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診療這麼總結,更清楚!

2020-12-01 醫脈通

醫脈通編譯整理,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最常見的長期併發症之一,該病起病隱匿, 早期發現較為困難。DPN病變晚期甚至會引起糖尿病足潰瘍、壞疽等嚴重併發症,使患者的生活受到嚴重影響。DPN影響著大約一半的糖尿病患者,其患病率隨著糖尿病病程延長而增加。本文重點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治療進行歸納。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診斷手段


2017年美國國糖尿病協會關於糖尿病神經病變的聲明建議,早期識別神經病變並採取恰當的措施是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治療的關鍵。雖然目前臨床上針對DPN的診斷方法很多,如神經傳導檢查(NCS)、定量感覺檢查(QST)、角膜共聚焦顯微鏡(CCM)、神經病變殘疾評分(NDS)、高頻超聲檢查、超聲彈性成像技術、磁共振神經成像等,但這些檢查技術之間仍缺乏統一的標準,而且不同的檢測方法所獲得的診斷結果不一。


神經電生理檢查是評估周圍神經病變最可靠的方法,能夠區分軸突和脫髓鞘的病理改變,並對神經肌肉系統的電生理變化進行客觀測量。該方法有一定的限制性,其局限包括:該方法不能描繪神經形態及神經周邊結構,只能顯示有髓鞘大神經纖維的功能信息,對小神經纖維及無髓鞘神經纖維的病變狀態不夠敏感等。


QST是通過定量進行某種感覺刺激來測定神經感覺閾值,從而推斷神經感覺功能是否存在異常或缺失的一種檢查方式。QST 具有多種測量模式且為非侵入性檢查。此檢查方式主要針對的是小神經纖維,QST也存在一定的缺點,其主觀性較強,易受環境及情緒的影響,而且,在檢查過程中需要患者配合,如果患者出現認知功能受損或者假裝告知結果,則可能出現假陰性或假陽性結果。QST目前更適合作為臨床評估的一項補充方法,需與電生理檢查等多種其他方法聯合應用。


CCM是以雷射為光源,在眼部局麻狀態下,通過連續共焦斷層掃描技術於活體角膜中央獲取角膜各層組織和細胞圖像的一種新型檢查方式,該技術能夠對角膜小神經纖維的損傷程度進行評估。CCM 的局限性在於診斷設備昂貴,使用範圍較窄,而且眼部疾病是否對診斷數據有所影響還需要進一步大數據的實驗研究來證實。


臨床上有一些可以量化和評估DPN 症狀嚴重程度的評分系統,如密西根神經病變篩選法、多倫多CSS 評分、神經症狀/神經缺陷評分等。這些評分方法通過觀察患者足部外觀、詢問患者下肢感覺變化以及對外界刺激的反應來進行疾病的評估。此系列方法可重複性較好,同時具有、操作簡單、快速,檢查時患者無任何痛苦的優點,而這些評分缺點為對診斷DPN的靈敏度和特異度均較低。


以下對DPN診斷常用手段利弊進行了總結(表1)。


表1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檢查手段利弊

NCS=神經傳導檢查;QST=定量感覺檢查;CCM=角膜共聚焦顯微鏡;NDS=神經病變殘疾評分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診斷定義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診斷的基本條件如下:


1.明確患有糖尿病,診斷糖尿病時或之後出現的神經病變。

2.存在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和(或)電生理的證據;

3.排除導致周圍神經病變的其他原因。


2009年多倫多會議DPN診斷共識將DPN的診斷分為4層,如下(表2)。


表2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診斷分層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治療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治療主要針對發病機制和危險因素進行治療,併合理應用糾正代謝紊亂、增加血流和改善神經營養等藥物。此外神經痛是影響DPN患者生活質量的主要因素之一,臨床上可應用的藥物也較多。


針對病因應積極控制血糖,建議將HbA1c控制在7%以下,不過具體控制程度應根據患者情況個性化制定;在針對發病機制的治療上目前有多種藥物用於DPN的治療,包括抗氧化應激作用的藥物(如α-硫辛酸),改善代謝紊亂的藥物(如醛糖還原酶抑制藥)及各種改善微循環的藥物等。不過目前尚無可逆轉周圍神經病變進展的藥物;此外,臨床可選擇多種B族維生素(如維生素B1和甲鈷胺等)作為針對神經營養修復的輔助治療藥物。


表3  糖尿病痛性周圍神經病變的常見治療

MAOIs=單胺氧化酶抑制劑;SNRIs= 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攝取抑制劑;SSRIs=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TCAs=三環類抗抑鬱藥


醫脈通編譯自:Iqbal Z,Azmi S,Yadav R,Ferdousi M,Kumar M,Cuthbertson DJ,Lim J,Malik RA,Alam U.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Epidemiology,Diagnosis,and Pharmacotherapy.Clin Ther 2018 Jun;40(6):828-849.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篩查、診斷和治療
    要積極預防和篩查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糖尿病遠端對稱性多發性神經病變(DSPN)是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的最常見類型,對2型和1型糖尿病患者應定期進行糖尿病遠端對稱性多發性神經病變(DSPN)篩查。
  • 糖尿病下肢麻、痛,周圍神經病變的診治
    01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特徵·2019年我國糖尿病患病人數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隱匿性強,超過50%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沒有臨床症狀,且其病理程度與症狀出現及其嚴重性也往往不一致對於存在周圍神經病變症狀的糖尿病前期患者,應考慮遠端對稱性多發性神經病變(DSPN)篩查。 糖尿病遠端對稱性多發性神經病變(DSPN)是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的最常見類型,對2型和1型糖尿病患者應定期進行糖尿病遠端對稱性多發性神經病變(DSPN)篩查。
  • 【特色】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聯合門診開張啦!
    【特色】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聯合門診開張啦!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多以手腳麻痛為首發症狀、雙側對稱,疼痛可呈刺痛、灼痛、鑽鑿痛,嚴重時劇痛難忍。除了麻痛以外,還可有蟻走、蟲爬、發熱、觸電樣等異常感覺,痛苦不堪,嚴重地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治療手段包括內科代謝治療、中醫針灸治療、紅外線治療、神經調控治療等,各種治療手段都存在一定局限性,單一治療效果不佳。
  •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綜合治療方案,幫您總結好了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發生與病程和年齡有關,半數有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併發症者發生在病程10年以上,多數的患者可無症狀。隨著年齡的增長,年齡在40歲以上且血糖控制不好的糖尿病患者更易發生。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也是發生糖尿病足的原因之一,怎樣控制和管理好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必須引起糖友的重視。
  • 多發性骨髓瘤周圍神經病變診療中國專家共識(2015年)
    周圍神經病變(peripheral neuropathy,PN)在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中發生率較高。隨著對MM診治水平的提高,MM原發病及治療相關PN發生率也逐漸增高,然而對於出現PN的患者如何更好地診治,提高療效及改善預後,目前國際上尚無統一的針對多發性骨髓瘤周圍神經病變(MMPN)的診療指南可供參考。因此,我們在廣泛徵求國內有關專家意見的基礎上,結合國際最新進展,達成以下共識。
  • 那麻,那痛,難以忍受,難道糖尿病就一定難逃周圍神經病變嗎?
    那麻,那痛,難以忍受,難道糖尿病就一定難逃周圍神經病變嗎?,大多數患者都會發生周圍神經病變。關於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所有「小問號」,聽專家答疑解惑。圖片來源於網絡Q1:對大多數糖尿病患者來說周圍神經病變不可避免嗎?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完全阻斷周圍神經病變的發生嗎?糖尿病是一種可累及全身多系統和多器官的慢性代謝性疾病。該病慢性併發症的發病率居高不下,且已經成為全球重大的健康問題。
  •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5大陷阱,你能識別幾個?
    糖尿病神經病變是糖尿病常見的微血管併發症之一,可累及中樞和周圍神經,前者涉及大腦、小腦、腦幹、脊髓1級運動神經元及其神經纖維等部位的損傷,後者包含脊神經、顱神經及植物神經病變。在新診斷的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神經病變的患病率可達8%,在病程較長的糖尿病患者中,這一患病率超過50%。
  • 王維敏教授:早期診斷糖尿病小纖維神經病變 | CDS2019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第二十三次全國學術會議(CDS2019)於廈門隆重舉行,在本次大會上,來自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的王維敏教授以「早期診斷糖尿病小纖維神經病變」為主題進行了精彩演講,小編整理如下。
  • 相伴六載,初心不忘:衛材與您聚焦前沿,共享周圍神經病變學術盛宴!
    衛材公司舉辦的第六屆周圍神經病變(PN)高峰論壇在線學術季無畏疫情襲擾,於8月14日~9月26日盛大召開。會議設立PN高峰論壇總論、骨科、內分泌科、手外科、神經科、眼科和縣社醫院7個分會場,領域大咖雲集,匯貫中西,從臨床術式到循證指南,從理論到實戰,全面展示了PN的最新學術進展。
  •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病變中施萬細胞凋亡信號傳導通路的研究進展
    作者:北京大學醫學部中日友好臨床學院(張保建),中日友好醫院神經外科(於炎冰、梁劍峰、楊文強、張黎) 1.糖尿病周圍神經病概述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最常見的糖尿病性神經病變,病史大於20年的糖尿病病人,超過50%病人會發生
  • 糖尿病患者,身體出現這5個表現,代表血糖升高,警惕神經病變
    患了糖尿病的人都知道,控制好血糖就是控制病情的發展,如果血糖長時間居高不下就會引起併發症; 在眾多的併發症之中最嚴重的莫過於糖尿病腎病和神經病變,尤其是糖尿病神經病變不但會導致
  • 糖尿病為何會引起神經病變?有哪些表現?防治牢記3點,為時不晚
    根據2001年的全國糖尿病併發症調查顯示,我國糖尿病患者出現神經性病變的發病率大約在60%。糖尿病為什麼會引起神經病變?糖尿病為什麼會引起神經性病變,這首先要從葡萄糖說起。此外由於糖尿病人體內的血糖濃度高,神經細胞裡的蛋白質也很容易發生糖化反應,導致神經細胞發生腫脹,從而導致糖尿病神經性病變的發生。糖尿病之所以被視為一種全身性的慢性疾病,主要是因為全身的神經組織都有可能會受到糖尿病的損害。糖尿病神經性病變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中樞性神經病變,另一類是周圍性神經病變。
  • 實戰病例:手把手教你「周圍神經病變」的診斷思路
    周圍神經病變的診斷思路你掌握了嗎?近期(6月16日)Neurology雜誌報導了一例53歲女性患者出現下肢感覺異常,一起看看其臨床推理過程吧。 定位與鑑別診斷 患者表現為數月的純感覺症狀,鑑別診斷廣泛,中樞和周圍神經病變均可導致該表現。腰部以上沒有感覺異常而腿部明顯可定位於脊髓,如退行性脊髓病、橫貫性脊髓炎,甚至涉及腦和脊髓的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疾病。
  • 大咖雲集 協同創新——第五屆華夏糖尿病診療與健康管理高峰論壇在...
    響應國家的分級診療政策方針,逐漸形成基層首診,分級診療、雙向轉診的就醫模式。隨著醫療信息互聯互通,人工智慧等高科技的融入,網際網路醫療服務將走向真正意義上的智能化,也將為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提供更安全、更便捷、更優質的醫療衛生服務。」
  • 糖尿病神經病變有哪些表現?醫生3點分析,症狀都發生在這個部位
    不過最近一年來,張大爺總感到雙腳隱隱刺痛,晚上特別明顯,遂去醫院接受診治,醫生告知為糖尿病神經病變。 到底什麼是糖尿病神經病變?糖尿病神經病變又會有哪些表現呢?今天筆者就給大家科普下糖尿病神經病變。
  • 2019 年 ADA 糖尿病診療標準(中文版)
    在用二甲雙胍治療的糖尿病患者,尤其是那些伴有貧血或周圍神經病變的患者,應該考慮定期監測維生素 B12 的水平。B預防心血管疾病3.7 建議糖尿病前期患者篩查並治療可改變的 CVD 危險因素。在用二甲雙胍治療的糖尿病患者,尤其是那些伴有貧血或周圍神經病變的患者,應該考慮定期監測維生素 B12 的水平。B9.8 如有明顯高血糖症狀和/或 A1C 水平 ≥ 10% 和/或血糖 ≥ 16.7 mmol/L,胰島素應考慮早期使用(用或不用其他藥物)。E9.9 在 A1C 在 ≥ 1.5% 靶目標時,新診斷的 2 型糖尿病患者考慮起始兩藥聯合治療。
  • 2017年美國糖尿病診療標準發布!
    在用二甲雙胍治療的糖尿病患者,尤其是那些伴有貧血或周圍神經病變的患者,應該考慮定期監測維生素B12的水平。(B)2、預防心血管疾病●建議糖尿病前期患者篩查並治療可改變的CVD危險因素。在用二甲雙胍治療的糖尿病患者,尤其是那些伴有貧血或周圍神經病變的患者,應該考慮定期監測維生素B12的水平。(B)●在新診斷的2型糖尿病患者,如有明顯高血糖症狀和/或A1C水平≥10%和/或血糖≥16.7mmol/L,考慮開始胰島素治療(用或不用其他藥物)。
  • 糖尿病足專病門診來幫忙
    目前,糖尿病足患者就診於內分泌科、骨科、血管外科等多個科室。對於複雜、嚴重的糖尿病足,需專業的、多學科聯合診治,以便給出更有針對性的治療意見。為此,華山醫院內分泌科專門開設「糖尿病足專病門診」,為患者提供一站式、便捷的診療服務。二糖尿病為什麼會導致糖尿病足?糖尿病為什麼會導致糖尿病足呢?
  • 2017年ADA糖尿病診療標準(中文版)
    在用二甲雙胍治療的糖尿病患者,尤其是那些伴有貧血或周圍神經病變的患者,應該考慮定期監測維生素B12的水平。B   預防心血管疾病   ●建議糖尿病前期患者篩查並治療可改變的CVD危險因素。E   2型糖尿病的藥物治療   ●如果沒有禁忌證且能夠耐受,二甲雙胍是2型糖尿病起始治療的首選藥物。A   ●長期使用二甲雙胍或許與生化維生素B12缺乏有關。在用二甲雙胍治療的糖尿病患者,尤其是那些伴有貧血或周圍神經病變的患者,應該考慮定期監測維生素B12的水平。
  • 「痛」到憂傷:糖尿病神經痛藥物治療攻略
    高血糖會招致各種各樣的併發症,「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就是其中之一,它又可進一步分為感覺神經病變、運動神經病變、自主神經病變等多種類型,而最常見、最棘手的當屬「痛性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PDPN對於痛性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PDPN),主張標本兼治。「病因治療」以控制血糖、營養神經、改善微循環、抗氧化應激為主;「對症治療」主要是緩解病人疼痛,後者往往也是臨床治療的難點,下面重點談談這方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