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發性骨髓瘤周圍神經病變診療中國專家共識(2015年)

2020-12-01 醫脈通

本文經《中華醫學雜誌》社有限責任公司授權,僅限於非商業應用。


周圍神經病變(peripheral neuropathy,PN)在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中發生率較高。隨著對MM診治水平的提高,MM原發病及治療相關PN發生率也逐漸增高,然而對於出現PN的患者如何更好地診治,提高療效及改善預後,目前國際上尚無統一的針對多發性骨髓瘤周圍神經病變(MMPN)的診療指南可供參考。因此,我們在廣泛徵求國內有關專家意見的基礎上,結合國際最新進展,達成以下共識。


一、MMPN的定義、分類及流行病學


(一)定義


MMPN是指在MM疾病過程中出現任何形式的PN(如損傷、炎症或變性),臨床出現感覺神經、運動神經及自主神經受損的症狀或體徵。


(二)分類


MMPN按照發生的原因主要分為兩大類:


1.骨髓瘤疾病本身相關PN,包括M蛋白及繼發性代謝異常,以及腫瘤壓迫、浸潤所致PN。

2.藥物治療相關PN,包括硼替佐米治療相關PN(bortezomib–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BiPN)、沙利度胺治療相關PN(thalidomide–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TiPN)、長春新鹼、順鉑等藥物所致PN。


(三)流行病學


初診骨髓瘤患者PN的發生率為1%~20%;然而藥物治療相關PN的發生率較高,如TiPN的發生率為25%~75%,BiPN的發生率為40%~60%,長春新鹼治療相關2級以上PN發生率為10%~24%。


二、MMPN發生的影響因素及發生機制


(一)影響因素


MM患者本身發病時腫瘤壓迫、M蛋白及相關代謝性異常的複雜情況是導致PN的重要影響因素,而藥物治療相關PN是其主要影響因素。


藥物治療相關PN的發生主要隨藥物劑量累積而增加。既往研究報導顯示,基線存在PN是導致BiPN發生的唯一危險因素。BiPN一般在患者接受硼替佐米累積劑量為16.3~26.0 mg/m2時出現,劑量累積到42~45 mg/m2時,BiPN的發生將達到平臺期,但個別患者例外。硼替佐米再治療的PN發生率為16%~40%,其中3級PN為5%~9%。多數BiPN在停藥後具有可逆性,VISTA研究結果顯示,79%BiPN在降低劑量或停藥後中位時間1.9個月時至少改善1個等級,60%BiPN在降低劑量或停藥後中位時間5.7個月時症狀完全消失或緩解至基線水平。


TiPN的影響因素尚不清楚。TiPN的發生率和嚴重程度呈劑量累積效應。TiPN通常在沙利度胺用藥幾個月後出現,沙利度胺維持治療時間超過1年以上時TiPN的發生率為75%。TiPN是否可逆缺乏充分的數據。


MM好發於老年群體,患者在患病時的基線情況,尤其是基線就有神經病變者發生BiPN的機率增加,另外高齡、糖尿病病史、血管病變史、疾病分期較晚、肥胖及肌酐清除率降低等,均為導致MMPN發生的促進因素和危險因素。


(二)發病機制


PN的發病機制至今尚未完全闡明。由骨髓瘤疾病本身所致的PN,除腫瘤直接壓迫神經根外,還涉及澱粉樣蛋白沉積、M蛋白(主要是原發IgM)作用於髓鞘相關糖蛋白導致免疫介導的神經病變、施萬細胞(Schwann cell)和軸突相互作用形成糖綴合物、細胞因子介導的損傷、神經病學併發症等多個方面。


對BiPN發生的認識基於小鼠模型的研究結果,硼替佐米累積在背根神經節細胞質中,誘導線粒體和內質網損傷,並可能損傷衛星細胞而繼發神經功能障礙;同時在用藥過程中因短時間內大量的信號通路阻斷而造成的退行性病變,進而蛋白酶異常活化導致交感神經與疼痛纖維的異常連接,也可導致PN發生。除此以外,信號傳導通路異常及基因的單核苷酸多態性(SNP)變化可能與BiPN的發生相關。


TiPN的發生可能與沙利度胺抗血管新生作用相關,致使神經纖維缺血、TNFα表達下調、NF–κB通路阻斷,進而誘發神經纖維的損傷、促發神經細胞死亡等。其他藥物,包括長春新鹼相關PN的發生可能與藥物阻滯微管蛋白的聚合有關;而順鉑引起PN可能是其直接損傷背根神經節的結果,也可能涉及周圍和中樞感覺神經元的退化。


三、MMPN的診斷


除詳細詢問病史、進行症狀與體徵評估外,應按條件開展神經功能評分及神經電生理檢測。


(一)病史


對骨髓瘤的發病情況、病程,是否存在MM本身所致的PN以及伴隨其他疾病如糖尿病等情況均應進行詳細詢問。著重詢問PN的發生與骨髓瘤發病、進展、用藥史(類別、劑量、用藥頻度)以及伴隨疾病(如糖尿病)等情況的時間邏輯關係。


(二)症狀體徵


MMPN包括感覺神經病變、運動神經病變及自主神經病變,需根據美國國立癌症研究所常見不良事件標準(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s common terminology criteria for adverse events,NCI–CTC AE)4.0版本(表1)對PN的嚴重程度進行分級。


1.感覺神經病變:


MM疾病相關PN主要為遠端對稱性感覺神經病變,表現為四肢末端感覺異常、麻木、燒灼感等,症狀通常較溫和,但少數情況下可致殘。神經根受壓時可表現為不同程度的根性疼痛。


藥物治療相關PN中,病變多在四肢遠端,腳部症狀最早出現,從遠端向近端擴散,呈手套和長襪樣分布。長春新鹼、沙利度胺和硼替佐米治療期間,腳趾和手指的感覺減退(包括淺感覺的痛覺、溫度覺及觸覺,和/或深感覺的振動覺、運動覺及位置覺)、感覺異常(麻木、冷熱感、針刺感、蟻走感)和痛覺過敏是最常見的症狀,其中神經源性疼痛可能是銳痛,也可能是燒灼樣疼痛,多位於腳趾和腳跟,但也會累及指尖和手掌。


2.運動神經病變:


MM治療藥物較少單純引起運動障礙。運動神經受累往往發生於已有重度周圍感覺神經病變的情況下,可表現為肌肉痙攣、震顫或遠端肌肉無力。


3.自主神經病變:


自主神經也稱植物神經(交感、副交感神經),分布在全身各器官,自主神經病變表現包括:體溫調節和出汗異常;便秘、腸梗阻等消化系統症狀;排尿障礙、尿瀦留等泌尿生殖系統症狀;直立性低血壓、暈厥等心血管系統症狀。


(三)神經系統檢查


1.篩查:


通過神經系統專科檢查,對肢體的痛覺、溫度覺、觸覺、振動覺和踝反射的情況進行篩查。


2.神經電生理檢查––神經傳導速度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NCV)檢查:


包括運動神經傳導速度(MCV)測定和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CV)測定。對於初篩後高度懷疑PN的患者,建議評估有髓鞘粗纖維神經傳導電信號的能力,通常檢測正中神經、尺神經、腓總神經、脛神經及腓腸神經等。若NCV有1項或1項以上異常則為陽性。


3.其他評估方法:


包括神經功能評分法及定量感覺檢查 (quantitative sensory testing, QST) 等。


(四)診斷標準


符合以下3條標準:


1.明確的MM病史。


2.診斷骨髓瘤疾病時或藥物治療中及之後出現相關臨床症狀和體徵。


3.以下神經系統檢查的4個方面中任何1項或1項以上異常:(1)感覺神經檢查(痛覺、溫度覺、觸覺、振動覺等);(2)運動神經檢查(肌力、踝反射、橈反射等);(3)自主神經相關檢查(發汗試驗、心眼試驗、皮膚劃痕試驗等);(4)神經電生理檢查中NCV有1項或1項以上減慢。


如在病程中出現低血壓、麻痺性腸梗阻、尿瀦留等,應高度警惕自主神經病變的發生,建議行自主神經相關檢查。對於使用脂質體阿黴素等藥物的患者,出現手足麻木、疼痛以及感覺遲鈍症狀時,還需與不典型手足症候群相鑑別。


四、MMPN的管理


目前尚無大宗病例及隨機對照臨床研究對MMPN的管理提供借鑑。因此,本共識提出針對MM疾病本身相關和治療相關PN的基線評估、定期監測、預防及治療幾個方面的建議。


(一)問卷調查和神經功能評估


目前尚無專門針對MMPN的評估工具,NCI–CTC的PN評估常結合特異性神經病變調查問卷,包括常用的FACT/GOG–NTX、EORTC QLQ–CIPN20及CI–PERINOMS。


所有患者應在診斷時、誘導鞏固治療每療程後、維持治療時每間隔3個月進行1次PN評估。一旦明確診斷,應根據患者PN的分級情況進行積極防治。


(二)預防


由於藥物治療相關PN目前尚無特異性的治療藥物,預防仍是最有效的措施。


1.預防措施包括:調整藥物劑量、給藥時間及給藥方式,是目前降低藥物治療相關PN的發生率及嚴重程度的最好方法。


(1)硼替佐米劑量、給藥時間及給藥方式的調整:


BiPN具有劑量依賴性並多數可逆的特徵,因此可嚴格遵照藥物說明書中的劑量調整方案,包括改變劑量或頻率。有研究顯示,在總劑量相近的情況下,每周2次與每周1次給藥組間緩解率無顯著差異;而每周1次給藥可使PN發生率顯著下降。另外,給藥方式由靜脈改為皮下注射,可顯著降低PN的發生率及嚴重程度。


(2)沙利度胺劑量調整建議:


TiPN若不及時調整劑量或停藥,會使症狀加重且不可逆。當出現1級PN不伴神經性疼痛時無需調整劑量;出現1級PN伴神經性疼痛或2級PN時,應減少50%沙利度胺劑量或暫停使用,直至PN恢復到1級或消失,若再使用,劑量應減至原來的50%;對於2級PN伴神經性疼痛或3級PN時,需停止沙利度胺的使用,直至PN恢復到1級或消失,再治療時沙利度胺劑量調整至原來的50%;4級PN需終身停止沙利度胺的治療。


2.補充維生素(B1、B6、B12、葉酸、維生素E等複合物)、鎂鉀、營養補充劑(魚油,ω–3脂肪酸,月見草油,亞麻種子油)、應用阿米福汀(氨磷汀)、加強手足及四肢護理等。這些方法在MM患者接受化療時就可開始使用,若無PN出現,在化療療程結束後可暫停使用;若治療過程出現PN,這些措施可一直使用直至PN症狀緩解。


(三)治療


1.原發病治療:


對於MM導致的PN,關鍵在於對原發病的控制。


2.對症治療:


及時使用神經保護劑儘可能修復神經的病理變化,減輕PN損傷程度。供選擇藥物包括:B族維生素(B1、B6、B12、甲鈷胺、腺苷鈷胺、葉酸)、神經妥樂平、神經生長因子、神經節苷脂等促進神經修復的藥物,以及穀胱甘肽抗氧化劑(α–硫辛酸)等。以上不同種類的藥物可單用或聯合使用。


對於神經性疼痛的處理,在神經保護劑治療的基礎上,建議採用以下順序治療:(1)一線用藥:抗驚厥藥卡馬西平或普瑞巴林,三環類抗憂鬱藥物如阿米替林或丙米嗪等也可選用;(2)二線用藥:鹽酸曲馬多或阿片類止痛藥物,對於急性重度疼痛者也可作為一線用藥;(3)三線用藥:抗癲癇藥或氯胺酮,特殊情況下也可作為二線用藥。


除此之外,患者可著寬鬆衣服和鞋襪、溫水足浴,採用針灸等輔助治療。MM患者在病程中出現麻痺性腸梗阻應立即停用相關藥物,給予胃腸減壓、保留灌腸等對症處理;如出現尿瀦留也應立即停用相關藥物,給予局部熱敷、針灸、按摩、導尿等對症處理。


五、小結


MMPN的管理是患者、血液腫瘤科醫生、神經科醫生及護士等多方均關注的問題。針對我國目前尚無統一的PN診療標準,本次撰寫的共識是對該領域的階段性認識,希望本共識能為臨床醫生提供幫助和指導,使患者更多獲益。本共識由多個相關單位的專家共同商議、集體修訂完成。


來源:中華內科雜誌,2015,54( 9 ): 821-824.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篩查、診斷和治療
    2020年7月5日,第八屆糖尿病共同照護論壇盛大召開。在此次盛會中,蘭州大學第二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任建功教授就「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篩查、診斷和治療」進行了精彩授課,現對其演講進行整理,以饗讀者。
  • 糖尿病下肢麻、痛,周圍神經病變的診治
    2020年7月5日,第八屆糖尿病共同照護論壇盛大召開。在此次盛會中,蘭州大學第二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任建功教授就「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篩查、診斷和治療」進行了精彩授課,現對其演講進行整理,以饗讀者。01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特徵·2019年我國糖尿病患病人數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隱匿性強,超過50%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沒有臨床症狀,且其病理程度與症狀出現及其嚴重性也往往不一致
  • 多發性骨髓瘤,容易誤診的「螃蟹病」
    A——貧血也是多發性骨髓瘤的常見表現,發病率約30%。臨床多表現為疲勞、虛弱、頭暈,皮膚黏膜蒼白,運動能力降低等。 B——骨質病變也是多發性骨髓瘤最常見表現,發病率約90%,主要表現為骨痛和病理性骨折。部位多為胸腰椎、胸骨、肋骨疼痛。
  • 新方案讓多發性骨髓瘤患者活得更好、更久!
    據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統計,多發性骨髓瘤是美國最常見的血癌之一,65~74歲的老年人為高發群體,堪稱銀髮族「血液殺手」。隨著中國老齡化進程加快,我國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將越來越常見。
  • 醫療地圖 | 遭遇多發性骨髓瘤的人生,還能夠實現逆襲嗎?
    主要表現為舌、腮腺腫大,心臟擴大,腹瀉或便秘,皮膚苔蘚樣變,外周神經病變以及肝、腎功能損害等。若M蛋白為冷球蛋白,則可引起雷諾現象。  科室介紹: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血液科創建於1955 年,首任科主任是中國臨床血液學的奠基人之一、著名血液學家陳悅書教授。我科設有血液科臨床檢驗室和血液學實驗室,在淋巴增殖性疾病(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和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領域具備較強的科研實力和突出的研究業績。
  • 什麼是多發性骨髓瘤 總是腰酸背痛或是這病
    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全身性疾病,通常表現為骨痛(腰背痛尤為常見,其次為四肢骨骼或肋骨的病理性骨折)、貧血(乏力,頭暈,食欲不振,面色蒼白)、腎功能不全(夜尿增多,下肢浮腫)、免疫力低下(經常感冒,肺炎等感染)、出血(瘀斑、皮下出血點、鼻衄、牙齦出血)、高鈣血症、神經症狀等。
  •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診療這麼總結,更清楚!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最常見的長期併發症之一,該病起病隱匿, 早期發現較為困難。DPN病變晚期甚至會引起糖尿病足潰瘍、壞疽等嚴重併發症,使患者的生活受到嚴重影響。DPN影響著大約一半的糖尿病患者,其患病率隨著糖尿病病程延長而增加。本文重點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治療進行歸納。
  • 多發性骨髓瘤市場未來或達300億:小病種,大市場,中國藍海
    近期,國家藥監局有條件批准強生的達雷木單抗進口註冊申請,用於單藥治療復發性和難治性多發性骨髓瘤成年患者,包括既往接受過一種蛋白酶抑制劑和一種免疫調節劑且最後一次治療時出現疾病進展的患者。這一重磅品種的獲批將給國內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帶來福音。達雷木單抗於2015年11月獲得FDA批准上市,一上市就表現出強勁的銷售增長。
  • 多發性骨髓瘤怎麼治療,治療多發性骨髓瘤的方法
    多發性骨髓瘤怎麼治療,治療多發性骨髓瘤的方法 時間:2020-12-02 15:32 廣州復大腫瘤醫院 那麼多發性骨髓瘤怎麼治療呢,治療多發性骨髓瘤的方法有哪些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多發性骨髓瘤是漿細胞癌的一種。漿細胞位於骨髓中,是免疫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 【特色】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聯合門診開張啦!
    【特色】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聯合門診開張啦!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多以手腳麻痛為首發症狀、雙側對稱,疼痛可呈刺痛、灼痛、鑽鑿痛,嚴重時劇痛難忍。除了麻痛以外,還可有蟻走、蟲爬、發熱、觸電樣等異常感覺,痛苦不堪,嚴重地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治療手段包括內科代謝治療、中醫針灸治療、紅外線治療、神經調控治療等,各種治療手段都存在一定局限性,單一治療效果不佳。
  • 血液專家於加軍:多發性骨髓瘤是如何引起的?
    2020-11-26 10:02:32 來源: 資訊達人人 舉報   多發性骨髓瘤是單克隆分泌免疫球蛋白的
  • 多發性骨髓瘤新藥!武田Ninlaro(伊沙佐米)一線維持治療III期臨床...
    2020年06月13日訊 /生物谷BIOON/ --日本藥企武田製藥(Takeda)近日在歐洲血液學協會(EHA)第25屆大會上公布了評估口服蛋白酶體抑制劑Ninlaro(ixazomib,伊沙佐米)治療多發性骨髓瘤(MM)2項臨床研究的結果,包括單藥一線維持治療III期TOURMALINE-MM4研究,以及蛋白酶體抑制劑同類藥物轉換研究
  • 實戰病例:手把手教你「周圍神經病變」的診斷思路
    周圍神經病變的診斷思路你掌握了嗎?近期(6月16日)Neurology雜誌報導了一例53歲女性患者出現下肢感覺異常,一起看看其臨床推理過程吧。 定位與鑑別診斷 患者表現為數月的純感覺症狀,鑑別診斷廣泛,中樞和周圍神經病變均可導致該表現。腰部以上沒有感覺異常而腿部明顯可定位於脊髓,如退行性脊髓病、橫貫性脊髓炎,甚至涉及腦和脊髓的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疾病。
  • 塞利尼索+硼替佐米+地塞米松治療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療效顯著
    塞利尼索+硼替佐米+地塞米松治療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療效顯著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6 14:07:18 波蘭西裡西亞醫科大學Sebastian Grosicki團隊比較了每周一次塞利尼索+硼替佐米+地塞米松
  • 小胃腸間質瘤診療中國專家共識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胃腸間質瘤專家委員會於2008年、2011年、2013年和2017年分別制定了中國GIST診斷和治療的專家共識,這些共識的頒布和推廣極大地規範和提高了我國GIST臨床診治水平。 小GIST特指直徑<2cm的GIST。儘管大多數小GIST病例在臨床上呈良性或惰性表現,但確有少數病例顯示出侵襲性行為,尤其是核分裂象計數>5/5mm2者。
  • 中國醫師協會第六屆多發性骨髓瘤(MM)學術會議暨湖南省第七屆多發...
    9月5日,由中國醫師協會/中國醫師協會血液科醫師分會主辦、國家血液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和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聯合承辦的「中國醫師協會第六屆多發性骨髓瘤(MM)學術會議暨湖南省第七屆多發性骨髓瘤高峰論壇」在湖南長沙成功召開。
  • 相伴六載,初心不忘:衛材與您聚焦前沿,共享周圍神經病變學術盛宴!
    PN高峰論壇至今已是第六屆,感謝專家學者6年來的相伴和支持。希望多位骨科專家對神經併發症風險評估、術中挽救措施、神經併發症處理等話題的學術探討能為臨床診療帶來新思路。 北京醫院郭立新教授
  • 哪些化療藥有周圍神經毒性?如何防治?
    患者通常表現為手、腳、口周圍或咽喉一過性感覺異常、感覺遲鈍和感覺減退,暴露於低溫或冰冷物體可加速或惡化這些症狀。部分資料提示,奧沙利鉑所致的急性周圍神經病變與輸注速度相關。② 持續性 (>14 天) 的感覺神經病變:與累積劑量相關,常見特徵為感覺異常、感覺遲鈍、感覺減退,但也可能因本體感覺缺失影響某些日常生活。
  • 全新靶點多發性骨髓瘤新藥XPOVIO™(selinexor)獲FDA批准上市
    此外,一項評估selinexor與硼替佐米和低劑量地塞米松聯合用於治療復發難治多發性骨髓瘤的三期臨床試驗(BOSTON)已經完成患者入組。FDA的加速審批為復發難治的多發性骨髓瘤患者提供了一款與現有臨床藥物完全不同機制的創新藥。
  • 賽諾菲加碼腫瘤賽道,全新一代抗癌利器多發性骨髓瘤新藥國內首亮相...
    這是一款具有全新作用機制的CD38單克隆抗體藥物,於今年先後在美國、歐盟和日本獲批上市,被批准與泊馬度胺(Pomalidomide)和地塞米松(pom-dex)聯合,用於治療既往接受過至少兩種治療(包括來那度胺和蛋白酶體抑制劑)的多發性骨髓瘤成年患者,被視為賽諾菲進軍腫瘤領域「頭部產品」,有望成為治療復發難治性多發性骨髓瘤「同類最優」的CD38單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