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內分泌科主任 王世東
本報記者 江 越
大多數糖友都知道糖尿病不僅需要監測血糖,同時也要監測糖化血紅蛋白,以反映近3個月的血糖控制情況。
糖友在拿到糖化血紅蛋白報告單時都會注意到,糖化血紅蛋白的單位有兩個,而且兩個單位對應的正常值範圍也不相同,很多人不免對此有疑問。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內分泌科主任王世東告訴記者,糖化血紅蛋白的兩個單位分別為%和「毫摩爾/摩爾」,臨床上通常以NGSP的傳統單位%報告糖化血紅蛋白測定結果,並同時報告IFCC的國際單位制單位「毫摩爾/摩爾」結果,但臨床上和患者交流時還是常用%這個傳統單位。糖化血紅蛋白的測定方法有30餘種,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美國國家糖化血紅蛋白標準化計劃(NGSP)及國際臨床化學與醫學實驗室聯盟(IFCC)對糖化血紅蛋白的測定進行一系列的標準化工作。雖然二者方法不同,但都是對血紅蛋白上的特定結合位點進行檢測,且檢測結果一致。且研究發現,二者存在相關性。兩個單位之間的換算公式為:NGSP(%)=0.0915IFCC+2.15 ,但是,這個換算公式僅適用於4%~12%的糖化血紅蛋白值,若超出這個範圍,兩者之間就沒有此線性關係了。
王世東說,目前我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的控制標準為大多數非妊娠成年2型糖尿病<7%(<53.01毫摩爾/摩爾);對於病程較短、預期壽命較長、無併發症、未合併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採用更嚴格的標準,即<6.5%(<47.54毫摩爾/摩爾);對於嚴重低血糖史、預期壽命較短、有顯著的微血管或大血管併發症的患者,標準可以相對寬鬆,即<8%(<63.93毫摩爾/摩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