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醫談癌症患者EGFR基因突變檢測的臨床意義

2020-11-24 中國軍網

作者簡介:解放軍第306醫院病理科,沈小英。

世界癌症報告統計,2012年中國癌症發病人數為306.5萬,約佔全球發病的五分之一,癌症死亡人數為220.5萬,約佔全球癌症死亡人數的四分之一。我國癌症發病率接近世界水平,但死亡率高於世界水平。在癌症治療中,傳統的化療和放療由於缺乏特異性,取得療效的同時也往往給患者帶來較大的毒副作用,因此,選擇特異的分子靶點進行治療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在取得明顯療效的同時,又可以避免對正常細胞的傷害。EGFR是目前國內外研究者公認的一個腫瘤靶向治療分子。EGFR突變是癌症患者是否對TKI敏感的強預測因子,各項研究也表明EGFR在多種腫瘤細胞中存在突變或擴增的情況。

EGFR(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family)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家族屬於酪氨酸激酶受體家族,也被稱作HER家族或erbB家族, EGFR家族成員的結構相似,都包括胞外區、跨膜區、胞內區三部分。EGFR誘導癌症至少通過3種機制:EGFR配體的過表達、EGFR的擴增或EGFR的突變活化。其中以EGFR的突變活化為主要機制。目前靶向EGFR的藥物主要有兩類:一類是作用於EGFR胞外區的單克隆抗體,這類抗體能與EGFR胞外配體結合部位結合,阻斷了EGFR其與配體的結合,從而阻斷下遊信號轉導途徑;一類是作用於胞內酪氨酸激酶活性區域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TKI),如gefitinib和erlotinib。TKI主要為小分子喹啉類化合物,能夠與細胞內酪氨酸激酶結構域上ATP位點競爭性合,可逆性、選擇性抑制EGFR相關的酪氨酸激酶活性及細胞內磷酸化過程,進而抑制EGFR下遊的信號轉導,從而阻斷EGFR誘導的體外腫瘤細胞的生長,加速細胞凋亡、拮抗血管生成、抑制腫瘤轉移、阻斷腫瘤生長。普遍認為這兩處熱點突變增強了腫瘤細胞對TKI的敏感性並且被認為是TKI治療的有效預測指標。

已經檢測到的突變數量最多的是非小細胞肺癌。有研究表明,EGFR發生突變的患者中,大約有75%對TKI治療有反應。TKI藥物的治療應當依據EGFR基因檢測結果選擇治療對象,篩選最合適的患者進行有針對性的靶向治療,以提高藥物療效,有效抵制癌症的進展。EGFR-TKI可用作EGFR突變患者的一線治療,直至疾病進展或出現不可耐受的毒性。化療過程中,患者EGFR突變檢測為陽性的話,不建議立即轉為EGFR-TKI治療或聯合化療一起治療。化療過程中,患者EGFR突變檢測為陽性的話,建議EGFR-TKI作為維持治療或者二線治療。目前而言,EGFR-TKI作為輔助化療證據不足,需要更多的臨床試驗去進行探索。

相關焦點

  • 八分之一的癌症患者或有遺傳突變,基因檢測可幫助親人預防癌症
    遺傳因素在多種癌症的患病風險中起著關鍵作用。識別種系易感性對治療決策、降低風險幹預、癌症篩查和受影響患者及其近親的種系檢測具有重要意義。基因檢測可以發現遺傳的遺傳突變,並可以個性化癌症治療,提高生存率,在親人中控制癌症並突破精密醫學的界限。
  • 羅氏診斷cobas KRAS基因突變檢測獲批上市 可預測結直腸癌治療效果
    核心提示:第三軍醫大學大坪醫院腫瘤專科醫院院長王東教授在接受39健康網採訪時表示,根據流行病學調查,結直腸癌的發病率正在上升,且年輕人逐漸增多。結直腸癌已位居癌症發病率第五位。治療前,醫生首先要通過KRAS基因突變檢測,明確區分結直腸癌患者的基因突變狀態,以制定不同的治療方案,減少過度治療。
  • 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BCR-ABL激酶區突變的檢測及臨床意義
    美國國立綜合癌症網絡(NCCN)、歐洲白血病網絡(ELN)等發布的相關指南已將其作為TKI藥物選擇的重要依據。在我國,隨著伊馬替尼的廣泛使用和二代TKI 的上市,BCR-ABL融合基因激酶區突變得到廣泛的認識與重視。根據BCR-ABL融合基因激酶區突變檢測結果合理選擇TKI已成為我國CML規範化診療中的重要一環。
  • [中國專家共識]非小細胞肺癌血液EGFR基因突變檢測
    在EGFR基因突變的晚期NSCLC患者,系列國際國內多中心臨床研究已證實EGFR 靶向治療能顯著降低疾病進展或死亡風險、改善患者生活質量。而在EGFR未發生突變的肺癌患者中,臨床研究證據提示不宜使用靶向藥物。這些臨床研究和系統分析均指出EGFR突變檢測是晚期肺癌患者使用EGFR-TKIs治療的先決條件。
  • 1/8癌症患者攜帶遺傳性突變,半數或被常規檢測遺漏
    1名具有遺傳性的致癌基因突變(生殖系突變),這大大改善了患者的個體化治療方案和生存率,並有助於在家族成員中防控癌症。2984名實體瘤癌症患者,並評估通用基因檢測和基於指南進行針對性檢測的結果差異。令研究人員驚訝的是,在所有攜帶遺傳性致癌突變的397例患者中,有192例患者(6.4%)都是通過通用檢測而新發現了臨床上可靶向治療的突變,這些突變無法通過基於表型或家族史的基因檢測標準而檢測到。
  • 肺腺癌EGFR突變新位點
    結論 這項研究明確了基於測序方法識別罕見突變的價值。 目標 編碼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的基因突變是預測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對EGFR靶向治療反應的生物標誌物,統稱為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s)。 因此,EGFR基因分型為治療決策提供了重要信息。
  • 梅奧研究:1/8癌症患者攜帶遺傳性突變,半數或被常規檢測遺漏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梅奧診所團隊近日在《美國醫學會雜誌-腫瘤學》發表一項臨床研究,對近3000名癌症患者進行通用基因檢測(Universal Genetic Testing)發現,每8名癌症患者中就有1名具有遺傳性的致癌基因突變(生殖系突變
  • BRCA 基因特點、突變機制及臨床意義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分子病理實驗室研究員山靈發表了《BRCA 基因檢測實踐》的主題演講,首次分享中國人群卵巢癌組織和血液中 BRCA1/2 突變的比較數據。
  • 談癌色變怎麼破?防癌基因檢測助我們躲過癌症的襲擊
    其實這個細胞的基因與生俱來就有這個功能,只不過是發生微損傷和微調整使基因改變,從而導致癌細胞被激活。 談癌色變的年代,如何能躲過癌症的襲擊? 談癌色變的年代,如何能躲過癌症的襲擊?不僅是科學家們在研究,普通人也在尋覓。
  • 哪些轉移性癌症需要檢測基因突變?首部二代測序指南來啦
    早在2018年,歐洲腫瘤內科學會(ESMO)發布了分子靶點臨床可行性量表(ESCAT),根據對患者管理的影響將分子靶點分為6個等級,針對導致全球死亡最多的8種癌症中所發生的基因組改變,ESCAT量表評估了其證據等級和臨床意義。近日,ESMO在旗下期刊Annals of Oncology正式發布了轉移性癌症患者NGS指南。
  • ...三色數字PCR技術對NSCLC患者血漿中EGFR相關的39個突變進行檢測
    然而,大多數情況下數字PCR的低通量和高成本等因素限制了其在臨床檢測方面的應用。這篇文章通過高靈敏的數字PCR技術對NSCLC患者血漿中的EGFR水平進行突變檢測,並可同時檢測EGFR基因第18-21外顯子的39個突變,極大提高臨床EGFR突變檢測能力,尤其是當待測樣本有限時,該方法可從少量樣本中獲得更多基因信息。該雜誌影響因子5.791。
  • 10225例癌症患者的TP53突變揭示了基因功能新亮點
    32種不同癌症的10225例患者樣本,並將它們與法國索邦大學分子生物學教授Thierry Soussi博士在過去30年收集的資料庫中另外80000個突變進行比較。 研究團隊在分析了這個龐大的數據樣本庫後,對TP53基因突變如何影響癌症有了更透徹的了解。他們發現,在所有被研究的癌症類型中,TP53突變在存活率較低的患者中更為常見。他們也找到了一種更準確預測預後的方法。Donehower說:「我在突變TP53腫瘤中發現了四個上調基因,其表達與患者預後相關。如果這四個基因高表達,那麼患者更有可能預後不良。
  • 暗藏的癌症「定時炸彈」——RET基因突變
    近日,這款備受矚目的在研藥物又傳來了多個好消息,它已經在美國正式完成上市滾動申請,有望獲批用於經含鉑化療的RET融合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治療。此外,其治療RET突變的甲狀腺髓樣癌也獲得了令人振奮的臨床數據。據悉,這款藥物的臨床試驗正由國內的創新藥企基石藥業在中國開展,期待能造福更多國內患者。
  • 40%的基因檢測結果可能是錯的!專家:僅一種情況癌症基因檢測有臨床...
    但近期發表在《自然》子刊《醫學遺傳學》上的一份研究顯示,某基因診斷公司研究人員重新分析了49例DTC的原始數據,並與臨床試驗數據進行比對,結果只有60%的致病突變為真實的,其餘40%為假陽性,其中絕大多數都是與癌症相關的基因。該文章的第一作者表示,在這項特定研究中,假陽性率如此之高出乎他們意料,這也讓他們對現今DTC基因檢測的準確性感到擔憂。
  • EGFR高表達和EGFR基因突變的異同
    下面兩個圖是測序技術的結果,上面的那個是sanger測序,特點是準確度高,但是通量低。下面的是二代測序技術,特點是通量高。        EGFR拷貝數擴增,這個一般最終反映在EGFR蛋白的高表達上,EGFR的基因序列可能仍為野生型,只是數目多了,原來是1份,現在是5份,或者8份。檢測的方法一般是免疫組化和FISH。下面兩個圖是免疫組化和FISH的判讀結果。
  • 首個NGS癌症大panel基因檢測獲批
    MSK-IMPACT™是一個更加靈活、全面的癌症基因檢測平臺,由MSK病理科開發。它基於二代測序技術,能夠一次對病人腫瘤468個基因的基因突變及遺傳變異進行快速、靈敏的檢測,可對患者這些基因上所有的重要區域進行測序,並能夠檢測到基因上所有蛋白編碼區突變、拷貝數變化(CNAs)、啟動子突變和基因組重排。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94期:1/8癌症患者攜帶遺傳性突變,半數或被...
    這是我國首次批准新冠病毒抗原檢測試劑,其檢測時間在20分鐘之內。在急性感染期病毒載量較高時能夠快速檢出陽性病例,可用於對疑似人群進行早期分流和快速管理。八分之一的癌症患者或有遺傳突變 基因檢測可幫助親人預防癌症遺傳因素在多種癌症的患病風險中起著關鍵作用。
  • 基因檢測技術,對治療癌症幫助有多大?
    癌症是目前世界性的醫學難題,目前的醫療技術攻克癌症尚需時日。癌症的靶向治療由於針對性強、副作用小而受到臨床追捧,但靶向治療前對於患者癌症分子變異類型的診斷非常重要。隨著靶向藥物治療的逐漸普及,近幾年癌症基因檢測技術在國內也逐漸廣泛應用起來。基因診斷能夠幫助腫瘤醫生針對不同分子變異類型的病人選擇適合他們的治療方案,從而實行靶向藥物治療。
  • 最新直腸癌靶向治療基因突變檢測在華上市
    原標題:最新直腸癌靶向治療基因突變檢測在華上市  新華網北京11月22日電(記者齊中熙)羅氏診斷產品(上海)有限公司日前宣布,其KRAS基因突變檢測已獲中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批准上市,通過對KRAS基因突變狀態的識別,幫助醫生選擇適合患者基因特質的治療方案,為轉移性結直腸癌的靶向治療提供依據,推進個體化醫療。
  • 原癌基因BRAF突變檢測的價值
    腫瘤基因檢測結合臨床手段精準診斷,不僅可以在早期檢測評估腫瘤發病風險,而且可以在腫瘤後期為靶向用藥、預後管理提供臨床支持。日前,在「中華醫學會病理學分會第二十一次學術會議暨第五屆中國病理年會」期間,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病理科教授應建明表示:「在病理診斷中,BRAF V600E在多種腫瘤中均有表達,其對於多種腫瘤的預後管理、鑑別診斷及治療等都有很好的臨床價值,BRAF突變檢測對腫瘤預後評估、靶向治療等均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