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要點
1.中醫「學霸」39歲成功考研
2.看診很仔細,藥方有神效
3.不讓患者花一分冤枉錢
4.「做名醫一定要膽大心細」
◎ 於天啟教授
凌晨五點多的惠東,天剛剛蒙蒙亮,張蕙蘭輕輕叫醒兒子起床洗漱。等會兒,他們母子倆要跟幾個病友一起拼車,坐三個小時車程到廣州找於天啟教授複診。
「腫瘤長在孩子股骨上,做了兩次手術又復發,走起路來歪歪扭扭,經常喊屁股『劇疼』難忍,無法再做手術,也不適宜放療……」說到這裡,張蕙蘭指向診室裡面正在把脈的醫生,心情有些激動說:「幸好遇到了於教授,兩年來在他的精心調治下,孩子的病情得到控制,而且越來越穩定。」
39健康·仁心欄目組 了解到,早上八點鐘,張蕙蘭跟病友們就到達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候診室已經來了二十來個病人,一半都是外地過來的。
若不是受疫情影響,於天啟至少一上午要看五六十個病人,經常餓著肚子看診到下午兩點多鐘。
他從醫四十多年,擅長中西醫結合治療內科疑難雜病,特別對血液病貧血、紫癜、白血病、骨髓瘤、淋巴瘤、肺癌、腸癌、高脂血症、高尿酸等疾病的防治有獨特研究。看診很仔細,對病人很耐心,醫術精湛,這是於天啟留給患者的最深印象。
中醫「學霸」39歲成功考研
學醫又累又不掙錢,還要受氣,還有生命危險!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高考學子中間流傳著這麼一句話「勸人學醫,天打雷劈」。
而今年,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激發了很多年輕人學醫的熱情。
「家族中的一位伯父是鄉村醫生,自己從小耳濡目染。」於天啟在接受39健康·仁心欄目組 專訪時,回憶學醫的初衷,正是因為看到伯父屢屢妙手施治,用中醫藥解除病人痛苦,在當地很受人尊敬。
這份伴隨成長的崇高希望,讓他認識並愛上中醫,並最終領悟到中醫的博大精深,「簡、驗、廉、便」。
學好中醫不容易,中醫的理論、古老術語晦澀難懂,背誦是基本功。
在大學的象牙塔裡,青年學生於天啟刻苦努力,從熟背熟記「十八反」「十九畏」到反覆熟讀中藥藥性、方劑組成等,對每一味藥都下真功夫去反覆研究。即便現在到了五六十歲的年紀,照樣能夠對經典倒背如流。
大學畢業後,於天啟回到家鄉河南周口市,在一家縣級醫院工作。「待遇比不上大城市,但是很鍛鍊人,什麼病都要看,腰穿、骨髓穿刺等操作技術也是在那時候練出來的。」
15年的基層歷練,讓於天啟得到迅速成長,積累了大量的有效經典方,醫術一路精進,三十多歲已是副高職稱,在當地小有名氣。
◎ 仔細看診的於教授。
不過,這一切因為偶然的一次同學聚會而改變,於天啟不想安於現狀,決定去廣東闖一闖。擺在面前就兩條路:要麼通過工作調動,要麼通過考研,他理性地選擇了後者。
距離畢業已經15年,39歲的他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廣州中醫藥大學的研究生,在同學口中傳為佳話。
自律上進、求知若渴,於天啟不滿足於中醫領域的深耕細作,而將視野放大到現代醫學。
在讀研期間,到中山醫科大學進修,學習西醫臨床。他說,「中醫跟西醫雖是兩個不同的理論體系,但並不矛盾,目的都是治病救人。中西醫也各有優缺點,對於很多疾病來說,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效果更好。」
因此,於天啟不僅擁有紮實的中醫理論基礎,還有很強的臨床能力,善於將中西醫融會貫通。
更難能可貴的是,他還能緊跟學科前沿動態,熟悉腫瘤、血液病的現代醫學新進展、新技術,以及最新的藥物。這些被於天啟視為看病的「基本功」,練好了隨時拎出來,就可能成為精準打擊目標的「利器」。
看診很仔細,藥方有神效
8月18日上午八點半,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於天啟名中醫傳承工作室人頭湧動,來自全國各地的求診者,或安靜坐著等候,或焦急站在診室門口張望。
診室裡面,面容和藹、一頭烏黑亮發的於天啟帶著5位醫學生,一邊為病人悉心診治,一邊帶教、傳道授業。
◎ 每天問診時,於天啟的學生們就圍坐在旁邊。
39健康·仁心欄目組 原本以為,來看中醫的患者應該是普通內科疾病居多,沒想到大部分求診者竟然是患了系統性紅斑狼瘡、纖維瘤、肺癌、胃癌、腦癌、白血病等重病乃至絕症。
有的癌症晚期不能手術又害怕化療,有的做了手術又復發,有的晚期腫瘤已發生轉移,被病痛折磨得夜不能寐,四處求醫,通過口口相傳,才找到了於天啟。
「別著急,慢慢來!」幾乎對每個走進診室的患者,他都會先說這樣一句話,然後把脈問診。
在大家的固有印象中,中醫診斷疾病無非是依靠把把脈、看看舌頭而已。於天啟是一個不一樣的中醫師,除瞭望聞問切、看片讀報告之外,他還會叫患者做出各種「奇怪」的動作測試病情進展。
「閉上眼睛,手指拉開,對上,拉開,再對上……」38歲的薛先生聽從於天啟的口令,將左右手平行舉起,閉眼伸出食指想要進行對合,但幾次都對合不上。
◎ 於天啟讓患者閉上眼睛做手指對合動作,測試病情進展情況。
幾秒的功夫,於天啟對病情瞭然於心,迅速判斷出患者的癌細胞已經影響到腦神經。看他眼角有眼屎提示熱氣,調整藥方,加上密蒙花。
薛先生走出診室之後,進來的是一位五十多歲的肺癌患者,患有B肝,腫瘤已經切除,但她最近喉嚨一癢,就想咳嗽。
於天啟提醒她不要聞炒菜氣味,建議戴口罩。一邊把脈,一邊看電腦裡之前開的藥方,又細看了她最新的CT報告,然後決定檢查一下患者的脖子。
「請吞一下口水」,「很好,再來一次」,他表示,摸著患者的脖子讓其做「吞口水」動作可以幫助發現脖子的異常。
◎ 於天啟教授給患者檢查咽喉。
正因為看病仔細,所以於天啟能夠對症下藥,經常上演「一劑起效」的神奇故事。
73歲的朱伯,因罹患胃癌無法手術,在住院的9天裡,8天都吃不下、睡不著。越吃西藥,身體越虛,又拉又吐。經於天啟診治,一劑中藥下去,朱伯馬上就有了食慾,當晚也能安然入睡。
在很多人看來,中醫和西醫是兩個互相獨立的醫學體系。於天啟認為,只要對病人有益,他不在乎是中醫手段還是西醫方法,都會取長補短進行採用。許多病人在他手裡重獲新生,生活質量大大提高。
52歲帶瘤生存的林先生,由於肺癌晚期多發轉移無法手術,化療兩個療程之後無法再忍受痛苦,2012年開始找於天啟調治。西藥替加氟配合中藥治療,使用止嗽散、金鈴子散、葶藶大棗瀉肺湯加減,礞石滾痰丸……
這樣門診調治八年,檢查顯示腫瘤原發病灶縮小一半,遠處轉移出現鈣化。林先生從五年前開始停西藥、中成藥,現在只需中藥湯劑即可。
不讓患者花一分冤枉錢
39健康·仁心欄目組 了解到,於天啟平時的門診病人很多,出門診最快也是中午一點下班,有時候要從早上八點半看到下午三點,直到看完病人才會去吃飯,廁所都來不及上。
而推遲下班,常常是因為給病人加號造成的。
他說:「很多病人來自外地,網上沒掛到號,又急於看病。醫者父母心,作為醫生能為病人解除痛苦,我覺得自己辛苦點沒關係,值得!」
不停地給病人看病,連小朋友都心疼他。有一回,有個小女孩專程拿著兩盒自己心愛的餅乾給於天啟,說:「於教授,這兩盒是我最喜歡吃的餅乾,很好吃的。你看病都看那麼辛苦,給你補充能量。」
今天,朱伯坐車三小時從惠東過來複診,雖然身體瘦削,但精神矍鑠,提及於天啟贊口不絕。他說,「於教授人很好,沒脾氣,總是交待得特別清楚」。
◎ 朱伯說,於教授對治療用藥、飲食起居等注意事項交待得特別清楚。
39健康·仁心欄目組 在跟診過程中也發現了於天啟對病人這種可愛的「嘮叨」:
「一個藥方最多吃兩個月就要調整」;「吃了藥方,大便有點爛,身子有點熱,不必擔心」;「吃了如果不熱氣,就堅持吃;吃了若有熱氣,你就把白朮10克換成黨參15克。」……
擔心病人家屬記不住,他又拿出準備好的長方形小紙條寫下來。
不僅如此,於天啟還在經濟上為病人減負,希望病人用小錢就看好大病。
他的一位學生透露,從來沒有見老師開過貴藥,他的藥方裡頭沒有鹿茸、人參等名貴藥材,白血病患者的一個月藥錢也就幾百塊。從不讓患者花一分冤枉錢,檢查報告只要是他認可的,即使外地醫院做的,也不會再讓病人重新檢查。
「做名醫一定要膽大心細」
從周口市15年的基層工作,到廣州市中醫醫院組建血液專科,再到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40多年從醫,於天啟感悟良多。
醫生是一份特殊職業,健康所系,生命所託,容不得半點馬虎。所以當醫生要有責任感,要有使命感。
在他看來,當一位好醫生必須多讀經典,多臨床,只有診療水平提高了才能做好醫生。但是當一位名醫則需要膽大心細,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遇到疑難病人,診斷清楚了,就要大膽用藥,考慮周全的同時注重細節,遇到問題,心裡有『刀』才能讓它迎刃而解。」於天啟如是說。
◎ 於天啟提醒學生注意病人的診療要點。
範婷婷是於天啟的研究生,跟師已經兩年了。她告訴39健康·仁心欄目組,血液腫瘤的病人一般病情比較嚴重,與其他科室相比,可能需要醫生更多的細心,耐心和愛心。「於老師不僅醫術精湛,膽大心細,還能源源不斷地把同情心和善意給予患者,這一點讓我非常敬佩!」
古代藥王孫思邈的《大醫精誠》,備受歷代醫家推崇,被譽為「東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不少中醫院校至今仍用它作為醫學生的行為準則,要求每個醫者秉承「大醫精誠之心」,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
「醫生在診療中,除必備精湛的醫療技術外,對患者要有愛心、善心,要學會換位思考,理解患者心情,體察患者的痛苦。」這是於天啟對「醫者仁心」的深刻解讀,也是對自己的要求。他表示,孫思邈《大醫精誠》的核心思想正是當前和諧醫患關係的靈丹妙藥。
通訊員:戚正濤 王劍
圖片均由胡超陽、黎茵攝
*本文中患者及家屬姓名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