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醫生,今天你生日,千萬別給我做手術!醫生:這是什麼玄學?

2021-01-09 騰訊網

作者:大菊

每年八月初八產科總是爆滿,經常有人跟醫生說:「醫生,我請大師算過了,我要在八點八分八秒把孩子剖出來,大吉大利。」 此時此刻,醫生只想化身為《甄嬛傳》裡的皇后,說:「臣妾做不到啊!」

視頻截圖

更有甚者,憑藉著「8」的好彩頭,用1988年8月8日8時8分出生行騙的,自稱是仙女轉世。

網頁截圖

儘管聽起來匪夷所思,但不可否認的是「看日子」是我國的老傳統。不管是生老病死還是婚喪嫁娶都要「看日子」,哪怕是科學、先進、現代的醫療行業,他們有些時候也需要「看日子」。

什麼潛規則:醫生生日不宜做手術?

患者:「醫生,今天你生日,行行好,千萬別給我做手術!」

醫生疑惑:「這是什麼玄學?」

那究竟是什麼「玄學」呢?我們一起來一探究竟——

2020年12月,《英國醫學雜誌》上曾發表了這樣一篇文章——外科醫生生日當天實施手術的術後死亡率的臨床觀察表明醫生生日當天做手術的術後死亡率明顯高於其他時間。這一結論的發布,不禁讓人紛紛感嘆:看來做手術不僅僅要翻黃曆,還得去打聽打聽好主刀醫生的生辰八字,以免犯衝。

論文截圖

該研究選取了47489名醫生實施的980876例手術數據,其中2064(0.2%)例是在各醫生生日當天完成的,已知各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相似,醫生生日組的患者30天死亡率為7.0% (145/2064),非生日組的30他死亡率為5.6% (54824/978812)。綜合考慮其他因素,校正後的統計數據表明醫生生日組的30天死亡率明顯高於非生日組(adjusted mortality rate, 6.9% v 5.6%; adjusted difference 1.3%,95% confidence interval 0.1% to 2.5%; P=0.03)。

論文截圖

神奇!究竟是什麼原因形成了這種不為人知的「潛規則」?

回歸到這個研究本身,它表明排除了患者因素,因此這一差異的造成還是出在醫生的身上,即醫生的表現可能受到與工作無關的生活因素的影響,而且很多醫生不會選擇在生日當天開展手術。

有幾個潛在的因素可以解釋為什麼外科醫生生日時患者的死亡率更高。

首先,與一年中的其他日子相比,外科醫生在他們生日當天可能處於相對緊急的時間壓力之下,即匆忙完成手術,術後也不會再返回病房交代術後護理注意事項等,因為他們可能要趕著去參加生日慶祝活動。而研究表明,時間壓力會導致人作出一些直覺性甚至試探性的判斷,出現認知偏倚。

第二,生日當天,外科醫生在手術過程中可能會與同事談論生日相關的事情或頻繁接收祝福簡訊,出現分心,從而可能引發一系列醫療事故。

第三,生日當天,外科醫生想早點結束手術,可能會讓助手來承擔原本應該是主刀完成的工作,這樣的話也會導致一些醫療事故的發生。

另外,還有一個關於「決定疲勞」的說法,即外科醫生在生日當天可能做了太多關於如何慶祝生日的決定,因此在手術方案、風險、注意事項等的思考以及決策方面就會出現精力不濟的情況,從而導致術後死亡率提高。

以上都是可能存在可能性。所以,做手術看日子還是有一定的科學依據的,畢竟生命只有一次,要避的雷太多,還是慎之又慎的好。

除了生日「雷」,其它的「雷」也不能踩

不僅僅是醫生生日當天不宜手術,其它的時間段也有「雷區」,大家輕易別踩。

比如「節日效應」和「周末效應」。有研究表明,周末和節假日的心臟病死亡風險以及腦卒中的死亡風險明顯高於非節假日。

《國際公共衛生雜誌》上的一篇文章表明,來自於山西31家醫院統計數據表明了「節日效應」和「周末效應」真的存在。即與非節假日和工作日相比,節假日和周末入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風險明顯增高,國慶期間每1000例入院患者死亡數量與其他時間相比增加10例,周末每1000例入院患者死亡數量與其他時間相比增加4例。這個數據用百分數來表示看起來很微小,但是落到個人頭上就很恐怖了,就問你害不害怕?反正我是怕了。

以上皆為論文截圖

那麼,是什麼導致了這種可怕的「周末效應」和「節日效應」呢?

通常來說,醫院每天24小時開放,每周7天正常運作,任何時間入院的患者理應享受到相同水平的診療服務和護理,然而,在臨床實踐中,人員的配置、患者的病情等等因素都是造成這一差異的直觀因素。

比如,周末或節假日的人員配置、檢查及治療的手段和措施沒有平時齊全等,值班人員的臨床經驗不足、搶救不及時等。另一方面,周末或節假日入院的患者病情較其他時候更重也是導致死亡率增高的重要原因。

寫到這裡,筆者想起了一位醫生朋友,本來她的預產期在國慶期間,但卻趕在國慶長假之前把小孩剖出來了。因為她擔心假期存在安全隱患,所以選擇提前分娩。畢竟假期只有值班醫生在,出現意外情況可能不會得到及時有效的處理。所以啊,「看日子」真是門玄學。

不可否認,節假日甚至是周末確實是醫院存在安全隱患的特殊時期,因為院長、主任、副主任等經驗豐富的大佬都休假了,剩下我們這些年輕的戰戰兢兢、焦頭爛額。規則大家都懂的,過節的時候收的病人確實都比較重,畢竟,不是危急生命健康的情況下誰願意過節去醫院。

所以,珍愛生命,小病及早看,定期體檢,安全過節過周末。至於看日子嘛,講究個天時、地利、人和,而不是盯著6、8、9幾個數字不放。

參考文獻:

1.Kato H, Jena A B, Tsugawa Y. Patient mortality after surgery on the surgeon’s birthday: observational study[J]. bmj, 2020, 371.

2.Huang H K, Chang W C, Hsu J Y, et al. Holiday season and weekend effects on stroke mortality: a nationwide cohort study controlling for stroke severity[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2019, 8(8): e011888.

3.Lin X, Green J C, Xian H, et al. Holiday and weekend effects on mortality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Shanxi, China: a cross-sectional stud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2020, 65(6): 847-857

責編:亦一、小脈

本文為作者授權醫脈通發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有些醫生很信「玄學」?
    本文作者:「情歌」,心臟外科醫生按道理說,醫生這個職業,應該是最信科學、最無神論的一幫人。畢竟一個個都是本科、碩士、博士;大學一節節課都是生理、生化、病理;解剖屍體標本,研究科學前沿......可真到了臨床,你會發現,有一些醫生,既信科學,也信玄學,成為了奇妙的「科學玄學混合物」。
  • 為何很多醫生近視了戴眼鏡,卻總建議你做手術?告訴你實情!
    很多家長覺得這並沒什麼大不了,長大以後做個雷射手術就好了。真的是這樣嗎?近視手術靠譜嗎?為何很多醫生自己不手術,而選擇戴眼鏡?卻總建議你做手術?你思考過這個問題嗎?下面就讓大眾微健康的眼科專家來告訴我們實情!揭秘:近視手術安全嗎?
  • 英國研究稱不要在醫生生日做手術:死亡率更高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下次當你被推進手術室,如果注意有到氣球和彩帶,也許就應該要求取消。一項研究表明,如果醫生當天正在慶祝生日,手術更有可能出現失誤。研究人員發現,從謀劃晚餐安排到祝賀簡訊的幹擾,都可能使主刀醫生更容易犯錯。
  • 如果你是醫生,願意給愛滋病感染者做手術嗎?
    在愛滋陰影下的醫患雙方,面對著有關知情權和生命權的矛盾,他們都希望對方能夠換位思考:如果你是醫生,願意給感染者做手術嗎?如果他隱瞞病情,你不覺得有安全隱患嗎?如果你是患者,願意被醫生拒診嗎?如果只有隱瞞HIV可以保命,你會怎麼選擇?
  • 醫生穿30多斤鉛衣做手術 接受輻射量遠超放射科
    30多斤重的鉛衣為患者做手術。在長沙,也有一群「平民英雄」,每天接受輻射的時間超過8小時,穿著30多斤重的鉛衣為患者做手術。4月8日日,湖南省人民醫院微創介入醫學中心,手術室外亮起紅燈,黃色標誌在提醒:「當心電離輻射」。  接受輻射量遠超放射科醫生  下午3時許,一位中年女性躺在微創介入手術臺上。身體上方,是一臺叫「C臂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機」的儀器。
  • You are the doctor 可不是說「你是醫生」!千萬別搞錯了!
    聽到這句話,千萬別以為表達了你是醫生的意思,他們可不是好奇你的職業,他們只是想叫你別再說了。這裡的意思其實是我知道了知道了,就你說得對。  與 you are the boss 不同的是,you are the doctor 有不耐煩和反諷的語氣。
  • 膝關節「砰」一聲悶響,我從醫生變成了患者
    作為醫生、患者、籃球愛好者,我想分享自己在恢復過程中的體會和經驗,希望幫助到更多同樣遭遇的運動愛好者。受傷期間,我閱讀了大量ACL損傷治療的權威文獻。其中,一篇發表於知名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研究認為,對於年輕人而言,如果受傷後康復得好,可以考慮不做手術;康復得不好,再選擇做手術也不遲。可見,受傷後的康復極為重要,事關後續的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的效果。
  • 「醫患群」成常態 外科醫生微信加了兩千名患者
    減重手術成功後,患者與劉洋醫生像朋友一樣在微信上打趣,寄餅乾「報復」讓自己減肥的醫生  今天是第一個「中國醫師節」,北京青年報記者發現,近年來,醫生們工作中也有不少新變化。劉洋說,現在他的微信通訊錄裡有兩個群,一個是「術前群」,目前接近500人,都是招募來的患者,平時主要發一些肥胖相關知識、幫助患者分析是否需要做手術等;另外一個是「術後群」,裡面是300多名做過減重手術的患者。每天睡前看一遍微信群,已經成了劉洋的一種生活習慣。  劉洋的朋友圈裡基本都是工作動態。「我原本就不太愛發生活的東西,後來微信裡患者越來越多,生活動態就更不發了。」
  • 自從當了醫生,朋友說我變得越來越「慫」了
    一番洽談後對方說了一句話:我發現你似乎變得越來越……慫了!我當下一驚,問他什麼意思。他笑而不語,隨後說道:我記得以前的你,能上山,能下海,一心懷著濟世救人的理想,一腔掃除人間疾苦的熱血,夢裡都在拯救病人,總是一臉所向無敵的樣子,但是現在變得唯唯諾諾,說話也要留半分。
  • 醫生邊打吊瓶邊工作 網友為「最敬業醫生」點讚
    李醫生弓著身子給患者上藥 人民網武漢2月22日電 近日,網上一張「吊瓶醫生」弓著身子給病人開醫囑的照片,引來不少網友為醫生點讚。原來,醫生自己才動了手術,由於患者太多,還來不及好好休息的他,只能掛著吊瓶,帶病上陣。 這名醫生叫李全富,在武漢市第三醫院普外科工作。照片中,李醫生左手掛著吊瓶,右手拿著滑鼠,弓著身子為病人開醫囑。這是2月19日,網名為「瘋狂10頭」的吳先生拍到的一幕,他把照片發到微博,說自己因為肛周膿腫在武漢市第三醫院普外科做手術,主刀醫生就是照片裡的李全富。
  • 我就是反對醫生創業
    任何時候只要涉及到商業,尤其是面向大眾消費領域的商業,就不是一個簡單的「醫生水平好不好」的問題。我非常認同好醫生應該獲取更好的收入,但恕我直言,大部分醫生真的不具備支撐一家門診經營所具備的知識體系,這條路會比他們想像到最難的程度還要難。為啥這麼說?
  • 內科醫生和外科醫生的區別有哪些
    說起內科醫生和外科醫生,對於患者來說,都是穿白大褂的,沒啥區別。但是從細微的一些細節還是能夠看出區別的,而且還非常有趣,比如內科醫生和外科醫生吸收的姿勢、吃飯的速度、走路的樣子等等都有很大的區別,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 獻給29生日的一份特殊禮物——檢驗科醫生捐獻造血幹細胞挽救血液...
    「祝你生日快樂,祝你生日快樂……」隨著生日歌響起的旋律,正在採集造血幹細胞的張先生在醫院特需病房裡過了一個有意義的29歲生日。原本5號生日的張先生,由於一些原因沒有來得及過。所以他的妻子李女士在6號給他準備了生日蛋糕,特地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補過生日。用妻子的話說,29歲的生日在今天(11月6日)過更有意義。
  • 胡歌表白醫護人員:我相信醫生,相信科學!
    當然,我站在這裡的另外一個原因是我的另外一個身份:我是一位有著近30年癌症歷史病人的家屬。在這近30年的時間裡,我親眼目睹了癌症給我的母親所帶來的傷痛,我也親身經歷了癌症給一個家庭所造成的傷害和改變,但幸運的是我的母親她是一位勇敢堅強的女性,她的積極樂觀和她在面對死亡的時候所表現出來的無畏和坦然對我的今天甚至是我的一生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 醫生提醒:這類「藥材」千萬別拿來煲湯了!
    不過,醫生提醒:這類「藥材」千萬別拿來煲靚湯!5年毒死42人!雲南5年毒死42人!今年9月13日,雲南瑞麗發生一起食物中毒事件,14人先後出現腹痛、嘔吐、腹瀉、臉麻等症狀,相繼到醫院就診。最終,1人因搶救無效死亡,9人病情危重。經調查,疑似因食用「草烏」導致中毒。
  • 患者最想問醫生最怕答的五大問題
    四 問:醫生,我/我XX有什麼需要忌口的嗎?是不是吃的越好腫瘤長得越快?是不是不能吃"發物"? 答:沒有什麼忌口的,想吃什麼就吃什麼,能吃得下就是最好的,注意加強營養,低脂高蛋白飲食。
  • 幸虧醫生多看了一眼檢查,救了患者一命
    今天我們通過一個小例子,來給大家講解一下! 那是一個周日的下午,周日一整天,只有我一個醫生負責普外科的門診,上午已經看了50多個患者,忙得不可開交。 看到了中午12點多,我趕緊去食堂,隨便吃了兩口飯,下午一點鐘接著看病人。
  • 廣西「90後」醫生捐獻造血幹細胞 病房裡迎生日
    廣西「90後」醫生捐獻造血幹細胞 病房裡迎生日 2020-11-06 21:00:10 黃戀 攝   中新網柳州11月6日電 (黃戀)「我覺得我很幸運,在有生之年能以捐獻造血幹細胞的方式幫助另一個人,我希望受捐者能夠早日康復。」6日,在廣西柳州市工人醫院新總院內,一場特殊的生日聚會熱鬧而溫馨,躺在病床上的造血幹細胞捐獻者小亮(化名)對著鏡頭,對受捐者隔空送出祝福。
  • 癌症患者做手術的時候,腫瘤會不會擠破?加速腫瘤擴散
    癌症患者做手術的時候,腫瘤會不會擠破?也有少數情況,做了腫瘤,患者很快就復發或者轉移了,這就有可能是手術沒有做好,手術中沒有嚴格遵照無瘤原則,不小心把腫瘤弄破了,造成腫瘤播散,這種情況叫做醫源性播散。手術操作都是由人來完成,每個醫生的手術技巧是有高有低的,每個患者的腫瘤情況也不一樣,解剖情況也是每一個人都存在一定的差別。
  • 「寶藏醫生」於天啟:讓患者花「小錢」看大病,不讓患者花冤枉錢
    「腫瘤長在孩子股骨上,做了兩次手術又復發,走起路來歪歪扭扭,經常喊屁股『劇疼』難忍,無法再做手術,也不適宜放療……」說到這裡,張蕙蘭指向診室裡面正在把脈的醫生,心情有些激動說:「幸好遇到了於教授,兩年來在他的精心調治下,孩子的病情得到控制,而且越來越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