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子宮內膜癌」,你需要知道這些!

2020-11-29 健康界


子宮內膜癌是發生於子宮內膜的一組上皮性惡性腫瘤,又稱子宮體癌,是女性生殖道三大常見惡性腫瘤之一。其多發生於圍絕經期及絕經後婦女。隨著人口平均壽命的增加以及生活習慣的改變,子宮內膜癌的發病率近20年呈持續上升和年輕化趨勢。在我國,作為繼宮頸癌之後第二個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約佔婦科惡性腫瘤的20%~30%。部分發達城市的子宮內膜癌發病率已達婦科惡性腫瘤第一位。


根據發病機制和生物學行為特點,子宮內膜癌分為雌激素依賴型(Ⅰ型)和非雌激素依賴型(Ⅱ型)

大部分子宮內膜癌屬於雌激素依賴型。Ⅰ型子宮內膜癌的發生與無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持續刺激直接相關。缺乏孕激素對抗,子宮內膜長期處於過度增生的狀態,進一步發展為子宮內膜癌。Ⅱ型子宮內膜癌的發生機制至今尚不完全不清楚。


主要危險因素如下:


1. 生殖內分泌失調性疾病

如無排卵性月經異常、無排卵性不孕、多囊卵巢症候群(PCOS)等。由於無周期性排卵,子宮內膜缺乏孕激素拮抗,長期的單一雌激素作用致使子宮內膜發生增生,甚至癌變。


2. 肥胖、高血壓、糖尿病,又稱為子宮內膜癌三聯徵

有研究表明體重指數(BMI)每增加1個單位(kg/m2),子宮內膜癌的相對危險增加9%。與BMI<25的女性相比,BMI在30~35期間的女性發生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大約增加1.6倍,而BMI>35的女性發生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增加3.7倍。糖尿患者或糖耐量不正常者患病風險比正常人增加2.8倍;高血壓者增高1.8倍。


3. 初潮早與絕經晚

晚絕經的婦女在後幾年大多為無排卵月經,因此延長了無孕激素協同作用的雌激素刺激時間。


4. 不孕不育

不孕不育會增加子宮內膜癌的風險,而與之相反,每次妊娠均可一定程度降低子宮內膜癌的發病風險。此外,末次妊娠年齡越高患子宮內膜癌的概率也越低。


5. 卵巢腫瘤

有些卵巢腫瘤,如卵巢顆粒細胞瘤、卵泡膜細胞瘤等,常產生較高水平的雌激素,引起月經不調、絕經後出血、子宮內膜增生甚至內膜癌。應對存在上述疾病患者常規行子宮內膜活檢。


6. 外源性雌激素

單一外源性雌激素治療如達5年以上,發生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增加10~30倍。採用雌孕激素聯合替代治療則不增加罹患內膜癌的風險。


7. 遺傳因素

約20%內膜癌患者有家族史。遺傳性非息肉樣結腸直腸癌(HNPCC,又稱Lynch症候群)患者發生結腸外癌的風險增高,主要包括子宮內膜癌、卵巢癌和胃癌等。Lynch症候群相關子宮內膜癌佔全部子宮內膜癌2%~5%,有Lynch症候群的女性,其終生發生子宮內膜癌的風險為70%。有子宮內膜癌家族史的其他家庭成員子宮內膜癌的發生危險也相應增加,一級親屬患子宮內膜癌的女性發生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大約為對照組的1.5倍。


8. 其他

三苯氧胺是一種選擇性雌激素受體修飾劑,既可表現出類雌激素作用,也可表現為抗雌激素作用,與不同的靶器官有關。三苯氧胺是乳腺癌內分泌治療藥物,有研究表明,長期服用可導致內膜增生,發生子宮內膜癌危險性增加。


9. 生活方式

目前已知有些生活方式因素與子宮內膜癌相關,包括飲食習慣、運動、飲酒、吸菸等。


對存在上述子宮內膜癌的危險因素者,對有遺傳性家族史的患者、長期口服三苯氧胺的乳腺癌患者等堅持定期檢查。但目前為止,尚沒有推薦的可以對子宮內膜癌進行常規篩查的手段。超聲是可選擇的檢查方法。主要篩查方式為經陰道或經腹超聲,監測子宮內膜厚度及異常情況。血液學方面沒有特異性血清標誌物,因此無常規監測篩查指標。


子宮內膜癌臨床表現


1. 發病年齡:70%~75%的患者為絕經後婦女,平均年齡約55歲。

2. 症狀

(1)陰道流血:少數早期子宮內膜癌可能無任何症狀,臨床上難以發現。但90%子宮內膜癌的主要症狀為各種陰道流血。

1)絕經後陰道流血:絕經後陰道流血為子宮內膜癌患者的主要症狀,90%以上的絕經後患者以陰道流血症狀就診。陰道流血於腫瘤早期即可出現,因此,初次就診的子宮內膜癌患者中早期患者約佔70%。
2)月經紊亂:約20%的子宮內膜癌患者為圍絕經期婦女,40歲以下的年輕婦女僅佔5%~10%。患者可表現為月經周期紊亂,月經淋漓不盡甚至陰道大量出血。


(2)陰道異常排液:早期可為少量漿液性或血性分泌物。晚期因腫瘤體積增大發生局部感染、壞死,排出惡臭的膿血樣液體。


(3)疼痛:多為下腹隱痛不適,可由宮腔積膿或積液引起,晚期則因病變擴散至子宮旁組織韌帶或壓迫神經及器官,還可出現下肢或腰骶部疼痛。


(4)其他:晚期患者可觸及下腹部增大的子宮,可出現貧血、消瘦、發熱、惡病質等全身衰竭表現。


3. 體徵

在子宮內膜癌早期,多數患者沒有明顯的相關陽性體徵。因多數患者合併糖尿病、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因此應關注相關系統體徵。一般查體中,應注意是否因長期失血導致貧血而出現貧血貌。觸診鎖骨上、頸部及腹股溝淋巴結是否腫大。


專科查體時應行婦科三合診檢查。早期患者盆腔檢查大多正常,有些患者子宮質地可稍軟。晚期病變侵及宮頸、宮旁組織韌帶、附件或淋巴結顯著增大者,三合診檢查可觸及宮頸或頸管質硬或增大、主韌帶或骶韌帶增厚及彈性下降、附件腫物以及盆壁處腫大固定的淋巴結。


4. 病理學診斷

病理學是子宮內膜癌診斷的金標準。子宮內膜的組織病理學檢查及子宮外轉移灶活檢或手術切除組織標本,經病理組織學診斷為子宮內膜癌。


子宮內膜癌及癌前病變組織學分類(WHO,2014)

上皮腫瘤及其前驅病變

前驅病變



無非典型性子宮內膜增生



非典型增生/子宮內膜樣上皮內瘤變

8380/2

子宮內膜癌



子宮內膜樣癌

8380/3



伴鱗狀分化

8570/3



絨毛腺管型

8263/3



分泌型

8382/3


黏液性癌

8480/3


漿液性子宮內膜上皮內癌

8441/2


漿液性癌

 

8441/3

 


透明細胞癌

8310/3


神經內分泌腫瘤




低級別神經內分泌腫瘤





類癌

8240/3



高級別神經內分泌癌





小細胞神經內分泌癌

8041/3




大細胞神經內分泌癌

8013/3


混合細胞腺癌

8323/3


未分化癌

8020/3


去分化癌



子宮內膜癌的國際婦產科聯盟(FIGO2009)分期(手術病理分期)

Ia

腫瘤局限於子宮體

ⅠAa

腫瘤浸潤肌層深度<1/2

ⅠBa

腫瘤浸潤肌層深度≥1/2

Ⅱa

腫瘤侵犯宮頸間質,但無宮體外蔓延b

腫瘤局部和(或)區域的擴散

ⅢAa

腫瘤侵犯漿膜層和(或)附件c

ⅢBa

陰道和(或)宮旁受累c

ⅢCa

ⅢC1a

ⅢC2a

盆腔淋巴結和(或)腹主動脈旁淋巴結轉移c

盆腔淋巴結陽性

主動脈旁淋巴結陽性和(或)盆腔淋巴結陽性

Ⅳa

腫瘤侵犯膀胱和(或)直腸黏膜,和(或)遠處轉移

ⅣAa

腫瘤侵犯膀胱和(或)直腸黏膜a

ⅣBa

遠處轉移,包括腹腔內和(或)腹股溝淋巴結轉移


子宮內膜癌臨床分期(FIGO 1971)

期  別

腫瘤範圍

Ⅰ期

癌局限於宮體

ⅠA

子宮腔深度≤8cm

ⅠB

子宮腔深度>8cm

Ⅱ期

腫瘤累及子宮頸

Ⅲ期

腫瘤侵及宮體以外,但未超出真骨盆。盆腔內(陰道、宮旁組織可能受累,但未累及膀胱、直腸)

Ⅳ期

癌擴散至真骨盆外,或明顯侵犯膀胱、直腸黏膜。泡樣水腫不屬Ⅳ期

以上資料來源於:子宮內膜癌診治規範(2018年版)

本公眾號發布所有內容,版權均屬衡道醫學病理診斷中心及相關版權方所有。純屬學術交流,如涉及版權疑議,請聯繫我們刪除!  
 
歡迎個人形式轉發,謝絕媒體、網站等未經允許以任何形式轉載至其他平臺;如需轉載請提前聯繫本公眾號,並在文首註明「來源:衡道病理」。  
了解更多衡道病理資訊,歡迎訪問官網:https://www.histomed.com

相關焦點

  • 子宮內膜癌的出血特點 預防子宮內膜癌方法
    現在的很多女性朋友會有子宮內膜癌的病症,那么子宮內膜癌的出血特點有哪些呢?子宮內膜癌是怎麼引起的?是什麼原因導致,如何預防?子宮內膜癌的症狀有哪些呢?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吧。子宮內膜癌的出血特點子宮內膜癌有著很多的出血症狀。
  • 中醫治療子宮內膜癌,子宮內膜癌的中醫治療方法
    中醫治療子宮內膜癌,子宮內膜癌的中醫治療方法 時間:2020-12-02 15:45 廣州復大腫瘤醫院 那麼中醫治療子宮內膜癌的方法有哪些,中醫治療子宮內膜癌有哪些可靠的方法?讓我們一起看看。
  • 子宮內膜癌的靶向治療
    兩種類型子宮內膜癌均有PI3K途徑改變。癌症和腫瘤基因圖譜(the cancergenome atlas,TCGA)在很大程度上也加速了我們對子宮內膜癌分子基礎及其靶向治療的理解,它集中分析了子宮內膜樣腺癌和漿乳癌,進一步確定了子宮內膜癌亞型的特徵,識別出4種不同分子類型的子宮內膜癌:POLE強突變、微衛星不穩定高突變、低拷貝數和高拷貝數。
  • 子宮內膜癌特徵的揭示
    子宮內膜癌特徵的揭示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17 10:43:42 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Tao Liu、Karin D.
  • 研究證實肥胖與子宮內膜癌有關
    《國際癌症期刊》(Int J Cancer)近期發表的一項研究進一步證實了體重與子宮內膜癌的重要關聯。
  • 楊興升教授:子宮內膜癌分型
    II型子宮內膜癌主要是漿液性和透明細胞癌,約佔15%,平均發病年齡比I型子宮內膜癌推後十年左右,不伴肥胖和代謝症候群,組織類型為高級別,疾病進展迅速,染色體為多倍體,預後差。這種分類模式基本上能反映子宮內膜癌的預後,但是也不完全一致。如同樣是I型子宮內膜癌,同樣是高分化的腺癌,但預後差別很大。
  • 維生素D或可降低子宮內膜癌風險
    美國喬治敦大學研究人員9月21日報告說,他們進行的動物實驗顯示,補充維生素D可以降低肥胖實驗鼠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
  • ...子宮內膜癌|腫瘤標誌物|惡性腫瘤|子宮頸癌|卵巢癌|讀懂|基因|...
    如在盆腔炎症、月經期、懷孕時檢查,CA125有可能升高,這些因素去除後CA125有可能恢復正常;另外,輸卵管腺癌、子宮內膜癌、宮頸癌、胰腺癌、腸癌、乳腺癌和肺癌患者CA125的水平也會升高。2.CA199:在卵巢粘液性腺癌和子宮內膜癌中可以升高,也是胰腺癌敏感性最高的標誌物。
  • ACOG 意見:他莫昔芬是否增加子宮內膜癌風險?
    標準劑量的他莫昔芬可能與子宮內膜增殖、增生、息肉形成、浸潤性癌和子宮肉瘤有關。為此,ACOG委員會建議對服用他莫昔芬的女性適當隨訪,評估風險,並進行子宮癌症的預防和檢查。多數研究發現,服用他莫昔芬的女性發生子宮內膜癌的風險是相同年齡段人群的2至3倍。子宮內膜癌發生風險與服用劑量和時間有關。
  • Nat Genet:GWAS分析發現增加子宮內膜癌風險的新變異
    2016年5月5日訊 /生物谷BIOON/ --最近一項國際合作發現了可能增加女性患子宮內膜癌風險的五個新基因區域,子宮內膜癌是影響女性的一種常見癌症類型,該研究將與該疾病有關的已知基因區域增加到九個。 子宮內膜癌是發生在子宮壁的癌症,在英國每年有大約9000人新診斷為該疾病。
  • 全球醫權威報導:美國子宮內膜癌治療研究最新報告!
    抗血管生成療法抗血管生成劑在子宮內膜癌的治療中一直具有一定活性。在接受1-2次子宮內膜癌先前細胞毒性治療的女性中,貝伐單抗的緩解率為14%,6個月的PFS率為40%,與其他任何二線治療方案相比,均具有優勢。
  • 常喝咖啡和飲茶降低患子宮內膜癌風險
    美國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女性常喝咖啡和飲茶能降低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 美國羅斯韋爾·帕克癌症研究所科學家在4月刊的美國《國際癌症雜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上發表報告說,他們對近1100名婦女進行跟蹤調查後發現,常喝咖啡和飲茶的人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要比未飲用者低,而且喝咖啡和飲茶的次數越多,患這種癌症的風險就越小。
  • 基於預後和分子分型的子宮內膜癌分期修訂建議:國際聲音與中國現狀
    在過去的10年中,與子宮內膜癌相關的免疫組織化學、分子遺傳學、預後因素分析、前哨淋巴結評估以及微創手術等不同治療方式對預後的影響等多個領域湧現出新的觀點,關於子宮內膜癌分期修訂的呼聲也開始呈現。2  腹水細胞學腹水細胞學陽性可能來源於宮腔內原發腫瘤經輸卵管擴散、腫瘤通過子宮肌層或漿膜層淋巴管擴散或宮外腫瘤細胞脫落。
  • 研究顯示懷孕有助降低女性患子宮內膜癌風險
    (新華社/路透)新華社雪梨11月19日電(記者陳宇)澳大利亞科研人員的一項新研究發現,懷孕有助於降低女性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懷孕次數越多,患這種癌的風險越小,即使是中途流產,同樣有一定的保護效果。澳大利亞伯格霍弗醫學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在新一期《國際癌症雜誌》上報告說,他們分析了全球30項相關研究獲得的懷孕數據,分析對象包括近1.7萬名患有子宮內膜癌的女性和近4萬名從未患過該病的女性。
  • FDA批准LENVIMA+KEYTRUDA聯合療法用於特定類型的子宮內膜癌患者
    該批准基於研究111/KEYNON-146的數據,該研究是一項二期、多隊列、多中心、開放標籤、單組試驗,納入了108名在任何情況下至少接受過一次全身治療後有疾病進展的轉移性子宮內膜癌患者。 紐約史隆凱特靈紀念醫院醫學腫瘤學家Vicky Makker博士表示,「早期診斷時,子宮內膜癌可以有良好的預後;然而,對於接受既往全身療法後癌症已經進展的婦女來說,FDA批准的治療方案很少,」「基於客觀反應率和反應持續時間,LENVIMA+KEYTRUDA聯合療法的批准將有助於解決非MSI-H或dMMR、在既往全身療法後有疾病進展且不適合接受根治性手術或放療的晚期子宮內膜癌患者未得到滿足的重大醫療需求
  • 輔助化療聯合放射治療局部晚期子宮內膜癌
    輔助化療聯合放射治療局部晚期子宮內膜癌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7/19 12:46:40 美國西北大學Daniela Matei團隊,研究了輔助化療聯合放射治療局部晚期子宮內膜癌是否可以取得新突破。
  • AJOG:手術有風險,時間需謹慎---過早手術或增加子宮內膜癌患者死亡...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與確診後3-4周進行手術的病人相比,確診後兩周內進行手術(通常是切除子宮)的病人五年內死亡率顯著增加。研究人員分析了超過200000例病例,其中2/3的病例為低風險病人,這些病人中,確診後兩周內進行手術(通常是切除子宮)的病人五年內死亡率比確診後3-4周進行手術的病人增加14%。在高風險的病人中這一比例增加到了20%。
  • MSI檢測/IHC檢測在Lynch症候群子宮內膜癌患者腫瘤篩查中的應用
    子宮內膜癌中約有2-3%的患者與遺傳性非息肉性結直腸癌症候群(Lynch症候群)相關,故稱之為Lynch症候群相關子宮內膜癌。然而,該指南尚有缺陷,因家族史是首要指標,對於家族成員少、家族史不明或家族成員在高危年齡之前就因各種原因進行了全子宮雙附件切除的病例則難以評估。另外,該標準將<50歲作為篩查指標之一,雖然Lynch症候群相關子宮內膜癌的發病年齡相對年輕,但仍有約40%的患者>50歲,尤其是MSH6突變人群易被遺漏。
  • 全球醫權威報導:美國最新子宮內膜癌治療新技術!
    據全球醫官網權威報導:子宮內膜癌是美國最常見的婦科癌症,它通常可以被治癒,因為這種癌症通常是早期發現的,所以大多數副作用都來自於它的四種主要治療方法。儘管治療方法有所改善,但大多數仍然會引起不良的副作用。
  • 治療晚期子宮內膜癌效果強勁 年底申請上市
    這些研究結果用於確定推薦的II期劑量(RP2D:前4個療程每3周一次500mg[500mg Q3W],之後每6周一次1000mg[1000mg Q6W])。研究的第2B部分包括4個擴展隊列:MSI-H子宮內膜癌、MSI-H非子宮內膜癌、MSS子宮內膜癌、非小細胞肺癌(NSCLC)。來自NSCLC隊列的數據已於2018年在癌症免疫治療學會(SITC)年會上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