中。美國科學家發現,生物越複雜,其攜帶的垃圾DNA就越多,而恰恰是這些沒有編碼的「無用」DNA幫助高等生物進化出了複雜的機體。而進化史上一個長期存在的難題是,為什麼新的基因(似乎是憑空產生的)可以迅速接管對生物體生存至關重要的功能。
  • 「基因剪刀」讓皮膚細胞「變身」幹細胞
    新華社北京1月22日電 美國科學家用「基因剪刀」編輯實驗鼠細胞的基因組,成功使皮膚細胞轉變成幹細胞,為培育誘導多能幹細胞開闢了新路。  誘導多能幹細胞是對成熟細胞「重編程」得到的,像胚胎幹細胞一樣具備分化成多種細胞的潛力,可用於修復受損的組織和器官。
  • 劉光慧/曲靜/張維綺合作揭示核心節律蛋白延緩幹細胞衰老及促進...
    然而,核心節律蛋白在人類成體幹細胞衰老過程中的調控作用尚不明確,能否通過靶向核心節律蛋白來延緩衰老或者防治衰老相關疾病也有待探索。7月31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劉光慧研究組、曲靜研究組和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張維綺研究組合作在Cell Research雜誌在線發表研究論文,該研究首次揭示了核心節律蛋白CLOCK具有拮抗人幹細胞衰老的新型功能。
  • 揭秘「垃圾」DNA
    「垃圾」DNA的起因科學家逐漸發現基因組的大小與編碼蛋白質的DNA有著巨大數量上的反差,因此1972年,日本遺傳學家大野乾提出了「垃圾」DNA(「junk」DNA)概念,用來描述基因組中不能夠編碼蛋白質的DNA序列。
  • 昆明動物所等在幹細胞基因組穩定性調控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幹細胞是機體發育和組織穩態維持的基礎,基因組穩定是幹細胞乾性維持和再生醫學應用的前提。研究幹細胞如何維持基因組穩定,有助於推動幹細胞的安全應用和理解相關發育疾病的致病機理。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鄭萍團隊長期關注幹細胞維持基因組穩定性的獨特機制。
  • 首次證實:染色體外DNA促進了多種侵襲性腫瘤的生長,有望成為癌症...
    近日,聖地牙哥加州大學(UC)的研究人員首次證實,染色體外DNA促進了多種侵襲性腫瘤的生長,有望成為癌症治療的新靶點。人類細胞有23對染色體,但在癌症中,基因可以在染色體或環狀染色體外DNA (ecDNA)中擴增,其頻率和功能意義尚不清楚。
  • PNAS:非轉基因原態人類胚胎幹細胞研究獲進展
    研究表明,人類原態胚胎幹細胞無需轉基因就能逃避分化,通過OCT4,KLF4,KLF2三種因子的表達可以維持其天然狀態。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報導了兩種生成非轉基因原態人類胚胎幹細胞(hESCs)的方法路徑。他們在加入初始培養基之前,首先令後致敏狀態(later primed state)的人類胚胎幹細胞接觸組蛋白去乙醯酶抑制劑,這樣初始培養條件下的八細胞胚胎就能直接建立一種新細胞系。
  • 神秘「垃圾基因」佔據細胞20%!DNA中重複50萬次
    但是桑託斯更加關注LINE1基因,他認為,如果LINE1在最好的情況下對人體無害,在最壞的情況下對人體有害,為什麼它會在人類基因組中保持如此多數量呢?桑託斯對此有一種特殊的預感,他和其他人發現LINE1基因在發育胚胎中尤為活躍,從而表明該基因片斷實際上在協調胚胎細胞發育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 科學家如何靶向幹細胞來治療多種人類癌症?
    研究者表示,這種新方法能幫助我們對複雜器官的特性進行分析,研究人員重點對小鼠的骨髓進行研究,其骨髓中含有產生畢生血液的造血幹細胞,由於會影響幹細胞和維持血液產生的能力,如今科學家們非常有興趣利用骨髓環境來作為靶向治療白血病的新型靶點。
  • DNA甲基化 |「雙面間諜」或將為癌症治療帶來新思路!
    然而卻有研究表明,人類血液癌症中TET2或者DNMT3a的突變卻顯示出類似的特徵,比如DNA損傷水平和基因組不穩定性的增加。此外,TET2和DNMT3a是克隆性造血中突變最多的兩種蛋白質。克隆性造血是一種與衰老有關的疾病,由造血幹細胞的內部衰老與外部環境共同作用而形成。克隆性造血的人,有動脈粥樣硬化和進行性癌症的風險。
  • 胚胎幹細胞「全能」秘密揭曉
    胚胎幹細胞「全能」秘密揭曉表達活躍的「Pramel7」蛋白或是幕後功臣瑞士科學家在最新一期《自然·細胞生物學》雜誌上發表論文稱,他們發現了胚胎幹細胞保持「全能」的秘密:一種被稱為「Pramel7」的蛋白質能阻止其內遺傳物質甲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