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CA 基因特點、突變機制及臨床意義

2020-11-24 丁香園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分子病理實驗室研究員山靈發表了《BRCA 基因檢測實踐》的主題演講,首次分享中國人群卵巢癌組織和血液中 BRCA1/2 突變的比較數據。

BRCA1/2 基因是一類腫瘤抑制基因,參與細胞同源重組修復(HRR)過程,2014 年,美國 FDA 批准了奧拉帕利可用於既往三線及以上鉑類化療的 BRCA 突變卵巢癌患者。因此卵巢癌患者的 BRCA 突變檢測,能更好的評估患者預後、優化治療方案。針對不同人群的 BRCA 突變情況,已有較多報導,但研究數據的人群都是以高加索人種為主,更是缺少體細胞與胚系基因突變的比較。因此,針對中國人群的 BRCA 胚系和體細胞突變情況的研究顯得尤為迫切。

山博士首先介紹了 BRCA 檢測的臨床意義,根據國內外的指南共識,BRCA 被用於高危人群的篩查、乳腺癌患者的手術方式選擇、以及卵巢癌的用藥選擇。

山博士指出 BRCA 基因序列較大,整個 BRCA 基因的編碼區突變都有可能造成 BRCA 基因的功能異常,而且目前的數據發現 BRCA 突變缺乏明確的突變熱點,因此 BRCA 檢測需要通過整個編碼區的測序,通過比對目前大樣本的資料庫分析來確認。在下一代測序(NGS)的臨床應用中,Ion Torrent 平臺相對操作和分析比較簡單,且樣本用量少報告時間短,比較適合臨床樣本的需求。

接下來對 222 例乳腺癌和 169 例卵巢癌在 NGS 上的 BRCA 數據進行了詳細的分析,並首次發布了卵巢癌中組織樣本(體細胞)和血液樣本(胚系)的突變情況比較,以及使用毛細管電泳測序平臺上的 MLPA 檢測大片段缺失的結果,山教授深入淺出的對不同卵巢癌亞型中突變率進行了分析。

最後介紹了對 BRCA 數據的結果解讀流程和參考資料庫,以及建立中國人群數據的重要性和難點。

如需了解《精準醫學基因檢測技術高峰論壇》會議詳情,請點擊 >>


相關焦點

  • 一文匯總:BRCA基因突變及相關靶向藥物
    ;➤腫瘤組織測序發現BRCA1/2突變,但未作胚系驗證等BRCA基因檢測的意義對於普通人而言,患乳腺癌的概率約為12%,患卵巢癌的概率約為1.3%。檢測BRCA基因的意義不言而喻,簡單總結起來有三個階段性的意義:➤對於高危人群而言,檢測BRCA基因可以及時篩查腫瘤,也可以幫助預防腫瘤的發生。➤對於已經確診的病人而言,檢測BRCA基因可以幫助判斷預後,對於個體化的藥物治療具有一定指導意義,可以指導乳腺癌/卵巢癌患者靶向用藥及化療用藥。
  • 嬰兒癲癇伴遊走性局灶性發作的臨床及基因突變特點
    目前已發現7個致病基因(KCNT1、SCN1ASCN2A、SCN8A、PLCB1、SLC25A22、TBC1D24基因)可導致本病。該病較罕見,由於二代測序基因檢測方法的應用,國際上有關本病的報導逐漸增多。但國內尚罕見本病的系統研究報導。現對9例EIMFS患兒的臨床和腦電圖特點以及基因診斷結果進行分析。
  • 軍醫談癌症患者EGFR基因突變檢測的臨床意義
    EGFR突變是癌症患者是否對TKI敏感的強預測因子,各項研究也表明EGFR在多種腫瘤細胞中存在突變或擴增的情況。EGFR(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family)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家族屬於酪氨酸激酶受體家族,也被稱作HER家族或erbB家族, EGFR家族成員的結構相似,都包括胞外區、跨膜區、胞內區三部分。
  • 華大基因(300676.SZ):BRCA1/2基因突變檢測試劑盒醫療器械註冊申報...
    格隆匯6月5日丨華大基因(300676.SZ)公布,全資子公司武漢生物科技的BRCA1/2基因突變檢測試劑盒(聯合探針錨定聚合測序法)於2018年7月通過了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醫療器械技術審評中心的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批。
  • 腫瘤內在PD-L1調節機制的臨床研究意義
    與JAK2信號對PD-L1表達的作用一致,在黑色素瘤或者其他類型癌症中JAK1/2基因的缺失會導致腫瘤對PD-1/PD-L1抑制劑的耐藥性,可以想像具有JAK2失活性突變的癌細胞在免疫治療中具有生存優勢,因為它們獲得了獨立於 JAK2/ PD-1軸的免疫反應機制,這一觀察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這樣攜帶JAK2缺失突變的腫瘤患者不會從PD-1/PD-L1軸抑制劑中受益。
  • 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BCR-ABL激酶區突變的檢測及臨床意義
    對於BCR-ABL轉錄本水平增高的患者,首先應該評估檢測方法的準確性(建議重複檢測1次),其次是考量增高的水平,BCR-ABL轉錄本水平的輕度波動沒有臨床意義。如BCR-ABL轉錄本水平很低時,此時的轉錄本水平變化也可能是由於採樣誤差所致。
  • BRCA基因再探拾遺
    // 4|BRCA1/2基因突變患者的治療措施有哪些?早在20世紀40年代已經發現BRCA基因與家族遺傳的乳腺癌密切相關,到了90年代初,BRCA基因中的BRCA1、BRCA2在染色體上的具體定位被發現。2014年,美國FDA批准BRCA基因突變作為復發或轉移性卵巢癌的檢測指標;2017年,美國FDA批准BRCA胚系突變作為轉移性乳腺癌的檢測指標。
  • 腫瘤譜系影響BRCA基因介導的表型
    Taylor等研究人員的最新研究,揭示了腫瘤譜系對BRCA基因介導的表型的影響。相關論文於2019年7月25日發表於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雜誌上。 該課題組表明,在晚期癌症患者中,2.7%的患者群體攜帶生殖系BRCA1/2基因突變,1.8%的患者群體BRCA1/2基因存在功能缺失性改變,這兩類BRCA1/2基因異常的群體中,諸如雙等位基因失活,接合性依賴性表型外顯率和對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抑制的敏感性的選擇性壓力僅存在於那些與BRCA1/2攜帶者(BRCA相關癌症類型)中可遺傳的癌症風險增加相關的腫瘤類型中。
  • 害怕得癌,是時候該了解下BRCA基因了
    終於,在1990年(這一年還發生了一件大事,我這一年剛出生,哈哈,其實乳腺癌已經有年輕化的趨勢,90後患乳腺癌已經不再少數),金博士成功將乳腺癌基因(後來稱為BRCA1基因)定位到人類基因組的第17號染色體上(正常人有46條染色體,基因就刻在這些染色體上)。 前後總共花了17年時間。冥冥之中似乎存在天意,雙17賦予了特殊的意義。
  • 土家族中一個先天性無虹膜家系的臨床特點和PAX6基因突變位點分析
    目的確認土家族中一個先天性無虹膜家系的PAX6基因致病突變並分析其臨床特點。方法實驗研究。詳細詢問家族病史並對該家系中所有7 例成員(4 例患者,3 例正常人)進行詳細的眼部檢查,採集家系成員及100例(50例土家族人和50例漢族人)正常對照者的外周靜脈血,提取DNA;對先證者PAX6基因的全部外顯子進行PCR擴增及測序;對家系中所有成員和正常對照者進行PAX6基因突變位點的驗證檢測。
  • NIH院長:基因篩查發現致病突變毫無意義
    Collins院長回答到:不必押賭在基因突變或改變習慣上,這些都沒有科學依據的。包括美國在內,全球越來越多的基因篩查公司提供疾病風險預測。即通過DNA基因篩查預測可能患病機率。美國一家23andMe的基因篩查公司是第一家直接向普通民眾推銷基因篩查服務的。他們通過兜售基因檢測來幫客戶預測得病機率。
  • BRCA基因突變是否要切除器官?女性家族性腫瘤患者該何去何從?
    卵巢癌是基因病,超過25%的卵巢癌患者有遺傳學背景,卵巢癌患者在確診後首先要進行基因檢測,以確認後續的治療方案。針對遺傳性卵巢癌,還有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次會議給了我們一個探討這些問題的平臺,讓我們能夠更好地管理這些有遺傳學背景的患者。於津浦教授:本次會議將腫瘤的基礎研究和臨床研究放在一起討論。
  • 重磅|首個P53突變抑制劑III期臨床失敗
    12月28日,納斯達克上市公司Aprea Therapeutics宣布旗下P53突變抑制Eprenetapopt聯合阿扎胞苷一線治療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MDS)的III期臨床未達主要臨床終點。
  • 最新KRAS基因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靶向藥物及臨床試驗
    針對肺癌驅動基因之一的KRAS基因突變研究,一直以來為學術界關注熱點之一。從目前靶向藥物研究現狀來看,酪氨酸激酶受體抑制劑比較多,KRAS基因抑制劑還處於「孵化」階段,目前針對KRAS基因突變的靶向藥物基本均處於Ⅱ、Ⅲ臨床研究階段。
  • 甲狀腺腫瘤會基因突變你知道嗎?
    這兩種機制都會持續、異常地激活下遊的MAPK和PI3/AKT信號通路,繼而導致腫瘤的發生。甲狀腺腫瘤通常存在NRAS第61位密碼子點突變或者HRAS第61位密碼子點突變。RAS在甲狀腺良惡性腫瘤都存在,且與腫瘤惰性及侵襲性臨床病程相關,其可作為癌細胞亞型的一個標記,顯示形態學分化良好但已有潛在轉移及去分化的癌灶。
  • TP53在髓母細胞瘤分子分型中的臨床意義與相關研究進展
    Barel等報導,TP53基因突變所致的Li-Fraumeni症候群患者,其髓母細胞瘤發病率明顯增高。因此,TP53基因突變曾被認為在髓母細胞瘤起源中起重要作用。此外,TP53基因位於17p,而40%的髓母細胞存在17p缺失。不過,17p缺失的髓母細胞瘤患者中,很少存在體細胞TP53突變。因此,17p缺失可能僅僅是髓母細胞瘤發生後的結果,而非起源的原因。TP53突變的臨床意義既往存在爭議。
  • 高慶蕾學術問答卵巢癌維持治療是限於BRCA突變
    維持治療的著名試驗大部分都是在卵巢癌中進行的,包括奧拉帕利的study19和SOLO系列研究,尼拉帕利的NOVA研究,基本上都是在BRCA突變的人群中做的,因為BRCA突變的人群確實是PARP抑制劑獲益的最佳人群。PARP抑制劑的抗腫瘤機制是BRCA基因的合成致死效應。
  • 不明原因反覆發燒 可能是基因突變在「搗亂」
    我科學家解析自身免疫性疾病分子機制不明原因反覆發燒 可能是基因突變在「搗亂」自1997年科學家與自身炎症性疾病的鬥爭正式拉開序幕,20多年來,學界對自身炎症性疾病及其致病基因的探索發現不斷拓展。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周青團隊的最新研究,有望為此類疾病的臨床診治提供更加精準的方案。從出生起大部分時間在醫院度過、每周總有幾天要發燒……由於基因突變使其編碼蛋白發生改變,導致固有免疫功能失調而引起全身性炎症,加之其遺傳性特點,不少幼小生命降生後不久,就不得不忍受自身炎症性疾病的折磨。
  • 研究| IDH1突變抑制劑 治療膠質瘤臨床前景良好
    目前臨床上主要的治療方法是手術治療聯合放射治療及替莫唑胺為主的化學藥物治療,但效果並不十分理想。 2008年,Parsons DW等在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GBM)的外顯子組測序研究中首次發現了異檸檬酸脫氫酶-1(isocitrate dehydrogenase,IDH1)突變。這一發現對膠質瘤治療意義深遠。
  • TP53基因突變的腫瘤
    過程中出了差錯,染色體上的基因突變了,此時,全靠細胞核裡的抑癌機制來糾錯,或者引導出錯的異常細胞凋亡自殺,不至於異常細胞無限發展成腫瘤。TP53基因,就是染色體上的抑癌基因之一,相當於電腦裡殺毒軟體,監控其他軟體(基因)出錯情況。TP53和P53:基因叫TP53,它轉錄出來的蛋白叫P53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