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循證證據看我國2型糖尿病患者的餐後血糖管理

2020-12-05 醫脈通

作者: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內分泌代謝科      童於真   童南偉


長期以來,餐後血糖與糖尿病發生發展的關係均是糖尿病治療領域的熱門話題。早在糖尿病發病之初,餐後血糖已顯著升高。流行病學調查數據顯示,我國2型糖尿病患者以餐後血糖升高為主。餐後血糖還是心血管疾病(CVD)的獨立危險因素。為此國際糖尿病聯盟(IDF)多次更新餐後血糖管理指南以強調餐後血糖管理的重要性。以下結合國內外循證證據對餐後血糖的管理進行簡要闡述。


一、餐後血糖的病理生理機制


Melchionda等研究顯示,與肝臟胰島素抵抗為主引發空腹血糖升高不同,餐後血糖升高主要由於外周組織對胰島素敏感性降低,糖負荷後胰島素第一時相消失而基礎胰島素分泌尚保持正常。在糖尿病早期,胰島素分泌的特點除第一時相缺失還包括第二時相的延遲,血糖譜表現為餐後高血糖及下一餐前低血糖,即進餐引發的血糖波動。因此廣義的餐後血糖管理應為餐後血糖波動的管理,即在關注餐後高血糖同時應同時關注下一餐前低血糖。


二、我國餐後血糖管理的現狀


我國2型糖尿病患者以餐後血糖升高為主,但漏診率高,控制率低下。


2007—2008年全國流行病學調查數據顯示,我國2型糖尿病患者中餐後血糖升高比例佔80%,其中單純餐後血糖升高比例為46.6%;糖尿病前期患者中單純餐後血糖升高患者的比例甚至高達70.7%。可見,若不採用餐後血糖診斷可漏診我國近50%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國心臟調查還發現,我國約80%的冠心病患者漏診糖代謝異常。一項納入我國9872例接受口服降糖藥治療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橫斷面研究顯示,我國2型糖尿病患者餐後血糖達標率僅為53.4%,這意味著在我國大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餐後血糖升高的情況下,餐後血糖達標率僅過半。


三、餐後血糖升高的危害


(一)對糖化血紅蛋白(HbA1c)達標的影響


2014年IDF餐後血糖管理指南指出,餐後血糖對於反映總體血糖控制水平的HbA1c的相對貢獻率隨著HbA1c水平的降低而增高。早期Monnier等[11]研究也發現,2型糖尿病患者在HbA1c<7.3%時,餐後血糖對HbA1c的貢獻達70%。Kang等研究也表明,當以6.1 mmo/L為基線值來評估餐後血糖和基線血糖對整體血糖的貢獻度,當HbA1c≤7.0%時,餐後血糖對整體血糖的貢獻度為77.23%。由此可見,HbA1c達標必須控制餐後高血糖,尤其對於以餐後血糖升高為主的中國2型糖尿病患者來說,重視餐後血糖控制是實現最佳血糖控制的關鍵。


(二)對微血管及大血管疾病的影響


1.對微血管疾病的影響:


餐後高血糖較空腹血糖、HbA1c、糖化白蛋白、1,5-脫水葡萄糖醇可更好地預測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快速升高的餐後血糖造成血糖波動,導致血清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和血小板源性生長因子-BB水平增高,從而參與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腎病等微血管病變的進展。


2.對大血管疾病的影響:


餐後及負荷後高血糖與心血管風險及結局之間具有相關性,且餐後血糖對於心血管事件的預測強於空腹血糖。歐洲糖尿病診斷標準聯合分析(DCODE)研究和亞洲糖尿病診斷標準聯合分析(DECODA)研究發現,與空腹血糖相比,餐後2 h血糖是CVD及全因死亡的預測因子。一項針對美國全國健康和營養檢查調查Ⅱ期(NHANES Ⅱ)數據進行分析的隊列研究隨訪16年後發現,單純餐後血糖升高的患者死亡風險增加60%,CVD風險增加40%。


此外,餐後血糖還與多項CVD的替代指標有關。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峰值升高可能顯著增加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 ,控制餐後高血糖能顯著減輕IMT增厚,且獨立於HbA1c降低。不僅如此,餐後高血糖還可通過升高滲透壓增加血小板的反應性。降低餐後高血糖則可以有效改善心肌血流及其功能。


總之,餐後血糖是預測和影響大血管事件的獨立危險因素,且與多個CVD的替代指標密切相關。可見,積極地進行餐後血糖管理至關重要。


四、餐後血糖管理


(一)餐後血糖的篩查


臨床常用的篩查餐後血糖的方法為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OGTT可分別使高血壓患者及冠心病患者的糖代謝異常診斷率提高35%和80%。我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建議,已達到糖調節受損的人群應行OGTT檢查,以降低糖尿病的漏診率。我國人群可以採用中國人群餐後高血糖風險評分模型篩查餐後高血糖,整體風險評分的公式為:3×年齡(歲)/10-4×身高(cm)/10+3×腰圍(cm)/10+收縮壓(mmHg)/10+脈搏(次/min)/10+3×高血壓+3×糖尿病家族史+14×空腹血糖(mmol/L)+2×TG/LDL-C。當該評分≥80分時,需要通過75 g OGTT進一步確診。


(二)降低餐後血糖的藥物


1.α-糖苷酶抑制劑(AGIs):


AGIs主要通過對α-葡萄糖苷酶的競爭性抑制,延緩腸道對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從而降低餐後血糖。作為我國應用最為廣泛的AGIs,阿卡波糖已經過眾多臨床及循證醫學證據證明其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降糖外獲益。阿卡波糖降低HbA1c達1.11%,與二甲雙胍療效相當,且降低餐後血糖療效顯著,還可改善餐後血糖波動,單獨使用一般不增加低血糖發生風險。此外,AGIs還具有降低體重、改善血脂譜、減輕炎症反應、延緩頸動脈IMT增加等獲益。已有研究證實,阿卡波糖可有效降低糖耐量減低和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風險。目前正在進行中的阿卡波糖心血管評估試驗(Acarbose Cardiovascular Evaluation trial,ACE)將進一步為降低餐後高血糖對大血管的保護作用提供證據。


2.短效促胰島素分泌劑:


短效促胰島素分泌劑包括短效磺脲類及格列奈類,可快速而短效的刺激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增加胰島素水平而降低血糖。短效磺脲類格列吡嗪和格列喹酮對於餐後高血糖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目前已上市的格列奈類藥物包括那格列奈和瑞格列奈。那格列奈可降低HbA1c達0.5%~0.9%。另一項國人研究表明,那格列奈在降低餐後血糖的同時還可改善血脂譜。瑞格列奈也可有效降低HbA1c和餐後血糖。然而,關於那格列奈的大型2型糖尿病預防研究表明,那格列奈治療5年未能減少糖耐量減低患者的主要心血管複合事件風險。


3.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劑:


DPP-4抑制劑通過抑制降解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的DPP-4酶而起作用,從而刺激葡萄糖依賴的胰島素分泌並抑制胰高糖素的釋放。包括我國2型糖尿病患者在內的臨床試驗顯示,DPP-4抑制劑可降低HbA1c 0.7%~0.9%。單獨使用DPP-4抑制劑不增加低血糖風險,其對體重的作用為中性或增加。大型臨床研究表明,沙格列汀、阿格列汀和西格列汀的心血管事件風險與安慰劑相似,但沙格列汀治療後患者心力衰竭住院事件風險顯著增加。


4.GLP-1受體激動劑:


GLP-1受體激動劑通過增加體內GLP-1水平,刺激胰島素分泌和抑制胰高糖素分泌,同時還可延緩胃排空和增加飽腹感,從而降低血糖。艾塞那肽和利拉魯肽是目前已經上市的GLP-1類似物。艾塞那肽降低HbA1c達0.8%,利拉魯肽療效與格列美脲相當。單獨使用GLP-1受體激動劑不明顯增加低血糖發生風險,還具有減輕體重及潛在的心血管獲益。近期公布的利西拉來(lixisenatide)在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中的評估試驗(ELIXA)證實,GLP-1受體激動劑利西拉來與安慰劑的主要心血管複合事件風險和全因死亡風險相似。


5.速效人胰島素/胰島素類似物及雙相(預混)人胰島素/胰島素類似物:


速效人胰島素通過增加餐後體內胰島素水平而降低餐後血糖,其類似物能更好地模擬正常的生理性胰島素分泌應答。小樣本量研究顯示,餐時胰島素類似物在有效改善血糖控制的同時可逆轉心臟灌注。雙相(預混)胰島素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除了能改善總體血糖控制以外也是降低餐後血糖的另一種選擇。


(三)餐後血糖的監測


血糖監測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餐後血糖管理的重要措施。近年來,動態血糖監測(CGM)技術已成為傳統監測方法的有效補充。CGM能實時預測高血糖以及低血糖,同時對血糖波動頻率的變化進行預警,有助於改善血糖控制。其中,餐後血糖值是CGM的重要評估參數。


對於空腹血糖達標而HbA1c未達標、使用降糖藥物尤其是使用降低餐後血糖藥物或低血糖風險較高(如使用促泌劑或胰島素治療、進餐不規律或餐後劇烈運動)的糖尿病患者,應密切監測餐後血糖,以便及時調整藥物劑量及避免低血糖發生。自我血糖監測(SMBG)是目前評估血糖水平的首選方法。


綜上所述,餐後血糖在糖尿病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餐後高血糖引起的血管病變嚴重威脅著2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作為餐後血糖升高的重災區,我國2型糖尿病患者應更加積極採取有效的餐後血糖管理措施,合理使用以降低餐後高血糖為主的降糖藥物,並進行血糖監測,儘量避免餐後高血糖所引起的各種併發症給患者帶來的痛苦。


來源:中華內科雜誌,2016,55(02):158-160

註: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中國糖尿病患者怎樣正確胰島素治療?
    與西方人群不同,東亞2型糖尿病(T2DM)患者以β細胞功能受損為主,且胰島β細胞早相分泌減退更為明顯,而早相分泌缺失,與餐後血糖(PPG)升高密切相關,早相胰島素分泌水平越低,餐後2h血糖水平越高8-10。另外,與歐洲人群相比,即使進食等量碳水化合物,中國人群的餐後血糖升高更明顯11。我國T2DM患者中,PPG升高患者的比例達到50%12-13。
  • |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型糖尿病|糖尿病|hba1c
    朱大龍教授、郭立新教授、李小英教授、姬秋和教授、陳麗教授、時立新教授、肖新華教授、陸菊明教授共同啟動發布儀式更新版指南結合了最新的國際糖尿病管理指南和臨床證據,為我國2型糖尿病的臨床診療提供指導。高血糖的藥物治療要點生活方式幹預和二甲雙胍為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一線治療。生活方式幹預是2型糖尿病的基礎治療措施,應貫穿於治療的始終。若無禁忌證,二甲雙胍應一直保留在糖尿病的治療方案中。一種降糖藥治療而血糖不達標者,採用2種甚至3種不同作用機制的藥物聯合治療。也可加用胰島素治療。
  • 中國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13 年版) 更新要點的解讀
    該指南是繼 2010 年版指南之後的新版指南,其內容強調需符合我國國情和疾病變遷特徵,反映了我國糖尿病相關研究和防治策略的進展。新版指南在匯集國內證據和參考國外證據的基礎上編撰而成,並對前一版指南的內容進行了豐富,更加關注 T2DM 防治的臨床和應用。本文著重從 T2DM 的更新要點進行解讀,並與國外指南及循證證據進行對比。
  • 中國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控制目標及達標策略 專家共識解讀
    轉自:《國際糖尿病》,原標題:中國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控制目標及達標策略專家共識解讀  謝建軍1李全民2  1.江蘇省蘇州大學醫學院研究生院  2.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特色醫學中心內分泌科  2型糖尿病(T2DM)是嚴重危害公眾健康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之一,血糖達標是預防和延緩糖尿病併發症的重要措施
  • 糖尿病患者餐前一杯水,餐後血糖能降低幾個點?醫生給你答案
    但是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喝水也有很多講究,喝多了對降血糖有好處,有利於身體健康;如果喝錯了反而會讓血糖升高,給身體健康帶來很多危害。糖尿病患者大多是在餐後容易出現血糖升高的問題,而且血糖值難以控制,很不穩定,很容易引發各種併發症。很多人都提倡糖尿病患者餐前喝一杯水,稱這樣有利於降血糖,這是真的嗎?糖尿病患者餐前一杯水,餐後血糖能降低幾個點?
  • 糖尿病不單查空腹和餐後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大於6.5也是糖尿病
    由於糖尿病本身發病的隱匿性,我國糖尿病患者往往在出現併發症之後才就診,糖尿病確診較晚、併發症及合併症患病率高。糖尿病的診斷以前一直是靠抽血查單次血糖,大部分人只抽血查空腹血糖,而忽視了診斷早期糖尿病需要查糖耐量試驗。
  • 得了2型糖尿病,吃什麼降糖藥比較好?那要看你的血糖情況了
    一個人的血糖之所以會升高,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個原因是胰島不能分泌胰島素了,或者分泌的胰島素數量不足了;還有一個原因是我們身體利用胰島素的能力下降了。如果一個人的胰島徹底不能分泌胰島素了,那就會被診斷為1型糖尿病;其他情況引起的糖尿病,則統統被歸類為2型糖尿病。
  • 2型糖尿病患者應注重ASCVD的危險評估與管理
    ,就是突出強調了對合併ASCVD或ASCVD高危人群,應該實施以患者為中心的個體化管理,在制訂藥物治療策略時,應優先選擇具有明確CVD 獲益證據的降糖藥物,如GLP-1受體激動劑,包括利拉魯肽等。三成以上糖尿病患者至少有一種心血管疾病,而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是其中發病比例最高的,需要尤為關注和預防。預防ASCVD,降低ASCVD的發生與發展,減少因ASCVD導致的傷殘與死亡,是糖尿病治療的關鍵點。 2型糖尿病之所以更容易發生ASCVD,與糖尿病的自身特點關係密切。
  • 空腹血糖、餐前血糖和餐後血糖,區別在哪裡?多數人分不清楚
    文/營養師周啟祥我國在改革開放四十年後,已經超越美國成為糖尿病患病人數排名世界第一的「糖」大國。而糖尿病的知曉率不足一半,也就是說,有差不多一半的人並不知道自己得了糖尿病,照常吃照常喝。有相當一部分人,是身體出現了明顯的症狀,或者是在某次的體檢時,才知道自己已經是糖尿病患者了。
  • 空腹血糖和餐後血糖,哪個升高更嚴重?
    餐後血糖一般指的是餐後2小時血糖,從吃第一口飯計時2個小時測得的血糖。這就是空腹血糖和餐後血糖的差異所在。 因此,與空腹血糖相比,餐後血糖的敏感性更高,更容易發現糖尿病。 2 哪個升高更嚴重?
  • 2020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重磅發布!九大更新要點搶先知 |...
    《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的發布無疑是本次大會最為引人注目的焦點之一,更新版指南結合了最新的國際糖尿病管理指南和臨床證據,為我國2型糖尿病的臨床診療提供指導。生活方式幹預是2型糖尿病的基礎治療措施,應貫穿於治療的始終。若無禁忌證,二甲雙胍應一直保留在糖尿病的治療方案中。(A) ➤一種降糖藥治療而血糖不達標者,採用2種甚至3種不同作用機制的藥物聯合治療。也可加用胰島素治療。
  • 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最新版發布,藥物方面有何推薦?來看此文
    ,糖尿病診斷指標的更新(增加了糖化血紅蛋白的診斷指標),增加了糖尿病體重管理的相關內容,同時還在血糖控制目標中增加了「血糖目標控制時間(TIR)」的概念(增強對血糖減波動性監測);對於糖尿病治療的藥物選擇,也進行了相應的更新,根據最新的指南,糖尿病患者應該優先選擇哪些降糖藥物?
  • 「雙控糖,佳至簡」為中國糖尿病患者而來
    但更不容忽視的是,我國糖尿病患者血糖達標率僅為15.8%[1],血糖控制不佳是導致中國糖尿病患者併發症高發的主要原因。 在今年7月國務院印發的《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中,糖尿病防治成為15個重要專項行動之一,要求到2022年和2030年,糖尿病患者規範管理率分別達到60%及以上和70%及以上。
  • 2017年美國糖尿病診療標準發布!
    (E)2、1型糖尿病●在有高血糖症狀的個體應該用血糖而不是A1C診斷急性起病的1型糖尿病。(E)●用自身抗體組套篩查1型糖尿病目前僅建議在臨床研究機構或有1型糖尿病先證者的親屬中進行。(B)●兩種或多種自身抗體持續陽性預測臨床糖尿病並且在臨床研究機構可以作為幹預指徵。
  • 餐後血糖對糖化血紅蛋白有什麼影響?血糖飆升將會引起糖化波動大
    飯後血糖被稱為餐後血糖,相反飯前血糖,被稱為餐前血糖。通常,餐後10-15分鐘血糖開始升高,一個小時後達到峰值。但是,這些只是大概的指導原則,因為餐後葡萄糖取決於多種因素,例如吃的食物類型。對於沒有糖尿病的人,由於胰島素的作用,進食後約1-2小時血糖會恢復到正常範圍。而且,他們的血糖水平通常不會上升到糖尿病患者的水平,因為在進食時胰島素會立即輸送到他們的循環系統中。對HbA1c的影響過去,餐後血糖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但幸運的是,這種情況已經改變。
  • 糖尿病可以不吃早餐嗎?需要少食多餐嗎?控制血糖,飲食如何避雷
    那麼第二餐現象跟糖尿病有什麼關係呢?根據有關機構的研究,主要是針對2型糖尿病進食早餐的研究統計結果,發現吃早餐的患者要比不吃早餐的患者血糖波動的幅度減少90%以上,也就是說,不吃早餐可能讓血糖不穩定,導致血糖出現大幅升高。
  • 什麼是2型糖尿病?早期症狀有哪些?冬天血糖不易控?醫生告訴您
    這位糖友是一個2型糖尿病患者,平時對自己的飲食比較控制,但由於工作原因運動總是跟不上,所以他血糖控制總體上還不錯,但也時長有波動的情況,尤其是到了類似於換季或者波動較大的時候,會打電話問怎麼辦。我告訴他,還是要從了解二型糖尿病入手,從而判斷自己的問題所在,然後做好預防和治療,就能比現在更好地控制血糖。那麼,針對2型糖尿病,咱們今天就來談談吧!
  • 我國每14人就有1人患糖尿病 中國糖尿病患者數量多少
    從患病特點看,中國已診斷糖尿病患病率為6.0%,新診斷糖尿病患病率為6.8%,男性高於女性,隨年齡升高而升高。糖尿病知曉率為43.3%,治療率為49.0%,控制率為49.4%。另有數據顯示,中國每年有約83.4萬人死於糖尿病引發的各類併發症。是什麼造成了「甜蜜的煩惱」?糖尿病主要有三種形式:I型、II型和妊娠期糖尿病。
  • 糖尿病自我管理|糖尿病診斷「金標準」 專家教你看懂化驗單
    導語: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和生活方式的轉變,近年來我國糖尿病的發病率居高不下,更有大量的糖尿病前期患者,這給患者和家庭帶來了巨大的身心痛苦和經濟負擔。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將糖尿病、高血壓等慢病納入醫保報銷範圍,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不過糖尿病這一類慢性病的有效治療和控制,很大程度上離不開患者的自律和自我健康管理。為此,我們特別邀請戰略支援部隊特色醫學中心糖尿病中心主任醫師許樟榮教授做客《養生大講堂》,推出系列講座《糖尿病的自我健康管理》,接下來就請大家收聽這個系列講座的第2集《糖尿病診斷「金標準」 專家教你看懂化驗單》。
  • 血糖正常值為多少 怎樣確診為糖尿病
    如血糖低於2.8mmol/L,臨床產生相應的症狀稱為「低血糖」。餐後血糖正常值1、餐後1小時:血糖6.7-9.4毫摩/升。最多也不超過11.1mmol/L(200mg/dl)。2、餐後2小時:血糖≤7.8毫摩/升。如果餐後2小時血糖大於等於7.8mmol/L,又小於11.1mmol/L,為糖耐量減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