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晚期癌症的基因組藍圖特徵!

2020-12-05 生物谷

2020年5月27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Nature Cancer上題為「The genomic landscape of advanced cancer」的綜述文章中,來自麻省總醫院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晚期癌症的基因組藍圖。儘管近些年來科學家們在癌症療法研究上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癌症轉移、療法耐受性等依然是引發全球癌症相關死亡的主要原因,這篇綜述文章中,研究人員繪製出了晚期癌症和治療後腫瘤的全面分子圖譜,同時還將全基因組和轉錄組分析與癌症患者的臨床預後進行了結合分析。

圖片來源:Rheinbay, E. Nat Cancer,doi:10.1038/s43018-020-0057-z

原發性腫瘤往往會攜帶不同的遺傳驅動改變,其會促進癌細胞繞過宿主機體的細胞控制機制並不斷生長,在過去10年裡,對成千上萬種原發性腫瘤進行外顯子組和全基因組測序就能為研究者提供多種類型癌症中驅動突變的詳細圖譜,然而,目前研究人員並未深入研究誘導腫瘤復發和癌症擴散到其它器官中的遺傳改變,這篇文章中,研究者Marra等人就對570名晚期癌症或轉移性癌症患者進行研究,分析了其全基因組測序數據、轉錄組特性及療法預後等信息。

轉移性腫瘤的分子特徵面臨著獨特的挑戰,雖然原發性惡性腫瘤通常能通過手術移除,而且研究者還能對標本很容易地進行進一步地鑑定,但由於難以切除及對患者所帶來的風險,臨床上通常並不會切除轉移病灶;為進行臨床決策或研究而對轉移性腫瘤進行取樣需要進行細針活組織檢查,這就需要仔細評估其風險和益處了;比如這種方法僅能捕捉腫瘤位點的少量細胞,這就限制了能夠進行採樣的腫瘤克隆,也限制了研究人員對腫瘤架構和微環境的理解。

此外,個人治療暴露的獨特歷史(可以在類型和治療時間上有很大差異)也會增加個體樣本之間的異質性,即使對於相同類型的患者依然如此,從而就會對基因組事件、療法和患者預後產生非常複雜的影響。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研究者對招募到POG570(Personalized Oncogenomics Program of British Columbia,不列顛哥倫比亞個性化腫瘤基因組學計劃)計劃中的570名患者的機體樣本進行研究,該研究計劃涵蓋了25種組織學,其中就包括一些罕見的癌症類型,患者會接受多種抗癌藥物進行治療,包括內分泌療法、化療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療法等,此前的類似工作主要是使用基因組或外顯子組測序進行,這些技術能作為識別特定基因突變的優秀工具,相比之下,目前的工作能對整個腫瘤基因組進行測序,定位作者研究非編碼突變、結構變異和突變特徵等。

全基因組分析則能為研究人員提供機會來幫助發現每個患者癌症中的遺傳驅動突變,並幫助研究腫瘤隊列中此類突變,目前該研究領域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研究者並不確定是否癌症的轉移性擴散或療法耐受性時因影響特定基因或基因組區域的改變所引起。與此前研究結果一致的是,本隊列研究中的驅動突變藍圖在很大程度上都能反映類似組織學的原發性腫瘤的相關情況,儘管研究者並未在轉移性特定基因中發現普遍性的遺傳驅動因素,但他們會在特定治療的靶向基因中發現特殊的耐藥性突變。

從原則上來講,未來研究人員仍然有可能在較少研究的非編碼領域和更大的腫瘤群中發現一些晚期的驅動因素,Marra和其同時的研究就支持了這一假設,即轉移性過程或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表觀遺傳學改變所驅動的。與缺乏驅動突變相比,研究者在晚期和轉移性腫瘤及原發性腫瘤中識別出了其突變的明顯差異,相比來自基因檢測盒和外顯子組測序的有限信號而言,全基因組測序能夠幫助研究者獲得大量突變,這就能幫助發現驅動癌症的突變特徵,這些突變特徵或許也能作為細胞此前或持續暴露的誘變劑,比如菸草煙霧、紫外線和內源性APOBEC酶類等。當研究人員分析POG570隊列中參與者的機體突變特徵時,他們觀察到了與原發性癌症相似的特徵,同時他們還揭示了幾個與療法相關的特徵性突變印記,並發現,隨著長期暴露於鉑類藥物、他莫昔芬或放療之中,特徵性的突變數量會顯著增加。

圖片來源:Rheinbay, E. Nat Cancer,doi:10.1038/s43018-020-0057-z

研究者還觀察到,腫瘤中突變的總體數量與患者暴露於基因毒性治療的時間有關,突變負擔和基因組疤痕的增加或許是DNA損傷治療的預期後果,然而,當腫瘤攜帶易於出錯的聚合酶ζ(Pol ζ)或POLQ 基因的突變時,這種效應尤為明顯,Pol ζ和POLQ 基因是DNA損傷修復通路中的重要組分。研究者還表示,誘變療法還會使得癌細胞又機會在癌症基因中積累新的突變,從而獲得選擇性的適應度優勢,後期研究者還需要在這一領域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從而識別並預防療法誘發的新型驅動子的出現。

利用匹配的基因組和轉錄組學技術,研究人員進一步分析了8組不同的免疫表型,其在很大程度上獨立於腫瘤的組織學和轉移部位,但卻與腫瘤的生存直接相關;在這些數據的基礎上,研究者發現,通過測定T細胞受體的多樣性及腫瘤的突變負擔,或許就能有效預測患者的治療預後。旨在描述晚期和治療後腫瘤的研究或許會面臨一些共同的挑戰,首先,從進入臨床試驗的晚期或轉移性疾病患者身上獲取原發性腫瘤標本極其困難,如果沒有匹配的原始樣本,研究者就不可能直接比較治療前和治療後的遺傳和轉錄組學特徵,以及單個患者疾病傳播的軌跡。其次,晚期腫瘤往往具有固有的異質性,尤其是在使用不同藥物或不同治療療程後,這就使得與特定疾病療程和治療相關的基因組改變和特徵的識別變得相當複雜;第三,研究者對晚期癌症患者的基因組分析主要是在北半球進行的,因此大多數已經測序的腫瘤具有白種人的遺傳背景,目前研究人員並不清楚這些研究的結果是否直接適用於來自其它或混合血統的癌症患者。

基於此前的研究結果,後期研究人員還將繼續對晚期腫瘤進行研究,從事基因組研究的科學家們必須不斷努力來增加其它祖先在類似項目中的代表性,從而確保所有癌症患者獲益;由於研究人員才剛剛開始理解腫瘤在治療壓力下所經歷的全球遺傳改變,這一寶貴的資源或將有助於推動科學家們後期對晚期癌症生物學的理解,最重要的是,能夠確定有效治療晚期癌症的特殊靶點。(生物谷Bioon.com)

參考資料:

Rheinbay, E. The genomic landscape of advanced cancer. Nat Cancer 1, 372–373 (2020). doi:10.1038/s43018-020-0057-z

相關焦點

  • ...Nature重磅發布迄今最全面的癌症全基因組圖譜,涉及38種癌症類型
    一、癌症驅動突變第一篇文章題為「Pan-cancer analysis of whole genomes」。該研究整體描述了通過使用計算雲進行國際數據共享來促進PCAWG基因組資源的生成。研究團隊分析了來自38種腫瘤類型的2658個腫瘤全基因組,展示了PCAWG項目相關數據的廣度與深度。
  • 萬名中國癌症患者的血漿游離DNA檢測揭示中國癌症患者特異基因組特徵
    這些努力極大地增強了我們對癌症基因組的理解,並為世界範圍內的癌症研究提供了開放獲取的資源。然而,根據2018年全球癌症統計數據,這些聯盟主要關注白種人群患者的情況,缺乏來自亞洲患者的數據,而亞洲患者分別佔總癌症發病率和死亡率的50%和70%。儘管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但中國患者仍然缺乏全面的基因組資源。
  • Nature重磅發布迄今最全面的癌症全基因組圖譜,涉及38種...
    一、癌症驅動突變第一篇文章題為「Pan-cancer analysis of whole genomes」。該研究整體描述了通過使用計算雲進行國際數據共享來促進PCAWG基因組資源的生成。研究團隊分析了來自38種腫瘤類型的2658個腫瘤全基因組,展示了PCAWG項目相關數據的廣度與深度。
  • 局部晚期癌症還有救嗎?局部晚期並不等於癌症晚期,還有機會救治
    老李因為大便帶血去醫院檢查,醫生告訴他是局部晚期直腸癌,老李聽後被嚇到了,局部晚期是不是就是癌症晚期?還能治療嗎?其實,局部晚期,並不等於晚期癌症,癌症的分期有很多種方法,經常讓很多患者和家屬頭痛,搞不明白,今天曾醫生就來給大家科普一下。
  • 最新研究揭示癌症胚系基因組模式與癌症風險及臨床預後的關聯
    通過非負矩陣分解(NMF)能夠從高維數據中提取可解釋的特徵,研究團隊將其應用於癌症患者和非癌症人群的胚系突變目錄,最終確定了7種癌症胚系基因組模式 (CGGPs)CGGPs從癌症患者的胚系基因組中破譯。
  • 研究揭示不同癌症基因組圖譜中的複雜結構變異類型
    研究揭示不同癌症基因組圖譜中的複雜結構變異類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4 23:06:30 美國威爾康奈爾醫學院Marcin Imielinski團隊發現不同癌症基因組圖譜中的複雜結構變異類型。
  • 生命學院白凡課題組與合作者報導肺內亞實性結節基因組突變特徵與...
    影像學表型為肺內亞實性結節的腫瘤是一類較獨特的肺腺癌病灶,病理上通常包括早期肺腺癌和癌前病變,並可根據CT特徵分為純磨玻璃結節(pGGN)和混合型結節(PSN)兩類,其基因組特徵和臨床決策指標的分子基礎迄今鮮有研究。
  • 研究揭示治療反應異常型癌症的分子特徵
    研究揭示治療反應異常型癌症的分子特徵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2 23:50:34 美國國立癌症研究所Louis M. Staudt小組揭示出治療反應異常型癌症的分子特徵。
  • 癌症研究藍圖:精準醫學的關鍵差距與機遇
    人類基因組編碼約500種蛋白激酶,包括兩大家族的酪氨酸和絲氨酸/蘇氨酸激酶。截至2019年年中,FDA已經批准48種蛋白激酶抑制劑用於臨床,其中大多數針對受體酪氨酸激酶;43種被批准用於癌症治療,還有更多的正在進行臨床前和臨床試驗。未來激酶抑制劑開發的一個重點是,進一步探索潛在靶點,並繼續開發針對多重靶點的抑制劑,即單個抑制劑可以針對一個優選的激酶集合。
  • Nature:鑑定出宮頸癌的新的基因組特徵
    2017年1月25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癌症基因組圖譜研究網絡(The Cancer Genome Atlas Research Network, TCGA)的研究人員鑑定出宮頸癌的新的基因組特徵和分子特徵。這將有助於對這種疾病進行分型,並且可能有助開發出最適合每名宮頸癌病人的靶向療法。
  • 癌症患者全基因組無細胞DNA片段分析
    癌症患者全基因組無細胞DNA片段分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7/25 14:23:08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Victor E.
  • 癌症嚴重性與甲基化程度有關
    來自西班牙國立癌症研究中心等處的科研工作者在冷泉港出版社的《基因組研究》(Genome Research)上發表文章,解析病毒的表觀遺傳學變異對癌症發生的關係,為病毒致癌理論增添了新的內容。
  • Bioinformatics|Moli:用於藥物反應預測的多組學晚期集成深度神經...
    本文作者提出了一種基於深度神經網絡的多組學後期集成方法Moli,利用多組學腫瘤信息進行藥物作用預測。模型首先使用特定類型的編碼子網絡來學習每種組學類型的特徵,然後將它們連接成一個表示,最後通過由三元組損失和二進位交叉熵損失組成的成本函數來優化該表示,實驗驗證該網絡可帶來比基線方法更高的準確性。1、研究背景精確腫瘤學是利用基因組數據為個別癌症患者量身定做治療方法。
  • 這些癌症發現就是晚期!為什麼癌症偏偏盯上你?就憑這幾點…
    據中國科學院院士赫捷在《柳葉刀-腫瘤學》上發文稱:過去40年,中國人群死於癌症的佔比,從1973~1975年的10.1%增加到2015年的24.2%,癌症負擔日益加重。每個人體內都有癌細胞,癌症真的是一發現就晚期?癌症到底該怎麼預防呢?這篇癌症科普文章,建議每個人看三遍……哪些癌症一發現就是晚期?
  • 草莓箭毒蛙基因組成功解析
    原標題:草莓箭毒蛙基因組成功解析   記者從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該所近日聯合美國北卡萊羅納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和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成功「破譯」草莓箭毒蛙基因組,揭示了其基因組演化特徵,為研究毒蛙的演化提供新思路。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著名雜誌《分子生物學與進化》。
  • 專家點評Cell|利用基因組圖揭示癌症複雜結構變異特徵
    癌症基因組在多種突變機制的作用下,會產生豐富的結構變異(structural variation)。,基於一個關於DNA的簡單事實設計了連結平衡算法(Junction Balance Analysis,JaBbA),來把癌症基因組中的連結和拷貝數統一起來,重建出量化的基因組圖(genome graph),用於識別任何複雜度的結構變異。
  • 癌症晚期患者感染新冠後,腫瘤竟然消失了!
    之後,因出現淋巴結腫大和體重減輕等症狀入院治療,患者被確診為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為陽性的晚期霍奇金淋巴瘤。 在檢測出患有淋巴瘤後,該患者因呼吸困難再次入院,並被確診患有新冠。到此,男子的身上出現了三種疾病:末期腎衰竭,晚期癌變的霍奇金淋巴瘤,以及新冠肺炎。
  • 元氣騎士C5H6O5藍圖獲取途徑解析
    元氣騎士C5H6O5藍圖怎麼獲得?這個是目前非常好用的一款暴力藍圖,但是比較難獲取,很多小夥伴們都想要。那麼具體有哪些獲取途徑?下面是小編分享的攻略解析,還不清楚的小夥伴們一起來關注下哦!
  • 『珍藏版』Nature Reviews Genetics綜述 | 深度解析腫瘤異質性
    分子進化與癌症有關,而基因組測序能了解體細胞進化的時空模式和基因組變異積累。  反過來,分子進化的核心理論是群體遺傳學,這是過去90年來用來描述進化的基本理論,該理論框架也可用來研究癌症的克隆進化。從根本上來說,癌症克隆進化動力學就是研究癌症亞群的時空相對頻率變異。  儘管癌症進化的某些特殊性使其與經典物種進化有所區別,但是經典進化理論仍可以很容易地理解癌症的發展。
  • 日本醫院推出可解析逾500種基因的癌症醫療
    共同社12月18日消息,日本岡山大學醫院日前啟動一項使用「癌症基因組醫療」新檢測試劑盒的先進醫療。癌症基因組醫療是指對抗癌藥等一系列治療無效的患者一次性調查多種基因變異,以建議下一步可利用的藥物。新試劑盒的特點在於調查的基因多達523種。已適用公共醫療保險的2種產品解析的基因分別為114種和324種,在日本最終找到可用藥物的患者僅約為1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