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伴六載,初心不忘:衛材與您聚焦前沿,共享周圍神經病變學術盛宴!

2021-01-08 騰訊網

衛材公司舉辦的第六屆周圍神經病變(PN)高峰論壇在線學術季無畏疫情襲擾,於8月14日~9月26日盛大召開。會議設立PN高峰論壇總論、骨科、內分泌科、手外科、神經科、眼科和縣社醫院7個分會場,領域大咖雲集,匯貫中西,從臨床術式到循證指南,從理論到實戰,全面展示了PN的最新學術進展。現遴選PN高峰論壇總論、神經科、骨科、內分泌科4個分會場精彩內容,與讀者分享。

精彩致辭

衛材公司總經理馮豔輝女士

PN高峰論壇至今已是第六屆,感謝專家學者6年來的相伴和支持。衛材一直秉承「關心人類健康(human health care,hhc)」的企業理念,致力於為人類健康保健服務,把履行社會責任作為企業重要使命。今年衛材甲鈷胺片劑(彌可保)主動降價,在第三輪全國藥品集中採購,以最低價中標,為惠及更多患者、更好滿足臨床需求提供了保障。目前衛材在認知障礙、睡眠障礙、癲癇、骨關節炎、高尿酸血症和痛風等相關領域均有研發投入,相關產品將陸續上市,進而豐富衛材中國產品線,為進一步提高患者的醫療救治滿意度、多樣化臨床治療方案繼續做出貢獻。

北京協和醫院崔麗英教授

非常榮幸與多位專家共同主持衛材第六屆PN高峰論壇,受到疫情影響,會議改為線上舉行,但這並不影響會議的精彩內容。本次會議由多個學科的分會場共同組成了一場令人期待的學術盛宴,預祝大會圓滿成功。

解放軍總醫院蒲傳強教授

PN在神經科是常見病,但診治較為困難,且與多學科疾病存在密切關係。本論壇的舉辦為神經科醫生提供了了解相關學科前沿進展和分享診治經驗的機會,讓我們獲益良多,在此感謝參與會議的多學科同道,也感謝衛材公司一直以來的大力支持。

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孫興懷教授

眼睛不僅是心靈的窗口,也是神經病變的窗口。眼科與其他學科如神經科、內分泌科等存在許多交叉問題,例如糖尿病導致的視網膜病變,是眼科主要的致盲性眼病,在這類疾病的診治方面,我們非常需要相關學科的支持和交流。希望本次論壇交流能夠對臨床診治和研究工作有所啟發。

中日友好醫院楊文英教授

內分泌科疾病與多系統都密切相關,如糖尿病就是一種侵犯神經、眼、心血管等多臟器的複雜疾病,因此我們非常渴求相關系統的診治新進展,希望能夠通過本次論壇的交流獲得更多的信息。

南京鼓樓醫院邱勇教授

我國脊柱矯形術技術日益成熟,然而潛在的神經併發症風險給脊柱手術帶來不小挑戰。希望多位骨科專家對神經併發症風險評估、術中挽救措施、神經併發症處理等話題的學術探討能為臨床診療帶來新思路。

北京醫院郭立新教授

糖尿病神經病變(DPN)的發病率在10%~90%之間,發病率極高,是嚴重影響糖尿病患者生活質量的一類併發症。本次會議大咖雲集,期待相關國內外研究進展能為觀眾帶來新收穫。

PN高峰論壇總論專場:聚焦PN年度大戲,四大科室聯合呈現

2020 國際周圍神經病委員會年度會議(PNS)熱點

北京協和醫院劉明生教授從免疫性PN、糖尿病PN、遺傳學PN和中毒性PN四個方面就2020年PNS年會熱點研究進行了介紹。

在免疫性PN診治中,病理學研究提示,慢性炎性脫髓鞘性多發性神經根神經病(CIDP)患者的血清神經纖維輕鏈(NfL)水平與神經軸突變性相關,NfL或可作為反映CIDP疾病活動性的生物標誌物。影像學研究顯示,MRI和超聲可作為中樞和周圍神經系統病變的診斷依據,而PRISM研究證明了免疫球蛋白Iqymune治療CIDP良好的療效和安全性。

糖尿病PN方面,丹麥全國問卷調查顯示,糖尿病多發性神經病患者的跌倒和骨折風險增加。研究發現,不飽和脂肪酸Omega-6可損害背根神經節神經元軸突的線粒體運輸功能。另有一項動物實驗研究報告,雪旺細胞p75NTR基因缺失具有保護糖尿病患者周圍神經結構和功能的作用。

遺傳學PN方面,研究顯示,兩種新藥Inotersen和Patisiran可顯著提高遺傳性轉甲狀腺素澱粉樣變性患者神經損傷評分和/或生活質量評分。一項體外研究揭示了PXT3003對腓骨肌萎縮症1A型神經元髓鞘形成的改善作用及其機制。另一項體外研究發現,腓骨肌萎縮症2E型運動神經元軸突退行性變性致神經絲輕鏈沉積。

中毒性PN方面,一項動物實驗揭示靜脈注射人免疫球蛋白(IVIG)對於常用化療藥物紫杉醇導致的中毒性PN有改善作用,機制包括減少軸突變性和減輕巨噬細胞浸潤。另一項研究發現軸突變性主要驅動基因SARM1的小分子抑制劑可以預防中毒性PN。

口服降糖藥物新進展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孫子林教授指出,我國是糖尿病高發國家,且多數患者存在合併症。早期強化控糖可降低各種糖尿病併發症發生率、降低治療失敗風險,增加預期壽命。糖尿病綜合管理理念的推行,尤其是重視心血管多重危險因素,對於降低併發症有明確益處。

口服降糖藥物是糖尿病的主要治療手段之一,目前臨床常用口服降糖藥包括5種傳統降糖藥和3種新型降糖藥。基於2019年發布的幾項大型心血管試驗結果,新型降糖藥的指南地位被提高至二線用藥,如確診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或ASCVD風險較高時,可優先選擇GLP-1受體激動劑,如心衰或慢性腎臟病主導,則可優先選擇SGLT-2受體抑制劑。同時,多項研究顯示,新型降糖藥除了心血管和腎臟外,還有其他獲益,如肝臟、胰島β細胞獲益。此外,另有多項新藥相關研究也取得了值得肯定的積極進展。

神經科專場:PN領域最新指南首次權威解讀

中國吉蘭-巴雷症候群(GBS)診治指南2019版

劉明生教授介紹,GBS一般急性起病,呈單相自限性病程,臨床症狀多在2周左右達到高峰,臨床病史和查體是診斷GBS的基礎。已知肌電圖檢測對疾病診斷具有重要的輔助作用,因此有條件時應儘早檢測。通常GBS患者的腦脊液檢查可見蛋白細胞分離現象,並可通過檢測相關抗體提供支持診斷的依據和協助診斷。目前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和血漿置換是GBS 的一線治療方式,二者等效,嚴重者可二者一起使用,但應避免在IVIG後進行血漿置換。

中國多灶性運動神經病(MMN)指南2019版

劉明生教授介紹,臨床病史和查體是診斷MMN的基礎。MMN患者起病隱匿且多不對稱,上肢多見,遠端受累多見,表現為純運動神經受累,早期無力重於萎縮。腱反射通常減低或消失,在無力不明顯的肢體,腱反射可以正常甚至活躍。此外可有肌束顫動、痙攣。運動神經部分傳導阻滯是診斷MMN的重要依據。通過肌電圖檢測可證實只有運動神經受累、運動神經傳導阻滯和感覺傳導正常,以及發現繼發軸索損害。腦脊液檢測GM1抗體陽性支持MMN依據。治療方面應儘早應用IVIG,IVIG治療有效可支持診斷,並有助於預後;IVIG治療效果不佳或不能應用者可個體化應用免疫抑制劑;不推薦應用糖皮質激素治療。

中國亞急性聯合病變(SCD)診治共識

解放軍總醫院石強教授介紹,SCD多在中年後發病,亞急性或慢性起病。神經系統症狀主要為脊髓後索、皮質脊髓束和周圍神經損害表現。臨床上,具有SCD典型症狀、體徵,血常規及骨髓塗片發現巨幼細胞貧血時,應高度懷疑SCD診斷。肌電圖、誘發電位檢查以及特徵性的脊髓MRI表現對於明確病變範圍、尋找亞臨床病灶有重要意義。此外,可通過多項實驗室檢查判斷有無維生素B12(VitB12)缺乏及其病因。治療方面,提倡早期VitB12補充治療,內因子抗體和(或)抗胃壁細胞抗體陽性者需長期補充VitB12。

中國CIDP診治指南2019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林潔教授介紹,CIDP主要表現是四肢無力、麻木和行走不穩,病理顯示為有髓纖維多灶性脫髓鞘和神經內膜水腫等特點。CIDP包括經典型和變異型兩大類,經典型CIDP以近端肌無力腱反射消失為特點,感覺症狀主要表現為手套襪套樣感覺減退。變異型CIDP症狀可不對稱或相對局限於遠端,或僅影響運動或感覺。神經電生理檢查可見至少有2 根運動神經存在NCV速度減慢、波形離散等異常,針電極肌電圖通常正常。多伴有腦脊液蛋白-細胞分離現象。治療上首選糖皮質激素和IVIG,純運動性CIDP首先IVIG,如兩者均無效,可考慮血漿置換。

骨科專場:聚焦脊柱側凸手術神經併發症

脊柱側凸截骨手術神經併發症風險因素

截骨手術的神經併發症風險常常被低估。截骨類型、病因、合併椎管狹窄、術前神經功能狀態、畸形特點、脊髓形態、是否翻修手術、手術操作和低灌注,是脊柱側凸截骨手術發生神經併發症的9大高危因素。南京鼓樓醫院朱澤章教授通過具體手術病例說明,截骨越大,神經併發症風險越高,而結核病截骨手術和翻修手術的併發症風險較高,術中應注意操作輕柔,儘量減少失血。

脊柱畸形手術神經併發症的挽救措施

手術的直接損傷和間接損傷是引發脊髓損傷的兩大途徑。南京鼓樓醫院劉臻教授強調應在手術全程將平均動脈壓維持在75~80 mmHg以上。當術中發生脊髓缺血時,運動誘發電位是敏感且快速的變化指標,而軀體感覺誘發電位則相對滯後,此時應將患者的平均動脈壓維持在80 mmHg以上,體溫維持在37℃以上,同時減輕麻醉深度,放鬆矯形強度,並進行喚醒試驗。

脊柱側凸術後腦脊液漏的識別處理

南京鼓樓醫院孫旭教授報告指出,腦脊液漏發生後會引發顱內逆行性感染等嚴重後果,早期識別尤為重要。複雜脊柱畸形、翻修手術、複雜操作、術中併發症、側凸頂椎區凹側置釘、硬脊膜破裂等是發生腦脊液漏的六大危險因素。術中如發現硬膜破口,應及時修復。術後適當的體位可降低硬脊膜的承壓力,並應重視傷口管理和全身支持治療。是否引流尚存爭議。至於難治性腦脊液漏,可行經腰大池持續引流或手術修補。

脊柱後凸畸形合併脊髓疝的診治

南京鼓樓醫院錢邦平教授從脊髓疝的定義出發,重點介紹了炎症誘導脊髓疝的診治要點。Brown-Sequard症候群、痙攣性癱瘓和膀胱功能障礙是脊髓疝的三大臨床表現。輕度且非進行性神經損害可保守治療,如臨床觀察、定期隨訪。手術治療的目的是脊髓松解、脊髓位置重建和預防脊髓疝再復發。手術需在脊髓疝下方進行,以免造成醫源性損傷。另外,手術入路的選擇和硬膜缺損的處理方法是主要的手術爭議點。

脊柱側凸矯形遲發性神經併發症,必須再手術嗎?

邱勇教授基於其所在團隊的臨床經驗總結道,在出現植入物誤置、過度矯正、機械性脫位、術前旋轉半脫位或硬膜外血腫等情況時,要爭分奪秒再手術,勿需等待MRI。如果對手術很有把握則不必翻修,可先觀察。再手術時,內固定可保留或部分保留,因內固定拆除與神經功能恢復無相關性。總之,遲發性神經併發症應謹慎選擇手術探查,以免加重神經損傷。

內分泌專場:「經」世之道,匯貫中西

2020年ADA的DPN相關進展

北京醫院潘琦教授分享了年會上與DPN相關的多方進展。第一,DPN流行病學研究顯示,神經病變的患病率約為1%~4%,其中近一半繼發於糖尿病。DPN通常經增加跌倒、引起疼痛和降低生活質量影響患者。第二,DPN危險因素相關研究表明,影響T1DM與T2DM患者DPN的危險因素不同,前者僅與糖化血紅蛋白(HbA1c)變化相關,而後者還與甘油三酯、血壓變化、肝纖維化評分相關。第三,大腦能量學研究指出,DPN發病與中樞系統狀態有關,腦磷代謝物比率改變可作為糖尿病神經病理性疼痛的生物標誌物。第四,關於神經病變的幹預研究提示,黃嘌呤氧化酶、抗氧化應激和飲食幹預均可能與DPN有關。而有關治療藥物濫用的研究表明,雖然指南不建議使用阿片類藥物,但阿片類仍是實際最常用的一線藥物。第五則是關於糖尿病足的熱點話題研究。

國際DPN年度進展

火箭軍總醫院李全民教授重點回顧了DPN領域的年度進展。在臨床研究方面,德國一項註冊研究基於新的T2DM分型評估發現,DPN更常見於重度胰島素缺乏性糖尿病(SIDD)患者。一項探討神經病理症狀與血清學危險因素關係的研究顯示,DPN在T1DM與T2DM之間的MRI表現不同,提示T1DM神經病變主要與血糖控制不良、神經傳導喪失相關;而T2DM可能與脂質代謝改變相關。ADDITION研究探索了影響T2DM患者心血管自主神經病變(CAN)發生發展的危險因素,提示HbA1c、體重、BMI和甘油三酯升高與CAN發生相關。而CAN恢復則與多個因素顯著相關,其中年齡較小是CAN完全恢復的唯一重要因素。治療研究方面,研究顯示每天服用400 mg維生素E不能有效改善DPN神經症狀,而長期脊髓刺激對DPN治療是有效的,且神經病變的嚴重性與治療失敗相關。此外,基於痛性神經傳導通路所開展的SIRT1蛋白、趨化因子CXCL12/CXCR4信號通路等基礎研究,旨在探索痛性神經病變治療新靶點,結果值得期待。

《中國糖尿病足病防治指南》要點解讀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冉興無教授指出,高危足是導致患者發生足潰瘍甚至截肢的重要原因,因此糖尿病足的管理預防大於治療,首先應重視危險因素的早期篩查。足潰瘍評估是清創和修復治療的前提,徹底有效的清創與傷口癒合直接相關。近10年來,糖尿病足細菌感染譜發生了改變,並且多重菌感染率和耐藥菌感染率增加,抗感染治療更應規範化。目前徹底、充分的清創是抗感染治療的基礎,評價抗生素療效應將臨床反應與藥敏試驗結果相結合。而所有糖尿病足潰瘍患者還需給予適當的營養管理,以促進潰瘍癒合。總之,糖尿病足病的防治已步入多學科協作的綜合管理模式。

【小結】

PN高峰論壇舉辦六載,成績斐然,作為領域內極具學術影響力的會議,已形成品牌力量,吸引了眾多專家及學者的高度關注並得到了認可。期待下一期高峰論壇能再次共議熱點,同享學術盛宴!

編輯整理丨中國醫學論壇報 可頌

相關焦點

  • 2020衛材神經科學高峰論壇 | 中外專家齊聚線上,共話神經科學前沿...
    2020年3月22日~4月28日,由衛材(中國)藥業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衛材中國」 )主辦的第六屆「衛材神經科學高峰論壇」( ENF )以不同於往年的獨特方式在線上成功舉行。  疫情雖讓我們的腳步受限,但止不住我們對學術的堅守,本次論壇圍繞不同主題展開深入探討,來自國內外的神經科學大咖齊聚線上,為我們奉獻了一場高水平的學術盛宴。
  •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診療這麼總結,更清楚!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最常見的長期併發症之一,該病起病隱匿, 早期發現較為困難。DPN病變晚期甚至會引起糖尿病足潰瘍、壞疽等嚴重併發症,使患者的生活受到嚴重影響。DPN影響著大約一半的糖尿病患者,其患病率隨著糖尿病病程延長而增加。本文重點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治療進行歸納。
  •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綜合治療方案,幫您總結好了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發生與病程和年齡有關,半數有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併發症者發生在病程10年以上,多數的患者可無症狀。隨著年齡的增長,年齡在40歲以上且血糖控制不好的糖尿病患者更易發生。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也是發生糖尿病足的原因之一,怎樣控制和管理好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必須引起糖友的重視。
  •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篩查、診斷和治療
    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從確診時起、所有1型糖尿病患者確診後5年起,至少每年進行遠端對稱性多發性神經病變(DSPN)評估篩查。 對於存在周圍神經病變症狀的糖尿病前期患者,應考慮遠端對稱性多發性神經病變(DSPN)篩查。
  • 糖尿病下肢麻、痛,周圍神經病變的診治
    01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特徵·2019年我國糖尿病患病人數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隱匿性強,超過50%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沒有臨床症狀,且其病理程度與症狀出現及其嚴重性也往往不一致對於存在周圍神經病變症狀的糖尿病前期患者,應考慮遠端對稱性多發性神經病變(DSPN)篩查。 糖尿病遠端對稱性多發性神經病變(DSPN)是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的最常見類型,對2型和1型糖尿病患者應定期進行糖尿病遠端對稱性多發性神經病變(DSPN)篩查。
  • 【特色】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聯合門診開張啦!
    【特色】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聯合門診開張啦!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多以手腳麻痛為首發症狀、雙側對稱,疼痛可呈刺痛、灼痛、鑽鑿痛,嚴重時劇痛難忍。除了麻痛以外,還可有蟻走、蟲爬、發熱、觸電樣等異常感覺,痛苦不堪,嚴重地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治療手段包括內科代謝治療、中醫針灸治療、紅外線治療、神經調控治療等,各種治療手段都存在一定局限性,單一治療效果不佳。
  • 「名家雲集,聚焦前沿」——中國腦科技創新發展論壇2020「雲上」召開
    本站訊(通訊員 邵文威)為聚焦全球腦科學技術的研究前沿,加速助推腦科學領域的繁榮發展,近日,由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和天津大學聯合主辦的首屆中國腦科技創新發展論壇在雲端隆重召開。本屆論壇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學醫學部主任顧曉松教授擔任大會主席,以「聚焦腦科技研究最新進展,探討腦科技研究前進方向」為主旨,邀請到海內外眾多知名專家和學者,圍繞腦功能基礎、腦成像技術、腦疾病診療技術、腦機交互、類腦與類生命系統等專題,共同探討腦科學技術領域在基礎研究、科技創新和臨床應用方面的新成果、新思路。論壇涵蓋主論壇特邀報告、分論壇專題交流和研究生學術研討等三大版塊。
  • 衛材中國藥業聚力支持「神經病學青年創新基金」
    上海2020年6月11日 /美通社/ -- 2020年6月9日,由衛材(中國)藥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衛材中國藥業」)捐助、中國健康促進基金會發起、協同中華神經科雜誌共同打造的「神經病學青年創新基金」正式啟動。
  • 實戰病例:手把手教你「周圍神經病變」的診斷思路
    周圍神經病變的診斷思路你掌握了嗎?近期(6月16日)Neurology雜誌報導了一例53歲女性患者出現下肢感覺異常,一起看看其臨床推理過程吧。 定位與鑑別診斷 患者表現為數月的純感覺症狀,鑑別診斷廣泛,中樞和周圍神經病變均可導致該表現。腰部以上沒有感覺異常而腿部明顯可定位於脊髓,如退行性脊髓病、橫貫性脊髓炎,甚至涉及腦和脊髓的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疾病。
  •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5大陷阱,你能識別幾個?
    糖尿病神經病變是糖尿病常見的微血管併發症之一,可累及中樞和周圍神經,前者涉及大腦、小腦、腦幹、脊髓1級運動神經元及其神經纖維等部位的損傷,後者包含脊神經、顱神經及植物神經病變。在新診斷的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神經病變的患病率可達8%,在病程較長的糖尿病患者中,這一患病率超過50%。
  • 那麻,那痛,難以忍受,難道糖尿病就一定難逃周圍神經病變嗎?
    那麻,那痛,難以忍受,難道糖尿病就一定難逃周圍神經病變嗎?關於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所有「小問號」,聽專家答疑解惑。圖片來源於網絡Q1:對大多數糖尿病患者來說周圍神經病變不可避免嗎?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完全阻斷周圍神經病變的發生嗎?糖尿病是一種可累及全身多系統和多器官的慢性代謝性疾病。該病慢性併發症的發病率居高不下,且已經成為全球重大的健康問題。
  • 多發性骨髓瘤周圍神經病變診療中國專家共識(2015年)
    周圍神經病變(peripheral neuropathy,PN)在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中發生率較高。隨著對MM診治水平的提高,MM原發病及治療相關PN發生率也逐漸增高,然而對於出現PN的患者如何更好地診治,提高療效及改善預後,目前國際上尚無統一的針對多發性骨髓瘤周圍神經病變(MMPN)的診療指南可供參考。因此,我們在廣泛徵求國內有關專家意見的基礎上,結合國際最新進展,達成以下共識。
  • 衛材總經理接受《醫學界》採訪:要為中國患者提供高性價比的藥品
    目前,衛材聚焦在中樞神經領域和腫瘤領域的藥品研發,很多新藥已在歐美日上市,並正在積極引進中國的過程中--其中包括:抗癲癇治療藥物吡侖帕奈、突破性的晚期肝癌一線治療藥物侖伐替尼、轉移性乳腺癌治療藥物艾立布林等。 第三,具體到中國區,我們較早啟動了本土化進程。
  • 王維敏教授:早期診斷糖尿病小纖維神經病變 | CDS2019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第二十三次全國學術會議(CDS2019)於廈門隆重舉行,在本次大會上,來自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的王維敏教授以「早期診斷糖尿病小纖維神經病變」為主題進行了精彩演講,小編整理如下。
  • 楊競課題組:神經元軸突退行性病變的最新研究方法及領域前沿進展
    北京大學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楊競研究員在近期出版的Methods in Molecular Biology 和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al Neuroscience分別撰寫著作章節,論述神經元軸突退行性病變的最新研究方法及領域前沿進展
  • 復旦-衛材高端學術講座「中日關係的現狀與未來趨勢」順利舉行
    上海2016年11月9日電 /美通社/ -- 2016年11月4日,由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主辦、衛材(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資助的復旦-衛材高端學術講座順利舉辦。 本期復旦-衛材高端學術講座特別邀請原外交部副部長、前駐日大使徐敦信先生蒞臨,以「中日關係的現狀和未來趨勢」為題,和與會嘉賓和學者共同回顧了中日在政治、經濟、外交以及軍事等諸多方面的國際關係發展狀況以及現階段諸多敏感問題的歷史淵源。 徐敦信表示,中日關係應該要看到兩點,既有蜜月期,也有風風雨雨的時候。
  • 巖心數位化與信息共享學術報告會召開
    ◎張 弘/文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自然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巖心數位化與信息共享學術報告會」近日召開。會議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來自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力學所、河南工程學院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十餘名專家共同交流了巖心數位化前沿技術發展情況,分享了巖心數據管理、共享與地學應用等方面的先進經驗,為進一步深化合作,加快推動全國巖心數位化與信息共享奠定了堅實基礎。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朱日祥等發表講話。
  • 省內外專家齊聚,共享創新成果、引領學術發展
    三湘都市報12月9日訊(通訊員 羅璋美惠 記者 劉鎮東 黃京)「一流大學、一流學科的創建離不開高質量的科學研究和學術交流,共同探討『後基因組時代的養殖業』的問題,是一場探索科學、交流學術、啟迪思想、孕育創新的學術盛宴。」湖南農業大學黨委委員、副校長段美娟說。
  • 煙臺山醫院開展周圍神經肌肉病神經活檢
    23日,記者從煙臺山醫院獲悉,近日其開展周圍神經肌肉病的神經活檢。據悉,開展此項檢查在煙臺市尚屬首次。今後,煙臺山醫院還將適時開展周圍神經肌肉病的肌肉活檢。此前,煙臺市民王先生肢體痛疼、無力1年多,曾在多家醫院就診均未明確診斷。
  • 【學術前沿】PNAS | 王紅豔/魏濱聯合團隊揭示LRCH1對CD8+和LAT...
    【學術前沿】PNAS | 王紅豔/魏濱聯合團隊揭示LRCH1對CD8+和LAT通路的調控機制 2020-08-08 13: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