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當前最重要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糖尿病已成為繼腫瘤、心腦血管疾病後,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第三大疾病。國際糖尿病聯盟(IDF)最新數據顯示,2014 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已達 3.82 億,2035 年患病人數將達 5.92 億。每年有 490 萬人因糖尿病死亡,即每 7 秒就有 1 人死亡。
在我國,2014 年共有 9,629 萬糖尿病患者,佔全球發病人數的三分之一,預計到 2035 年,患病數將增至目前的 1.5 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糖尿病頭號大國,防治形勢非常嚴峻。
糖尿病是一組以高血糖為特徵的代謝性疾病,患者需終身監測及治療,若無法良好控制血糖,可引起全身各臟器併發症,並最終導致心腦血管疾病、血脂異常、失明、腎功能衰竭和截肢等嚴重併發症。
如何將血糖控制在理想範圍內,延緩糖尿病併發症,實現糖尿病的有效診治至關重要。近年來,糖化血紅蛋白(HbA1c)因能有效輔助糖尿病的診斷篩查、治療監測、預後評估,成為糖尿病臨床管理的重要指標之一。
日前,在上海舉辦的羅氏診斷全國生化學術交流暨糖化血紅蛋白一致性會議上,與會專家深入探討了 HbA1c 在糖尿病管理方面的重要價值,以及 HbA1c 檢測標準化和一致性的發展計劃對於促進糖尿病臨床診治的重要指導意義。
糖化血紅蛋白:糖尿病診治與篩查的金標準
糖化血紅蛋白(HbA1 通常佔總血紅蛋白的 5%-8%,由 HbA1a、HbA1b 和 HbA1c 組成。作為重要的亞組分,HbA1c 是指循環中和血紅蛋白進行非酶結合的葡萄糖(稱為糖基化的血紅蛋白)含量,佔 HbA1 的 70%-90%。
早在 1968-1969 年,就有研究證實糖尿病與 HbA1c 升高有關;1976 年,學者研究發現,造成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的主要原因是 HbA1c;同年,研究人員證實 HbA1c 水平與空腹血糖濃度相關;1983 年的研究發現 HbA1c 水平在紅細胞生命周期中動態變化,隨後得到大量研究證實。
由於檢測較為客觀,不依賴於患者的其它條件(如抽血時間、是否空腹、是否應用胰島素等),20 世紀 80 年代起,HbA1c 因能反映糖尿病患者 2-3 個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成為判定血糖長期控制情況的良好指標,逐漸被臨床廣泛應用。
最具權威的兩大糖尿病臨床研究:美國大規模 1 型糖尿病控制與併發症臨床實驗(DCCT)與英國 2 型糖尿病前瞻性研究(UKPDS),均把 HbA1c 作為糖尿病控制的一個重要評價指標,且都充分證實了血糖控制與發展為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的危險性間的關係。良好的血糖控制將能大大減少糖尿病併發症(視網膜病變、腎臟損害、血管病變等)的發生和發展。
根據 UKPDS 調查,糖尿病患者 HbA1c 水平平均每降低 1%,其所引起的周圍血管疾病即可減少 43%,微血管併發症減少 37%,心肌梗死發生率可下降 14%,與糖尿病相關的各種原因引起的死亡率下降 21%,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的危險性可降低 45%。
自 2009 年,由美國糖尿病學會(ADA)、歐洲糖尿病學會(EASD)和 IDF 成員組成的專家小組在共識聲明中支持將 HbA1c 用於糖尿病診斷以來,近幾年,對 HbA1c 用於糖尿病診斷篩查指標的研究逐漸增多。
研究表明,由於 HbA1c 反映的是患者檢測前 2-3 個月的平均血糖水平,且不受短期血糖濃度波動的影響,其檢測的方便性、穩定性和重複性均優於目前常用的血糖檢測,如空腹血糖(FPG)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是理想的糖尿病診斷篩查指標。
2010 年,ADA 將 HbA1c ≥ 6.5% 正式納入糖尿病首要診斷指標,HbA1c 不僅成為治療監測、預後評估的「金標準」,還能作為糖尿病診斷篩查的指標,貫穿糖尿病診療的全過程。2011 年,世界衛生組織(WHO)也建議在條件成熟的地方採用 HbA1c 作為糖尿病輔助診斷工具,並建議將 HbA1c>6.5% 作為診斷切點。
HbA1c 檢測的全球標準化和一致性
目前臨床實驗室中常用的 HbA1c 檢測方法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基於糖化血紅蛋白與非糖化血紅蛋白所帶電荷的不同,包括電泳法和離子交換色譜法,另一類則基於血紅蛋白上糖化基團的結構特點,分為親和層分析法和免疫法。
美國病理學家協會(CAP)1995 年室間質評發現,54% 的實驗室均採用親和層分析法檢測 HbA1c 值。而 2007 年,參與 PT 的 2,498 家實驗室中,大部分開始使用免疫比濁法和離子交換層析法(比例分別為 65%、32%)。實驗室檢測方法的轉變,說明這兩種檢測方法更符合常規臨床實驗室的需求。
近年來,隨著樣本集中化檢測需求的不斷提升,與離子交換層析法相比,免疫比濁法更能幫助臨床實驗室實現在報告結果一致的前提下,進一步提高檢測效率。因此,至 2011 年,免疫比濁法成為 HbA1c 檢測的主流,比例達到 71%。
在缺乏國際統一標準之前,全球不同地方開始採用本土化的統一標準,如瑞典、日本等。1995 年國際臨床化學協會(IFCC)設立 HbA1c 標準化工作組(WG-HbA1c),正式開始 HbA1c 全球標準化工作,並建立了 IFCC 參考方法。
1996 年,美國也開啟「國家血紅蛋白標準化計劃(NGSP)」,其目的主要是實現 HbA1c 檢測的標準化,保證 HbA1c 檢測結果相一致,使各臨床實驗室檢測結果與 DCCT 研究報告結果更具可比性,便於運用 DCCT 試驗建立的平均血糖與糖尿病併發症發病風險間的關係。
為了使全球報告 HbA1c 一致,2010 年, EASD、ADA、IDF 和 IFCC 四大權威組織達成 HbA1c 檢測標準化共識,指出 HbA1c 檢測結果必須在全世界內標準化,包括參考系統和結果報告;IFCC 參考系統是 HbA1c 檢測標準化唯一有效的參考系統;HbA1c 檢測結果需同時以 IFCC 單位(mmol/mol)和衍生的 NGSP 單位(%)報告。
羅氏診斷 Tina-quant HbA1c Gen.3 特異性檢測採用免疫比濁法,擁有 IFCC 參考方法專利,向 IFCC 提供一級參考物質,鑑於其檢測的穩定性和高效率,2014 年 12 月最新數據顯示,在全球 3,200 多家參與 CAP HbA1c PT 的用戶中,cobas c 501/502 系統已成為用戶數量最多的 HbA1c 檢測平臺。
作為首家經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准用於糖尿病診斷的 HbA1c 產品,其具有獨特的抗變異體及抗衍生物幹擾的能力,可保證高準確度的檢測結果。
上海 HbA1c 檢測結果一致性計劃
HbA1c 作為反映平均血糖和評價血糖控制的金標準已被廣泛應用,流行病學和循證醫學研究也證明 HbA1c 能穩定和可靠地反映患者預後,但目前中國尚未正式將 HbA1c 用於糖尿病診斷。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潘柏申教授指出,在我國當前臨床實踐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缺乏有效的量值溯源體系和室間質控方式、未正確使用定標品,或使用室內質控均值調整、操作使用不規範、對血紅蛋白的幹擾認識不足、無法給予臨床合理解釋等。對上海部分醫院的糖化血紅蛋白檢測結果首批調查顯示,以 NGSP 要求為標準,參與的 31 家實驗室中,僅 7 家符合精密度及準確性要求。
為了實現 HbA1c 檢測結果的一致性,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聯合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內分泌代謝病研究所、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糖尿病研究所共同開展了上海糖化血紅蛋白一致性計劃(SHGHP)。 該非盈利性地區性合作計劃以上海地區 3 家 NGSP 認證實驗室為核心,組建實驗室網絡,以定值新鮮全血及新鮮全血比對的形式傳遞糖化血紅蛋白一致性,已得到國家臨床檢驗重點專科項目支持。
SHGHP 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旨在進行參考實驗室的性能驗證,發現三家檢測單位全血 HbA1c 檢測值具有一致性,每次檢驗 10-20 份樣品,經過多次比對證實檢驗結果均準確且高度一致,可為樣品定值;第二階段以參加實驗室初步調查的 9 家三級醫院為主,發現在校準後 9 家三級醫院間平均 CV<5%,檢測值與參考實驗室定值偏差<8%,通過率較好;第三階段則擴大到一、二級醫院,進行全血標本比對和全血校準品校準,包括 15 家三級醫院、33 家二級醫院、32 家一級醫院及其他 5 家醫院。
實驗證實全血校準後 CV 下降,且穩定於 5% 以內,一、二級醫院與三級醫院間差距縮小,通過率保持在 85% 以上,同時達到 NGSP 兩項標準的實驗室顯著增加至 91.1%。
上海市臨檢中心室間質評調查發現,項目實施後參加實驗室的總 CV 由 16.8% 下降至 4.13%。目前已有 85 家醫院參加了該項目,每年可進行 1,200,000 例檢測,HbA1c 檢測結果準確性得到保障。SHGHP 項目正逐步穩妥向周邊地區輻射,改為每三個月一次,且判斷標準更為嚴格,旨在為上海地區以及更大範圍的 HbA1c 檢測結果一致性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