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2型糖尿病潛在發生指標

2021-01-07 科學網

研究發現2型糖尿病潛在發生指標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6 16:44:13

德國蒂賓根大學慕尼黑亥姆霍茲中心糖尿病研究與代謝疾病研究所Robert Wagner研究組,發現2型糖尿病高風險個體的基於病理生理學的亞表型。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2021年1月5日出版的《自然-醫學》雜誌上。

他們對來自廣泛表型人群的口服糖耐量測試、MRI測量的體脂分布、肝脂肪含量和遺傳風險進行了變量劃分,從而發現了2型糖尿病的高風險人群,以確定六個不同的亞表型群。已鑑別的三種亞表型的血糖升高(第3、5和6組),但只有第5和3組中的個體有即將發生糖尿病的風險。相比之下,第6組中的人具有2型糖尿病的中度風險,但腎臟疾病和全因死亡率的風險增加。使用簡單的擬人和血糖構建體在一個獨立的隊列中發現類似結果。

這項概念驗證研究表明,在診斷2型糖尿病之前就存在病理生理學異質性,並著重指出了一組併發症風險增加而沒有迅速發展為2型糖尿病的個體。

據介紹,中度高血糖狀態表明發生2型糖尿病的風險增加。但是,目前對糖尿病的定義既不能反映2型糖尿病的病理生理亞表型,也不能預測未來的代謝軌跡。

附:英文原文

Title: Pathophysiology-based subphenotyping of individuals at elevated risk for type 2 diabetes

Author: Robert Wagner, Martin Heni, Adam G. Tabk, Jrgen Machann, Fritz Schick, Elko Randrianarisoa, Martin Hrab de Angelis, Andreas L. Birkenfeld, Norbert Stefan, Andreas Peter, Hans-Ulrich Hring, Andreas Fritsche

Issue&Volume: 2021-01-04

Abstract: The state of intermediate hyperglycemia is indicative of elevated risk of developing type 2 diabetes1. However, the current definition of prediabetes neither reflects subphenotypes of pathophysiology of type 2 diabetes nor is predictive of future metabolic trajectories. We used partitioning on variables derived from 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s, MRI-measured body fat distribution, liver fat content and genetic risk in a cohort of extensively phenotyped individuals who are at increased risk for type 2 diabetes2,3 to identify six distinct clusters of subphenotypes. Three of the identified subphenotypes have increased glycemia (clusters 3, 5 and 6), but only individuals in clusters 5 and 3 have imminent diabetes risks. By contrast, those in cluster 6 have moderate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but an increased risk of kidney disease and all-cause mortality. Findings were replicated in an independent cohort using simple anthropomorphic and glycemic constructs4. This proof-of-concept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pathophysiological heterogeneity exists before diagnosis of type 2 diabetes and highlights a group of individuals who have an increased risk of complications without rapid progression to overt type 2 diabetes. Clustering of patients with prediabetes using simple clinical features reveals six distinct groups with differing risk of developing type 2 diabetes and its associated complications.

DOI: 10.1038/s41591-020-1116-9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0-1116-9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2型糖尿病易感基因突變的致病機制
    該研究發現SLC16A11基因編碼區的2型糖尿病易感突變會產生功能獲得性突變蛋白,導致肝臟脂滴不正常積累增多,進而導致2型糖尿病的發生。該研究結果對之前報導的認為此類易感突變導致蛋白功能缺失的研究結論提出了質疑。
  • 中國發布丨研究發現胰島素不適合2型糖尿病新冠患者降糖治療
    中國網12月4日訊(記者 張豔玲 通訊員 蔡敏 田娟)近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心內科汪道文教授團隊通過回顧性研究首次發現了胰島素治療與患有2型糖尿病的COVID-19患者高死亡率密切相關。在新冠患者中,有大量的2型糖尿病患者。汪道文介紹,不少文獻報導,對於患有2型糖尿病的COVID-19患者,將其血糖控制在良好範圍內可有效降低其死亡率。胰島素也是臨床上被使用最為廣泛的降糖藥物。然而胰島素治療與此類患者死亡率之間的關係目前並沒有相關研究。
  • 新型脂類化合物檢測或可預測2型糖尿病患者房顫發生風險
    糖尿病患者的房顫發生率較高。10月28日在線發表在《糖尿病》(Diabetes)雜誌的一項研究,評估了在傳統危險因素中加入相關脂類化合物指標是否能提高對2型糖尿病患者檢測和預測未來發生房顫的能力。ADVANCE試驗(n=3772)參與者的血脂測試指標(n=316)中,採用Logistic回歸模型確定與房顫發生率及未來發生房顫風險相關的脂質指標。
  • 同濟醫院汪道文團隊最新發現:胰島素不適用於2型糖尿病的新冠患者降糖治療
    12月6日,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從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心內科汪道文教授團隊獲悉,該團隊通過回顧性研究首次發現了胰島素治療與患有2型糖尿病的COVID-19患者高死亡率密切相關。該研究成果已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代謝》(《Cell Metabolism》)在線發表。
  • 1型、1.5 型、2 型、3c... 糖尿病分型最新盤點!
    1 T1DM 刪除 1A 和 1B 兩種免疫學分型 既往,T1DM 根據是否伴隨免疫學指標分為免疫介導性 1 型和特發性 1 型。,最常見於最初被認為臨床表現是 T2DM 病的成年人,但他們有證據顯示存在胰島自身抗體,可以與胰島細胞中的非特異性細胞質抗原、穀氨酸脫羧酶「GAD」、蛋白酪氨酸磷酸酶 1A-2、胰島素或 ZnT8 發生反應。
  • 快訊:幹細胞移植治療2型糖尿病研究進展!
    因此,幹細胞移植有望克服胰島細胞移植的缺陷,成為幹預2型糖尿病的有效手段。幹預2型糖尿病的傳統方法並不令人滿意近年來,中國的糖尿病發病率很嚴重。18歲及以上的成年人樣本中糖尿病的患病率為11.6%,患者人數約為1.2億。 2型糖尿病患者的數量佔糖尿病患者總數的90%以上。
  •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汪道文教授團隊首次發現:胰島素不適用於2型糖尿病的新冠患者的降糖治療
    楚天都市報12月4日訊(記者李曼英 通訊員蔡敏 田娟)近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心內科汪道文教授團隊通過回顧性研究首次發現了胰島素治療與患有2型糖尿病的新冠肺炎患者高死亡率密切相關。這一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代謝》(《Cell Metabolism》)。
  • 2型糖尿病來襲
    如今研究者在許多年紀非常小的瘦人中也發現了2型糖尿病發病率的增加,這就打破了人們一直以來的想法,即年紀較大的肥胖個體往往患2型糖尿病風險高一些;研究者指出,我們不光要關注良好的飲食和鍛鍊,更應該知曉哪些群體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更高一些,這包括了許多種族的人群,比如有妊娠糖尿病史的女性群體以及有糖尿病家族史的群體等,在研究者的臨床實踐中,他們對青少年甚至7歲大的兒童進行過研究,同時還對亞洲
  • 丙二醯化修飾影響2型糖尿病
    ,題為「Lysine malonylation is elevated in type 2 diabetic mouse models and enriched in metabolic associated proteins」,在該研究中他們發現賴氨酸丙二醯化修飾在2型糖尿病的發病機理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 『治癒』1型糖尿病邁出的一步,研究支持免疫療法
    同樣作為一種自身免疫疾病,1型糖尿病也會受到TNF- α的影響。TNF- α對胰島β細胞有直接毒性。在非肥胖的1型糖尿病動物模型中,TNF- α可促進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發生發展,而阻斷TNF- α則有保護作用。此外,新發病的1型糖尿病患者,血清TNF- α水平通常會升高。
  • 快訊:幹細胞移植治療2型糖尿病最新研究進展
    實驗研究也證明了幹細胞對促進股骨頭周圍血管新生的具有修復和促進能力。2.免疫調節作用:研究發現,幹細胞調節T細胞、NK細胞、B細胞等關鍵的炎性細胞。Gupta 等在急性肺損傷的小鼠動物模型中發現,幹細胞可增加IL-10等抗炎細胞因子的表達。 3.抗纖維化作用:多名研究學者在2型糖尿病大鼠尾靜脈注射幹細胞,發現其可降低轉化生長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和 TNFα表達。並通過分泌肝細胞生長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和前列腺素而抑制肺纖維化。
  • 從循證證據看我國2型糖尿病患者的餐後血糖管理
    2007—2008年全國流行病學調查數據顯示,我國2型糖尿病患者中餐後血糖升高比例佔80%,其中單純餐後血糖升高比例為46.6%;糖尿病前期患者中單純餐後血糖升高患者的比例甚至高達70.7%。可見,若不採用餐後血糖診斷可漏診我國近50%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國心臟調查還發現,我國約80%的冠心病患者漏診糖代謝異常。
  • 研究表明,少數有益生物在治療2型糖尿病中起著關鍵作用。
    俄勒岡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腸道微生物群中的少數微生物在2型糖尿病中起著關鍵作用,這為一種嚴重的代謝疾病提供了可能的益生菌療法,這種疾病影響到大約十分之一的美國人。
  • 研究發現細菌細胞壁成分對2型糖尿病治療的重要意義!
    【細菌細胞壁移植劑能治療慢性炎症性疾病如糖尿病】細菌可能是我們懷疑的對象。
  • 英研究人員發現,"超級豌豆"可以降低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
    "超級豌豆"以預防糖尿病,這項研究發現它有助於防止血糖升高。發表在《自然食品》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表明,一種皺褶的豌豆可能有助於控制血糖水平和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的風險。科學家說,以整個豌豆種子或麵粉的形式將"超級豌豆"加入食物中,可能幫助解決全球2型糖尿病流行。研究的重點是一種天然的皺紋豌豆,雖然在基因上與超市冷凍食品通道中通常發現的普通光滑豌豆相同,但由於自然突變,含有更高數量所謂的抗性澱粉。
  • 盤點2017年1型糖尿病研究新進展
    【1】研究發現1型糖尿病發作的新型生物標記物,將助力糖尿病早期診斷近日,來自都柏林城市大學、埃裡克西大學和愛爾蘭皇家外科學院的3U糖尿病聯盟有了一項突破性研究成果,他們發現了一些可能預測1型糖尿病發展的生物標記物。研究人員發現了血液中一種叫做12-HETE的物質可用於診斷1型糖尿病病人,如果病人沒有發病,就無法在血液中檢測到這個物質。
  • 輪狀病毒疫苗有助於抑制I型糖尿病的發生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研究人員調查了從2000年到2015年被診斷患有1型糖尿病的澳大利亞兒童的數量,並發現0-4歲兒童的1型糖尿病診斷從2007年開始下降,輪狀病毒疫苗是作為常規嬰兒疫苗接種引入的這是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澳大利亞幼兒第一次出現1型糖尿病的比率下降。雖然沒有最終確定將輪狀病毒疫苗與1型糖尿病保護聯繫起來,但這一發現建立在早期研究的基礎上,表明天然輪狀病毒感染可能是1型糖尿病的危險因素。該研究由默多克兒童研究所和沃爾特和伊麗莎霍爾研究所臨床醫生科學家領導,相關結果最近在在《JAMA Pediatrics》雜誌上發表。
  • 《柳葉刀》:逆轉2型糖尿病無需靠藥物!強化生活幹預才是關鍵!
    生活幹預的方式對 2 型糖尿病人的管理非常有效,特別是糖尿病前期的患者。 強化生活幹預才是逆轉2型糖尿病的關鍵 2020 年 6 月,發表在《柳葉刀-糖尿病和內分泌學》的一項 DIADEM-I 試驗再次證明了生活幹預對 2 型糖尿病的重要益處。
  • 中國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13 年版) 更新要點的解讀
    近日,由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制定的《中國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13 年版)》(下稱「新版指南」) 正式發布。
  • 預防糖尿病腎病,糖尿病患者必須要知道這3個檢查指標
    糖尿病腎病是常見的糖尿病微血管併發症,早期常無明顯臨床表現,尿微量白蛋白測定是早期診斷糖尿病腎病的敏感指標,檢測發現微量白蛋白尿有利於早期發現糖尿病腎病,從而早期對疾病進行幹預,開展正規合理治療,最終達到逆轉或延緩糖尿病腎病的發生和發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