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內2019CSCO 數據統計,我國今年子宮內膜癌發病人數為6.9/10萬人,在女性所患癌症中排名第八位。而美國最新數據統計顯示,子宮內膜癌新發病人數為27.5/10萬人,是美國女性癌症第六大致死病種。
中國女性癌症發病人數前十位
美國女性癌症發病人數前十位
國內晚期子宮內膜癌常規治療5年生存率為5%左右,美國轉移性子宮內膜癌測5年生存率為16.8%。早篩查早診療,子宮內膜癌的生存率還是挺高的,美國早期子宮內膜癌的5年生存率能高達95%。
國內子宮內膜癌主流治療標準
在婦科三大腫瘤中,對於早期患者而言,目前子宮內膜癌的治療總體效果相對而言比較好。可能是因為子宮內膜癌患者很多在早期就有症狀,能夠早診斷、早治療。當前子宮內膜癌的治療主要根據手術病理分期來確定治療方案,主要以手術為主,聯合放療或化療。
多種治療方法,多種藥物使用
對ⅠA期的子宮內膜癌年輕患者(40歲以下)要確定是否需要保留生育功能的要求,主要應用於:
1. 分段診刮標本經病理專家核實, 病理類型為子宮內膜樣腺癌(Ⅰ型), G1 級。
2. 磁共振(MRI)檢查(首選)或經陰道超聲檢查發現病灶局限於子宮內膜。
3. 影像學檢查未發現可疑的轉移病灶。
4. 無藥物治療或妊娠的禁忌症。
5. 經充分諮詢了解保留生育功能並非子宮內膜癌的標準治療方式,患者在治療前需諮詢生育專家。
6. 對合適的患者進行遺傳諮詢或基因檢測。
7. 可選擇甲地孕酮、醋酸甲羥孕酮和左炔諾孕酮宮內緩釋系統。
8. 治療期間每3~6 個月分段診刮或取子宮內膜活檢,若子宮內膜癌持續存在 6~9 個月,則行全子宮+雙附件切除+手術分期;若 6個月後病變完全緩解,鼓勵患者受孕,孕前持續每 3~6個月進行內膜取樣檢查,若患者暫無生育計劃,予孕激素維持治療及定期監測。
9. 完成生育後或內膜取樣發現疾病進展,行全子宮+雙附件切除+手術分期。對於沒有生育要求的Ⅰ型患者(子宮內膜樣腺癌)應行筋膜外全子宮切除加前哨淋巴結切除或淋巴結清掃。
術後要根據臨床病理預後因素,確定輔助治療。預後因素包括:年齡、FIGO 分期、肌層浸潤深度、腫瘤分化程度、腫瘤類型(子宮內膜樣還是漿液性或透明細胞)和 LVSI。既往低危的子宮內膜癌是指子宮內膜樣腺癌 FIGO 分期Ⅰ期、1 級合併淺肌層浸潤或 2級不合併肌層浸潤,術後大多數子宮內膜癌患者復發風險低,單純接受手術並隨訪。而年齡超過60 歲、深度浸潤或 LVSI、腫瘤大於2cm和腫瘤狹部或宮頸表面腺體浸潤的患者以及ⅠA 期 3 級或ⅠB 期 1~2 級的患者已行淋巴結手術分期,術後應輔助性的進行近距離放療。
未進行淋巴結手術分期,LVSI 明確呈陽性,應輔助EBRT 以減少盆腔復發;3 級與 LVSI 陰性者,僅輔助近距離放射治療以減少陰道復發。漿液性、透明細胞、未分化或去分化癌、癌肉瘤和小細胞癌等為高危型子宮內膜癌,除採用筋膜外全子宮切除外,還應加上淋巴結凊掃,包括腹主動脈旁淋巴結清掃。
術後需加上化療,化療方案可採用紫杉加卡鉑或吡柔比星加順鉑。對II期的患者應按宮頸癌早期手術範圍,切除廣泛子宮並加上淋巴結清掃術,再加上同步放化療。對於更晚期的患者也可以行減瘤術,手術後再行放化療或激素治療;對於晚期患者,放化療地位同等重要;激素治療(如依維莫司、來曲唑等)主要用於ER、PR陽性的患者。
國內子宮內膜癌近期的研究進展
總體而言,國際國內子宮內膜癌相關的研究進展較少,除了常規的手術、放療、化療外,靶向治療也取得一定的進展,如目前正在進行的PARP抑制劑、抗血管生成治療(貝伐珠單抗)和免疫治療(帕博利珠單抗)的相關研究,但國內目前主流的治療方案還是手術聯合同步放化療。
美國丹娜法伯癌症研究中心治療方式
頂尖醫院,被全球所認可
手術治療方式
丹娜法伯癌症研究中心的外科團隊在國際上被公認為是治療婦科癌症的最佳團隊之一。該團隊每年進行1,500多次婦科手術,患者可以從這個有經驗的團隊中獲得最高水平的外科護理。
在丹娜法伯癌症中心,子宮內膜癌的治療取決於診斷時疾病的階段和特定的病理類型。通常考慮對這種疾病進行手術,並且大多數患者接受手術以切除子宮和子宮頸。在早期階段,微創手術是唯一治療方法。在以後的階段中,可能需要結合化學療法和放射療法進行更廣泛的手術去除子宮和子宮頸外的疾病。
手術通常包括:
• 切除子宮和子宮頸(子宮切除術)
• 切除卵巢和輸卵管(雙側輸卵管卵巢切除術)
• 取少量前哨淋巴結或組織樣本(活檢),在顯微鏡下檢查癌細胞
熟練的外科醫生定期進行前沿的微創手術,例如,
• 腹腔鏡檢查:通過腹部小切口進行的手術,無需進行更廣泛的手術。
• 機器人輔助子宮切除術:對於某些不適合傳統手術的患者,機器人輔助子宮切除術可能是最佳選擇。
如果被診斷患有III期子宮內膜癌,可能會接受多種手術以清除子宮,卵巢,輸卵管和淋巴結,然後進行放射治療,並在必要時進行化學療法。
如果被診斷患有IV期子宮內膜癌,則並非總是需要手術切除子宮,卵巢,輸卵管和淋巴結。相反,可以考慮化學療法,激素療法,免疫療法和臨床試驗。
子宮內膜癌的放射治療包括的內容
在近距離放射治療或圓柱近距離放射治療中,放射性物質通過一根細小的針,金屬絲或其他裝置直接植入到腫瘤或陰道內或附近。
DF / BWCC是美國為數不多的幾家為某些子宮內膜癌患者提供影像引導近距離治療的治療中心之一,使用實時3D成像替代手術或非影像引導放射。該技術有效保護健康的組織,防止不必要的子宮切除術以及更好的根除效果。
強度調製放射療法(IMRT)的3D影像放射療法,使用計算機圖像來發現並靶向癌性腫瘤。輻射從外部傳遞並對準腫瘤,從不同角度發射細小的輻射束。減少了對周圍健康組織的損害。
這個團隊還開發了一種創新的方法來提供放射治療——分餾,這是一種用於子宮切除的子宮內膜患者的低劑量放射。具有更少的疤痕組織以及更低的陰道毒性風險。
革命性影像療法
對於需要複雜影像學治療的子宮內膜癌病例,採用高級多模式影像引導手術(AMIGO)套件。AMIGO套件非常獨特,因為它在一個手術室中結合了PET / CT,MRI和OR技術。
臨床試驗療法
臨床試驗是癌症研究過程的一部分,是受監管的研究,以確定新的癌症治療方法是否有效或優於目前的計劃。試驗不僅可以帶來抗癌益處,還可以帶來新發現並改善癌症護理。
子宮內膜癌的臨床試驗在該病的任何階段均可進行。但是,對於某些患有子宮內膜癌晚期的人,參加臨床試驗是最佳的治療選擇。與其他婦科癌症相比,子宮內膜癌的遺傳學得到了更好的研究,因此有許多臨床試驗測試了針對特定遺傳途徑(在細胞水平上導致癌症的途徑)的療法。包括生物療法、免疫療法以及靶向療法等。
全球共同合作,必將為相關疾病治癒帶來更多可能性
對比總結
總體上看,國內子宮內膜癌早期與國外治療方式大同小異,主要是在醫療器械高科技產品使用上,國內略遜一籌,對於晚期轉移、復發子宮內膜癌的治療方面,由於信息來源較少,可參照對比的內容有限,但是國際上關於復發類子宮內膜癌的治療後密切觀察以及持續跟蹤等方式,國內依然有借鑑價值。免疫、靶向療法,國際國內治療藥物相差不大,這可能與子宮內膜癌的全球研究進程速度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