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人也許都知道,一般過3-6個月左右的時候都會查一次糖化血紅蛋白。糖化血紅蛋白,顧名思義,就是葡萄糖和血紅蛋白相互結合的一種產物,這其實也是反映出血糖控制程度的一個相對比較穩定的指標。
反映的就是被檢查者近8-12周的平均血糖的水平。因此,它並不能反應出我們自身血糖的波動情況。過去的研究則認為隨著糖化血紅蛋白的不斷降低,糖尿病的慢性併發症也會明顯地降低。經常把它作為血糖控制好壞的一個指標。
而且在美國,甚至會把糖化血紅蛋白作為診斷糖尿病的一個指標。2010年美國ADA(美國糖尿病學會)把糖化血糖蛋白(HbA1c)≥ 6.5%來作為糖尿病診斷的一個切點,但是我國還沒有把它作為診斷的標準。
糖化血糖蛋白作為診斷標準還是有一定優勢可言的,比如不需要空腹,節省一定的時間、變異性低。但是它是也受一些相關因素的影響,任何影響到紅細胞壽命或者是紅細胞在高血糖之中暴露的時間長短都很有可能會影響到它的測定結果。
假性升高的原因:如維生素B12、葉酸缺乏,嚴重的高脂血症、嚴重高膽紅素血症等;假性降低的原因:比如急慢性失血、溶血性貧血、妊娠等。
血糖檢測糖尿病的弊端:
在臨床工作之中經常通過檢測患者血糖水平來診斷糖尿病, 但是空腹血糖只能反映出患者某個時刻的血糖含量。
血糖的變化經常會受到飲食、情緒以及運動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因此, 血糖波動幅度比較的大其實並不能反映較長一段時間患者血糖平均水平。
所以評估糖尿病患者治療的效果僅僅依靠血糖的變化這其實並不可取。目前的臨床之中的研究數據表明, 糖化血紅蛋白是檢測糖尿病的一個金標準,當然也是可以用來診斷以及管理糖尿病的,這其實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檢測方法。
HbA1c的形成其實就是一種不需要酶催化、緩慢、連續、不可逆的化學反應, 而其生成的速度與血糖濃度也是成正比的, 在紅細胞生成的120天之內, 此化學反應自始至終都在進行著。
因此HbA1c水平所反映的就是檢測前120天之內的平均血糖水平, 而且與採血的時間、患者是否需要空腹、是否需要用胰島素等因素沒有任何的關係。
這其實也就是說檢測糖化血紅蛋白無需特定的時間去抽血, 不需要空腹來檢測, 不受患者偶爾一次血糖升高或者是降低的影響。
具有比較高的穩定性,可以可靠地反映出血糖水平控制情況, 更加適合作為糖尿病的監控指標。因此,相比於空腹血糖值而言, HbAlc檢測在臨床診斷之中具有更高的價值。
但是控制穩定者每年需要至少測定2次,而且對治療方案變動或者是血糖控制沒有達標者, 則需要每個季度監控檢測。這在血糖控制以及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的防治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應用價值。
另外就是有相關的研究數據顯示, 在非糖尿病患者群之中, Hb A1c與冠脈疾病或者是頸動脈內膜增厚的發生率相關,Hb A1c可以預測非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類疾病。
當然,糖化血清蛋白指的是葡萄糖與血清蛋白結合的化合物,它檢測的是近2-3周自身的平均血糖水平,反映的是糖尿病患者近期血糖控制的情況。但是它不能作為糖尿病的診斷指標,僅僅可以作為近期血糖波動的一個參考。
而且這兩個檢查其實都是反應身體最近一段時間的血糖控制情況,不能反應出血糖點的情況以及短期的波動,因此,在相關藥物的調整方面,還需要結合空腹、餐後2個小時的血糖,甚至是臨睡之前和凌晨的血糖來進行綜合的考慮。
最後提醒一下各位,身體好也得有錢花,現在流行網上養牛啦,足不出戶來養牛。在網際網路發展迅速的如今,我們在百度搜索正牧源,就可以領養一頭屬於自己的小牛,通過VR等高科技,還能看到小牛的茁壯成長,在小牛長大之後還有更多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