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原因反覆發燒 可能是基因突變在「搗亂」

2020-12-05 央廣網

我科學家解析自身免疫性疾病分子機制

不明原因反覆發燒 可能是基因突變在「搗亂」

自1997年科學家與自身炎症性疾病的鬥爭正式拉開序幕,20多年來,學界對自身炎症性疾病及其致病基因的探索發現不斷拓展。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周青團隊的最新研究,有望為此類疾病的臨床診治提供更加精準的方案。

從出生起大部分時間在醫院度過、每周總有幾天要發燒……由於基因突變使其編碼蛋白發生改變,導致固有免疫功能失調而引起全身性炎症,加之其遺傳性特點,不少幼小生命降生後不久,就不得不忍受自身炎症性疾病的折磨。

早在20世紀初,作為自身炎症性疾病的一種,家族性地中海熱(FMF)就已見諸報端,直至1997年科學家發現其致病基因——地中海熱基因MEFV,人類與自身炎症性疾病的鬥爭才正式拉開序幕。20多年來,學界對自身炎症性疾病及其致病基因的探索發現不斷拓展。

近日,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周青實驗團隊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在線刊登的學術文章中表示,通過對一位自身炎症性疾病患兒發病分子機制的解析,他們首次發現,人類受體相互作用蛋白激酶(RIPK1)變異可以導致自身炎症性疾病,並為該患兒找到了致病機制,有望為此類自身炎症性疾病的臨床診治提供更加精準的治療方案。

從患者體內發現基因突變位點

「很多自身炎症性疾病是一類單基因的遺傳病,已有約40種致病基因被發現,除了周期性、反覆性發燒外,還伴隨皮疹、關節炎等症狀。」周青向科技日報記者解釋道,國內也有很多不明原因的發燒病例,一般被認為是感染引起的,很少與遺傳病聯繫起來,所以在治療上以抗生素類藥物為主,卻並無療效。

據了解,由於自身炎症性疾病症狀涉及多系統,多種表現並不特異,患者常常因為不明原因發熱、皮疹或者關節炎等症狀往返於感染科、皮膚科、免疫科、血液科等科室,更由於對該病症的診斷手段缺乏,臨床醫生認識不足,許多患者長期被誤診或者漏診。

「我們去年收治的一位小患者,在沒有感染的情況下,反覆周期性發燒,接受了全外顯子測序檢測後仍然無法確診病因,傳統的治療方法效果一直不理想。」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王曉川主任告訴記者,他們推測孩子很可能患有自身炎症性疾病,而且發生了一個尚未被發現和闡明的新基因突變。在徵得監護人同意後,醫院將患兒的基因組數據交由周青實驗室團隊重新解析。

實驗團隊發現,該患兒體內的RIPK1基因發生了突變,導致其編碼的RIPK1蛋白在蛋白酶Caspase-8的切割位點上發生胺基酸變化,使得RIPK1無法被正常切割,這種改變破壞了RIPK1正常的激活模式,使其活性增加,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細胞的凋亡和程序性壞死。

「RIPK1蛋白是調控細胞凋亡、細胞程序性壞死以及炎症信號通路的關鍵分子,參與胚胎發育、造血系統發育以及免疫穩態維持等多種重要生物學過程,由於細胞的『生死』平衡被打破,患兒體內炎症因子水平異常升高,並自發產生發燒等炎症表型。」周青表示,團隊還發現患兒不同種類的細胞對相同的RIPK1突變有不同的應對措施,提示人體的不同組織和細胞在相同基因型下可以表現出截然不同的表型,這一發現豐富了人類RIPK1在調節不同種類細胞死亡中的作用。

「易容」逃脫的RIPK1引發細胞死亡

此前,國際權威學術期刊曾報導過小鼠RIPK1突變會導致胚胎期死亡、小鼠RIPK1蛋白的切割對抑制細胞凋亡和壞死起重要作用。對於人類RIPK1切割位點發生變異對控制細胞程序性死亡的重要信號通路和人類健康的影響還未有報導。

「在正常情況下,這種蛋白會被切割,不會引起炎症反應;而無法被正常切割的RIPK1蛋白會引起自身激酶活性的提高,進而導致其介導的細胞凋亡、細胞程序性壞死增加,引起炎症因子的釋放,導致炎症反應。」周青介紹道,正如打蛇打七寸,要切割RIPK1蛋白這根「導火線」也必須精準到切割位點。「人體RIPK1蛋白中間結構中有一個名為蛋白酶Caspase-8的切割位點,RIPK1就是在這個關鍵的『點』被切割成為兩個短片段,不再具有激酶活性。」

據介紹,人體正常情況下,全長的和切割的RIPK1並存,不會發生健康問題。在RIPK1發生突變的病人體內,全長的RIPK1蛋白比例提高,切割的RIPK1減少了。在對致病機制的研究中,科研人員發現患者體內的RIPK1蛋白在這個位點發生了胺基酸突變,使得原本應該被切割的它「毫髮無損」,仍然處於全長蛋白狀態,就像做了個整容術,「切割機」認不出來也就無從下手。

「這種新型自身炎症性疾病的發病機制是一個惡性循環。」周青說,由於發生基因突變導致RIPK1蛋白無法被蛋白酶精準定位切割,這樣一來,它就持續處於激活的狀態,導致更多細胞的凋亡和壞死,細胞的凋亡與壞死可激活炎症因子的釋放,增加的炎症因子又進一步促進了細胞的死亡。

科研人員在對該患兒的血清和外周血單核細胞研究中,均發現了較高水平的炎症因子。「IL-6、TNF這些炎症因子含量都超級高,特別是病人發燒的時候。」同樣在老鼠細胞中也發現,攜帶有RIPK1該位點突變的小鼠細胞對刺激更敏感,會釋放更高水平的炎症因子,同時更趨向於細胞死亡。

「我們還得到了加拿大一個患有相似疾病表型的家系:一位35歲的婦女和她三個兒子患有不明原因的反覆發燒,伴有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等。全外顯子測序數據的分析結果顯示,該家系的RIPK1基因也攜帶有相同位點的突變。」周青說,團隊對兩個家系基因組的數據分析和功能實驗結果,都證明了RIPK1因為該位點的獲得功能性突變導致了疾病。

讓潛藏的「罕見病」無處遁形

在這項研究中,科研人員發現炎症因子IL-6在病人體內大量表達及其引發機制,於是在臨床中建議使用針對IL-6受體的抑制劑。事實上,對於治療自身炎症疾病針對不同的炎症反應通路,已經研發出多種不同的生物抑制劑。

「如果能夠確定是哪種炎症因子或者哪條炎症信號通路引起的疾病,意味著能夠對症下藥。」周青介紹道,團隊研究進一步發現,皮膚成纖維細胞內,RIPK1、TNFR1等蛋白表達水平明顯下調,細胞內的還原性穀胱甘肽(GSH)含量高,活性氧(ROS)含量低,這些變化部分解釋了細胞對不同死亡形式的抵抗。這一現象提示,為應對RIPK1變異導致的對多種刺激的高敏感性,患兒成纖維細胞發展出多種補償機制來維持機體穩態。

「現有的情況是,在正式治療前,臨床對自身炎症性疾病的整體認識和診斷水平還有待提升。」王曉川說,自身炎症性疾病雖因其遺傳性難以根治,但找到致病機理對症下藥後,患者通過定期用藥也能正常工作、生活。

「當前,學界正加強對自身炎症性疾病致病機理的探索,本次研究是首次發現細胞壞死、細胞凋亡會引起自身炎症性疾病,後續有望從更多臨床案例中推導出其他因細胞凋亡引發該病症的致病基因,完善致病基因的家族譜系。」周青表示。

自身炎症性疾病雖被稱為罕見病,但其實也有相對龐大的群體。周青介紹說,自己之前做的另一項腔隙性卒中和結節性多動脈炎(DADA2)病例研究,剛開始只有9個病人,但是論文發表後,全世界又相繼發現四百多病例。「按照其基因致病突變位點在中國人群的頻率推算,可能有將近幾十萬病人。」

「面對龐大的病人群體,探究人類遺傳病致病基因和解析致病機理的科研任務重大而緊急。」周青表示,在層出不窮的「基因奧秘」面前,不僅需要有頂尖的技術支持,更需要社會多方面的聯合力量,共同推動科研和臨床的發展,造福更多被自身炎症性疾病折磨的病人。

相關焦點

  • 不明原因反覆發燒可能是基因突變在「搗亂」—新聞—科學網
    我科學家解析自身免疫性疾病分子機制 近日,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周青實驗團隊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在線刊登的學術文章中表示,通過對一位自身炎症性疾病患兒發病分子機制的解析,他們首次發現,人類受體相互作用蛋白激酶(RIPK1)變異可以導致自身炎症性疾病,並為該患兒找到了致病機制,有望為此類自身炎症性疾病的臨床診治提供更加精準的治療方案。
  • 基因突變可能是罕見病致病因素
    每個人都攜帶缺陷基因  你知道嗎?沒有人能擁有一套完美的基因,人類有23對染色體,大約25000個基因,而每個嬰兒出生時都攜帶了至少5-10個突變基因。  但人類身上為什麼會存在突變基因?  北大醫學部醫學遺傳學系副主任黃昱介紹,基因突變是生物物種為了適應可能的環境變化而具備的基本能力,它可能突變得強大無比,成為物種進化的基礎,比如猿人爬出森林,能夠直立行走。  但它也可能突變成不良的缺陷基因,變成壞蛋肆意搗亂。
  • 關鍵基因突變致不孕 女性不孕的原因
    貝勒醫學院、德克薩斯兒童醫院和萊斯大學發現了:某個基因的突變可能會是導致女性不孕的原因。  專家表示,有大約10-15%的夫婦患有不孕不育以及50%女性患有習慣性流產的原因不明。"Van den Veyver是貝勒大學婦產科學、分子及人類遺傳學教授,也是貝勒大學及德克薩斯兒童醫院的臨床產前遺傳學主任,他表示:"研究發現,基因突變導致NLRP家族的某些基因失去功能,導致習慣性流產、胎盤發育異常、著床前胚胎丟失或是極罕見的出現胎兒發育障礙,致使女性不能夠順利妊娠。"
  • ...成果發現新的自身炎症性疾病及其致病基因!是今年第九篇CNS!
    周青介紹,去年,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就收治了一位小患者,兩歲多的孩子,在沒有感染的情況下,反覆周期性發燒,伴有淋巴結腫大。醫生懷疑是一種遺傳病,但一直查不出具體原因。在國內的醫院,也有很多這樣的不明原因發燒病例。之前一般認為是感染引起的,很少與遺傳病聯繫起來,所以在治療上以抗生素類藥物為主,但是實際上並沒有效果。
  • ...夜裡接到急診病號,反覆發燒8天,病因不明!醫生一句追問揪出元兇...
    近日青島78歲老人高老先生反覆發燒8天急壞家裡所有人他肌肉關節酸痛、腹部不適、食慾減退吃藥也只能暫時控制體溫元兇到底是什麼呢?剛走進診室,高老先生的兒子就焦急地向醫生介紹病情,父親已反覆發燒8天了,最高39.1℃,服用退燒藥治療效果不佳,體溫一直保持在38℃-39℃之間,家人非常擔心。高老先生既往有冠心病,無咳嗽、咽痛,無腹痛、腹瀉,無尿頻、尿急,無皮疹,否認昆蟲咬傷史,無胸悶、胸痛,反覆發熱,每日發作2-3次。
  • 熬夜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因為擁有這個「夜貓子」基因突變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熬夜的原因可以有很多。有一些人遲遲不睡,可能是因為一種常見的睡眠障礙:睡眠時相延遲症候群(delayed sleep phase disorder)。
  • 兩月寶寶發育遲緩 竟是基因突變
    出生一個月後孩子開始發燒,之後輾轉多家醫院,但一直沒查出病因。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新生兒科主任董曉斐接診後發現,孩子臉色蒼白,精神萎靡,各項生命體徵指標不容樂觀。   董曉斐發現,妍妍中度貧血,還有高鈣血症,血鈣濃度高達3.9毫摩爾/升(正常為2.55毫摩爾/升以下),這樣的指標隨時可能引發心臟驟停,導致生命危險。
  • 家族6名男嬰先後夭折 原是基因突變致感染而亡
    一個家族6名男嬰先後夭折原是基因突變導致感染而亡,孕期做專業檢查可避免悲劇家裡的5個弟弟全部早年夭折,四川30歲的劉女士從小就經歷了太多的生離死別。當8個月的兒子也離開人世時,「男性都要死亡」這個困擾劉女士全家多年的「魔咒」終於被解開。
  • 基因突變的原因是什麼,影響DNA鑑定結果嗎
    基因突變的原因是什麼,影響DNA鑑定結果嗎 基因突變的原因是什麼,影響DNA鑑定結果嗎?基因突變是一種生物學裡會發生的現象,發生機率很低,但也不是不存在。在做親子鑑定之前工作人員也是會強調說明的,如果萬一發生,是不會出結果的,需要增加基因座或者增加母親樣本重新檢測,重新檢測後再出結果的。
  • DNA鑑定中存在基因突變的原因
    每個人的基因有成千上萬,而基因突變的頻率是很低的,所以不會出現明顯的差異。但根據基因重組的原理及顯隱性的問題,也許像母親的會更多些。親子鑑定是因為小孩是由受精卵發育而來,受精卵是由他的父親和母親各自提供精子和卵子,結合而來的。親子鑑定是運用DNA雜交技術,當小孩DNA單鏈和父親或母親的DNA單鏈產生雜交帶時,並且在一定的比例以上,才能說明那小孩是他們的孩子。
  • 南京準媽媽基因突變 ABO基因突變是什麼意思?
    南京準媽媽基因突變 ABO基因突變是什麼意思?時間:2017-07-31 22:39   來源:閩南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南京準媽媽基因突變 ABO基因突變是什麼意思?近日,江蘇省血液中心輸血研究室陳青研究員帶領的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並報導了ABO血型系統中由於新等位基因突變導致的新的A3亞型的等位基因,已被國際基因庫收錄並公布。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南京一位準媽媽  原標題:南京準媽媽基因突變 ABO基因突變是什麼意思?
  • 高通量基因檢測解開7個月女嬰不明原因連續高燒謎團
    7個月女嬰不明原因發熱5月底,佳佳出現了無明顯誘因的高熱,但沒出現咳嗽、流鼻涕、腹瀉等症狀,家屬以為普通發燒,沒有重視,可她的病情始終沒有好轉,到中大五院就診。醫生查體發現她右側腹股溝有紅色小丘疹,持續高熱40度,精神食慾差,血液檢查提示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進行性下降。
  • 基因突變可能與不孕、更年期提前有關
    位於聖路易斯的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一項新研究確定了一種之前未知的特定基因在生育方面的作用。當果蠅、蛔蟲、斑馬魚和老鼠的基因缺失時,這些動物就無法生育或異常早地失去生育能力,但在其他方面卻看起來很健康。通過分析人類的基因數據,研究人員發現了這種基因突變與絕經提前之間的聯繫。
  • 精子不安分守己,偏要鬧基因突變
    >精子不安分守己,偏要鬧基因突變2009-06-30 10:19:26出處:太平洋親子論壇作者:佚名>  精子發生的遺傳性疾病可分兩大類,一類叫染色體非等倍體性,另一類叫基因突變。第二類還包括有三種情況,即調控精子發生的特異基因突變、調控性腺發育的基因突變和體細胞常染色體基因突變。  染色體非等倍體性是指細胞染色體數量異常、不平衡或染色體結構異常。無論是性染色體非等倍體性還是常染色體非等倍體性,均可導致生精障礙,引起男性不育症。
  • 26歲女士反覆發燒兩三年卻不知原因 同時遭遇「超級細菌」和膿毒血症
    反覆發燒兩三年 原因卻沒找到  「輸液都不曉得輸了好多次,剛開始的時候效果真的好。」近兩三年來,李女士時常發燒,在使用抗生素治療後都會很快好轉。不過,發燒的原因卻始終沒有明確。  近來,李女士再次發燒後,卻發現輸液無效。而後,被家人送至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就診。
  • 關於FLT3基因突變和白血病的防治、治療與思考
    FLT3是白血病細胞中的一種基因變化,準確的說是基因突變。據有關數據表明,AML患者中有20%到30%的人患有FLT3突變。 在FLT3的基因編碼中有一種叫做FLT3蛋白質的物質,它可以促進白細胞生長。FLT3的基因突變會引起白細胞的異常增生。
  • 孕婦智商只有28還存在基因突變,腹中胎兒留還是流?
    基因測序證實,孕婦及其母親的CTNNB1基因發生了相同的突變。醫生們發現這個位點的突變目前國內外尚無報導,是否這個突變帶來的相關異常表現一下子很難判斷。 楊立偉想到了蛋白預測。蛋白預測證明,該位點的基因突變確實為母女上述多系統嚴重病變的致病基因。至此水落石出,這個家族的不幸,源自孕婦母親的生命密碼出了錯。
  • 研究:基因突變可能會使人變笨
    出處:新浪科技作者:葉傾城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最新一項研究顯示,損害人類健康的基因突變可能使我們變得更笨,但是修復這些基因突變之後,會使人們變得更聰明。一項研究發現,聰明人群擁有對智力和健康產生負面影響的較少基因突變,而不是擁有更多使他們變得更聰明的基因突變。
  • 基因突變!全球頻現「雙頭鯊魚」:原因竟然是它
    這條雙頭大西洋鋸尾鯊並不是普通的基因突變。這是第一次在一種卵生鯊魚中發現雙頭胚胎。研究者小心翼翼地打開鯊魚卵,對其進行研究。研究負責人Valentín Sans-Coma教授表示,他並不確定這個胚胎如果自然孵化的話能否存活下來。更可能的情況是,這些雙頭鯊魚胚胎出生之後並不會存活太久,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我們從未發現過能活到產卵的雙頭鯊魚。
  • PNAS:劣質基因可能導致突變熔毀
    多倫多大學的進化生物學家已經發現,劣質基因個體可能產生更劣質染色體的後代,可能導致世代中某些物種滅絕。此研究發表在PNAS上,指出:相對於高質量基因個體來說,遺傳缺陷生物可能經歷DNA突變量增加。該研究以果蠅為研究對象,因為果蠅的簡單系統是更複雜系統中生物學諸多方面的模仿,因此,此研究發現可能對人類有所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