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自我管理|糖尿病診斷「金標準」 專家教你看懂化驗單

2020-12-04 央廣網

導語: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和生活方式的轉變,近年來我國糖尿病的發病率居高不下,更有大量的糖尿病前期患者,這給患者和家庭帶來了巨大的身心痛苦和經濟負擔。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將糖尿病、高血壓等慢病納入醫保報銷範圍,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不過糖尿病這一類慢性病的有效治療和控制,很大程度上離不開患者的自律和自我健康管理。為此,我們特別邀請戰略支援部隊特色醫學中心糖尿病中心主任醫師許樟榮教授做客《養生大講堂》,推出系列講座《糖尿病的自我健康管理》,接下來就請大家收聽這個系列講座的第2集《糖尿病診斷「金標準」 專家教你看懂化驗單》。

專家檔案:

許樟榮,戰略支援部隊特色醫學中心糖尿病中心主任醫師,教授。兼任國家心血管病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專家組成員、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糖尿病足與周圍血管病學組顧問、亞洲糖尿病學會監事;《中華內分泌代謝雜誌》、《中華糖尿病雜誌》等11種期刊編委和《糖尿病之友》雜誌主編、《中華老年多器官疾病雜誌》副主編、《中華全科醫學》副主編。曾任國家衛生部慢性疾病預防與控制專家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委員兼副秘書長、內分泌學會委員兼糖尿病學組副組長、《Diabetes,Obesity and Metabolism》編委。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等10多個獎項。發表論文370餘篇,主編(譯)、參編糖尿病內分泌專業參考書29部。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音頻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養生大講堂》(莊麗主持)

每周四、周五4:00——4:30播出

確診糖尿病需要做哪些檢查?

確診糖尿病主要依據血糖水平。若有糖尿病相關症狀(口乾、多飲、多尿、多食、體重減輕)和血糖異常(空腹血糖≥7.0mmol/L和(或)餐後2小時血糖≥11.1mmol/L)即可診斷糖尿病;若沒有症狀,查體發現血糖異常,需行重複檢查後,血糖仍異常(空腹血糖≥7mmol/L和(或)餐後血糖≥11.1mmol/L)也可診斷糖尿病。

空腹血糖是指每一餐的餐前血糖,還是僅指早晨的餐前血糖?餐後血糖是指每一餐餐後嗎?

空腹血糖指早晨的餐前血糖,空腹8~10小時,餐後血糖指每一餐餐後2小時血糖值,此外,有些國外的診斷標準中還包含糖化血紅蛋白,即反應了2-3個月的血糖平均水平,若≥6.5%即可診斷糖尿病,但目前在我國糖化血紅蛋白還不作為糖尿病的診斷標準。

關於空腹血糖和餐後血糖的診斷意義不同,餐後血糖敏感性高,糖負荷重血糖易高,更容易發現糖尿病;空腹血糖特異性更強,糖尿病診斷的準確性更好,因而患者做糖尿病診斷檢查時,需要空腹血糖和餐後血糖一起檢查,避免漏診。

通常採用國際通用糖尿病診斷試驗—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試驗):空腹8-10小時後抽取空腹血,然後將75g無水葡萄糖粉溶於200~300ml水中,5分鐘內飲完,從服糖第一口計時抽取餐後2小時血。若空腹血糖≥7mmol/L和(或)餐後血糖≥11.1mmol/L,則可診斷糖尿病。

糖尿病前期有三種情況,一是空腹血糖異常(空腹血糖6.1mmol/L~7.0mmol/L);二是餐後血糖異常也稱糖耐量受損(餐後2小時的血糖7.8mmol/L~11.0mmol/L);三是既有空腹血糖受損又有糖耐量異常。

餐前餐後血糖出現一高一低的情況應該如何診斷?

主要分為2種情況,第一若病人有糖尿病典型的症狀如多飲、多尿、多食、體重減輕、外陰瘙癢、視物模糊等,達到空腹血糖和餐後血糖的標準,其中任何一條滿足即可診斷糖尿病;第二若沒有症狀體徵,需在不同時間檢測血糖,若檢測均異常則可診斷糖尿病,若不是則不能確診。空腹血糖是基礎狀態下的血糖水平,受胰島素作用影響小,主要受肝糖異生及其他激素影響,準確性高;餐後2小時血糖是負荷後的血糖,敏感性更好,反應的是胰島的儲備及作用功能,若胰島素的儲備及作用功能較差,則容易餐後血糖高,臨床上很多糖尿病病人是空腹血糖小於6.1mmol/L,而餐後血糖≥11.1mmol/L。

我們怎樣才能看懂檢查報告?

檢查報告需要看懂幾項關鍵指標:第一血糖指標,空腹血糖、餐後血糖以及糖化血紅蛋白,對於用胰島素患者尤其需要監測血糖指標,如血糖控制差則需要增加監測頻次,若血糖控制好可適當減少監測頻次;第二血壓指標,高血壓對糖尿病影響很大,正常的血壓應該是小於140/90mmHg。糖尿病病人需要更嚴格地控制血壓,最好是控制在130/85mmHg以下,老年人和長期高血壓的患者可以適當放寬;第三血脂指標,如膽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等;第四體重指標,體重應該儘可能正常或接近正常;此外,還應該關注併發症方面的檢查,如心電圖、下肢血管檢查、眼底、蛋白尿、神經等,若沒有併發症,每年1次檢查即可,若有併發症則需要適當增加檢查頻次。

一旦確診糖尿病就需要做糖尿病併發症的篩查,同時對代謝指標進行評估,以此來綜合考量糖尿病的嚴重程度。

糖尿病併發症的嚴重程度可作為糖尿病控制好壞的指標,原因有以下兩點,一是相關化驗檢查,可為後面的治療效果提供參考比對;二是可及早時發現糖尿病併發症,避免嚴重後果的發生。

相關焦點

  • 這樣解說,糖尿病患者自己也能看懂化驗單
    檢驗醫學網如何跟患者解析糖尿病的檢驗報告單?患者教育對於糖尿病這樣的慢性疾病來說非常重要,但大多數醫生都面對著2個問題——「沒時間和患者解釋那麼多」、「我說了患者根本聽不懂」。這時候,就需要一篇專業的科普文章來幫忙了!
  • 教您看懂糖尿病化驗單的方法!
    糖尿病的早期診斷依賴於相關的臨床檢驗結果。本文全面梳理了糖尿病相關的各項檢查及其結果判讀。1.尿糖正常情況下,尿液中只含有微量的葡萄糖,尿糖檢查呈陰性。當血糖增高到一定程度(≥8.96~10.08mmol/L)時,腎臟的腎小管就不能將尿液中的葡萄糖全部吸收,尿糖就會增高呈陽性,化驗單上用「+」號表示。一般情況下,尿糖可以反映出血糖的情況。
  • 診斷出糖尿病 後續檢查不可少
    糖尿病不僅僅是單純的高血糖,而是包含多種其他疾病危險因素的複雜病種。得了糖尿病,別急著降血糖,應該對病情尤其是併發症進行評估。除了明確診斷以外,還應進行一次相關併發症的檢查,明確是否存在糖尿病所致的各種併發症以及病情嚴重程度如何。只有把糖尿病診斷、分型、併發症等問題徹底弄清楚了,才能儘早進行針對性治療。
  • 2017年美國糖尿病診療標準發布!
    (B)●應為患者提供來自健康教育者、分診者或社區衛生工作者的自我管理支持。(A)二、糖尿病的分型和診斷1、糖尿病風險增加(糖尿病前期)的分類●在無症狀的成年人用風險因素評估或已認證的工具篩查糖尿病前期和未來糖尿病的風險。
  • 4招看懂腎功能化驗單!
    但受到感染、患有高血壓、糖尿病、濫用藥物以及全身循環性疾病等都會對腎功能帶來傷害。想要知道腎功能好不好,需去醫院做相關的檢查,看一看腎功能指標。但很多人拿到腎功能化驗單後很茫然,其指標都代表什麼意義呢。 如何看懂腎功能化驗單?
  • 2019 年 ADA 糖尿病診療標準(中文版)
    B2.2 如果測得的糖化血紅蛋白和血糖水平之間存在明顯不符,應該考慮由於血紅蛋白變異(如血紅蛋白病)糖化血紅蛋白檢測幹擾的可能性,並考慮用無幹擾的方法或血漿血糖的標準診斷糖尿病。B2.3 在 A1C 與血糖不符的情況下,如鐮狀細胞病、妊娠(妊娠中期和晚期)、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HIV、血液透析、最近失血或輸血或促紅細胞生成素治療,僅應用血漿血糖標準診斷糖尿病。
  • 糖尿病專家解讀:最新ADA醫學診療標準
    最新指南推薦:在第1次產檢時,使用標準診斷標準對有危險因素的孕婦進行糖尿病前期/糖尿病篩查;對此前未診斷糖尿病的孕婦在妊娠24~28周進行妊娠糖尿病篩查;對GDM患者在產後社會心理因素(包括環境、社會、行為和情感因素)均可影響糖尿病的療效。因此,需將情緒健康納入糖尿病護理和自我管理中。2020年ADA標準提出,應在患者初診和隨訪時,定期評估糖尿病相關壓力、抑鬱、焦慮、進食障礙和認知功能的相關症狀,並對年齡較大的糖尿病患者(≥ 65歲)進行認知障礙和抑鬱症的篩查。
  • 2017年ADA糖尿病診療標準(中文版)
    B   ●應為患者提供來自健康教育者、分診者或社區衛生工作者的自我管理支持。A   2. 糖尿病的分型和診斷   糖尿病風險增加(糖尿病前期)的分類   ●在無症狀的成年人用風險因素評估或已認證的工具篩查糖尿病前期和未來糖尿病的風險。
  •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篩查、診斷和治療
    因此,糖尿病周圍神經病(DPN)早期篩查和診斷治療對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和減少死亡具有重要意義。 其中,神經傳導功能檢查是確診的必備條件,也是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診斷的金標準。 其確診時的診斷標準有: 肯定的神經病理性疼痛: 符合上述 ~ 項標準; 很可能的神經病理性疼痛: 符合上述第、、或項標準
  • 血糖和血脂化驗單常有好幾項!醫生手把手教您看血糖血脂化驗單
    血壓高不高,我們可以在家拿個血壓計就測量了,可是要判斷血脂高不高就得去醫院;有時候判斷血糖高不高單純通過指血化驗也不是很準確,也需要定期去醫院化驗血糖。那麼我們拿到血脂及血糖化驗單,如果才能讀懂血脂血糖化驗單呢?
  • 金醫健康|如何判斷糖尿病病情變化?
    空腹血糖、隨機血糖或OGTT 2h血糖是糖尿病診斷的主要依據,沒有糖尿病典型臨床症狀時必須重複檢測以確認診斷。對於糖尿病患者,血糖≤3.9mmoL/L即為低血糖症,而對於非糖尿病患者,血糖<2.8mmoL/L才為低血糖症。
  • 拿到尿常規化驗單就一臉懵,莫慌!醫生教你看懂它 - 新京報
    可是,每次拿到尿常規化驗單,看著那些都認識但就是不明白意思的漢字和數字,大家總有些摸不著頭腦,心裡一堆疑問:這些指標都和腎臟有啥關係?各項指標的高低到底說明了什麼問題?今天咱們就請宣武醫院腎科醫生李文來教教大家,從6項重要指標,看懂尿常規檢查結果。
  • 小小化驗單,隱藏大學問!血常規檢查項目包括哪些?
    到醫院看病,血常規是最基礎的檢查,那麼面對紛雜的數值,你能看懂幾項?血常規項目要這樣去分。這麼多的化驗項目中,醫生主要看的是紅細胞、血紅蛋白、白細胞、血小板這四個項目。紅細胞除了計數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參數,就是血紅蛋白濃度,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血色素,去判定是不是有貧血,貧血到什麼程度,這是有診斷意義的一個指標。
  • 化驗單可看出這4類疾病
    一說起去醫院看病很多人都有點頭大,醫院不僅人滿為患,弄不好又要做這樣那樣的檢查和化驗,好不容易等來了化驗結果,可這化驗單又長得像天書。 而尿常規是我們常說的「三大常規」之一。檢查單上除了數值,還有「+」號、「-」號,很多朋友一頭霧水,都想了解一下這些符號都說明什麼問題?
  • 王維敏教授:早期診斷糖尿病小纖維神經病變 | CDS2019
    的診斷標準 2011年多倫多糖尿病神經病變專家組提出的SFN診斷標準如下: ➤懷疑SFN:存在長度依賴的SFN的臨床症狀或體徵;➤高度懷疑SFN:存在長度依賴的SFN的臨床症狀或體徵,腓腸神經神經傳導速度正常;➤確診SFN:存在長度依賴的SFN的臨床症狀或體徵,腓腸神經神經傳導速度正常,皮膚活檢表皮內神經纖維密度(IENFD
  • 如何快速看懂一張「血象」化驗單?
    對於非醫學專業的人來說,想要搞清楚化驗單中每一項結果的意義,並非一時之事,因為任何一個結果都不是孤立的,需要綜合判斷,但是想要簡單快速的看明白一張血常規化驗單,也並非不可能,下面,我來教教大家如何粗略分析血常規化驗單。血細胞主要包含三大類,即白細胞、紅細胞和血小板。
  • 新版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發布 診斷流程被更新
    近期,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正式發布了《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新指南納入了最新的中國人群的研究結果,更新了高血糖的診斷流程,並首次將中醫藥寫入指南。糖尿病綜合控制標準與國內相關學術機構保持一致,並由心血管專科醫師撰寫相應章節。
  • 新版指南發布,迎來9項更新,糖尿病防治需要轉變思路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診斷標準,以及最新流行病學調查數據,目前糖尿病患病率為11.2%。1980年為0.67%;1994年是2.51%;2002年是4.5%;2007年9.7%;2013年10.4%;2015年到2017年升至11.2%。因此,每10個人中至少有1個糖尿病患者,是真實的存在。40年間,糖尿病患病率增加了接近17倍。
  • |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型糖尿病|糖尿病|hba1c
    《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發展歷程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主任委員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內分泌科主任朱大龍教授介紹2020版指南更新要點糖尿病患病率根據最新的流調數據,依WHO診斷標準,我國糖尿病患病率上升至11.2%。
  • 糖尿病診療45問|解析基層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治療篇)
    醫脈通編輯整理,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在2018年底CDS大會上,國家基層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2018)正式頒布,並於中華內科雜誌2018年12月份刊登,本指南針對的管理人群為年齡≥18歲的2型糖尿病患者,小編根據基層醫師關心的問題整理指南相關內容如下,因為知識點較多,共分為診斷篇、治療篇和綜合管理篇。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