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癌是發生於子宮內膜的一組上皮性惡性腫瘤,又稱子宮體癌,是女性生殖道三大常見惡性腫瘤之一。其多發生於圍絕經期及絕經後婦女。隨著人口平均壽命的增加以及生活習慣的改變,子宮內膜癌的發病率近20年呈持續上升和年輕化趨勢。在我國,作為繼宮頸癌之後第二個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約佔婦科惡性腫瘤的20%~30%。部分發達城市的子宮內膜癌發病率已達婦科惡性腫瘤第一位。
根據發病機制和生物學行為特點,子宮內膜癌分為雌激素依賴型(Ⅰ型)和非雌激素依賴型(Ⅱ型)。
大部分子宮內膜癌屬於雌激素依賴型。Ⅰ型子宮內膜癌的發生與無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持續刺激直接相關。缺乏孕激素對抗,子宮內膜長期處於過度增生的狀態,進一步發展為子宮內膜癌。Ⅱ型子宮內膜癌的發生機制至今尚不完全不清楚。
主要危險因素如下:
1. 生殖內分泌失調性疾病
如無排卵性月經異常、無排卵性不孕、多囊卵巢症候群(PCOS)等。由於無周期性排卵,子宮內膜缺乏孕激素拮抗,長期的單一雌激素作用致使子宮內膜發生增生,甚至癌變。
2. 肥胖、高血壓、糖尿病,又稱為子宮內膜癌三聯徵
有研究表明體重指數(BMI)每增加1個單位(kg/m2),子宮內膜癌的相對危險增加9%。與BMI<25的女性相比,BMI在30~35期間的女性發生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大約增加1.6倍,而BMI>35的女性發生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增加3.7倍。糖尿患者或糖耐量不正常者患病風險比正常人增加2.8倍;高血壓者增高1.8倍。
3. 初潮早與絕經晚
晚絕經的婦女在後幾年大多為無排卵月經,因此延長了無孕激素協同作用的雌激素刺激時間。
4. 不孕不育
不孕不育會增加子宮內膜癌的風險,而與之相反,每次妊娠均可一定程度降低子宮內膜癌的發病風險。此外,末次妊娠年齡越高患子宮內膜癌的概率也越低。
5. 卵巢腫瘤
有些卵巢腫瘤,如卵巢顆粒細胞瘤、卵泡膜細胞瘤等,常產生較高水平的雌激素,引起月經不調、絕經後出血、子宮內膜增生甚至內膜癌。應對存在上述疾病患者常規行子宮內膜活檢。
6. 外源性雌激素
單一外源性雌激素治療如達5年以上,發生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增加10~30倍。採用雌孕激素聯合替代治療則不增加罹患內膜癌的風險。
7. 遺傳因素
約20%內膜癌患者有家族史。遺傳性非息肉樣結腸直腸癌(HNPCC,又稱Lynch症候群)患者發生結腸外癌的風險增高,主要包括子宮內膜癌、卵巢癌和胃癌等。Lynch症候群相關子宮內膜癌佔全部子宮內膜癌2%~5%,有Lynch症候群的女性,其終生發生子宮內膜癌的風險為70%。有子宮內膜癌家族史的其他家庭成員子宮內膜癌的發生危險也相應增加,一級親屬患子宮內膜癌的女性發生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大約為對照組的1.5倍。
8. 其他
三苯氧胺是一種選擇性雌激素受體修飾劑,既可表現出類雌激素作用,也可表現為抗雌激素作用,與不同的靶器官有關。三苯氧胺是乳腺癌內分泌治療藥物,有研究表明,長期服用可導致內膜增生,發生子宮內膜癌危險性增加。
9. 生活方式
目前已知有些生活方式因素與子宮內膜癌相關,包括飲食習慣、運動、飲酒、吸菸等。
對存在上述子宮內膜癌的危險因素者,對有遺傳性家族史的患者、長期口服三苯氧胺的乳腺癌患者等堅持定期檢查。但目前為止,尚沒有推薦的可以對子宮內膜癌進行常規篩查的手段。超聲是可選擇的檢查方法。主要篩查方式為經陰道或經腹超聲,監測子宮內膜厚度及異常情況。血液學方面沒有特異性血清標誌物,因此無常規監測篩查指標。
子宮內膜癌臨床表現
1. 發病年齡:70%~75%的患者為絕經後婦女,平均年齡約55歲。
2. 症狀
(1)陰道流血:少數早期子宮內膜癌可能無任何症狀,臨床上難以發現。但90%子宮內膜癌的主要症狀為各種陰道流血。
(2)陰道異常排液:早期可為少量漿液性或血性分泌物。晚期因腫瘤體積增大發生局部感染、壞死,排出惡臭的膿血樣液體。
(3)疼痛:多為下腹隱痛不適,可由宮腔積膿或積液引起,晚期則因病變擴散至子宮旁組織韌帶或壓迫神經及器官,還可出現下肢或腰骶部疼痛。
(4)其他:晚期患者可觸及下腹部增大的子宮,可出現貧血、消瘦、發熱、惡病質等全身衰竭表現。
3. 體徵
在子宮內膜癌早期,多數患者沒有明顯的相關陽性體徵。因多數患者合併糖尿病、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因此應關注相關系統體徵。一般查體中,應注意是否因長期失血導致貧血而出現貧血貌。觸診鎖骨上、頸部及腹股溝淋巴結是否腫大。
專科查體時應行婦科三合診檢查。早期患者盆腔檢查大多正常,有些患者子宮質地可稍軟。晚期病變侵及宮頸、宮旁組織韌帶、附件或淋巴結顯著增大者,三合診檢查可觸及宮頸或頸管質硬或增大、主韌帶或骶韌帶增厚及彈性下降、附件腫物以及盆壁處腫大固定的淋巴結。
4. 病理學診斷
病理學是子宮內膜癌診斷的金標準。子宮內膜的組織病理學檢查及子宮外轉移灶活檢或手術切除組織標本,經病理組織學診斷為子宮內膜癌。
子宮內膜癌及癌前病變組織學分類(WHO,2014)
上皮腫瘤及其前驅病變 | ||||
前驅病變 | ||||
無非典型性子宮內膜增生 | ||||
非典型增生/子宮內膜樣上皮內瘤變 | 8380/2 | |||
子宮內膜癌 | ||||
子宮內膜樣癌 | 8380/3 | |||
伴鱗狀分化 | 8570/3 | |||
絨毛腺管型 | 8263/3 | |||
分泌型 | 8382/3 | |||
黏液性癌 | 8480/3 | |||
漿液性子宮內膜上皮內癌 | 8441/2 | |||
漿液性癌
| 8441/3
| |||
透明細胞癌 | 8310/3 | |||
神經內分泌腫瘤 | ||||
低級別神經內分泌腫瘤 | ||||
類癌 | 8240/3 | |||
高級別神經內分泌癌 | ||||
小細胞神經內分泌癌 | 8041/3 | |||
大細胞神經內分泌癌 | 8013/3 | |||
混合細胞腺癌 | 8323/3 | |||
未分化癌 | 8020/3 | |||
去分化癌 |
子宮內膜癌的國際婦產科聯盟(FIGO2009)分期(手術病理分期)
Ia | 腫瘤局限於子宮體 |
ⅠAa | 腫瘤浸潤肌層深度<1/2 |
ⅠBa | 腫瘤浸潤肌層深度≥1/2 |
Ⅱa | 腫瘤侵犯宮頸間質,但無宮體外蔓延b |
Ⅲ | 腫瘤局部和(或)區域的擴散 |
ⅢAa | 腫瘤侵犯漿膜層和(或)附件c |
ⅢBa | 陰道和(或)宮旁受累c |
ⅢCa ⅢC1a ⅢC2a | 盆腔淋巴結和(或)腹主動脈旁淋巴結轉移c 盆腔淋巴結陽性 主動脈旁淋巴結陽性和(或)盆腔淋巴結陽性 |
Ⅳa | 腫瘤侵犯膀胱和(或)直腸黏膜,和(或)遠處轉移 |
ⅣAa | 腫瘤侵犯膀胱和(或)直腸黏膜a |
ⅣBa | 遠處轉移,包括腹腔內和(或)腹股溝淋巴結轉移 |
子宮內膜癌臨床分期(FIGO 1971)
期 別 | 腫瘤範圍 |
Ⅰ期 | 癌局限於宮體 |
ⅠA | 子宮腔深度≤8cm |
ⅠB | 子宮腔深度>8cm |
Ⅱ期 | 腫瘤累及子宮頸 |
Ⅲ期 | 腫瘤侵及宮體以外,但未超出真骨盆。盆腔內(陰道、宮旁組織可能受累,但未累及膀胱、直腸) |
Ⅳ期 | 癌擴散至真骨盆外,或明顯侵犯膀胱、直腸黏膜。泡樣水腫不屬Ⅳ期 |
以上資料來源於:子宮內膜癌診治規範(201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