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長沙2018年3月24日電 /美通社/ -- 3月24日是今年的「世界子宮內膜異位症日」。當天下午,「黃絲帶[1]在行動 -- 『子宮內膜異位症』公眾知識普及活動」在長沙同步啟動。「黃絲帶在行動」是益普生中國從2015年起持續開展的一項公益活動,通過講座和義診的科普方式,旨在促進公眾對內異症這一嚴重困擾世界女性健康的婦科疾病的關注與重視。今年將繼續在北京、上海、廣州等23個城市開展30場內異症的知識普及和義診活動,內容除了疾病知識的宣講外,還將積極探索內異症所帶來的不孕影響、分享生育力保護領域的最新診療觀點。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醫院婦科微創中心主任,北京市婦科微創診治中心主任段華教授出席啟動儀式並致辭。
段華教授對「黃絲帶在行動」公益活動給予高度認可,她表示:「子宮內膜異位症是一種常見的婦科疾病,由有活性的子宮內膜組織,在子宮內膜和肌層以外的部位生長而引起,全球目前約有2億名女性正在飽受其所帶來的痛苦[2]。內異症具有發病原因不詳、早期診斷困難、難治癒、易復發等特點,極大地影響著患者的身心健康和工作生活。『黃絲帶在行動』公眾知識普及活動的開展,對於疾病認知起到了很好的宣傳作用。我們很高興地看到,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公眾開始關注內異症,患者更加重視並願意與醫生交流病情。這對醫務工作者深入了解疾病、探索新的診療方案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針對內異症的疾病特性和患者管理,沈陽市婦嬰醫院原院長兼婦科主任史玉林教授在接受啟動儀式後的採訪中談到,「內異症還是一種需要長期管理的慢性疾病,我們醫務工作者和社會各界不僅要關注患者的心理動態,更要為患者家屬做好心理輔導。制定診療策略時應考慮到患者的經濟水平、生育要求、藥物副作用等因素,保持良好的醫患溝通。」
調研顯示,不孕女性中,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人數比例為25% - 50%[3]。在被問及內異症合併不孕的特點和診療策略時,四川大學華西婦產兒童醫院主任醫師石鋼教授談到:「內異症患者中40%-50%合併不孕,該疾病對自然生育過程可以說是『全方位』的幹擾,從排卵、受精、到受精卵著床、發育[4]。根據2015中國的子宮內膜異位症的診治指南推薦,改善和促進生育是內異症治療目的之一。[5] 因此在臨床中要根據每位病人的具體情況,特別是有生育需求的育齡女性,制定有針對性的診療方案。我們希望通過患者教育和疾病知識的推廣,讓患者和家屬解除困惑、建立信心,即通過科學的診療手段和個性化的治療策略,內異症患者是可以實現生育訴求的。」同時,針對很多患者缺乏正確的疾病認知、默默忍受病痛、問診時對婦科症狀羞於啟齒等現象,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副院長郝敏教授強調:「誤診、延診是內異症診斷中的常見情況,這會讓患者錯失較佳的治療時機,嚴重影響治療效果和患者生活質量,乃至生育大計。在此也呼籲全社會對內異症患者要多一份關愛和理解,幫助和鼓勵患者及時接受有效的治療。」
益普生中國總經理陳家麟先生表示:「子宮內膜異位症是嚴重困擾世界女性健康的婦科疾病。今年是益普生中國開展『黃絲帶在行動』公益活動的第四年,一直堅持通過支持基金會和醫院,用科普的方式提升公眾的疾病認知、引導女性朋友們關注自身健康、獲取疾病診斷和治療的科學方法。「黃絲帶在行動」目前已取得了階段性進展,三年來累計近萬名公眾參與了內異症知識的普及和義診活動。同時,隨著國家全面二孩政策的實施,對關愛、保護女性健康和生育功能有了新的要求與挑戰,這也是很多育齡患者切實面臨和關心的問題。因此,今年的公益活動會更加關注於如何做好女性的生育力保護,將臨床上新的診療觀點和發展方向分享給公眾。未來,公司會繼續通過推動公眾知識普及,積極為醫務工作者搭建經驗交流的平臺,促進內異症診療水平的發展,為改善內異症患者的生活質量而努力。」
[1] 黃絲帶是國際子宮內膜異位症公益組織Worldwide EndoMarch(http://www.endomarch.org/)開展公眾知識普及活動的標誌。益普生中國從2015年起推動了這一活動在國內的落地。 |
[2] http://www.endomarch.org/endometriosis/ |
[3] Missmer SA, Hankinson SE, Spiegelman D, Barbieri RL, Marshall LM, Hunter DJ. Incidence of laparoscopically confirmed endometriosis by demographic, anthropometic and lifestyle factors. Am J Epidemiol 2004; 160:784-96 |
[4] 郎景和,《子宮內膜異位症的診治規範》,中華婦產科雜誌 2007,42(9):645-8 |
[5] 郎景和等,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學分會子宮內膜異位症協作組.子宮內膜異位症的診治指南. 中華婦產科雜誌,2015,50(3):16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