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JOG:手術有風險,時間需謹慎---過早手術或增加子宮內膜癌患者死亡...

2020-11-28 生物谷


2016年12月19日訊 /生物谷BIOON /—子宮癌患者確診後拖延手術會增加病人死亡風險,但是一項發表在《美國婦產科雜誌》上的最新研究表明手術太早也可能對病人有害,增加死亡風險。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與確診後3-4周進行手術的病人相比,確診後兩周內進行手術(通常是切除子宮)的病人五年內死亡率顯著增加。

研究人員分析了超過200000例病例,其中2/3的病例為低風險病人,這些病人中,確診後兩周內進行手術(通常是切除子宮)的病人五年內死亡率比確診後3-4周進行手術的病人增加14%。在高風險的病人中這一比例增加到了20%。作者認為這種風險是護理不當導致,而非癌症本身所致。兩組病人中,更早進行手術的病人更可能在術後30天內死亡,同時這些死亡病人更可能是癌症惡性程度更高、沒有醫療補助的黑人,她們更可能在低級醫院接受護理。

「我們認為診斷子宮內膜癌症的醫生都相信最好的事情就是儘快進行手術,因為拖延越久癌症越可能轉移,預後越差,」研究論文的資深作者、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婦科腫瘤學研究員David I Shalowitz博士說道。「然而我們的結果卻表明術前護理以及推薦婦科腫瘤專家也許才是更重要的。」

今年,美國子宮內膜癌新生病例超過60000,由於肥胖會增加婦女子宮內膜癌風險,因此隨著肥胖率的增加,這一數字還將持續增加。子宮內膜癌常見於50歲後的絕經婦女。通常情況下,月經失調等腫瘤早期症狀會促使婦女去醫院看醫生,因而能夠進行早期診斷,總體而言,五年生存率為82%。

研究人員也發現確診後8周或更久才進行手術的低風險病人死亡率更高。五年生存率也隨著手術時間增加而縮短:確診後8周進行手術的病人為84.5%,11周、15周則分別為82.1%、78.6%。但是高風險病人在確診三周後進行手術並不會增加死亡風險,這表明對這些病人而言確診時的疾病程度及種類對生存率影響更大。

研究人員認為診斷和手術間隔應該在8周以內,尤其是那些低風險癌症病人。他們也呼籲婦科腫瘤專家及政策制定者使用這些數據去優化子宮內膜癌病人護理的國家標準。

「知識就是力量,」Shalowitz說道。「最主要的目標是應該有這樣一種機制:允許確診患有子宮內膜癌的婦女能夠在恰當的時間找到專家,或者她們可以找到高質量的治療中心,幫助她們更方便準確地選擇和優化手術方案。」(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

參考原文:Early surgery increases risk of death for some uterine cancer patients, study finds

相關焦點

  • 中醫治療子宮內膜癌,子宮內膜癌的中醫治療方法
    中醫治療子宮內膜癌,子宮內膜癌的中醫治療方法 時間:2020-12-02 15:45 廣州復大腫瘤醫院 那麼中醫治療子宮內膜癌的方法有哪些,中醫治療子宮內膜癌有哪些可靠的方法?讓我們一起看看。
  • ACOG 意見:他莫昔芬是否增加子宮內膜癌風險?
    子宮內膜癌發生風險與服用劑量和時間有關。研究報導,使用他莫昔芬(20 mg/d)進行治療的患者發生腫瘤的分期、分級、組織學和生物學與一般人群並無差異。但是一些報告認為高劑量他莫昔芬(40 mg/d)更易發生侵襲性腫瘤。
  • 關於「子宮內膜癌」,你需要知道這些!
    由於無周期性排卵,子宮內膜缺乏孕激素拮抗,長期的單一雌激素作用致使子宮內膜發生增生,甚至癌變。2. 肥胖、高血壓、糖尿病,又稱為子宮內膜癌三聯徵有研究表明體重指數(BMI)每增加1個單位(kg/m2),子宮內膜癌的相對危險增加9%。
  • 子宮內膜癌的出血特點 預防子宮內膜癌方法
    現在的很多女性朋友會有子宮內膜癌的病症,那么子宮內膜癌的出血特點有哪些呢?子宮內膜癌是怎麼引起的?是什麼原因導致,如何預防?子宮內膜癌的症狀有哪些呢?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吧。子宮內膜癌的出血特點子宮內膜癌有著很多的出血症狀。
  • 在外科醫師生日當天接受手術的患者死亡風險增加
    在外科醫師生日當天接受手術的患者死亡風險增加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7 12:50:50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Yusuke Tsugawa團隊研究了在外科醫師生日當天接受手術的患者的死亡率。
  • 子宮內膜癌的靶向治療
    由於該病通常早期即表現為陰道異常流血,容易得到及時的診斷,經過全子宮雙附件切除+淋巴結切除的標準治療後,再加上必要時的術後輔助放療或化療,多預後良好。但是,儘管手術、放化療手段在不斷提高,但復發性或晚期子宮內膜癌患者的預後仍較差,治療上也面臨更少的選擇,中位生存期僅7~10個月,新的治療方式亟待發掘。
  • FDA批准LENVIMA+KEYTRUDA聯合療法用於特定類型的子宮內膜癌患者
    該批准基於研究111/KEYNON-146的數據,該研究是一項二期、多隊列、多中心、開放標籤、單組試驗,納入了108名在任何情況下至少接受過一次全身治療後有疾病進展的轉移性子宮內膜癌患者。在94名腫瘤無MSI-H或dMMR的患者中,LENVIMA+KEYTRUDA聯合療法顯示ORR為38.3%(95% CI,29-49),完全反應率為10.6%(n=10),部分反應率為27.7%(n=26)。在通過獨立審查確定有反應的患者中(n=36),在數據截止時,未達到DOR中位數(範圍為1.2+至33.1+個月);其中,69%的患者反應持續6個月或更長時間。
  • 基於預後和分子分型的子宮內膜癌分期修訂建議:國際聲音與中國現狀
    作者:張遠麗,張師前,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婦產科在全球女性惡性腫瘤中,子宮內膜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居第6位,2016年據全球疾病負擔研究估計,全球每年新增病例32萬,死亡病例約9萬。自1988年修訂分期以來,子宮內膜癌分期系統歷經多次修改,最新一次修訂是在2009年,國際婦產科聯盟(FIGO)對子宮內膜癌分期採用手術病理分期,既彰顯了手術在治療中的重要性,也顯示了與臨床分期相比,病理分期的準確性。但目前僅基於腫瘤解剖範圍的分期,並未考慮其他與預後相關的重要因素。
  • Nat Genet:GWAS分析發現增加子宮內膜癌風險的新變異
    2016年5月5日訊 /生物谷BIOON/ --最近一項國際合作發現了可能增加女性患子宮內膜癌風險的五個新基因區域,子宮內膜癌是影響女性的一種常見癌症類型,該研究將與該疾病有關的已知基因區域增加到九個。 子宮內膜癌是發生在子宮壁的癌症,在英國每年有大約9000人新診斷為該疾病。
  • 全球醫權威報導:美國最新子宮內膜癌治療新技術!
    子宮切除術的副作用 微創或機器人手術以減少子宮切除術不良影響非常重要。例如,如果患者癌症處於早期階段,醫生可能不需要切除淋巴結,或者可以進行前哨淋巴結活檢以找出需要切除的淋巴結。去除較少的淋巴結可降低淋巴水腫的風險。
  • 維生素D或可降低子宮內膜癌風險
    美國喬治敦大學研究人員9月21日報告說,他們進行的動物實驗顯示,補充維生素D可以降低肥胖實驗鼠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
  • 常見婦科惡性腫瘤患者的輔助生育及病例分享
    在治療方式上對於宮頸癌一般會採用宮頸錐切術、單純/根治性宮頸切除術、新輔助化療等方式;對於子宮內膜癌採用激素治療、手術切除等方式;卵巢癌一般採用卵巢切除、保守手術及輔助化療等方式。 生育力保留方式取決於:患者年齡、腫瘤類型、治療手段、可用時間及卵巢癌轉移的可能性等方面。
  • 會引起子宮內膜癌嗎?
    手術切除卵巢目前已經很少用了,卵巢功能抑制劑基本可以達到手術切除雙側卵巢的效果,聯合他莫昔芬較單用他莫昔芬對生存時間稍好一點,不如聯合芳香化酶抑制劑的效果好。內分泌治療雖然溫和,但也有它的不良反應,最讓人擔心的是增加子宮內膜癌的風險!他莫昔芬具有雙重作用,對於乳腺它是抗雌激素作用,但對於子宮內膜卻有微弱的雌激素刺激作用,因此,他莫昔芬可能會使子宮內膜增厚。
  • 全球醫權威報導:美國子宮內膜癌治療研究最新報告!
    在2期GOG 86P隨機臨床試驗中,一線卡鉑和紫杉醇治療中加入貝伐單抗與歷史對照組相比,儘管能增加OS,但並未改善PFS 。相反,一項隨機的義大利2期臨床試驗(MITO END-2)報告說,在前期卡鉑和紫杉醇化療中加用貝伐單抗後,PFS從8.7個月顯著增加至13個月,儘管這些結果尚未完全發表。然而目前,尚無FDA批准抗子宮內膜癌的抗血管生成劑。
  • 中美最頂尖醫院子宮內膜癌診療方式對比,研究進程已保持全球同步
    早篩查早診療,子宮內膜癌的生存率還是挺高的,美國早期子宮內膜癌的5年生存率能高達95%。 國內子宮內膜癌主流治療標準 在婦科三大腫瘤中,對於早期患者而言,目前子宮內膜癌的治療總體效果相對而言比較好。可能是因為子宮內膜癌患者很多在早期就有症狀,能夠早診斷、早治療。
  • 研究證實肥胖與子宮內膜癌有關
    《國際癌症期刊》(Int J Cancer)近期發表的一項研究進一步證實了體重與子宮內膜癌的重要關聯。
  • 常喝咖啡和飲茶降低患子宮內膜癌風險
    美國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女性常喝咖啡和飲茶能降低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 美國羅斯韋爾·帕克癌症研究所科學家在4月刊的美國《國際癌症雜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上發表報告說,他們對近1100名婦女進行跟蹤調查後發現,常喝咖啡和飲茶的人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要比未飲用者低,而且喝咖啡和飲茶的次數越多,患這種癌症的風險就越小。
  • 研究顯示懷孕有助降低女性患子宮內膜癌風險
    (新華社/路透)新華社雪梨11月19日電(記者陳宇)澳大利亞科研人員的一項新研究發現,懷孕有助於降低女性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懷孕次數越多,患這種癌的風險越小,即使是中途流產,同樣有一定的保護效果。澳大利亞伯格霍弗醫學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在新一期《國際癌症雜誌》上報告說,他們分析了全球30項相關研究獲得的懷孕數據,分析對象包括近1.7萬名患有子宮內膜癌的女性和近4萬名從未患過該病的女性。
  • FDA批准LENVIMA+KEYTRUDA聯合療法治療特定類型子宮內膜癌
    >衛材(執行長:內藤晴夫)和美國新澤西州肯尼沃斯市-默沙東(NYSE:MRK)今天宣布,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批准了LENVIMA(中文名)(衛材發現的口服激酶抑制劑)和KEYTRUDA(中文名)(美國新澤西州肯尼沃斯市-默沙東的抗PD-1療法)的聯合療法,用於治療非微衛星高度不穩定性(MSI-H)或錯配修復缺陷(dMMR)、在既往全身療法後出現疾病進展且不適合接受根治性手術或放療的晚期子宮內膜癌患者
  • 【頭頭是道】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患者上呼吸道手術的圍術期...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OSA)症候群患者有發生與麻醉、術後鎮痛等因素相關併發症的風險,這類患者進行上呼吸道(UA)手術會進一步增加這些風險。風險相關因素包括:(1)麻醉藥物及鎮靜劑的使用降低上呼吸道穩定性及呼吸驅動力;(2)阿片類藥物的鎮靜作用易致呼吸暫停;(3)OSA對心肺功能的損害;(4)解剖異常;(5)術後上呼吸道腫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