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敏教授:早期診斷糖尿病小纖維神經病變 | CDS2019

2020-11-24 醫脈通

醫脈通現場報導,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第二十三次全國學術會議(CDS2019)於廈門隆重舉行,在本次大會上,來自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的王維敏教授以「早期診斷糖尿病小纖維神經病變」為主題進行了精彩演講,小編整理如下。

 

 王維敏教授

 

周圍神經系統分布

 

周圍神經系統包括運動神經、感覺神經和自主神經。其中運動神經是由有髓的大神經纖維構成(肌肉控制),感覺神經由有髓的大神經纖維(觸覺、震動覺、位置覺)和薄髓或無髓的小纖維神經(溫度感覺、痛覺),自主神經是由薄髓或無髓的小神經纖維組成(心率、血壓、出汗、胃腸道等)。

 

 圖1 周圍神經系統分布

 

什麼是小纖維神經病變?

 

小纖維神經病變(SFN)是一類主要累及直徑<7um神經纖維(薄髓Aδ纖維和無髓C纖維)的周圍神經病變,常表現為痛、溫覺和/或自主神經功能障礙,SFN發病率約為53例/10萬人。臨床上單獨的自主神經病較少見,並且疼痛等感覺症狀往往比自主神經症狀更為常見(痛性神經病變)。

 

導致SFN的疾病因素

 

導致SFN的因素包括以下幾類:

 

➤代謝性疾病:葡萄糖代謝異常、高脂血症、維生票B12缺乏、甲狀腺功能障礙等;

➤藥物性和中毒性:抗逆轉錄病毒藥物、他汀類藥物、抗腫瘤藥物、神經毒藥物中毒等;

➤自身免疫性:系統性紅斑狼瘡、血管炎結節病、乾燥症候群、副腫瘤症候群等;

➤遺傳性:家族性澱粉樣變性、Fabry's病、全身性無汗症等;

➤感染性:人類免疫缺陷病毒、EB病毒、帶狀皰疹病毒、C型肝炎病毒感染等;

➤特發性:不明原因。

 

糖代謝異常性SFN最常見:糖代謝異常是SFN最常見的病因(約佔1/3),在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IFG、IGT)患者中SFN均可發病。有研究指出,在IGT人群中,SFN更常見;在糖尿病人群中,大、小神經纖維往往同時受累。

 

SFN的症狀

 

1.SFN感覺症狀的特點

 

SFN的感覺症狀的特點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表現形式多樣:如燒灼感、蟲咬感、針刺感、電擊感、刀刺感、深部疼痛感等,異痛感(非疼痛刺激感知為疼痛)、痛覺過敏(感知的疼痛程度重於疼痛刺激);

➤長度依賴性:足部最先受累,逐步向近端發展;

➤非長度依賴性:罕見,主要見於上臂、面部或軀幹。

 

2.自主神經功能障礙

 

自主神經功能障礙主要包括自主神經功能紊亂、腸道自主功能病變、勃起功能障礙、排汗功能障礙、心血管自主神經病變、膀胱功能障礙。

 

神經系統查體

 

神經系統查體主要包括,踝反射、震動覺、壓力覺、針刺痛覺和溫度覺,由於針刺痛覺和溫度覺由小纖維神經支配,因此後兩項主要用於SFN的判斷。

 

 圖2 神經系統查體

 

SFN的診斷

 

1.SFN的診斷標準

 

2011年多倫多糖尿病神經病變專家組提出的SFN診斷標準如下:

 

➤懷疑SFN:存在長度依賴的SFN的臨床症狀或體徵;

➤高度懷疑SFN:存在長度依賴的SFN的臨床症狀或體徵,腓腸神經神經傳導速度正常;

➤確診SFN:存在長度依賴的SFN的臨床症狀或體徵,腓腸神經神經傳導速度正常,皮膚活檢表皮內神經纖維密度(IENFD)減少/定量溫度覺感覺閾值異常。

 

2.SFN的診斷技術

 

SFN診斷技術包括常規神經傳導檢查、感覺定量檢查(QST)、皮膚交感反應、雷射誘發電位、角膜共聚焦顯微鏡(CCM)以及皮膚環鑽活檢,其中皮膚活檢為金標準。

 

泌汗神經功能檢測(SUDOSCAN):通過電化學原理測量汗腺神經功能,利用反向離子電滲和計時電流法測試皮膚電反應(即測量汗腺在電化學激活作用下釋放氯離子的能力,從而檢測泌汗神經功能),可以檢測小纖維神經功能,具有快速(3分鐘)、無創、客觀、定量的特點。

 

納入180位鼓樓醫院內分泌科住院患者,根據臨床症狀體徵以及肌電圖檢查結果,分為DSPN組(60人)及非DSPN組(120人)。用SUDOSCAN進行診斷,以平均足部電傳導率的不對稱性來預測DSPN,敏感性為88.2%,特異性為51%。

 

皮膚環鑽活檢:為診斷小纖維神經病變的金標準,也是DSPN病理診斷的金標準;可以直接觀察無髓纖維神經的損傷情況,早期發現並診斷DSPN;微創操作,操作簡便,術後患者恢復良好;適合存在臨床症狀但肌電圖檢查無明顯異常患者明確診斷,也適合肌電圖存在異常,輔助判斷周圍神經損傷情況及累及平面。

 

➤方法:利多卡因局部麻醉,通過皮膚活檢鉗取直徑4mm的皮膚,無需縫線(微創檢查);

➤取材:皮膚活檢包括表皮、真皮和腺體;

➤部位:外踝上方10cm處是常用的活檢部位,其他活檢部位還包括大腿外上部髂前上棘下20cm處;

➤評估指標:外踝上方用以觀察表皮內神經纖維密度及平均神經分支長度,主要評估小纖維神經病變,大腿外側用以反應長度依賴性神經纖維缺失。

 

南京鼓樓醫院內分泌科自2015年12月開展皮膚環鑽活檢技術,至今共對102例糖尿病患者進行皮膚活檢,納入正常受試者36例,確定了大腿IENFD切點為10.0根/毫米,小腿IENFD切點為13.0根/毫米。通過這樣的方法使得DPN臨床確診率由71%提升至95%。

 

 圖3 皮膚環鑽活檢提高DPN確診率

 

心血管自主神經病變(CAN)

 

心血管自主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排除其他原因後,出現的心血管系統自主神經支配功能障礙,南京鼓樓醫院數據顯示,住院糖尿病患者CAN患病率與年齡和病程相關,>65歲患者發病率達到44.1%,糖尿病病程>10年患者CAN發病率高達47.7%,早期篩查及診斷有助於預測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及死亡率。而心血管自主神經反射測試(CARTs)是CAN診斷的金標準。

 

1.CAN與左室舒張功能障礙

 

納入鼓樓醫院內分泌科住院T2DM患者315人,通過超聲心動圖評估左室功能,通過CARTs評估CAN,發現CAN患者存在明顯的左心舒張功能障礙,並且與CAN嚴重程度密切相關,CAN是左室舒張功能障礙的獨立危因素。

 

2.CAN與夜間室性心律失常

 

納入鼓樓醫院內分泌科住院T2DM患者148人,通過24小時動態心電圖評估心律失常,通過 CARTs評估CAN,發現CAN患者夜間室性心律失常的發生率明顯升高,CAN為夜間室性心律失常的獨立危險因素。

 

SFN的治療

 

針對病因治療:

 

➤血糖控制:血糖控制是預防和治療DPN及SFN最重要的措施;

➤神經修復:常用藥物有甲鈷銨、神經生長因子等;

➤其他:神經營養因子、肌醇、神經節苷酯和亞麻酸等。

 

針對神經病變的發病機制治療:

 

➤抗氧化應激:常用藥物為硫辛酸;

➤改善微循環:常用藥物為前列腺素E1、貝前列素鈉、西洛他唑、己酮可可鹼、胰激肽原酶、鈣拮抗劑和活血化瘀類中藥;

➤改善代謝紊亂:常用藥物為醛糖還原酶抑制劑,如依帕司他。

 

疼痛管理:

 

➤抗驚藥:包括普瑞巴林、加巴噴丁、丙戊酸鈉和卡馬西平等;

➤抗憂鬱藥物:包括度洛西汀、阿米替林、丙米嗪和西肽昔蘭等;

➤阿片類藥物和辣素:阿片類藥物曲馬多不推薦作為治療DSPN疼痛的一、二線藥。

 

自主神經病變的治療:

 

➤糖尿病性胃輕癱:短期使用胃復安等;

➤勃起功能障礙的治療:主要治療藥物為磷酸二酯酶5型抑制劑。

 

SFN的預後

 

SFN大多進展緩慢,症狀及體徵由遠端向近端發展,2年內約13%的患者會伴有有髓纖維(大神經病變)受累,但出現足潰、無力或感覺性共濟失調罕見。1/3的患者經過治療後神經病理性痛症狀可以緩解或消失,大多數患者需長期疼痛管理,關鍵是治療原發病。

 

總結

 

王維敏教授總結到,SFN病因複雜,其中糖代謝異常是最常見的病因。SFN病程隱匿,臨床表現形式多樣,疾病早期症狀不典型,容易漏診及誤診。皮膚活檢計算IENFD是SFN診斷的金標準。但目前仍然需要探索新的檢查手段,以便實現SFN的早期發現和診斷,進行臨床幹預以減少併發症的發生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篩查、診斷和治療
    2020年7月5日,第八屆糖尿病共同照護論壇盛大召開。在此次盛會中,蘭州大學第二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任建功教授就「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篩查、診斷和治療」進行了精彩授課,現對其演講進行整理,以饗讀者。
  • 糖尿病下肢麻、痛,周圍神經病變的診治
    2020年7月5日,第八屆糖尿病共同照護論壇盛大召開。在此次盛會中,蘭州大學第二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任建功教授就「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篩查、診斷和治療」進行了精彩授課,現對其演講進行整理,以饗讀者。···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最常見的慢性併發症之一,是導致足部潰瘍、壞疽,以致截肢的高危因素,其致殘率、致死率極高。因此,糖尿病周圍神經病(DPN)早期篩查和診斷治療對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和減少死亡具有重要意義。
  •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診療這麼總結,更清楚!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最常見的長期併發症之一,該病起病隱匿, 早期發現較為困難。DPN病變晚期甚至會引起糖尿病足潰瘍、壞疽等嚴重併發症,使患者的生活受到嚴重影響。DPN影響著大約一半的糖尿病患者,其患病率隨著糖尿病病程延長而增加。本文重點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治療進行歸納。
  •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5大陷阱,你能識別幾個?
    糖尿病神經病變是糖尿病常見的微血管併發症之一,可累及中樞和周圍神經,前者涉及大腦、小腦、腦幹、脊髓1級運動神經元及其神經纖維等部位的損傷,後者包含脊神經、顱神經及植物神經病變。在新診斷的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神經病變的患病率可達8%,在病程較長的糖尿病患者中,這一患病率超過50%。
  • 【特色】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聯合門診開張啦!
    【特色】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聯合門診開張啦!為了解決大量患者的需求與困惑,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聯合診療中心於2020年6月1日開張啦!本中心由疼痛、內分泌代謝、中醫針灸等多學科醫師聯合管理,共同參與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診療,為患者提供全面化地評估以及定製個性化的治療方案。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聯合診療中心的診療特色:聯合門診與病房微創治療相結合,診療全面化、個性化、微創化、精準化。
  • 名醫專訪 上海愛爾眼科醫院李文生教授: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這些獲聘的名流名醫大使都是由上海社會醫療機構協會認證的全國相關領域的知名專家,分別來自眼科、神經、腫瘤、骨科和泌尿等多個不同領域。通過他們在醫療健康工作的豐富經驗,可以讓渠道PLUS資源共享平臺的成員們獲得更好的健康諮詢、健康科普、就診預約等服務。在眼科領域,僅有兩位專家入選,上海愛爾眼科醫院副院長李文生教授便是其中之一。
  • 那麻,那痛,難以忍受,難道糖尿病就一定難逃周圍神經病變嗎?
    關於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所有「小問號」,聽專家答疑解惑。圖片來源於網絡Q1:對大多數糖尿病患者來說周圍神經病變不可避免嗎?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完全阻斷周圍神經病變的發生嗎?糖尿病是一種可累及全身多系統和多器官的慢性代謝性疾病。該病慢性併發症的發病率居高不下,且已經成為全球重大的健康問題。
  • 相伴六載,初心不忘:衛材與您聚焦前沿,共享周圍神經病變學術盛宴!
    口服降糖藥物新進展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孫子林教授指出,我國是糖尿病高發國家,且多數患者存在合併症。早期強化控糖可降低各種糖尿病併發症發生率、降低治療失敗風險,增加預期壽命。糖尿病綜合管理理念的推行,尤其是重視心血管多重危險因素,對於降低併發症有明確益處。
  • 實戰病例:手把手教你「周圍神經病變」的診斷思路
    周圍神經病變的診斷思路你掌握了嗎?近期(6月16日)Neurology雜誌報導了一例53歲女性患者出現下肢感覺異常,一起看看其臨床推理過程吧。 定位與鑑別診斷 患者表現為數月的純感覺症狀,鑑別診斷廣泛,中樞和周圍神經病變均可導致該表現。腰部以上沒有感覺異常而腿部明顯可定位於脊髓,如退行性脊髓病、橫貫性脊髓炎,甚至涉及腦和脊髓的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疾病。
  •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綜合治療方案,幫您總結好了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發生與病程和年齡有關,半數有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併發症者發生在病程10年以上,多數的患者可無症狀。隨著年齡的增長,年齡在40歲以上且血糖控制不好的糖尿病患者更易發生。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也是發生糖尿病足的原因之一,怎樣控制和管理好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必須引起糖友的重視。
  • 兒童線粒體病的早期識別與診斷
    其他:瘦小、多毛、反覆流產、糖尿病等。腦脊液的乳酸增高與疾病嚴重程度顯著相關,這些患兒的特點是發病年齡早(   因此有學者認為腦脊液的乳酸異常水平可以作為疾病嚴重程度的預測指標,但無法作為LS的排除性診斷標準。如果患者不能完全符合診斷標準,尤其是那些沒有典型神經影像學改變或乳酸水平正常的患者,可考慮診斷為Leigh樣症候群(Leigh-like syndrome)。
  • 海綿竇病變和臨床特徵及鑑別診斷
    海綿竇內有垂體、蝶鞍兩側由硬腦膜及骨膜組成的充滿血管、神經及軟組織的血竇結構。該部位病變常引起支配眼球運動的多條顱神經麻痺、眼眶血液回流障礙及明顯疼痛的症狀。常見病因有非特異炎症、感染、血管源性疾病、腫瘤轉移及醫源性損傷等等。本文中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的田國紅教授將對海綿竇的解剖結構及海綿竇病變的臨床特徵及鑑別診斷進行詳細的闡述,有助於提高神經內外科和眼科醫師對該部位疾病的認識。
  • 「痛」到憂傷:糖尿病神經痛藥物治療攻略
    高血糖會招致各種各樣的併發症,「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就是其中之一,它又可進一步分為感覺神經病變、運動神經病變、自主神經病變等多種類型,而最常見、最棘手的當屬「痛性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PDPN對於痛性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PDPN),主張標本兼治。「病因治療」以控制血糖、營養神經、改善微循環、抗氧化應激為主;「對症治療」主要是緩解病人疼痛,後者往往也是臨床治療的難點,下面重點談談這方面的問題。
  • 周圍神經病的九大診斷步驟,請查收!
    近日,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病學中心的張在強教授分享了《周圍神經病的臨床診斷思路》,詳細介紹了周圍神經病的九大診斷步驟,精彩內容整理如下。神經幹疾病 明確病變部位是單神經病/多發性單神經病/多發性神經病; 病變神經屬性是運動神經、感覺神經或自主神經損害為主; 病變神經纖維大小。 2.
  • 糖尿病神經病變有哪些表現?醫生3點分析,症狀都發生在這個部位
    不過最近一年來,張大爺總感到雙腳隱隱刺痛,晚上特別明顯,遂去醫院接受診治,醫生告知為糖尿病神經病變。 到底什麼是糖尿病神經病變?糖尿病神經病變又會有哪些表現呢?今天筆者就給大家科普下糖尿病神經病變。
  • 糖尿病患者,身體出現這5個表現,代表血糖升高,警惕神經病變
    患了糖尿病的人都知道,控制好血糖就是控制病情的發展,如果血糖長時間居高不下就會引起併發症; 在眾多的併發症之中最嚴重的莫過於糖尿病腎病和神經病變,尤其是糖尿病神經病變不但會導致
  • .| 李延青教授:早期診斷能顯著降低死亡率,論大腸癌的重點篩查...
    CGC 2020 | 李延青教授:早期診斷能顯著降低死亡率,論大腸癌的重點篩查對象與方法
  • 糖尿病初期也會引起眼部病變?視力下降可要小心!
    很多剛診斷為糖尿病的患者認為「剛查出糖尿病,眼部沒有明顯的不適症狀,沒必要立即做檢查。」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認知。有些人雖然剛檢查出患有糖尿病,但實際上是因一直沒有及時接受體檢,而未發現血糖已經偏高很多年。
  • CDS2019|寧光院士眼中的糖尿病防治三大策略
    11月20日~23日,由中華醫學會、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主辦,廈門市醫學會承辦的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第二十三次全國學術會議(CDS 2019)在廈門國際會展中心盛大召開!本屆年會以「聚焦前沿、創新管理、注重預防」為主題,奏響健康中國新時代糖尿病防治行動的最強音。會議期間,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瑞金醫院的寧光院士帶來《糖尿病防治現況和策略性思考》報告。
  • 2019 年 ADA 糖尿病診療標準(中文版)
    在用二甲雙胍治療的糖尿病患者,尤其是那些伴有貧血或周圍神經病變的患者,應該考慮定期監測維生素 B12 的水平。B9.8 如有明顯高血糖症狀和/或 A1C 水平 ≥ 10% 和/或血糖 ≥ 16.7 mmol/L,胰島素應考慮早期使用(用或不用其他藥物)。E9.9 在 A1C 在 ≥ 1.5% 靶目標時,新診斷的 2 型糖尿病患者考慮起始兩藥聯合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