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的廢話:
一直以來,「廣告的紙牌屋」都集中在消費醫療市場的小圈子中自娛自樂,而最近越來越多的消費醫療醫生朋友也開始對我們關注,讓我們又一次感覺自己真的要「出圈」了。
那麼,今天我們聊一個最近很多醫生朋友們跟Jason交流比較多的問題:醫生該不該選擇創業?
本文來自於Jason與某位年輕醫生間的私人對話,為了保證文章閱讀通順,部分文字略有修改。
不扯犢子 直接拋結論:
在我看來,現在消費醫療醫生創業,面對的風險遠遠大於他們受到的讚譽。醫美口腔首先是醫療這不假,但門診經營卻是赤裸裸的商業。任何時候只要涉及到商業,尤其是面向大眾消費領域的商業,就不是一個簡單的「醫生水平好不好」的問題。
我非常認同好醫生應該獲取更好的收入,但恕我直言,大部分醫生真的不具備支撐一家門診經營所具備的知識體系,這條路會比他們想像到最難的程度還要難。
為啥這麼說?我們就以「門診創業」路上面臨常見的三個問題舉例,來幫助大家權衡利弊:
首先,大部分醫生創業首要面臨的問題是:「創業預留準備金」。
創業不是「光掙錢的」,是需要「先花錢的」!作為一個剛從醫學院的畢業生,我都不問你有沒有這麼多錢,我直接問你家有沒有爹叫「王J林」…畢竟,開一家規模不大的「正規門診」,少說上百萬的「創業準備金」是要有的,錢從哪來?這是個從古至今讓很多哲學家都撓頭的靈魂拷問。
而據Jason對很多醫生膚淺的了解,真有錢誰TMD願意學醫啊!熱愛嗎?死磕8年「牛津詞典」不苦嗎?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不香嗎?
其次,就是「落實硬投入」的問題。
由於醫療服務的特殊性,創業總是要「開店」的,「開店」就必須要「選址」。而對於消費醫療行業來說,「門店」的作用一半在於經營場所,另一半的核心,也是「門診客源」的主要來源之一。此處,我都不跟你扯放在任何行業、任何時候都可以直擊靈魂拷問的「裝修玄學」…
事實上,一個「選址」就真能把很多人搞死。別問我是怎麼知道的?唉…
太郊區肯定不行,那真是只有鬼上門,甚至半夜連個女鬼都不愛上門;
太核心的地段不行,一是競爭壓力特別大,顧客因此也會特別挑剔。二是房租高到離譜,弄不好就變成了給房東打工,要是那麼愛打工還創什麼業啊?
當然,以上這些問題都是「有數的錢」可以解決的,以目前的市場環境來說,不僅金融業還算發達,真逼急了「賣家裡的1-2套房」,這些問題也不是不能解決的。只要有人來,只要流水能跑起來,對於消費醫療行業來說,這些都「革命道路探索中出現的小問題」。
只是,下面這些事,就不僅僅是「多少錢能解決」的事了。
由於醫療服務的特殊性,門診至少要標配1-2名全職醫生,或者需要醫生助理一對一的服務。而隨便一個項目,整套流程下來,都差不多要一個小時。一家能夠支撐運營的門診,數十人的團隊幾乎是低配。
(重點看類目,數據根據不同城市略有區別)
因此,即使在2-3線城市,算下來,每一天的房租、人工等成本加起來,至少也要3,000元,這還沒把設備租賃、耗材折損、前期裝修等前期成本算進來,甚至法務、稅務、財務,水電、工商、審計、採購… 這些不佔大頭的支出都可以先忽略不計。
換句話說:如果每個小時掙不出400元來,那基本就是準備賠多少的事了。
很多看似規模挺大的連鎖醫院,就這個問題其實也都沒掰扯明白,你憑什麼認為自己是「天選之子」,梁靜茹給你的「勇氣」嗎?
退一步說:如果掙不出來,要不要及時「止損」?前期投入怎麼算?
而對於一個商業體的創始人而言,當每天都需要糾結這類問題時…並且兼顧於一個學科醫生而言,還必須得每天有時間研究「臨床」。兩害相衝孰重孰輕,你教教我「回歸本質」重要還是先「回本兒」重要?我不是為了宣揚人性的陰暗面,但我相信大部分人內心都會得到同一個答案。
同時,比起同樣房租成本佔大頭的餐飲業或者服裝業,消費醫療還有個天然劣勢,就是消費頻次低。即使人流再密集的商業區,即使門診在街面上,也是整條街最冷清的店鋪。因此,基本所有通過門店銷售的服務類項目,都需要保證50%以上的「毛利率」,才能經營下去,這是商業常識。
延伸出一個特別現實的問題,門診的經營範圍:
雖然現在大部分門診學科醫生都是兼具一些其它學科的基本功,但一開始不能樂觀的覺得,自己什麼都能幹。對於大部分門診來說,門診周邊3公裡就是個坎。畢竟,3公裡內供消費者選擇的門診本身就很多了。
當然,不否認有些門診會火遍全球、成為梅奧診所的可能性哈,但商業上不能這麼樂觀。單靠3公裡的人流,能否撐起門診的日常運營呢?
因此,對於消費醫療行業來說,另一個常識是:賣的「貴」,那完全是「生活所迫」…
但是,如果作為「創業者」一開始你就這麼想,那基本可以預判你的「創業之路」從一開始死定了。
眾所周知,大部分的「售賣價格」除了以上所述的「成本」以外,最主要的決定因素是「與競爭對手之間的價格權衡」和「潛客數量」。但事實上能遇到一個怎樣的「競爭對手」很多時候真的是個「玄學」…最常見的,你不能要求你所有競爭對手都能「有底線」的「價格戰」。
啥意思?以口腔為例:
按照我們隨便拿到的一個報告,那個潛客數字都TMD是驚人的,但不能這麼樂觀的覺得,大部分消費者會按照那個報告來你家門診。
從「競爭對抗」的角度來看,你家門診對面的競爭門診就過濾掉一批,消費者的「七大姑八大姨」又「轉介紹」過濾掉了一批,這就過濾掉了你大部分的「潛客」。
尤其,你的競爭對手非常有可能年頭比你久、根基比你深、服務比你好、SOP比你完善、廣告比你多,甚至價格非常有可能還比你更便宜?消費者作為一個陌生人憑什麼選擇你?憑真愛嗎?
尤其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為「潔牙」買單和能願意為「種植牙」買單,真是不一樣的。能為「大項目」買單,並且「付的起」的有多少?真的沒有那麼多,我甚至可以負責的說,每個城市/月大體上是可以預判、有數的。
既然說到「潔牙」了,那這個項目應該如何定價呢?定價可是門大學問,定多了賣的少,定少了賣的多也可能賠的更多。咱不扯有的沒的,就單先說「用戶體驗」,服務定價首先牽扯的就是如何正確引導客戶的「期待值」預期:同款潔牙,花1元過來和你花398過來,客戶的期待值是不一樣的。
同時,由於用戶「期待值」預期不同,進而面對的「消費觀」也是不一樣的。做商業的都知道,不管你ToB、ToC、ToVC,大部分人到了要掏錢的時候都會特別現實。甚至這跟「有沒有錢」都沒關係,跟「可支配收入佔比」和「是不是自己的錢」有很大關係。而我們不能因為自己覺得值,就覺得所有人都跟自己想的一樣。
此處拿消費醫療同行舉例子會讓各位看官不爽,我們拿自己來舉例,就問118元的「門診經營地圖」究竟值不值?
有些看官會覺得「門診經營地圖」真的值爆了,一張圖囊括了所有醫美口腔門診如何引流、如何運營、如何管理的方法,可以貼牆上隨時進行查漏補缺。也會有人跟@店小二 講,Jason編輯個思維導圖就可以拿來賣,賣這麼貴你TMD也配?…唉,真事兒!
人和人的對待錢本身就不能一概而論,對價格的敏感度,就是個千人千面的事情。不能說大家誰是錯的,只能說大家的三觀、經歷、以及經濟壓力都不一樣…每個人都會圍繞自己的「可支配收入佔比」&「消費觀」,做出最貼合自己的「務實權衡」。
當然,我相信肯定有「聰明的同學」能找到其它「好辦法」,例如最常見的「話術引流」。那你願意信就信吧,Jason尊重各種「信仰」並不接受反駁。
再當然,我相信肯定有看官說了,以上這些事兒也可以通過花錢招人解決嘛,術業有專攻、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兒,只是花多少錢的事兒嘛…「道理」肯定是這麼個「道理」…
第三,「招人」&「管理」,除「道理」之外的「常理」。
眾所周知,做過團隊管理的都清楚,職能和職能之間未必是兼容的,人和人之間的相處本身也是一門「玄學」,氣場不合有時候未必是「偽科學」。很多時候並不是把兩個行業大咖放在一起,就一定會比一個大咖效率和產出更高的。作為老闆希望招人解決問題,但問題是除了問題本身,還需要解決「人的問題」,人並不是招來就能發揮作用的。
一般來說,門診經營首先要先經歷招人、並完成人才磨合,才能所謂的「火力全開」。而當越來越多的外部血液帶入自己的方法論、經驗,加入到這個團隊的時候,這裡面就潛藏著巨大的「磨合成本」。
例如,最常見的:市場和運營的兩個大咖放在一起,或運營和諮詢的兩個大咖放在一起,大部分時候不是,久仰久仰、我們來商業互吹。
最有可能的情況是,你TMD在教老子做事?老子當年在某某門診完成XX業績,你認識XXX不?當年在行業內老子…這個時候,就需要創始人自己對各領域都「真懂」& 比任何人都現實,否則就是沒完沒了的「撕B大戰」、「相互埋雷」、「推卸責任」&「團隊內耗」,這些真不是只靠理想就能解決的。
問題是:不知道是Jason書讀少了還是醫生們都太專注了,Jason就發現很多醫生創業老闆大部分的「現實」和大部分做市場的「現實」理解不太一樣…
舉個不能再小的例子:朋Y圈
很多發言、很多朋Y圈,在消費醫療圈會覺得無所謂,甚至覺得有創意。
但是在大眾眼裡,其實是有點不妥的,發這些東西等於是給了別人弄你的把柄。你們也不用跟我講「道理」,Jason在道理方面吃過的虧都能再寫本書…
問題的核心在於:我們本身所處行業,我們不是大眾,重點不是我們怎麼看,而是普通大眾怎麼看,大部分路人甲就是很容易被帶節奏的。從人性來說,大部分人不關心真相,只關心自己想看到的。而對於一個商業的創始人而言,這其實是非常恐怖的。
甚至,有些事哪怕你真的這麼想,你也不能這麼說。
你或許認為Jason真TMD虛偽,但是商業中很多事真的不能「非黑即白」…如果連這個「不是道理」的「道理」都能理解為「道理」,我相信你此時也比任何時候都能夠理解,為啥很多「大眾」也未必能認同「從業者的道理」一樣的「道理」…這話真TMD繞。
當然,以上都是隨便舉的一些最容易解決 & 幾乎最常見的例子。你以為光這些就完了?如何跟競品、同行團結一心,如何跟地頭蛇鬥智鬥勇、如何和渠道商同心同力,如何和合伙人分崩離析,如何和公檢法和衷共濟…我一直奉行儘量強調人性正能量的價值觀,這些能不提就不提了…唉!
總之,如果作為一個初入社會的醫學生,如果你家真的不是可以隨便拿出個幾百萬就為了試水,就目前門診這「回報率」連G*P都跑不贏,買房坐等升值,不香嗎?
反之,家裡可以隨便拿出幾百萬用來試水,還TMD學什麼醫啊,有啃「牛津詞典」的愛好嗎?掙掙房租、喝喝大酒、撩撩妹子,然後沒事再溜溜狗,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不香嗎?
再當然,雖然Jason不鼓勵醫生創業,鑑於現在的市場環境,有些事兒還是建議各位趁早做。以下為Jason版雞湯,供大家參考:
1.堅守自己的「職業」 精神,並趁早做「自媒體」。
比如:公Z號、大乎、視頻號等等。
我都不跟你扯網際網路趨勢那種你聽不懂的「玄學」,也不跟你拽「醫生IP」那種似有似無的「大餅」,做好了這當然是個「圓滿的結果」。從成本考量,可以從細微處開始,從一個平臺著手,你就當個玩兒。
畢竟,一上來「什麼都想要」&沒有相對「固定的套路」,自己很容易就疲了…
畢竟,這是個周期長,見效慢,但投產比高、複利又極高的「活兒」。
前期不用著急追求粉絲數量,事實上著急也沒用,前期粉絲數量很多時候是靠運氣成分&時間+一部分「固定套路」。雖然兼顧做自媒體確實很麻煩,到底有多麻煩可以自己參見「門診經營地圖」,但好處有三:
1) 從目前的業內市場行情看,「有粉絲的醫生」明顯比「沒粉絲的醫生」要「值錢」的多。從「職業溢價」方面考量也是個「穩賺不賠的買賣」,這也是大部分醫生做自媒體後「最直接的感觸」。
2) 鑑於國內商譽普遍都比較低的情況下,及消費醫療行業的特殊性,醫生自媒體在某種意義上相當於一個「網絡身份證」。
畢竟,以今天的市場環境,敢在網上有個「身份」的醫生、敢在網上發言的醫生,一定比頂「一堆頭銜」看著「確定性」要高的多。
換句話說:在今天的網絡條件下,對於大部分消費者來說,未必會跟你在網上有互動,但感覺起碼「出了事」有地找…反之,對於很多醫生朋友來說,萬一真「攤上事兒」,也更容易有出口和競爭同行、地痞流氓「求同存異」,懂者自懂!
當然,因為行業很多歷史遺留原因,不那麼「正規」的醫生咱兩說哈!
3) 看待這個世界的角度會不一樣。
跟形形色色的人聊多了,會發現這個世界和我們所受的教育往往不完全一樣。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本著多個朋友也多條路的「老話」,人這輩子鬼知道哪塊雲彩真有雨。
事實上,我自己本身也是一直奉行這個「原則」在做自媒體,把公Z號當成工作筆記來寫。可能不那麼中立,雖然我希望儘量做到中立,並能夠帶來自我反思就好,這樣自己也不會讓覺得很累,反而因此找到了自己生活的新樂趣。
2.不斷尋找自己的「基本盤」。
咱不拽「回歸醫療本質」那麼大的詞哈!Jason永遠相信,不管科技怎麼發展,不管市場怎麼變化,有兩種人永遠餓不著:一類是「會賣東西的人」,另一類是堅守「技能」精神的「匠人」。
當然,尤其今天網絡越來越佔據「媒介接觸點」主導位置的背景下,網際網路技術無形中製造出新的「信息鴻溝」的前提下,「經驗」這事兒往往成為最重要的「職業資產」,也能成為最重要的「網際網路資產」,而這兩者往往相輔相成的。
眾所周知,消費醫療是個對「臨床率」要求極高的行業…萬一能靠分享非從業者不了解「消費醫療知識」能聚集幾萬粉絲,一般來說,其實順便賣點東西也不會是太大的事兒,這也算是給自己多了個選擇。
而且,據我了解:行業中某個消費醫療自媒體同行以前就是口腔醫生,口腔醫生做的成不成功我不太了解,後來玩出花樣了他倒是直接轉戰了市場,現在看起來也玩的挺好,這也算是給自己多了個選擇。
畢竟,等到人到中年,大部分時候,「有的選」總比「沒的選」要好太多。
3.學會「合作精神」。
「合作精神」不是「白P」也不是「挨坑」,畢竟今天這個市場環境,明顯「釣魚」的比「魚兒」都多…尤其咱這個行業,江湖事兒比較多,天天各種「么蛾子」見多了,難免心態時常會崩…懂者自懂!
尤其在國內市場現狀的大環境下,尤其今天網絡越來越佔據「媒介接觸點」主導位置的前提下,「合作精神」延伸出的「商譽」會是個越來越重要的商業組成部分,這不僅僅對企業,對個人也是一樣。
如何「學會求同存異」,如何學會「合作共贏」… 但這個事兒有個前提,你理解的「商譽」得跟大部分人理解的「商譽」得一致!這也是Jason一直在批評與自我批評中反省最多的部分,此處也供大家參考。
另,此處打個廣告:
如果你想更快速的了解更多消費醫療圈的江湖傳聞&業界八卦,也歡迎加入我們的「自媒體圈兒社群」,「消費醫療&諸子百家」現開放邀請,目前已涵蓋了100多家消費醫療圈內的自媒體作者/運營實際負責人…
加入「消費醫療&諸子百家」群的要求3選1,不可累積疊加計算:
1. 內容/視頻平均閱讀大於300/消費醫療相關的自媒體作者,包含並僅限於公Z號、頭條號、B站。
2. 視頻/內容平均觀看大於3,000/消費醫療相關的自媒體up主,包含並僅限於抖音號、快手號、視頻號、知乎、小紅書。
3. 消費醫療相關的媒體號、機構號、行業協會自媒體的實際運營負責人
有添加意願的,煩請報自家家門後,由@智能小編 審核後邀請入群。非消費醫療圈內的自媒體玩家、或行業自媒體的實際運營負責人謝絕邀請,感謝!
寫在最後的話:
我知道這篇稿子發出來一定爭議很大,我也認真思考了1分鐘要不要發出來。
而且坦白說,大家可能想提的問題及可能會有不同觀點的人,其實Jason心裡大概有價碼。
畢竟,屁股決定腦袋嘛!如果吵架能解決的問題,誰TMD願意多花錢啊!
畢竟,我們也曾吹過一個牛B:在醫美口腔這個圈子裡,除了美沃斯以外,不敢說我們收集圈內消息的速度、廣度是最快的,因為這真的違反廣告法。但我們依然覺得,我們從來不代表真理,也只是站在我們的立場跟大家分享一個我們能看到的事實,幫助大家順勢而為、趨利避害!
最後,一些看官可能提出的問題我先回答了:
萬一誰家裡真有長輩姓「王J林」並且對「門診創業」有真愛呢?誰又真正的了解別人的「基本盤」呢?老話說「不能光看*吃肉,不看*挨打」!這才是真理對不對?懂者自懂吧!
文筆一般水平有限,依然希望大家持續支持。歡迎評論、好看、分享,持續三連,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