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9日訊 /生物谷BIOON /—子宮癌患者確診後拖延手術會增加病人死亡風險,但是一項發表在《美國婦產科雜誌》上的最新研究表明手術太早也可能對病人有害,增加死亡風險。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與確診後3-4周進行手術的病人相比,確診後兩周內進行手術(通常是切除子宮)的病人五年內死亡率顯著增加。
研究人員分析了超過200000例病例,其中2/3的病例為低風險病人,這些病人中,確診後兩周內進行手術(通常是切除子宮)的病人五年內死亡率比確診後3-4周進行手術的病人增加14%。在高風險的病人中這一比例增加到了20%。作者認為這種風險是護理不當導致,而非癌症本身所致。兩組病人中,更早進行手術的病人更可能在術後30天內死亡,同時這些死亡病人更可能是癌症惡性程度更高、沒有醫療補助的黑人,她們更可能在低級醫院接受護理。
「我們認為診斷子宮內膜癌症的醫生都相信最好的事情就是儘快進行手術,因為拖延越久癌症越可能轉移,預後越差,」研究論文的資深作者、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婦科腫瘤學研究員David I Shalowitz博士說道。「然而我們的結果卻表明術前護理以及推薦婦科腫瘤專家也許才是更重要的。」
今年,美國子宮內膜癌新生病例超過60000,由於肥胖會增加婦女子宮內膜癌風險,因此隨著肥胖率的增加,這一數字還將持續增加。子宮內膜癌常見於50歲後的絕經婦女。通常情況下,月經失調等腫瘤早期症狀會促使婦女去醫院看醫生,因而能夠進行早期診斷,總體而言,五年生存率為82%。
研究人員也發現確診後8周或更久才進行手術的低風險病人死亡率更高。五年生存率也隨著手術時間增加而縮短:確診後8周進行手術的病人為84.5%,11周、15周則分別為82.1%、78.6%。但是高風險病人在確診三周後進行手術並不會增加死亡風險,這表明對這些病人而言確診時的疾病程度及種類對生存率影響更大。
研究人員認為診斷和手術間隔應該在8周以內,尤其是那些低風險癌症病人。他們也呼籲婦科腫瘤專家及政策制定者使用這些數據去優化子宮內膜癌病人護理的國家標準。
「知識就是力量,」Shalowitz說道。「最主要的目標是應該有這樣一種機制:允許確診患有子宮內膜癌的婦女能夠在恰當的時間找到專家,或者她們可以找到高質量的治療中心,幫助她們更方便準確地選擇和優化手術方案。」(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
參考原文:Early surgery increases risk of death for some uterine cancer patients, study fi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