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2014年的時候,我在一家北歐公司CCP做著次時代PS3/PC相關的遊戲引擎研發,我們引擎組的老大是來自英國的一位大牛,曾經是GTA的一位引擎leader。CCP當時在研發氛圍,還是福利等方面在行業中絕對是數一數二的,另外技術實力也非常厲害,我們當時把UE3的渲染框架和算法改了個底朝天,就是為了適應我們當時的一款遊戲:EVE-Dust514。
那時候外企的經驗還是非常吃香的,不像現在,隨著外企的陸續關門,外企的背景跟國內大廠的相比還是佔弱勢。但是,無論現實有多好,還是拗不過年輕的衝動,看到14年手遊市場的逐漸火爆,我跟朋友幾次碰面後,毅然決然決定離職創業。
我們合伙人共有4位,美術是CCP的,另外兩位是來自騰訊:一位策劃,一位服務端,我是作為客戶端和引擎加入,對於前期的研發,這個配置還是比較豪華的。但是我們當時4人並不是互相都認識,我認識美術,美術認識策劃,策劃認識服務端,大家互相不熟悉,所以這也是對後面的發展有一定的副作用。
當時我們就像一群剛從溫室出來的小雞,把外面的世界想的特別理想化,比如一項僅僅是意向中的投資,我們覺得已經是板上釘釘,幻想著等我們離職的時候就可以立馬拿到資金,拿著高薪當著老闆,開始追逐我們創業成功的夢想。但是當我真正離職後,那位投資遲遲沒有到位。迫不得已,我們重新開始尋找投資。
別的成功的創業往往開始於車庫,但是我們當時連車庫都沒有,只能跑到在泗涇的一位合伙人家裡,在那狹窄的客廳裡開始我們4人的Demo研發之旅。不過大家還是相當給力的,2周之後demo基本已經成型。然後我們就到處託朋友介紹投資人。
當時談了不少投資機構和遊戲公司,由於我們憑著大廠的背景,驚豔的畫面效果,拿到了好多遊戲公司和機構的投資意向,只不過出於各種投資的附加條件,我們拒絕了。最後選擇了當時由於刀塔傳奇而異常火爆的莉莉絲遊戲公司。然後改合同,談條件,走流程,整整經歷了三個月後,我們終於等來了第一筆投資款,我們的黑帆遊戲公司也算正式成立了。
由於資金有限,而且為了表示創業的決心,我們決定給自己開個微薄的工資,勉強維持生活的開銷,開始漫長艱難的招人過程。託了好多朋友介紹,差點逢人就來一句:有沒有研發人員介紹啊……終於花了大半年時間把團隊擴到了30人左右的規模,團隊也算踏上正軌。
不過由於種種的原因,公司在經歷遊戲二測後,由於資金鍊的斷鏈遣散了人員,正式關門了。
以下是我總結的一些內容,未必適合所有人,只是我個人失敗在總結:
創業的教訓
最好的不一定是最適合的
當時我們的觀念太「大公司化」了,覺得做什麼內容都需要一套完整的工具鏈,目的呢是為以後的項目的工業化打下基礎。所以當時我們是耗費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在工業化流程這一套上。什麼次時代美術規範與流程,什麼資源性能規範與檢測工作流,什麼技能編輯器,地圖編輯器,版本自動化發布與檢測工作流等等,甚至更浪費的是:我們為了不讓非程序人員接觸程序代碼,專門開發了一套代碼加密方案,使得非程序可以在編輯器中跑腳本看效果,但是他看不到程序的源碼。
現在回頭看看這種做法確實太「自不量力了」,這個想法在資金雄厚的公司是挺好的做法,但是對於我們這種拿著天使投資的初創公司來說,融資的金額在不斷加班的情況下也勉強只能維持我們一款產品的研發,這些顯然不是重點,重點是怎麼拿現有的資金快速懟出一款高品質的產品才是王道。如果你連第一款產品都沒法上線,何來後面工業化一說?
明確重點,適當放權
有些事情,我們抓不住重點,投入了太多的經歷中其他雜事上。比如去辦員工的社保之類的,都是創始人親力親為,其實當時我們有招一位行政,她完全有能力幫我們去處理這些雜事。但是我們的一位合伙人覺得不夠放心,需要親自去處理,然後由於公司註冊在嘉定,所以浪費了不少時間在來去的路上及排隊上。其實對於這位合伙人來說,他的更高的優先級是自己做研發上所負責的那一方面,尤其在招人難,研發的輸出主要還是靠合伙人的情況下,必須爭分奪秒,不浪費任何的時間。
現金流的重要性
對於初次接觸公司經營的我們,現金流安全這一塊是完全沒有經驗的。當我們的研發進行到一半多,公司帳戶的現金大概只剩下1/3左右了,那時的我們完全沒有危機感。絲毫沒有開始尋找下一波的資金的想法,仍舊埋頭做著研發。殊不知到項目中後期再開始融資已經來不及了,資金鍊隨時可能中斷。當然如果創始人特別有錢,可以拿自己的錢墊上,或者你也可以忽悠一下員工,畫個大餅,拖個幾個月工資,顯然這些都不符合我們當時的情況。所以這也是我們創業失敗的一個很根本的原因。
另外我們現金流的使用也是有很大的問題,浪費在了很多無關緊要的地方。比如設計個公司logo幾萬塊。甚至有個合伙人在創業階段拿著投資去報了個EMBA課程,其實出發點是好的,為了更好的管理公司,但是時機不對。
看清局勢,抓住時機
當我們的項目進入到中期時,有一家國內高速發展的發行公司找到我們,看了我們的產品後對我們表示了意向,當時拋了一個還不錯的代理方案:代理國內市場,代理金1000萬,首付500萬,500萬上線後分期支付。當時的我們還是太年輕,太不可一世,內部討論之後,我們一致認為我們沒必要這麼早籤出代理,等我們的項目收尾的時候,代理金肯定不止這個價。殊不知等我們做到中後期,手遊市場已經打得異常火熱,市場對小公司也沒有這麼友好了,別說1000萬,連談個500萬都難。
保持信息的互通
對於類似我們這種創業,各個合伙人之間資源和付出幾乎沒有區別,每個合伙人都是這個公司的一個特別重要的角色,所以並沒有所謂真正的CEO,只不過大家分工不同而已,公司的事情還是需要大家協商解決。
也許CEO代表著公司接觸更多外界的信息,那麼這些信息需要同步給其他合伙人人,而不是覺得自己是CEO而為公司下達各種獨斷決策,保證合伙人之間信息的透明性。創業階段,每個合伙人都很拼命地為公司的成功付出極大的努力,他也有權知道公司的各種情況,不要因此而產生各種嫌隙。
合伙人性格能力互補
創業合伙人的選擇各說風雲,我認為合伙人最好是互相熟悉互相認識,大家都知道對方的優缺點,便於遇到問題時的解決。最好是性格和能力互補,因為創業時期的合伙人代表著公司的最高境界,一個創業公司的產品能達到什麼高度,完全是取決於合伙人的能力高度。互補的合伙人有助於產品各方面相對沒有短板。
總結
習慣了在大公司打工的我們,對於經營一個公司還是缺乏太多的經驗與認知,當時的我們可以很好地去做自己拿手的研發,雖然也有管理相關的經驗,但是這種管理經驗上升到公司層面還是有點微不足道。對於產品的把控和研發的把控也沒有很好的定位,只有盲目的自信,身上拋不去大公司的光環。其實離開研發實力雄厚的大公司,你身上那層光環自然也會慢慢褪去。所以對於創業者來說,還是得放低心態,發揚自己的優勢,認清自己的弱勢,互相理解,及時溝通,明確重點,為了共同的目標努力努力再努力。
如果創業再來一次,我相信自己能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