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周圍神經病病變中施萬細胞凋亡信號傳導通路的研究進展

2020-11-28 醫脈通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病變中施萬細胞凋亡信號傳導通路的研究進展

2017-01-22 來源: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誌

作者:北京大學醫學部中日友好臨床學院(張保建),中日友好醫院神經外科(於炎冰、梁劍峰、楊文強、張黎)

 

1.糖尿病周圍神經病概述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最常見的糖尿病性神經病變,病史大於20年的糖尿病病人,超過50%病人會發生DPN。DPN主要病理學特點是進展性周圍神經纖維缺失帶來的症狀和體徵,主要表現為肢體疼痛、麻木和感覺缺失,其中又以雙側肢體末端對稱性、多發感覺運動神經病變(distal symmetric sensorimotor polyneuropathy,DSSP)最多見,表現為雙側肢體末端對稱性疼痛、麻木、痛溫覺減退甚至缺失,以及皮膚汗少、乾燥、增厚、肌無力、肌萎縮等,包括典型的「手套、襪子樣」感覺障礙,一般下肢重於上肢。神經電生理檢查可發現相應周圍神經感覺和(或)運動傳導速度減慢,神經動作電位波幅降低甚至消失。

 

DPN具體發病機制目前仍不明確,可能為繼發於糖尿病的代謝、血管異常、生物機械卡壓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目前DPN內科治療以控制血糖、對症治療、營養神經等為主,但均缺乏特異性,療效欠佳。基於DPN發病機制中周圍神經在肢體生理狹窄處受壓的周圍神經減壓術由Dellon於1988年率先提出,並在動物試驗得到證實,並於1992年報導首批採用周圍神經減壓術治療的四肢DPN病例,效果優良,為DPN治療提供一種新途徑。DPN治療目標不僅是減輕症狀,更重要是延緩或阻止神經病變進程,預防潰瘍、截肢等嚴重後果。對DPN發生、發展的內在細胞、分子機制深入研究,將有助於進一步深刻理解疾病本質,並實施有效治療策略。

 

2.施萬細胞凋亡是DPN發生發展的重要環節

 

施萬細胞(schwann cell,SC)是周圍神經系統的膠質細胞,能夠分泌表達多種神經營養因子,防止神經元胞體死亡,促進軸突髓鞘化。在體內生理情況下,施萬細胞作為軸索包裹細胞,對軸索有絕緣保護、營養支持和損傷修復等作用,並對代謝異常引起的周圍神經損傷起到重要修復作用。因此,施萬細胞在維持周圍神經系統功能和周圍神經病變發病機制中具有重要作用。Delaney等觀察並描述糖尿病小鼠施萬細胞凋亡的超微結構特點,定義細胞凋亡「金標準」的特徵性改變:核凝集、核固縮及明顯空泡形成。目前越來越多證據表明:施萬細胞功能紊亂與凋亡,參與DPN病變過程,且在糖尿病病人的周圍神經系統中已經證實施萬細胞凋亡。

 

施萬細胞凋亡後神經生長因子分泌減少,對軸突營養作用減弱,進而導致軸突萎縮、死亡。由此可見,施萬細胞凋亡是DPN病變發生、發展的重要環節。

 

3.調節施萬細胞凋亡的信號轉導通路

 

3.1促進施萬細胞凋亡的信號轉導通路

 

高血糖是DPN細胞凋亡的始作俑者。糖尿病時,雖然體內所有細胞均受高糖環境影響,但絕大多數細胞能夠通過自我調節而減少糖攝入,保持細胞內糖的相對穩定。然而施萬細胞攝入血糖是通過胰島素非依賴型葡萄糖轉運體實現,細胞內糖濃度隨細胞外濃度變化而變化。

 

當細胞內高糖環境形成後,通過三羧酸循環進行糖代謝時,產生給電子體增多,較多給電子體進入線粒體氧化呼吸鏈,使線粒體膜電壓梯度增加,達到一定程度後,線粒體電子傳遞將會停滯,導致線粒體正常氧化呼吸過程中斷而產生超氧化物,超氧化物通過一系列酶的作用變為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radicals,ROS)。半胱天冬酶(caspases)又稱細胞凋亡蛋白酶,是細胞凋亡的主要執行者,其激活是多種細胞凋亡必不可少的步驟,減弱這些酶的活性、酶基因的突變或應用酶的藥物抑制劑,可減慢甚至阻止細胞凋亡。

 

Bcl-2蛋白家族是細胞凋亡的調節蛋白,根據其結構和功能特徵可分為3類:Bcl-Ⅰ、Bcl-Ⅱ、Bcl-Ⅲ,其中Bcl-Ⅰ成員具有抗凋亡活性,Bcl-Ⅱ、Bcl-Ⅲ成員促進細胞凋亡。超氧化物、ROS產生和線粒體功能障礙可通過以下途徑引起施萬細胞凋亡:①高水平ROS和線粒體功能障礙能直接下調抗凋亡因子表達,上調凋亡因子表達,如Bax/Bcl-2,進而觸發線粒體中細胞色素C釋放,釋放入細胞質的細胞色素C能增強上遊caspase-9活性,進而共同激活下遊caspase-3,導致施萬細胞凋亡。Amaral等觀察在高糖環境中培養6h後,施萬細胞中caspase-3活性明顯增強。

 

凋亡刺激導致促凋亡Bcl蛋白和Bax蛋白構象改變和再分布,並趨向線粒體,在線粒體膜形成膜通道,導致細胞色素C釋放。IGF-Ⅰ通過抑制Bax蛋白表達或抑制其在線粒體再分布,可抑制細胞凋亡。高水平ROS和線粒體功能障礙能促進凋亡誘導因子(apoptosis inducing factor,AIF)核移位,通過半胱天冬-非依賴途徑導致施萬細胞凋亡。即高血糖誘導線粒體氧化應激導致施萬細胞凋亡,通過caspase依賴途徑和AIF介導的caspase非依賴途徑,ROS抑制劑能阻止ROS誘導的上述細胞凋亡過程。

 

線粒體產生的過量ROS激活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PARP使磷酸甘油醛脫氫酶(GAPDH)活性降低。GAPDH活性降低,激活高血糖損害的4條主要通路:多元醇(polyol)通路、氨基己糖(hexosamine)通路、高級糖基化末端產物(AGE)通路、蛋白激酶C(PKC)通路。其中AGE通路對施萬細胞凋亡影響的研究最多。

 

AGE能導致細胞過度氧化應激、激活蛋白激酶C-絲裂原激活蛋白激酶(PKC-MAPK)及核因子KappaB(NF-κB)。NF-κB是調節細胞氧化應激損害的關鍵分子,其調控編碼炎症反應介質的基因轉錄,AGE可激活NF-κB,並導致過多炎性細胞因子TNF-α和IL-β產生。由AGE引起施萬細胞活性降低能被強力抗氧化劑α-硫辛酸阻止。特異性p38MARK抑制劑(SB202190)也能抑制AGE對施萬細胞活性的影響。這些結果表明氧化應激參與AGE通路誘導的細胞凋亡(圖1)。

 


3.2抑制施萬細胞凋亡的信號轉導通路

 

磷脂醯肌醇3-激酶(PI3-K)是由85kD調節亞基與110kD催化亞基組成的二聚體蛋白,其作用是使脂類及蛋白的絲氨酸-蘇氨酸磷酸化。Akt為PI3-K信號轉導通路下遊的一個效應分子,PI3-K可使Akt磷酸化進而阻止細胞凋亡而維持其存活。文獻研究結果證實IGF-I通過和Ⅰ型IGF受體結合使胰島素受體磷酸化,進而磷酸化PI3-K,激活Akt而促進細胞存活,即IGF-Ⅰ通過PI3K-Akt通路阻止施萬細胞凋亡。

 

4.針對施萬細胞凋亡信號轉導通路治療DPN

 

施萬細胞在周圍神經功能和再生中扮演關鍵角色。抑制施萬細胞凋亡與促進施萬細胞生長在DPN治療中尤為關鍵。施萬細胞可能成為DPN治療的一個重要靶點,但目前臨床針對施萬細胞凋亡尚缺乏特異性有效藥物。西藥研究主要集中於凋亡途徑的各個關鍵分子,多種關鍵酶抑制劑及分子類似物已應用於臨床治療。PARP抑制劑通過阻止高血糖所致PKC、NF-κB激活,來抑制AGE生成,進而阻斷施萬細胞凋亡途徑。實驗證實IGF-I可通過PI3K途徑阻止caspase激活,進而抑制施萬細胞凋亡。Bcl-xL過表達通過中止線粒體中凋亡的級聯放大反應,而阻止細胞形態學改變和凋亡。

 

近年研究表明:中藥在治療DPN及施萬細胞凋亡方面具有較大應用前景,目前多種藥用植物和植物提取物包括黃酮類、生物鹼類、酚類化合物、皂苷類和植物甾醇類的典型化學成分已被發現在治療DPN中具有顯著療效,其通過抑制施萬細胞凋亡和(或)促進增殖,並促進多種神經營養因子表達而發揮作用。如季聚良等報導應用中藥降糖舒絡方可調整胰島素和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抑制施萬細胞凋亡,可能機制為抑制凋亡因子caspase-3和Bax表達,促進Bcl-2家族中抗凋亡因子Bcl-Ⅰ表達。劉笑迎等報導中藥黃芪、丹參、山藥對施萬細胞有抗凋亡作用,主要通過提高Bcl-Ⅰ表達、抑制caspase-3表達發揮作用,且這三種藥物合用具有綜合作用。5展望目前,DPN中施萬細胞凋亡信號轉導通路尚未完全闡明,研究該領域將有助於尋找調控細胞凋亡的有效途徑,為開發治療DPN新型藥物提供思路。西藥應用雖在實驗研究具有顯著療效,但其臨床效果仍不能肯定。中藥具有很高的潛在應用價值,但其具體分子機制仍亟待探索。

 

來源: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誌2016年02月第21卷第2期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miR-210/VMP1信號傳導通路在腦膠質瘤中作用的研究進展
    通過實驗發現在TNF-α的刺激下,VMP1可從細胞質轉移至細胞核中,揭示了TNF-α誘導的傳導通路可能與VMP1蛋白的入核有關;通過siRNA幹涉技術降低VMP1的表達,發現由TNF-α誘導的細胞死亡受到了低表達的VMP1的抑制,闡明了VMP1參與了由TNF-α誘導的信號傳導通路,且在TNF-α誘導的死亡信號中飾演著重要的角色
  •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篩查、診斷和治療
    2020年7月5日,第八屆糖尿病共同照護論壇盛大召開。在此次盛會中,蘭州大學第二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任建功教授就「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篩查、診斷和治療」進行了精彩授課,現對其演講進行整理,以饗讀者。
  • 糖尿病下肢麻、痛,周圍神經病變的診治
    2020年7月5日,第八屆糖尿病共同照護論壇盛大召開。在此次盛會中,蘭州大學第二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任建功教授就「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篩查、診斷和治療」進行了精彩授課,現對其演講進行整理,以饗讀者。···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最常見的慢性併發症之一,是導致足部潰瘍、壞疽,以致截肢的高危因素,其致殘率、致死率極高。因此,糖尿病周圍神經病(DPN)早期篩查和診斷治療對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和減少死亡具有重要意義。
  • PI3K/AKT信號轉導通路在膠質瘤中的研究進展
    膠質瘤是中樞神經系統中最常見的惡性腫瘤,本文就PI3K/AKT信號轉導通路的主要組成部分及在膠質瘤中該信號通路相關上下遊分子的調節和通路抑制劑靶向治療等方面的研究進展作一綜述。 1.PI3K/AKT信號通路的激活使MMP2活性增加、表達水平上調,從而介導細胞外基質基底膜中的Ⅳ型膠原降解,促使膠質瘤細胞向周圍浸潤,促進膠質瘤侵襲和轉移。 4.
  • 外源性凋亡信號通路形成期推前
    細胞凋亡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生命過程,對胚胎發育及形態發生、組織內正常細胞群的穩定、機體的防禦和免疫反應、疾病或中毒時引起的細胞損傷、老化、腫瘤的發生進展均起著重要作用
  • 細胞信號傳導特異性研究進展
    2008年5月2日出版的國際生物研究權威期刊《細胞》(Cell)發表了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細胞分子生物學研究室管坤良教授和趙世民博士撰寫的有關細胞信號傳導特異性研究前沿進展綜述:Substrate Selectivity APPLies
  • 那麻,那痛,難以忍受,難道糖尿病就一定難逃周圍神經病變嗎?
    關於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所有「小問號」,聽專家答疑解惑。圖片來源於網絡Q1:對大多數糖尿病患者來說周圍神經病變不可避免嗎?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完全阻斷周圍神經病變的發生嗎?糖尿病是一種可累及全身多系統和多器官的慢性代謝性疾病。該病慢性併發症的發病率居高不下,且已經成為全球重大的健康問題。
  • 周圍神經病的九大診斷步驟,請查收!
    近日,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病學中心的張在強教授分享了《周圍神經病的臨床診斷思路》,詳細介紹了周圍神經病的九大診斷步驟,精彩內容整理如下。周圍神經病的臨床特徵如下。以感覺神經受累為主的周圍神經病 糖尿病(遠端感覺性多發性神經病)、維生素B12或維生素B1缺乏、惡性腫瘤(抗Hu綜合症等)、遺傳性感覺和自主神經病、原發家族性澱粉樣變性、尿毒症、萊姆病、乾燥綜合症、麻風病。 4.
  • 細胞凋亡的原理及信號通路
    一方面在生物發育過程中細胞凋亡可以清除沒有功能的、不需要的、不正常的和有害的細胞,優化組織器官的結構和細胞數目,確保正常個體發育。另一方面在生物體整個生命過程中,每天都會產生許多功能異常的細胞,如癌變細胞、衰老細胞、被微生物侵襲的細胞等。細胞凋亡可以將這些細胞清除,並且由新誕生的功能正常的細胞替換。因此,體內細胞的誕生和死亡處於動態平衡,從而維持機體組織器官中細胞數量穩定和功能正常。
  • 研究發現細胞信號通路新「剎車」蛋白
    由英國格拉斯哥大學和愛爾蘭都柏林大學研究人員組成的研究小組研究發現,EIF3a能夠與細胞外信號調節激酶通路的兩個組成部分SHC蛋白和Raf1蛋白綁定,不僅可以調節蛋白質翻譯,影響細胞的生長和分化,還通過和RAF激酶結合,抑制RAF-MEK-ERK信號通路,成為RAF-MEK-ERK信號通路的重要「剎車」蛋白。
  • 相伴六載,初心不忘:衛材與您聚焦前沿,共享周圍神經病變學術盛宴!
    在免疫性PN診治中,病理學研究提示,慢性炎性脫髓鞘性多發性神經根神經病(CIDP)患者的血清神經纖維輕鏈(NfL)水平與神經軸突變性相關,NfL或可作為反映CIDP疾病活動性的生物標誌物。影像學研究顯示,MRI和超聲可作為中樞和周圍神經系統病變的診斷依據,而PRISM研究證明了免疫球蛋白Iqymune治療CIDP良好的療效和安全性。
  • 廈大教授研究成果補齊細胞「飢餓」信號傳導通路
    央廣網廈門10月3日消息(記者陳庚 通訊員李靜)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林聖彩教授課題組近期的一項研究,發現了細胞「飢餓」信號傳導通路中的關鍵一環,從而揭示了細胞「飢餓」信號傳導機制的過程。這一發現被認為對研究包括肥胖、糖尿病、脂肪肝等在內的代謝疾病的發生發展機制及治療新方法有著重大意義。
  • MAPK信號通路與骨質疏鬆關係的研究進展
    後發現此類蛋白具有受到促細胞分裂素、生長因子多肽等刺激後發生酪氨酸磷酸化的特點,才正式更名為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s),MAPKs是真核生物細胞內廣泛存在的一類介導細胞反應的重要信號傳導系統。它受到很多信號分子刺激後發生磷酸化而活化,例如生長因子、細胞因子、神經遞質、激素、細胞應激源等。活化的MAPK參與細胞增殖、分化、遷移、凋亡及應激反應等生理過程。
  • 信號通路在套細胞淋巴瘤發病機制中作用的研究進展
    基因表達譜研究發現,在正常B細胞發育的不同階段,信號途徑的相關基因表達水平差異不大,它們在B細胞的增殖、分化及凋亡中發揮重要作用。而在MCL中。這些信號途徑相關的基因卻存在異常表達,且與MCL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因此,提高對這些信號通路的認識,有助於我們對MCL發病機制有更深入的理解。
  • MAPK信號通路在牙源性細胞成牙分化中的功能研究進展
    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是一類絲氨酸-蘇氨酸蛋白激酶,所有真核細胞都能表達MAPK。MAPK信號通路可以將細胞外刺激信號轉導至細胞核內部,從而調控細胞增殖、分化、凋亡、炎症等多種生理過程。
  • AbMole科研-Scutellarin通過MM的信號通路促進細胞凋亡
    多發性骨髓瘤(MM)是單克隆免疫球蛋白分泌性漿細胞的腫瘤性發育不良,最終導致多器官功能障礙。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試圖調查黃酮類化合物黃酮(STN)是否可以降低MM進展,減輕MM細胞對硼替佐米(BTB)的化學耐藥性並引起MM異種移植小鼠模型中的MM細胞凋亡。表觀遺傳信號在涉及多發性骨髓瘤進展的各種途徑的調節中起主要作用。
  • STAT3信號通路在惡性腦膠質瘤中的研究進展
    但這些新興的治療方法都是建立在對惡性膠質瘤細胞中信號通路深入研究的基礎之上,因此本文綜述了惡性腦膠質瘤中STAT3的經典信號通路及其相關通路。以上過程是由MSC分泌的IL-6促進膠質瘤細胞中的STAT3磷酸化,進而活化JAK/STAT3信號通路,最終導致膠質瘤細胞侵襲性增強。從以上研究中可以看出,細胞外信號傳入胞內再通過IL-6改變JAK的結構進而活化JAK/STAT3信號通路,最終達到調控細胞增殖及凋亡的作用。
  •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診療這麼總結,更清楚!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最常見的長期併發症之一,該病起病隱匿, 早期發現較為困難。DPN病變晚期甚至會引起糖尿病足潰瘍、壞疽等嚴重併發症,使患者的生活受到嚴重影響。DPN影響著大約一半的糖尿病患者,其患病率隨著糖尿病病程延長而增加。本文重點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治療進行歸納。
  • 實戰病例:手把手教你「周圍神經病變」的診斷思路
    但病史和檢查結果不支持這些診斷:反射正常使脊髓病變不太可能,純感覺症候群在橫貫性脊髓炎中很少見,因為它會影響脊髓的橫截面,並且未見大腦或腦幹受累;緩慢進展和上升性感覺症狀,而無脊髓病變的證據,則更提示周圍神經病變,如感覺性多發性神經病。
  • Notch信號通路研究獲進展
    哈佛大學生化與生物系,哈佛-MIT聯合Broad研究所,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等處的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的《自然》(Nature)雜誌上發表Notch信號通路研究進展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