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1型糖尿病患者而言,預防或延遲β細胞功能的完全衰竭具有重要意義。今日,《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發表一項研究,在新發1型糖尿病患者中,戈利木單抗(golimumab)治療可以保持患者的內源性胰島素分泌,並降低其外源胰島素需求量。
儘管還沒有患者可以完全停用胰島素,但這一結果具有重要臨床意義。論文通訊作者,法布羅大學(University at Buffalo)兒科醫生Teresa Quattrin指出,這是「向『治癒』1型糖尿病邁出的一步,減少胰島素劑量能帶來很多好處,包括更少發生低血糖,維持門靜脈胰島素水平。」
截圖來源: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戈利木單抗是一款靶向腫瘤壞死因子α(TNF- α)的單克隆抗體,已獲批用於多種自身免疫疾病,包括類風溼關節炎、潰瘍性結腸炎等。同樣作為一種自身免疫疾病,1型糖尿病也會受到TNF- α的影響。TNF- α對胰島β細胞有直接毒性。在非肥胖的1型糖尿病動物模型中,TNF- α可促進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發生發展,而阻斷TNF- α則有保護作用。此外,新發病的1型糖尿病患者,血清TNF- α水平通常會升高。
這項2期試驗中,84例新診斷1型糖尿病兒童和青少年(6-21歲)2:1隨機分組,在確診100天內接受戈利木單抗或安慰劑,每兩周注射一次,為期52周。戈利木單抗用藥便利,可由患者自行在家皮下注射。
由於試驗治療方案為達標治療,一年後,兩組患者都實現了良好的血糖控制,組間糖化血紅蛋白水平無顯著差異。但多個指標反映出,戈利木單抗組患者的自身胰島素分泌功能保留更好:
▲試驗期間:(A)4小時混合餐耐受測試中,戈利木單抗組患者(橙線)C肽水平更高;(C)戈利木單抗組患者(橙線)需要的外源性胰島素更少(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從安全性來看,儘管總的低血糖事件平均數量相似,但戈利木單抗組患者2級低血糖事件(<54 mg / dL)減少了36%。兩組均無嚴重的低血糖病例。對於免疫療法常見的感染免疫抑制風險,試驗組結局也較好,兩組均未發生嚴重感染,戈利木單抗和安慰劑組患者分別有71%和61%發生輕中度感染,戈利木單抗組中更多的患者中性粒細胞減少(29% vs 19%)。
這是免疫調節療法在1型糖尿病中取得的又一裡程碑結果。2019年美國糖尿病學會(ADA)年會上,靶向CD3的單抗teplizumab在2期試驗中將1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發病延遲2年以上,首次證明能預防1型糖尿病。目前,teplizumab也在新診斷1型糖尿病的患者中開展3期試驗。
而據研究團隊介紹,此次戈利木單抗的2期試驗更多是概念驗證研究,從中得到的洞見將支持創新免疫調節療法的開發,希望在1型糖尿病發病前就更早幹預,更好地預防1型糖尿病。
圖片來源:123RF
在NEJM同期發表的社論文章中,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糖尿病與內分泌學研究中心Domenico Accili博士表示,三類療法也許正在成為21世紀1型糖尿病的治療標準:包括人工胰腺(連續血糖監測並自動輸注胰島素)、幹細胞衍生的β樣細胞植入,以及免疫療法。其中,免疫療法有望改變疾病進程,但也不乏挑戰。
根據疾病分期,具有遺傳風險可視為0期,出現自身免疫(自身抗體)現象為1期,血糖異常早期階段為2期,發生明顯的1型糖尿病臨床症狀、需要外源性胰島素治療則為3期。在Domenico Accili博士看來,成功改善3期1型糖尿病的機率更大,因為到了這一階段,患者的β細胞已經減退了不少。而對於更早預防1型糖尿病的免疫療法而言,缺乏標誌物和成像方法來評估β細胞喪失程度從而更好衡量療效,以及難以準確識別出足夠多的高危人群、尋找最佳幹預時機,則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儘管現有免疫治療策略尚未真正「治癒」1型糖尿病,但這些積極進展正在帶來希望,推動1型糖尿病的療法革新。
參考資料
[1] Teresa Quattrin, et al., (2020). Golimumab and Beta-Cell Function in Youth with New-Onset Type 1 Diabetes. N Engl J Med, DOI: 10.1056/NEJMoa2006136
[2] Domenico Accili. (2020). Whither Type 1 Diabetes? N Engl J Med, DOI: 10.1056/NEJMe2030472
[3] Golimumab Preserves Insulin Production in Type 1 Diabetes. Retrieved November 19, 2020, from https://www.medscape.com/viewarticle/941224
註:本文旨在介紹醫藥健康研究進展,不是治療方案推薦。如需獲得治療方案指導,請前往正規醫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