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科醫師生日當天接受手術的患者死亡風險增加

2021-01-10 科學網

在外科醫師生日當天接受手術的患者死亡風險增加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7 12:50:50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Yusuke Tsugawa團隊研究了在外科醫師生日當天接受手術的患者的死亡率。2020年12月10日,該研究發表在《英國醫學雜誌》上。

為了確定外科醫生在生日那天進行的手術與一年中其他日子相比,術後患者的死亡率是否有所不同,研究組在美國急診和重症監護醫院進行了一項回顧性觀察研究。研究組招募了65-99歲、100%有償付費醫療保險受益人,他們在2011-14年度接受了17種常見的緊急外科手術之一。主要結局為患者術後30天的死亡率。

研究組共分析了47489名外科醫生施行的980876例手術。其中2064例(0.2%)手術是在外科醫生的生日當天進行的。在外科醫生生日那天接受手術的患者與其他日子接受手術的患者臨床特徵(包括疾病的嚴重程度)相差不大。

在手術外科醫生的生日那天接受手術的患者未經校正的30天總死亡率為7.0%,而在其他日子手術的患者則為5.6%。在校正了患者特徵和外科醫生的固定效應(有效比較同一位外科醫生在不同日期進行手術的患者的結局)後,在外科醫生生日那天進行手術的患者的死亡率顯著高於在其他日子進行手術的患者,校正後的死亡率分別為6.9%和5.6%。事件研究分析了手術日的病人死亡率與外科醫生生日之間的相關性,發現了相似結局。

研究結果表明,對於接受常規緊急手術的醫保受益人,在外科醫生生日那天接受手術的患者的死亡風險顯著高於其他日子接受手術的患者。

附:英文原文

Title: Patient mortality after surgery on the surgeon’s birthday: observational study

Author: Hirotaka Kato, Anupam B Jena, Yusuke Tsugawa

Issue&Volume: 2020/12/10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termine whether patient mortality after surgery differs between surgeries performed on surgeons』 birthdays compared with other days of the year.

Design Ret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Setting US acute care and critical access hospitals.

Participants 100% fee-for-service Medicare beneficiaries aged 65 to 99 years who underwent one of 17 common emergency surgical procedures in 2011-14.

Main outcome measures Patient postoperative 30 day mortality, defined as death within 30 days after surgery, with adjustment for patient characteristics and surgeon fixed effects.

Results 980876 procedures performed by 47489 surgeons were analyzed. 2064 (0.2%) of the procedures were performed on surgeons』 birthdays. Patient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severity of illness, were similar between patients who underwent surgery on a surgeon’s birthday and those who underwent surgery on other days. The overall unadjusted 30 day mortality on the operating surgeon’s birthday was 7.0% (145/2064) and that on other days was 5.6% (54824/978812). After adjusting for patient characteristics and surgeon fixed effects (effectively comparing outcomes of patients treated by the same surgeon on different days), patients who underwent surgery on a surgeon’s birthday exhibited higher mortality compared with patients who underwent surgery on other days (adjusted mortality rate, 6.9% v 5.6%; adjusted difference 1.3%, 95% confidence interval 0.1% to 2.5%; P=0.03). Event study analysis of patient mortality by day of surgery relative to a surgeon’s birthday found similar results.

Conclusions Among Medicare beneficiaries who underwent common emergency surgeries, those who received surgery on the surgeon’s birthday experienced higher mortality compared with patients who underwent surgery on other days.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surgeons might be distracted by life events that are not directly related to work.

DOI: 10.1136/bmj.m4381

Source: https://www.bmj.com/content/371/bmj.m4381

相關焦點

  • 英國研究稱不要在醫生生日做手術:死亡率更高
    他們發現,沒在醫生生日當天做手術的老年患者死亡率為5.6%,而在醫生生日當天做手術的老年患者死亡率為6.9%。如果死亡時間在手術後30天內,也被計算在內。外科醫生在手術室裡可能會收到生日簡訊,這可能會分散他們的注意力。外科醫生有可能為了提前回家慶祝或其他與生日相關的原因,讓學員在自己生日當天做更多手術,從而導致較差的結果。」
  • 患者:醫生,今天你生日,千萬別給我做手術!醫生:這是什麼玄學?
    我們一起來一探究竟—— 2020年12月,《英國醫學雜誌》上曾發表了這樣一篇文章——外科醫生生日當天實施手術的術後死亡率的臨床觀察表明醫生生日當天做手術的術後死亡率明顯高於其他時間。這一結論的發布,不禁讓人紛紛感嘆:看來做手術不僅僅要翻黃曆,還得去打聽打聽好主刀醫生的生辰八字,以免犯衝。
  • 哪些患者需要在外科手術前接受營養支持治療?
    腸內營養是利用胃腸道途徑為患者提供營養素,包括口服和管飼兩種方法。腸內營養的主要特點是可以有效地維護腸屏障功能和免疫功能,減少感染風險、縮短住院時間。 大多數外科病人,包括接受胃腸道手術的病人,胃腸道功能基本正常,首選腸內營養;而對於胃腸道功能嚴重障礙的病人,例如短腸、腸瘻、重症胰腺炎、重症腹腔感染等,腸外營養則是唯一生存保障。
  • AJOG:手術有風險,時間需謹慎---過早手術或增加子宮內膜癌患者死亡...
    2016年12月19日訊 /生物谷BIOON /—子宮癌患者確診後拖延手術會增加病人死亡風險,但是一項發表在《美國婦產科雜誌》上的最新研究表明手術太早也可能對病人有害,增加死亡風險。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與確診後3-4周進行手術的病人相比,確診後兩周內進行手術(通常是切除子宮)的病人五年內死亡率顯著增加。研究人員分析了超過200000例病例,其中2/3的病例為低風險病人,這些病人中,確診後兩周內進行手術(通常是切除子宮)的病人五年內死亡率比確診後3-4周進行手術的病人增加14%。在高風險的病人中這一比例增加到了20%。
  • 齊魯醫院李衛國團隊開展DBS日間/加速康復外科手術治帕金森病
    患者於周六(12月5日)接受腦深部電刺激術治療,術中選取STN為治療靶點,神經電生理均檢測到典型STN信號,術中電極刺激患者,肢體活動靈活性較刺激前明顯改善,肌張力降低,震顫症狀得到明顯緩解,未見不可耐受的副反應,術後複查CT可見電極均按術前計劃精準植入STN靶點。兩位患者術後即刻開機行恆流刺激,麻醉清醒後安返病房,兩臺DBS手術下午三點半全部結束。
  • 癌症治療每延誤一個月,死亡風險增加約10%
    來自加拿大和英國的研究人員發現,無論是外科手術、全身治療(如化療)還是7種癌症的放療,延誤治療對患者的死亡率都有顯著影響。在全球範圍內,衛生系統均存在癌症治療延誤的問題,人們已經廣泛接受,這種延誤可能對病人的預後產生不利影響。但是,尚未徹底分析從診斷到接受治療的延誤對死亡率的確切影響。
  • 【頭頭是道】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患者上呼吸道手術的圍術期...
    氣道正壓通氣(PAP)可以減少UA水腫的發生,並增加功能殘氣量和肺容量。雖然迄今為止沒有直接證據,但在接受UA手術的患者中,術前應用PAP可降低術後氣道併發症的風險(Q1.2)。尚未發現關於OSA患者行UA手術術前和術後使用PAP的文獻,可能因為PAP失敗正是UA手術的原因。我們建議已經接受PAP治療的患者術前繼續PAP治療(Q1.3)。
  • 當天手術 當天出院?靠譜! (聚焦·日間手術探秘(上))
    原標題:當天手術 當天出院?靠譜!上海日間手術管理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仁濟醫院副院長聞大翔說,麻醉和微創技術的發展,使手術對患者的創傷越來越小,住院時間也相應縮短,常態化的家庭環境不僅能降低交叉感染的風險,對身心恢復也更有利。 「從衛生經濟學的角度看,日間手術主要減輕了患者間接的疾病經濟負擔。」
  • 研究稱疫情期癌症治療延誤將大大增加死亡風險
    外媒援引一項周三發表的研究論文稱,推遲癌症治療僅一個月就可能使患者面臨的死亡風險大大增加。這是就新冠肺炎對其他疾病的影響發出的最新警告。據法新社巴黎11月4日報導,發表在《英國醫學雜誌》周刊上的一篇新研究論文稱,英國和加拿大的研究人員發現,7種癌症的治療(不管是手術、放療還是化療等其他治療方法)出現延誤對患者死亡率有著重大影響。
  • 南華附一醫院泌尿外科完成區域內首例達文西機器人腎上腺手術
    南華附一醫院泌尿外科完成區域內首例達文西機器人腎上腺手術。紅網時刻衡陽11月17日訊(通訊員 黃忠欣 記者 譚倩)11月16日,一名38歲的男性患者在南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接受了由第四代「達文西」機器人操作下的右側腎上腺腫瘤切除術,完整切除了直徑達6cm的腎上腺腫瘤。據了解,此次手術為區域內泌尿外科首例「達文西」機器人手術,標誌著南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泌尿外科順利邁入了「機器人」時代。
  • JAMA:術前定植菌處理降低手術切口感染風險
    人類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攜帶無疑增加了外科手術部位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的風險,術前鼻腔金黃色葡萄球菌篩查及清除可有效降低這類感染的風險。另外,術前預防性使用抗生素如萬古黴素也可有效降低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手術部位感染的概率。
  • 改變外科手術的野蠻,每個能無痛做手術的人都要感謝他
    在麻醉品發明之前相當長的時間裡,人類對疼痛束手無策,外科手術如同酷刑。外科醫生的技術是以他們的刀速來衡量的,外科醫生也被描述為「一個帶著刀的野蠻人」。威爾斯,則是第一個意識到麻醉在外科手術中的重要意義,第一個用笑氣作為麻醉劑進行手術的人,被稱為現代麻醉學的先驅者。
  • 英國2歲男孩接受「最小風險」手術 誤被「閹割」
    封面新聞12月22日消息,英國一名兩歲的男孩在接受了睪丸手術時發生醫療事故,失去了生育能力。據英國《太陽報》報導,本周早些時候,這名幼童被布里斯托皇家兒童醫院(Bristol Royal Hospital for Children)收治。
  • 那些曾經盛極一時的外科手術
    隨著醫學科技的發展,外科領域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那些流行一時的手術,或被遺棄或被一些更新更有效的方式所替換。本文則盤點了歷史上曾經極富盛名、現在卻被廢用的外科手術。
  • 精神外科手術的「前世今生」
    :3例成功,2例部分成功,1例死亡。1942-1952年,在美國有5萬患者接受了手術,其中甚至包括甘迺迪的姐姐。為了治療她的智力障礙,1941年Freeman為她實施了額葉切除術。手術的結果非常糟糕,甘迺迪小姐手術後智力不增反降,據稱只擁有 2 歲兒童的智商,最後落得終身生活不能自理。
  • 張劍寧教授:神經外科圍手術期選擇安全有效的止血藥物十分重要
    ,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全國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外科分會全國委員,中國醫促會神經損傷學分會主任委員,全軍神經外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神經外科雜誌》等雜誌編委,榮獲王忠誠中國神經外科醫師學術獎,全國「白求恩式好醫生」 ●  ●  ●
  • 從住院、手術到出院,只要一天!你了解「日間手術」嗎?
    當日手術、當日出院,創口微小、不影響生活,早已經不再是「痴人說夢」。9月10日,華山醫院日間手術中心迎來了10歲生日!而目前的日間手術模式,患者做腹股溝疝手術,腹腔鏡微創手術或局麻下微創手術,只需要住院1天即可離院回家。現在是怎麼才能做到呢?① 流程優化:現在,患者的明確診斷和術前準備在門診完成,入院前通過電腦系統就可以查知患者的門診檢查結果,以判明患者身體狀況是否適合手術,完成術前準備的患者即可安排入院並在當日手術。
  • 熱血外科 | Dr.Liu聊科普之「甲狀腺癌術後和優甲樂那些事兒」
    甲狀腺癌術後TSH<2mU/L者較>2mU/L者DTC(分化型甲狀腺癌)相關死亡和復發減少,因此,對於甲狀腺癌術後的患者,至少應將TSH水平控制在2mU/L以下。當知道了復發風險分度後,根據所需的TSH達標水平,就可以開始口服優甲樂了。對於甲狀腺全部切除的患者,一般所需劑量是1.5-2.5μg/kg/d,舉個例子,患者重60kg,則每天的需要口服90ug-150ug,我院優甲樂1片劑量是50ug,大約就是2-3片優甲樂的量,朋友們可要看清1片的劑量奧。
  • 中國科大附一院陳炯教授入選美國外科醫師學院會員
    10月3日至7日,美國外科醫師學會臨床大會(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s, ACS)第106屆年會在美國芝加哥會議中心(Moscone Center)通過網絡召開,我院陳炯教授入選美國外科醫師學院會員
  • 每周AI應用方案精選:微創外科手術機器人;外骨骼裝置
    同時,達文西機器人讓醫生擁有與開放直視效果一致的手術視野,保證了手眼的協調。高解析度的立體腔鏡提供放大 20 倍的高清三維圖像,降低了錯誤的發生率。該機器人可應用於心胸外科、泌尿內科、婦科、腹部外科的手術。例如腹腔鏡手術、前列腺切除、疝修補術、子宮切除術等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