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疾病中最讓人揪心的字眼。世衛組織下屬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在《2020年世界癌症報告》中說,每年有近六分之一的人死於癌症。
雖然癌症不傳染,但你可能忽略了,有些癌有著「遺傳」的可怕特性。
9種癌和遺傳關係大
目前,人類對癌症的發生機制尚不完全了解,很多癌症的病因還不明確,已被證明具有明顯遺傳傾向的癌症有30餘種。以下9種比較常見:
肝癌
肝癌存在家族聚集現象,某些遺傳缺陷會導致發生肝癌的危險性增加。如果父母被查出肝癌,子女就該警惕。
因為慢性B型肝炎患者或B肝病毒攜帶者,很容易通過B肝病毒感染引起病毒性肝炎,繼而出現肝硬化,最終會導致肝細胞嚴重受損,發生癌變。而兒童的B肝病毒感染大多由於母嬰傳播所致。
肺癌
日本一項前瞻性研究發現,一級親屬(父母和兄弟姐妹)中有肺癌患者的人,患肺癌的機率更大,且女性的風險比男性更高。我國2008年一項研究中也發現,女性肺癌患者有腫瘤家族史的比例高於男性患者。
此外,日本一項調查顯示,肺鱗狀細胞癌患者中,35.8%有家族史;肺泡細胞癌的女性患者中,有家族史的為58.3%。
乳腺癌
上世紀90年代,乳腺癌的易感基因brca1、brca2被發現,但僅有5%~10%的乳腺癌與基因遺傳有關。一般情況下,家族中母親或姐妹一人患了乳腺癌,其女兒或姐妹患乳腺癌的機率比一般女性高3倍左右。
結直腸癌
家族性結腸息肉易發展成結直腸癌,如果父母患有因上述疾病導致的結直腸癌,其子女患上同類癌症的可能性高達50%。
胃癌
在所有胃癌患者中,有明顯家族聚集傾向的佔10%。大量資料表明,家族腫瘤史,尤其是直系親屬的胃癌史是胃癌的危險因素。胃癌患者親屬比其他人患胃癌的危險性高2~3倍。
卵巢癌
約20%~25%上皮性卵巢癌與遺傳因素相關。乳腺癌、卵巢癌、結直腸癌等家族史,都可能導致家族中女性成員的卵巢癌風險增加。
子宮內膜癌
據統計,在所有子宮內膜癌患者中,約5%是由遺傳性因素導致的,這些患者的發病年齡要比散發性子宮內膜癌患者平均年齡小10~20歲。
胰腺癌
父母、親兄弟姐妹、子女等罹患該病,其患病機率會大幅增加,且常在50歲之前發病。
前列腺癌
如果一個直系親屬患前列腺癌,其本人患前列腺癌的危險性會增加1倍。兩個或兩個以上直系親屬患前列腺癌,相對危險性會增至5~11倍。
癌症來臨前,會給你12項提示
有些腫瘤很難早期發現,80%以上的癌症患者被確診時已經到了中晚期。這並非醫生無能,而是腫瘤太狡猾。早期預防尤為重要,特別要關注身體發出的12個「呼救信號」。
有持續性進行性加重的頭痛,伴有噁心、嘔吐或復視、視物障礙,或伴有鼻出血、頭暈、耳鳴、耳聾等症狀。
身體任何部位出現腫塊,哪怕只有黃豆大的腫塊,特別是在頸部、乳房、心窩部、右肋下、鎖骨等處出現,且腫塊不斷增大。
乳房左右不對稱,大小有變化,乳頭流出血性或乳樣分泌物,或發生糜爛。
經久不愈的乾咳,無痰或少量痰液,伴有聲音嘶啞,痰中夾血絲或小血塊。
長期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上腹部飽脹。
中年以後,性交時陰道出血,或白帶多且有惡臭。
突然出現無痛性血尿。
大便習慣改變,或不明原因的大便次數增多,或便血不止。
身體某部位沒有外傷而發生潰瘍,或在瘢痕上發生潰瘍,雖然經過治療,但長久不愈。
身體任何部位長出的疣或色素痣,迅速增大,顏色變深,局部毛髮脫落或發生破潰。
身上較長的骨骼(如四肢骨)某處不明原因的疼痛且進行性加重。
不明原因的發熱、消瘦、貧血、閉經和泌乳。
不同癌各有「最佳早篩方案」
很多人積極預防檢查,但也只局限於參加常規的健康體檢。其實,癌症篩查和普通體檢有很大區別。對國人威脅最大的幾種癌都有確切的篩查方法。
肝癌
最隱匿的癌
我國是「肝癌大國」,近九成肝癌與B肝密切相關。肝癌也是一個潛伏很深的殺手。早期可能無明顯症狀,一旦出現症狀往往也是中晚期。B肝、C肝病毒長期攜帶者,有肝癌家族病史的人,長期酗酒抽菸者,慢性肝病和肝硬化患者等容易被盯上。
真正有效的早期篩查方法:體檢查B超+抽血化驗甲胎蛋白。
很多人體檢時做了腹部B超,以為萬事大吉。其實只做B超,相對來說容易漏診,B超結合甲胎蛋白檢測才能有效篩查癌症。
高危人群,年齡40歲以上者建議考慮每半年篩查一次。如果發現異常,可進一步考慮CT或磁共振檢查。
肺癌
最常見的癌
《2018年全球癌症統計數據》顯示,肺癌依舊是全球發病率和死亡率第一位的惡性腫瘤。肺癌容易盯上吸菸20年以上或每天吸菸20支以上的吸菸人群,以及20歲以下開始吸菸的人群;常接觸油煙或煤煙者;長期在空氣汙染嚴重地區生活的人群等。
預防肺癌的首要一步就是戒菸、避免暴露在汙染環境,其次是早期篩查。有人疑惑:體檢中拍了X光片,應該可以篩查出肺癌。其實,X光片對肺癌的篩查效果一般。當X光片都能診斷出是肺癌時,很多已經是中晚期了。
真正有效的早期篩查方法:CT檢查。
肺癌篩查所用的低劑量CT掃描,對患者健康沒有影響(孕婦、兒童選擇CT時應遵醫囑,謹慎選擇)。
乳腺癌
最傷女性的癌
乳腺癌已成為威脅我國女性健康的頭號惡性腫瘤,發病率的增速已位居世界前列。但是,與其他惡性腫瘤相比,只要能夠早期發現,乳腺癌生存率相當高。
未婚或高齡(35歲及以上)初產、有乳腺癌家族史、月經初潮小於12歲或行經超過42年等,這一類女性容易被乳腺癌盯上。
有些人以為乳腺癌就是女性容易得的病。其實,男性也會患乳腺癌,只是相較於女性而言,非常罕見。一般篩查,通過乳腺B超可以初步判斷。如果初步篩查發現問題,建議再去做鉬靶,更加精準判斷乳腺是否健康。
結直腸癌
「惡性程度」較高的癌
結直腸癌又稱為大腸癌,包括結腸癌與直腸癌。如今,結直腸癌已在惡性腫瘤發病率中排第三位,死亡率排第四位。
結直腸癌容易盯上肥胖、糖尿病、習慣性便血、有癌症家族史或腸息肉史者,檢血試驗陽性等人群。直腸癌可怕的地方在於早期經常讓人誤以為僅僅是消化不良;中期便血讓人誤以為是痔瘡,不容易被察覺。
篩查結直腸癌有效的方法:腸鏡。
高危人群切莫輕視大意,建議每2~3年做一次腸鏡檢測。
胃癌
療效較好的癌
相比歐美人,中國人更受胃癌「青睞」。胃癌早期症狀隱匿,但早發現早治療,依然不影響暢享美食。
胃癌容易盯上存在幽門螺桿菌感染、過量抽菸飲酒,以及長期吃高鹽、燻烤煎炸、醃製食物,有胃癌家族史等人群。
真正有效的早期篩查方法:胃鏡。
很多人害怕做胃鏡,其實,現在已有無痛胃鏡可供選擇。
胃癌高危人群應每2~3年做一次胃鏡篩查。如果胃鏡檢查發現可疑病灶,則取活檢送病理學檢查,後續根據活檢病理結果採取相應的隨訪複查和處理方案。需要注意的是,做胃鏡前記得不要吃早飯。
食管癌
「吃」出來的癌
除了環境和遺傳因素,吃太鹹、趁熱吃、愛喝酒、主食硬等飲食習慣也是導致食管癌的常見原因。
食管癌容易盯上40歲以上,兼有以下一項者,有消化道癌家族史、有上消化道病史或症狀者。來自食管癌高發區(包括華北三省交界的太行山地區、四川北部、江蘇北部等)的人群,尤其需要篩查。
真正有效的早期篩查方法:內鏡檢查。
推薦食管癌高危人群先做普通內鏡檢查,並行食管黏膜碘染色或電子染色內鏡等精查,如果內鏡下沒有發現可疑病灶,則定期隨訪;內鏡下發現可疑病灶,則進行活檢病理,根據不同的病理結果採取相應隨訪複查和處理方案。
前列腺癌
男性之痛
前列腺癌的發病率往往在55歲之後逐漸升高,病因與家族遺傳、性生活和飲食習慣有關。雖然早期可能看起來沒有症狀,中後期常伴隨壓迫感,甚至發生轉移。
真正有效的早期篩查方法:彩超+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篩查。
僅用彩超篩查效果可能不佳,彩超配合前列腺特異性抗原項目篩查前列腺癌效果較好。
宮頸癌
女性健康殺手
宮頸癌是目前最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之一。病原體因素、性生活因素和不良生活習慣都可能引發宮頸癌。
幸運的是,目前已有預防宮頸癌的疫苗,二價、四價和九價宮頸癌疫苗可供女性接種。
定期婦科檢查能起到早期篩查的作用。很多人一聽說檢查宮頸癌,首先想到的是HPV檢查,其實HPV是對病因的檢查。
真正有效的檢查:TCT檢查。
TCT即液基薄層細胞檢測,目前已普遍應用於臨床。TCT宮頸防癌篩查對宮頸癌細胞的檢出率能達到90%以上,同時還能發現癌前病變,微生物感染如黴菌、滴蟲、衣原體感染等。
此外,陰道鏡和病理學診斷也可作為宮頸病變檢查的二、三步。一旦在體檢中發現問題,比如某一項指標異常,也不要緊張,可能只是炎症等狀況。但更不能掉以輕心,發現異常應增加複查密度,比較、判斷、跟蹤來確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