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Genet:GWAS分析發現增加子宮內膜癌風險的新變異

2021-01-09 生物谷

2016年5月5日訊 /生物谷BIOON/ --最近一項國際合作發現了可能增加女性患子宮內膜癌風險的五個新基因區域,子宮內膜癌是影響女性的一種常見癌症類型,該研究將與該疾病有關的已知基因區域增加到九個。

 

子宮內膜癌是發生在子宮壁的癌症,在英國每年有大約9000人新診斷為該疾病。來自劍橋大學,牛津大學等研究單位的研究人員對超過7000名患病女性和大約37000名健康女性的DNA進行了研究,發現了與該疾病發生風險有關的基因變異。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Genetics上。

 

研究人員表示:"這項研究幫助我們進一步勾畫了造成女性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遺傳因素,特別是對於那些沒有家族病史的女性。在此項研究之前,我們僅知道四個可能增加癌症風險的基因組區域。

 

在這項研究中,我們又新發現了五個區域,從而將總數增加到了九個。這對於我們進一步了解子宮內膜癌發生的遺傳驅動因素來說非常重要。非常有趣的是,我們在該研究中發現的一些基因區域在之前一些研究中被發現與卵巢癌,前列腺癌等其他類型癌症的發生風險有關。雖然每個單獨變異只會增加大約10%~15%的風險,但真正的意義在於未來可以通過檢測女性遺傳得到該類型變異的總數同時結合其他風險因素,預測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情況,這樣她們就可以進行常規檢測,對癌症早期症狀有所警惕。"

 

該研究還探討了這些基因變異增加癌症風險的可能原因,對於子宮內膜癌的治療具有一定提示意義。比如可以篩選一下是否已經有上市藥物能夠靶向這些風險基因。這項研究發現的基因變異能夠幫助醫生發現癌症高風險女性,對於子宮內膜癌的預防和治療意義重大。(生物谷Bioon.com)

 

 

 

 

Five endometrial cancer risk loci identified through genome-wide association analysis

 

We conducted a meta-analysis of three endometrial cancer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GWAS) and two follow-up phases totaling 7,737 endometrial cancer cases and 37,144 controls of European ancestry. Genome-wide imputation and meta-analysis identified five new risk loci of genome-wide significance at likely regulatory regions on chromosomes 13q22.1 (rs11841589, near KLF5), 6q22.31 (rs13328298, in LOC643623 and near HEY2 and NCOA7), 8q24.21 (rs4733613, telomeric to MYC), 15q15.1 (rs937213, inEIF2AK4, near BMF) and 14q32.33 (rs2498796, in AKT1, near SIVA1). We also found a second independent 8q24.21 signal (rs17232730). Functional studies of the 13q22.1 locus showed that rs9600103 (pairwise r2 = 0.98 with rs11841589) is located in a region of active chromatin that interacts with the KLF5 promoter region. The rs9600103[T] allele that is protective in endometrial cancer suppressed gene expression in vitro, suggesting that regulation of the expression of KLF5, a gene linked to uterine development, is implicated in tumorigenesis. These findings provide enhanced insight into the genetic and biological basis of endometrial cancer.

相關焦點

  • ACOG 意見:他莫昔芬是否增加子宮內膜癌風險?
    標準劑量的他莫昔芬可能與子宮內膜增殖、增生、息肉形成、浸潤性癌和子宮肉瘤有關。為此,ACOG委員會建議對服用他莫昔芬的女性適當隨訪,評估風險,並進行子宮癌症的預防和檢查。多數研究發現,服用他莫昔芬的女性發生子宮內膜癌的風險是相同年齡段人群的2至3倍。子宮內膜癌發生風險與服用劑量和時間有關。
  • 研究顯示懷孕有助降低女性患子宮內膜癌風險
    (新華社/路透)新華社雪梨11月19日電(記者陳宇)澳大利亞科研人員的一項新研究發現,懷孕有助於降低女性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懷孕次數越多,患這種癌的風險越小,即使是中途流產,同樣有一定的保護效果。澳大利亞伯格霍弗醫學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在新一期《國際癌症雜誌》上報告說,他們分析了全球30項相關研究獲得的懷孕數據,分析對象包括近1.7萬名患有子宮內膜癌的女性和近4萬名從未患過該病的女性。
  • AJOG:手術有風險,時間需謹慎---過早手術或增加子宮內膜癌患者死亡...
    》上的最新研究表明手術太早也可能對病人有害,增加死亡風險。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與確診後3-4周進行手術的病人相比,確診後兩周內進行手術(通常是切除子宮)的病人五年內死亡率顯著增加。研究人員分析了超過200000例病例,其中2/3的病例為低風險病人,這些病人中,確診後兩周內進行手術(通常是切除子宮)的病人五年內死亡率比確診後3-4周進行手術的病人增加14%。在高風險的病人中這一比例增加到了20%。
  • 維生素D或可降低子宮內膜癌風險
    美國喬治敦大學研究人員9月21日報告說,他們進行的動物實驗顯示,補充維生素D可以降低肥胖實驗鼠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
  • 常喝咖啡和飲茶降低患子宮內膜癌風險
    美國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女性常喝咖啡和飲茶能降低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 美國羅斯韋爾·帕克癌症研究所科學家在4月刊的美國《國際癌症雜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上發表報告說,他們對近1100名婦女進行跟蹤調查後發現,常喝咖啡和飲茶的人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要比未飲用者低,而且喝咖啡和飲茶的次數越多,患這種癌症的風險就越小。
  • 子宮內膜癌的出血特點 預防子宮內膜癌方法
    現在的很多女性朋友會有子宮內膜癌的病症,那么子宮內膜癌的出血特點有哪些呢?子宮內膜癌是怎麼引起的?是什麼原因導致,如何預防?子宮內膜癌的症狀有哪些呢?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吧。子宮內膜癌的出血特點子宮內膜癌有著很多的出血症狀。
  • 子宮內膜癌的靶向治療
    2(HER2,ERBB2)基因擴增(17%~30%)和TP53基因突變(0~90%)。PTEN通過mTOR通路調節細胞的生長和增殖,在30%~60%的子宮內膜癌患者中存在PTEN缺失,導致細胞功能異常。編碼PI3K的p110催化亞單位(PIK3CA)基因的功能獲得性突變導致PI3K/Akt通路的活化,使mTOR活性增加。據報導,2%~14%的Ⅰ型子宮內膜癌以及約50%的Ⅱ型子宮內膜癌中有PIK3CA基因突變。哺
  • 研究證實肥胖與子宮內膜癌有關
    《國際癌症期刊》(Int J Cancer)近期發表的一項研究進一步證實了體重與子宮內膜癌的重要關聯。
  • 子宮內膜癌特徵的揭示
    子宮內膜癌特徵的揭示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17 10:43:42 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Tao Liu、Karin D.
  • 關於「子宮內膜癌」,你需要知道這些!
    與BMI<25的女性相比,BMI在30~35期間的女性發生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大約增加1.6倍,而BMI>35的女性發生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增加3.7倍。糖尿患者或糖耐量不正常者患病風險比正常人增加2.8倍;高血壓者增高1.8倍。3.
  • 中醫治療子宮內膜癌,子宮內膜癌的中醫治療方法
    中醫治療子宮內膜癌,子宮內膜癌的中醫治療方法 時間:2020-12-02 15:45 廣州復大腫瘤醫院 那麼中醫治療子宮內膜癌的方法有哪些,中醫治療子宮內膜癌有哪些可靠的方法?讓我們一起看看。
  • 楊興升教授:子宮內膜癌分型
    對子宮內膜漿液性癌及雙側輸卵管進行病理學分析,並對非腫瘤性的子宮內膜進行了病理學檢查,同時進行p53的免疫組化,發現在58%的病例中有陽性存在,29%出現輸卵管受累,其中有9例輸卵管壁受累,同時有內膜的轉移。因此,輸卵管的上皮性癌在子宮內膜漿液性癌中佔了8%,因此還不能肯定輸卵管上皮的漿液性癌與子宮內膜漿液性癌之間的相關性,但是它們可能是多灶性的起源。
  • 輔助化療聯合放射治療局部晚期子宮內膜癌
    輔助化療聯合放射治療局部晚期子宮內膜癌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7/19 12:46:40 美國西北大學Daniela Matei團隊,研究了輔助化療聯合放射治療局部晚期子宮內膜癌是否可以取得新突破。
  • MSI檢測/IHC檢測在Lynch症候群子宮內膜癌患者腫瘤篩查中的應用
    子宮內膜癌中約有2-3%的患者與遺傳性非息肉性結直腸癌症候群(Lynch症候群)相關,故稱之為Lynch症候群相關子宮內膜癌。基因檢測是Lynch症候群最準確的診斷方法,但常規的基因檢測費時、昂貴,難以在臨床進行廣泛應用,因此在突變分析前對高危人群採取篩查試驗是必要的。針對Lynch症候群相關子宮內膜癌的臨床篩查標準尚未有效建立,應用也不廣泛。
  • 肥胖顯著增加多種癌症的風險
    (BMI = 體重/身高的平方)分析這些研究可以發現,當個體 BMI 值升高時,其某些癌症的發病風險也隨之增加。就男性來說,BMI 值每升高5 kg/m2,結直腸癌發病風險將增加9%。而就停止激素替代療法(HRT)的女性來說,BMI 值每升高5 kg/m2 ,更年期後乳腺癌的發病風險將增加11%。
  • 會引起子宮內膜癌嗎?
    但是,藥物需要花費,也會增加相應的副反應,因此,權衡利弊推薦淋巴結轉移≥4枚、年齡<35歲、組織低分化的病人,復發風險比較高,激素受體陽性考慮使用卵巢功能抑制劑,推薦5年,也可以2—3年,主要是從經濟角度考慮。他莫昔芬能不能用於絕經後乳腺癌呢?
  • 基於預後和分子分型的子宮內膜癌分期修訂建議:國際聲音與中國現狀
    自1988年修訂分期以來,子宮內膜癌分期系統歷經多次修改,最新一次修訂是在2009年,國際婦產科聯盟(FIGO)對子宮內膜癌分期採用手術病理分期,既彰顯了手術在治療中的重要性,也顯示了與臨床分期相比,病理分期的準確性。但目前僅基於腫瘤解剖範圍的分期,並未考慮其他與預後相關的重要因素。
  • 全球醫權威報導:美國最新子宮內膜癌治療新技術!
    據全球醫官網權威報導:子宮內膜癌是美國最常見的婦科癌症,它通常可以被治癒,因為這種癌症通常是早期發現的,所以大多數副作用都來自於它的四種主要治療方法。儘管治療方法有所改善,但大多數仍然會引起不良的副作用。
  • ...子宮內膜癌|腫瘤標誌物|惡性腫瘤|子宮頸癌|卵巢癌|讀懂|基因|...
    如在盆腔炎症、月經期、懷孕時檢查,CA125有可能升高,這些因素去除後CA125有可能恢復正常;另外,輸卵管腺癌、子宮內膜癌、宮頸癌、胰腺癌、腸癌、乳腺癌和肺癌患者CA125的水平也會升高。2.CA199:在卵巢粘液性腺癌和子宮內膜癌中可以升高,也是胰腺癌敏感性最高的標誌物。
  • 全球醫權威報導:美國子宮內膜癌治療研究最新報告!
    抗血管生成療法抗血管生成劑在子宮內膜癌的治療中一直具有一定活性。在接受1-2次子宮內膜癌先前細胞毒性治療的女性中,貝伐單抗的緩解率為14%,6個月的PFS率為40%,與其他任何二線治療方案相比,均具有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