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每一位醫生都學會認慫,然後學會與之和解,並默默地繼續努力,也許這就是我們學醫之人的本心吧!
本文為作者授權醫脈通發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偶遇一位多年不見的老友。一番洽談後對方說了一句話:我發現你似乎變得越來越……慫了!
我當下一驚,問他什麼意思。
他笑而不語,隨後說道:我記得以前的你,能上山,能下海,一心懷著濟世救人的理想,一腔掃除人間疾苦的熱血,夢裡都在拯救病人,總是一臉所向無敵的樣子,但是現在變得唯唯諾諾,說話也要留半分。
他的話讓我意識到,自己似乎真的已經變了,變得「慫」了。
不敢休假
下班休息應該是常態,可是這個在醫院似乎是不合常理的:
醫生即便是下了班,還要回醫院寫病歷、查房,萬一自己管床的病人突發病情變化,還不能假手他人,需要自己回院處理;
好不容易下了夜班,想著能回去休息一下,結果上午還要查房做手術……運氣好的,中午能下班回家吃飯,運氣不好的,下午還要回醫院開會學習;
關於周末休息?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偶爾能被主任排到一次周日休息已經是謝天謝地的了,還要提心弔膽會不會被人打電話召回醫院;
你說休假去旅遊?那是奢望,我們科的高醫生已經連續五年沒有休年休假了。用他的話說,真心不敢休假,一休息就是各種電話找,剛收的病人出現病情變化怎麼辦?預約好的手術怎麼辦?感覺這是對患者的不負責任。
所以,不要說休假,就連準點下班都覺得是罪過。
說話留半分
科室老資歷的陳醫生說,以前自己剛當醫生的時候,碰到患者要搶救、要用藥什麼的,都是開誠布公和家屬談的,一般家屬都表示理解,要搶救時,有些家屬甚至砸鍋賣鐵也要來救人,對於醫生的信任,那是百分百的。但是現在,自己只要和家屬談話,心裡就繃著一根弦,字斟句酌,說話不敢說太滿,生怕哪句話就落了對方口舌,甚至給自己惹來官司。
尤其在這個人人自媒體的時代,根本不知道對方是不是身藏錄音機或者錄像機。曾有一位急診科醫生表示,一位患者腹痛就診,因為不明確原因,醫生建議先做檢查。結果被患者將偷拍視頻截取了一部分發到網上,說醫生不做檢查就不給開藥。
不會拒絕
自從當了醫生後,發現身邊的熟人朋友什麼的一下子變多了,一會初中同學來一句:「大醫生,幫我看看兒子皮膚這個疹子怎麼回事?」;一會八竿子打不著的遠親大伯說:「侄子,幫我給你大伯娘安排一個床位,最好是主任管的。」;一會妻子同事的妹妹打個招呼:「大哥,聽說你們醫院的那個XXX藥不錯,能幫忙開幾盒嗎?」
這樣的請求簡直讓人哭笑不得。自己忙了一天的工作已經很累了,回來還要忙於各種論文學習,對於跨科的諮詢還要翻文獻,找醫生,真心好累的說……
可是拒絕吧,人家說你進了醫院當了醫生後就驕傲了,不念情分了;幫忙吧,有些活真心不好幫,一不小心可能還會落人口柄認為自己不夠盡心盡力。更有同事曾吐槽,因為沒有在微信上及時回復一位患者的問題而被指責「沒有醫德」。
天吶!這樣兩難的抉擇到底該如何是好?
驚弓之鳥
不知道各位是否還記得今年鬧得沸沸揚揚的聊城假藥事件,據說此事發生後,很多醫生人人自危,無論關係熟不熟的患者來尋醫問藥,一概推脫,尤其是本院沒有的藥物,堅決不做推薦。
而類似的事情又何止於此。
前幾年,我們市區附近一家醫院曾遭遇過一場醫鬧,因為患者在家中暈倒後送醫,急診醫生救治時患者已經斷氣,結果被家屬醫鬧,說醫生來晚了,而且救治不力,才導致患者死亡。後來家屬找來近百名當地村民大鬧醫院,索賠60萬。這件事情後來被壓下去了,但是提起當地那些彪悍的村民,醫生便會膽戰心驚,尤其是門診醫生,遇到那個村子的患者,如果感覺有些難纏,便能推就推,勸其轉院。
由於患者的不信任,各種醫鬧事件已經讓醫生猶如驚弓之鳥,一有風吹草動便人人自危,以求自保。
注重細節
在醫院久了,見得患者多了,膽子也變得越來越小了,因為你不知道患者的病情什麼時候會發生變化,而某一個細節的變化可能就影響了整個診斷思路,譬如胸痛,可能是心肌缺血,可能是心梗,也可能是主動脈夾層破裂,這就需要醫生的「火眼金睛」去發現問題。
曾有患者因為反覆低燒入院,主管的王醫生在對患者進行觸診時感覺到異樣,讓患者查了B超。當時家屬不同意,認為這是浪費錢。後來在醫生的反覆勸說下,終於做了,結果證實是甲狀腺癌。
還有一位醫生在夜班巡房時發現有位患者沒有睡覺,額頭還滲出細細密密的汗珠,人說話也有些顛三倒四。醫生起了疑心,患者卻堅稱自己沒有問題,最後讓護士查了血糖,發現血糖竟然只有1.2mmo/L。
以前覺得醫生變慫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這意味著我們與患者之間的地位不平等了,但漸漸長大才發現,也許適時地認慫也是醫生更加細心謹慎的一種表現。
真正的英雄,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能熱愛生活,真正和焦慮和危機相處的方式,是直面焦慮本身,然後學會與它和解。
有一句話很美好——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每一位醫生都學會認慫,然後學會與之和解,並默默地繼續努力,也許這就是我們學醫之人的本心吧!
(作者:楚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