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控制目標及達標策略 專家共識解讀

2021-01-14 網易

  轉自:《國際糖尿病》,原標題:中國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控制目標及達標策略專家共識解讀

  謝建軍1李全民2

  1.江蘇省蘇州大學醫學院研究生院

  2.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特色醫學中心內分泌科

  2型糖尿病(T2DM)是嚴重危害公眾健康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之一,血糖達標是預防和延緩糖尿病併發症的重要措施。糖化血紅蛋白(HbA1c)是血紅蛋白發生非酶糖化的產物,是目前評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狀況的「金標準」,在糖尿病的管理中具有重要價值[1]。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和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組織相關專家共同制定了《中國成人T2DM患者HbA1c控制目標及達標策略專家共識》(2020版,以下簡稱「新共識」),現將主要內容概括如下。

  HbA1c作為評估血糖控制的「金標準」

  01

  HbA1c的定義

  成人紅細胞中最主要的血紅蛋白(Hb)為HbA,分為非糖化形式HbA0和糖化形式HbA1兩種。HbA1中以HbA1c最為重要,其本質是珠蛋白β鏈N端纈氨酸殘基與葡萄糖發生非酶糖化所形成的Amadori產物,約佔總HbA1的5/6。HbA1c與血糖水平密切相關,是反映糖尿病患者血糖長期控制狀況的良好指標。

  02

  HbA1c的影響因素

  血糖水平是影響HbA1c最關鍵的因素,是用HbA1c評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狀況的理論基礎。由於紅細胞的平均壽命約120天,故HbA1c能反映採樣前2-3個月的平均血糖水平。葡萄糖與Hb接觸的時間也可影響HbA1c水平。在葡萄糖濃度一定的情況下,其與Hb接觸時間越長,則HbA1c越高。在血糖濃度一定的情況下,紅細胞壽命越長,HbA1c越高。

  03

  HbA1c作為評估血糖控制的「金標準」

  DCCT/EDIC研究顯示,強化降糖(HbA1c至7%)與標準治療(HbA1c至9%)比較,心血管、腎臟病變、神經病變、視網膜病變等併發症風險均明顯下降。UKPDS研究也發現,將HbA1c降至7.0%以下的強化降糖組,有明顯的微血管獲益。因此,目前多個大型臨床研究確立將HbA1c作為評估血糖控制的「金標準」[2]。

  04

  HbA1c測定的缺點

  HbA1c不能反映血糖的波動及短期內血糖控制狀況,往往「滯後」於血糖的變化。例如,暴發性1型糖尿病血糖很高,但HbA1c卻不太高。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經強化治療後血糖可迅速好轉甚至正常,但HbA1c卻不會很快下降。另外,血紅蛋白變異、紅細胞壽命以及不同個體之間糖化和去糖化能力存在差異,幹擾HbA1c的測定結果,可能導致HbA1c測定值和血糖水平之間出現偏倚。

  新《共識》的血糖控制目標

  01

  一般成人T2DM患者

  新《共識》認為,HbA1c達標是所有T2DM患者降糖治療的共同目的,但HbA1c的目標值則應因人而異。HbA1c控制目標應遵循個體化原則,即根據患者的年齡、病程、健康狀況、藥物不良反應風險等因素實施分層管理,並對血糖控制的風險/獲益比、成本/效益比、可及性等方面進行科學評估,以期達到最合理的平衡。規避降糖治療的風險固然重要,但也不應忽視降糖治療的獲益,尤其是微血管獲益。

  

  對於大多數成人T2DM患者,推薦HbA1c控制目標為<7.0%;對於年輕、病程較短、預期壽命長、無併發症、不合併CVD的T2DM患者,推薦HbA1c控制目標為<6.5%甚至接近正常;經單純生活方式幹預,或應用不增加低血糖風險的降糖藥治療,且未出現藥物不良反應的T2DM患者,在HbA1c<6.5%後應維持治療,不宜減弱降糖治療強度;HbA1c目標值應根據患者的病程進展和病情變化情況,及時進行調整,以維持風險與獲益的最佳平衡。

  02

  已有CVD病史或CVD極高危風險的T2DM患者

  對於糖尿病病程較長、已有CVD病史或CVD極高危風險的T2DM患者,推薦HbA1c控制目標為<8.0%。糖尿病病程較長、已有CVD病史或CVD極高危的T2DM患者發生或再次發生心血管事件風險明顯增加,低血糖風險較高。沒有足夠證據證明,將HbA1c控制在7.0%以下對已有CVD病史或CVD極高危患者而言能夠帶來大血管獲益。

  03

  老年T2DM患者

  老年人容易發生無感知性低血糖,可在沒有任何徵兆的情況下發生低血糖昏迷,這種情況如果發生在夜間,往往因錯過搶救時機而導致嚴重腦損傷甚至死亡。因此,建議對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狀況進行綜合評估,確定個體化血糖控制目標和治療策略,儘量使低血糖風險最小化。對於健康狀況良好的老年患者,建議將HbA1c目標設定為<7.5%;對於健康中度受損的老年患者,建議將HbA1c目標設定為<8.0%;對於健康狀態差的老年患者,建議將HbA1c目標設定為<9.0%。對於合併阿爾茨海默病的患者,若預期壽命<5年,HbA1c可控制在<9.0%;若預期壽命較長,HbA1c可控制在7.5%左右。

  04

  低血糖風險較高的T2DM患者

  糖尿病病程>15年、既往發生過無感知性低血糖、有嚴重伴發疾病(如肝腎功能不全)或全天血糖波動較大並反覆出現低血糖症狀的患者,最重要的是防範低血糖的發生,並避免患者出現高血糖症狀。建議將HbA1c控制在7.0%~9.0%。

  05

  妊娠期高血糖患者

  對於計劃妊娠的T2DM患者,在不出現低血糖的前提下,空腹和餐後血糖應儘可能接近正常。建議HbA1c<6.5%時妊娠,應用胰島素治療者可適當放寬至HbA1c<7.0%。對於妊娠期的糖尿病患者,建議血糖控制目標:空腹血糖<5.3mmol/L,餐後1h血糖<7.8mmol/L,餐後2h血糖<6.7mmol/L。

  06

  有併發症的特殊人群控糖目標

  01、合併CKD

  T2DM常常合併慢性腎臟疾病(CKD)。高血糖是CKD發生和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合理控制血糖至關重要。嚴格血糖控制(HbA1c<7.0%)與較寬鬆的血糖控制(HbA1c≥7.0%)相比,僅在微量白蛋白尿的發生和進展方面具有輕微的臨床獲益,而腎衰竭、死亡和主要大血管事件的相對風險相當。一項回顧性隊列研究顯示,當CKD3-4期患者的HbA1c水平<6.5%或>8.0%時,死亡率均明顯升高。因此,T2DM合併CKD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標應遵循個體化原則,一方面應防範低血糖,另一方面應避免明顯高血糖導致的急性代謝紊亂、感染及其他併發症。

  02、合併腫瘤等其他因素

  對於合併惡性腫瘤等情況的患者:若預期壽命<5年,HbA1c可控制在<9.0%;若預期壽命較長,HbA1c可控制在7.5%左右。對於執行治療方案較困難的情況,如精神或智力障礙、視力減退等,HbA1c控制目標可適當放寬至<9.0%。對於家庭收入和受教育程度較低、醫療保障和醫療條件較差的患者,血糖控制目標應綜合考慮,適當放寬。

  T2DM患者HbA1c達標策略

  01

  綜合管理

  包括糖尿病教育、生活方式幹預、血糖監測及降糖藥物治療在內的綜合管理是T2DM患者實現HbA1c達標的有效手段。

  02

  單藥治療

  新診斷的T2DM患者,如生活方式幹預不能使HbA1c達標,應及時啟動藥物治療。應綜合考慮併發症或合併症、低血糖風險、對體重的影響、治療費用、不良反應風險、患者偏好等因素,以選擇降糖藥物。將HbA1c水平作為選擇降糖藥物的依據之一,如患者目前的HbA1c水平與其目標值的差值≥1%時,宜考慮選擇降糖作用較強的藥物。在T2DM患者的降糖治療路徑中,HbA1c控制為第一目標。二甲雙胍為T2DM患者單藥治療的首選藥物。當二甲雙胍存在禁忌證或不能耐受時,建議根據患者HbA1c水平來選擇藥物。HbA1c在7%-8%之間,可優先考慮α-糖苷酶抑制劑;如HbA1c≥8%,可考慮選擇降糖能力較強的胰島素促泌劑。

  03

  二聯治療

  01、合併ASCVD、CKD或HF

  合併ASCVD時:建議在具備條件(藥物可及性、經濟能力等)的情況下聯合有心血管獲益證據的GLP-1RA或SGLT2i,而條件不具備時則可根據患者情況聯合其他降糖藥。

  合併CKD時:建議聯合用藥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首選有腎臟獲益證據的SGLT2i,在患者預估腎小球濾過率較低不能使用SGLT2i時,可選擇有腎臟證據的GLP-1RA。

  與ADA指南不同的是,對合併HF的患者,共識只建議優先聯合SGLT2i;而沒有特別推薦GLP-1RA,原因是目前尚缺乏高質量的證據支持GLP-1RA對HF有獲益。

  02、不合併ASCVD、CKD或HF

  如患者不合併ASCVD、HF或CKD,可根據基線HbA1c水平、低血糖風險、體重、經濟狀況、藥物可及性等因素選擇聯合的藥物,包括胰島素促泌劑/胰島素/TZD/DPP-4i/AGI/SGLT2i/GLP-1RA。

  04

  三聯治療

  在二聯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一種不同類別的其他降糖藥。

  05

  胰島素注射治療

  當T2DM患者出現以下情況可啟動胰島素治療:新診斷患者有明顯的高血糖症狀、酮症或高血糖高滲狀態時;應激狀態時;當生活方式和口服降糖藥治療後血糖控制仍未能達標時。

  可根據患者的血糖情況,選擇每日1~2次的注射方案;對於三聯治療或每日1~2次注射方案仍然不能達標的患者,建議採取胰島素多次注射(基礎+餐時胰島素或每日多次預混胰島素),以使患者的HbA1c達到目標值。在基礎+餐時胰島素和每日多次預混胰島素這兩種方案之間可根據患者的情況相互轉換。

  06

  短期胰島素強化治療

  有高血糖症狀,HbA1c≥9.0%或空腹血糖≥11.1mmol/L,發生酮症或高血糖高滲狀態,難以分型的糖尿病患者HbA1c≥9.0%或空腹血糖≥11.1mmo/L,伴有明顯高血糖症狀的新診斷T2DM患者,可給予短期胰島素強化治療。

  短期強化治療後若臨床緩解:FPG≤7.0mmol/L且餐後血糖(PPG)≤10.0mmol/L,可進行生活方式幹預並定期隨訪。如未緩解,可依患者情況,給予胰島素±其他藥物。

  新《共識》與2020ADA指南異同

  《共識》以HbA1c控制為第一目標,再考慮獲益,而2020ADA對合併高風險因素或確診ASCVD、CKD、HF的患者,建議無需考慮基線A1C或個體化A1C目標。《共識》控制目標設定更精細,個體化,建議HbA1c控制目標遵循個體化原則,根據患者年齡、病程、健康狀況、藥物不良反應風險等因素實施分層管理,並對血糖控制的風險/獲益比、成本/效益比、可及性等方面進行科學評估,以期達到最合理的平衡。

  通訊作者:李全民,醫學博士,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糖尿病發病機制及慢性併發症診治研究。

  作者:謝建軍,蘇州大學在讀博士,研究方向:糖尿病神經病變的臨床及基礎研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中國成人T2DM合併心腎疾病患者降糖藥物臨床應用專家共識》來啦...
    《中國成人T2DM合併心腎疾病患者降糖藥物臨床應用專家共識》來啦!
  • |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型糖尿病|糖尿病|hba1c
    新糖尿病的診斷標準新增個體化HbA1c控制目標設定的主要影響因素HbA1c控制目標應遵循個體化原則,年齡較輕、病程較短、預期壽命較長、無併發症、未合併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沒有低血糖及其他不良反應的情況下可採取更嚴格的HbA1c控制目標,反之則採取相對寬鬆的HbA1c目標
  • 2020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重磅發布!九大更新要點搶先知 |...
    > 2020版指南:HbA1c控制目標應遵循個體化原則,年齡較輕、病程較短、預期壽命較長、無併發症、未合併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沒有低血糖及其他不良反應的情況下可採取更嚴格的HbA1c控制目標,反之則採取相對寬鬆的HbA1c目標。
  • 中國糖尿病患者怎樣正確胰島素治療?
    胰島素的使用是多數糖尿病患者的必然趨勢 中國糖尿病患者全球最多1,成人糖尿病患病人數約1.298億,平均每10個成年人中就有1個糖尿病患者2。但我國糖尿病血糖控制狀況不佳,TIDE研究顯示,糖尿病知曉率為43.3%,治療率為49.0%,控制率為49.4%2。
  • 解析2014最新糖化血紅蛋白測定專家共識
    HbA1c達標是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標以及評價糖尿病治療方案有效性的標準,是 20世紀 90年代中期開始在國際上逐步推廣應用的一個指標。目前,在相當一部分國家和地區HbA1c是糖尿病首選診斷指標,我國新版 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 建議:「暫不推薦在我國將HbA1c作為糖尿病診斷切點,但對於採用標準化檢測方法,並有嚴格質量控制,正常參考值在4.0%~6.0%的醫院,HbA1c≥6.5%可作為診斷糖尿病的參考。」因此,保證HbA1c測定質量十分重要。
  • 血糖控制的「金標準」,糖化血紅蛋白多久測一次,正常值是多少
    您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可能需要三分鐘,但是你會收穫以下知識:1.糖化血紅蛋白是什麼?2.糖化血紅蛋白有什麼作用?3.糖化血紅蛋白紅知道對少才對?糖尿病在我國是一種特別常見的慢性病,目前我國患者數量十分龐大。根據之前的數據統計,我國20歲以上的成年人中有9.7%的人患有糖尿病。
  • CDS2019|寧光院士眼中的糖尿病防治三大策略
    針對「Pan Risk Factor」的「4C研究」顯示,中國40歲以上成人,77%的糖尿病可以通過控制代謝、降低飲酒、合理飲食、增加體力活動、減少肥胖、治理空氣汙染等因素來消除;與此相對,中國40歲以上成人,75%的心血管疾病負擔也可以通過代謝因素、行為因素或治理空氣汙染等來消除。
  • 中國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13 年版) 更新要點的解讀
    近日,由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制定的《中國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13 年版)》(下稱「新版指南」) 正式發布。
  • 糖化血紅蛋白檢測技術標準化及臨床應用現狀
    其初診時測定結果為基線時的代謝狀況,此後的測定值則作為糖尿病長期治療控制中的一部分,這樣在提高糖尿病診斷水平、血糖控制、慢性併發症的防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應用價值。在2009年ADA科學年會上,由ADA聯合EASD及IDF專家組成的國際專家委員會推薦,將糖化血紅蛋白(HbA1c)作為糖尿病診斷的新指標。ADA在2010版糖尿病診治指南中將HbA1c作為糖尿病診斷與篩查指標之一。
  • 糖尿病專家解讀:最新ADA醫學診療標準
    指南表明:超重、肥胖或伴有一個及以上糖尿病危險因素的女性,若計劃妊娠,應進行糖尿病前期或2型糖尿病的篩查。在「囊性纖維化相關糖尿病」(CFRD)部分增加了使用糖化血紅蛋白(A1C)檢測CFRD的注意事項,不建議應用HbA1c篩查「囊性纖維化相關糖尿病」(CFRD)。
  • 糖化血紅蛋白成為糖尿病診斷新指標,這個值有何意義?為你詳解
    很多糖尿病患者都知道控制血糖的重要性,除了空腹血糖,餐後血糖等血糖指標以外,大家一定也經常聽說糖化血紅蛋白這個指標,而在我國今年11月份最新發布的《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更是將糖化血紅蛋白作為了糖尿病診斷的重要指標,到底什麼是糖化血紅蛋白,糖尿病人監測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有什麼意義
  • 2 型糖尿病高血糖治療 ADA 和 EASD 專家共識
    :SGLT2 抑制劑DPP-4i:DPP-4 抑制劑TZD:噻唑烷二酮類藥物SU:磺脲類藥物CKD:慢性腎臟病HF:心力衰竭DSMES:糖尿病自我管理的教育和支持SMBG:自我血糖監測HbA1c:糖化血紅蛋白CVD:心血管疾病MACE: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
  • 每周一次2.0mg索馬魯肽 可顯著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
    編譯丨柯柯當地時間11月17日,諾和諾德公布了SUSTAIN FORTE試驗的主要結果,該試驗是一項為期40周的3b期臨床試驗,在961例需要強化治療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開展,旨在分析接受每周一次2.0 mg和1.0 mg索馬魯肽(semaglutide
  • 糖尿病用藥主要有哪些?專家給你詳細解讀
    2通過其他機制降低血糖:雙胍類、噻唑烷二酮類、α-糖苷酶抑制劑。磺脲類代表藥:格列本脲、格列美脲、格列齊特、格列吡嗪和格列喹酮。1、作用機理:屬於胰島素促分泌劑,刺激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2、降糖特點:可使糖化血紅蛋白下降1.0-1.5%;是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主要用藥。
  • 專家共議中國糖化血紅蛋白檢測標準化與一致性
    國際上已積極推動HbA1c檢測標準化以進一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診療管理,而在中國,因HbA1c檢測結果標準化和一致性程度不夠等原因,導致臨床推廣存在諸多局限性。日前,在上海召開的羅氏診斷亞太區HbA1c交流會上,多位國內外糖尿病、檢驗及內分泌領域專家就HbA1c的國際應用現狀及臨床價值進行了深入探討。
  • 糖尿病不單查空腹和餐後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大於6.5也是糖尿病
    二、糖化血紅蛋白≥6.5%作為糖尿病診斷標準2020年糖尿病指南新標準測量糖化血紅蛋白也可以診斷糖尿病,了解糖尿病患者平時血糖控制情況查單次血糖不夠,也是需要查糖化血紅蛋白。由於許多實驗室間的糖化血紅蛋白檢測結果不一致,所以在嚴格質量控制的實驗室,可以採用標準化的糖化血紅蛋白作為糖尿病的補充診斷標準。
  • GLP-1類藥物攪局糖尿病市場,通化東寶、甘李藥業「危矣」
    全球、美國、中國糖尿病患者人數趨勢圖而與患病市場提升相對的也是中國降糖藥市場快速增長,規模從2013年的330億元上升到2017年的512億元,CAGR達11.6%。根據Frost&Sullivan的預測,中國的降糖藥市場將在2023年和2028年分別達到1184億元和2131億元。
  • 從循證證據看我國2型糖尿病患者的餐後血糖管理
    2007—2008年全國流行病學調查數據顯示,我國2型糖尿病患者中餐後血糖升高比例佔80%,其中單純餐後血糖升高比例為46.6%;糖尿病前期患者中單純餐後血糖升高患者的比例甚至高達70.7%。可見,若不採用餐後血糖診斷可漏診我國近50%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國心臟調查還發現,我國約80%的冠心病患者漏診糖代謝異常。
  • 糖化血紅蛋白檢測標準化 促進糖尿病臨床診治一致性
    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糖尿病頭號大國,防治形勢非常嚴峻。糖尿病是一組以高血糖為特徵的代謝性疾病,患者需終身監測及治療,若無法良好控制血糖,可引起全身各臟器併發症,並最終導致心腦血管疾病、血脂異常、失明、腎功能衰竭和截肢等嚴重併發症。如何將血糖控制在理想範圍內,延緩糖尿病併發症,實現糖尿病的有效診治至關重要。
  • 這樣解說,糖尿病患者自己也能看懂化驗單
    表3:中國2型糖尿病綜合控制目標04尿微量白蛋白(UAER)糖尿病患者常易並發腎臟損害,如不及時發現和治療,會逐漸發展為尿毒症。早期糖尿病腎病,尿常規檢查尿蛋白常為陰性,易被忽略,待尿常規中出現尿蛋白陽性時,腎臟病變往往已不是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