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脈通編譯整理,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最常見的長期併發症之一,該病起病隱匿, 早期發現較為困難。DPN病變晚期甚至會引起糖尿病足潰瘍、壞疽等嚴重併發症,使患者的生活受到嚴重影響。DPN影響著大約一半的糖尿病患者,其患病率隨著糖尿病病程延長而增加。本文重點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治療進行歸納。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診斷手段
2017年美國國糖尿病協會關於糖尿病神經病變的聲明建議,早期識別神經病變並採取恰當的措施是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治療的關鍵。雖然目前臨床上針對DPN的診斷方法很多,如神經傳導檢查(NCS)、定量感覺檢查(QST)、角膜共聚焦顯微鏡(CCM)、神經病變殘疾評分(NDS)、高頻超聲檢查、超聲彈性成像技術、磁共振神經成像等,但這些檢查技術之間仍缺乏統一的標準,而且不同的檢測方法所獲得的診斷結果不一。
神經電生理檢查是評估周圍神經病變最可靠的方法,能夠區分軸突和脫髓鞘的病理改變,並對神經肌肉系統的電生理變化進行客觀測量。該方法有一定的限制性,其局限包括:該方法不能描繪神經形態及神經周邊結構,只能顯示有髓鞘大神經纖維的功能信息,對小神經纖維及無髓鞘神經纖維的病變狀態不夠敏感等。
QST是通過定量進行某種感覺刺激來測定神經感覺閾值,從而推斷神經感覺功能是否存在異常或缺失的一種檢查方式。QST 具有多種測量模式且為非侵入性檢查。此檢查方式主要針對的是小神經纖維,QST也存在一定的缺點,其主觀性較強,易受環境及情緒的影響,而且,在檢查過程中需要患者配合,如果患者出現認知功能受損或者假裝告知結果,則可能出現假陰性或假陽性結果。QST目前更適合作為臨床評估的一項補充方法,需與電生理檢查等多種其他方法聯合應用。
CCM是以雷射為光源,在眼部局麻狀態下,通過連續共焦斷層掃描技術於活體角膜中央獲取角膜各層組織和細胞圖像的一種新型檢查方式,該技術能夠對角膜小神經纖維的損傷程度進行評估。CCM 的局限性在於診斷設備昂貴,使用範圍較窄,而且眼部疾病是否對診斷數據有所影響還需要進一步大數據的實驗研究來證實。
臨床上有一些可以量化和評估DPN 症狀嚴重程度的評分系統,如密西根神經病變篩選法、多倫多CSS 評分、神經症狀/神經缺陷評分等。這些評分方法通過觀察患者足部外觀、詢問患者下肢感覺變化以及對外界刺激的反應來進行疾病的評估。此系列方法可重複性較好,同時具有、操作簡單、快速,檢查時患者無任何痛苦的優點,而這些評分缺點為對診斷DPN的靈敏度和特異度均較低。
以下對DPN診斷常用手段利弊進行了總結(表1)。
表1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檢查手段利弊
NCS=神經傳導檢查;QST=定量感覺檢查;CCM=角膜共聚焦顯微鏡;NDS=神經病變殘疾評分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診斷定義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診斷的基本條件如下:
1.明確患有糖尿病,診斷糖尿病時或之後出現的神經病變。
2.存在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和(或)電生理的證據;
3.排除導致周圍神經病變的其他原因。
2009年多倫多會議DPN診斷共識將DPN的診斷分為4層,如下(表2)。
表2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診斷分層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治療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治療主要針對發病機制和危險因素進行治療,併合理應用糾正代謝紊亂、增加血流和改善神經營養等藥物。此外神經痛是影響DPN患者生活質量的主要因素之一,臨床上可應用的藥物也較多。
針對病因應積極控制血糖,建議將HbA1c控制在7%以下,不過具體控制程度應根據患者情況個性化制定;在針對發病機制的治療上目前有多種藥物用於DPN的治療,包括抗氧化應激作用的藥物(如α-硫辛酸),改善代謝紊亂的藥物(如醛糖還原酶抑制藥)及各種改善微循環的藥物等。不過目前尚無可逆轉周圍神經病變進展的藥物;此外,臨床可選擇多種B族維生素(如維生素B1和甲鈷胺等)作為針對神經營養修復的輔助治療藥物。
表3 糖尿病痛性周圍神經病變的常見治療
MAOIs=單胺氧化酶抑制劑;SNRIs= 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攝取抑制劑;SSRIs=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TCAs=三環類抗抑鬱藥
醫脈通編譯自:Iqbal Z,Azmi S,Yadav R,Ferdousi M,Kumar M,Cuthbertson DJ,Lim J,Malik RA,Alam U.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Epidemiology,Diagnosis,and Pharmacotherapy.Clin Ther 2018 Jun;40(6):828-849.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