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轉眼就過去了,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作為全球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成為了各個醫療領域重點關注的問題。自新冠疫情暴發以來,《柳葉刀》一直致力於推進新冠相關研究論文的快速發表與交流傳播。1月24日,《柳葉刀》發表了兩篇來自中國作者的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研究論文,描述了武漢首批41例新冠肺炎患者的臨床特徵,報導了新冠肺炎的人際傳播,並發出了新冠肺炎構成全球公共衛生威脅的預警。目前,《柳葉刀》已發表新冠相關文章約1500篇,其中來自中國的文章超過150篇。
那麼,除了與疫情相關的研究,在2020這匆忙的一年裡,關注全球公共衛生和健康的《柳葉刀》還有哪些重磅研究呢?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盤點一下。
TOP 10. 中國老年人長期護理制度:政策格局、挑戰與未來展望
在中國,人口迅速老齡化,養老體系的能力日益受到關注。在2020年10月24日發表在《柳葉刀》的這篇綜述中,研究者分析了中國長期護理制度和政策的概況。長期護理制度的特點是院舍護理服務迅速發展,家居及社區服務發展緩慢,私營機構不斷增加。現有的養老服務在居家、社區和機構之間的分布存在明顯的不平衡。養老服務監管薄弱,服務質量參差不齊。養老服務從業人員的短缺是制約行業發展的一大瓶頸。養老服務籌資機制亟待擴充完善。
中國正在試點社會保險長期護理籌資模式,同時,在全國試點環境中整合保健和長期護理服務的方案;這些試點的有效性和可持續性還有待觀察。借鑑國際長期護理經驗,這篇綜述提供了一些政策建議,以加強中國不斷發展的老年人護理體系。
應對這一系列挑戰,不可能在短期內一蹴而就。在這篇綜述中,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政策建議:
一是政策扶持和財政補貼應該更多地向發展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傾斜。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與中國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更加契合,其費用也相對較低,應該成為整個養老服務體系的支柱。
二是加強養老服務監管。政府在養老服務領域的職能定位逐漸從服務的直接提供者轉變為服務的購買者和監管者。這個轉變無疑是正確的。在市場發育的初期階段,適當地放鬆準入門檻是可以理解的。但有一點必須強調,那就是提高養老服務質量單靠行業自律是絕對不夠的,政府必須擔負起監管責任,制定行業服務標準,儘快建立一個全面的、可有效執行的監管體系。
三是加強養老服務人員培訓和隊伍建設。政府應該增加投資,鼓勵高校和職業學校設置與養老服務業相關的專業,利用政策扶持創造相關的就業機會,並考慮承擔現有一線養老服務人員進行基本上崗資質培訓的費用。
四是由政府主導,建立一個系統的且可持續的養老服務籌資機制。從2016年開始,中國在15個城市開展了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試點工作,今年又另外增加了14個試點城市。這些試點的大方向是正確的,即由政府主導,最終建立一個基於社會保險原則的,由僱主、個人和政府補貼多方共同籌資和全民覆蓋的長期照護保險體系。
其實近年來,醫養結合已成為中國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一個新的側重點。但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大部分「醫養結合」僅是機構上的結合,而不是功能上的結合。也就是說,養老服務機構因為缺乏為入住老人提供必要的醫療服務的能力,只好與醫院協議合作,或者醫院自己開設養老服務機構。若要真正實現功能上的結合,則需要與之相適應的籌資和支付機制、激勵機制以及人力資源等。
TOP 9.痴呆症的預防、幹預和護理:柳葉刀委員會的2020年報告
Pixabay.com
隨著低齡死亡率的下降,包括痴呆症患者在內的老年人數量正在上升。據《柳葉刀》2020年7月30日發布的痴呆症的預防、幹預和護理報告:然而,在許多國家,不同年齡的痴呆症發病率有所下降,這可能是由於教育、營養、保健和生活方式的改善。總體而言,越來越多的證據支持《柳葉刀》2017年在痴呆症預防、幹預和護理委員會上提出的9個潛在可改變的痴呆症風險因素:教育較少、高血壓、聽力障礙、吸菸、肥胖、抑鬱、缺乏體育活動、糖尿病和社交少。
現在用更新的、有說服力的證據又增加了三個患痴呆症的風險因素:過度飲酒、腦外傷和空氣汙染。我們已經完成了新的綜述和薈萃分析,並將其納入到一個更新的12個風險因素的老年痴呆症預防生命周期模型中。12種可改變的危險因素加在一起約佔全球痴呆症的40%,因此理論上可以預防或延遲。預防痴呆症的潛力很大,在中低收入國家(LMIC)可能更高,這些國家發生的痴呆症更多。
潛在可改變的痴呆危險因素的人群歸因率
報告中提到6點有效管理糖尿病的最佳證據:
1)肥胖症患者持續減重15公斤以上,可 延緩2型糖尿病進程達2年。
2)降低血糖水平(HbA1c糖化血紅素)0.9%(10mmol/mol)、收縮壓10mmHg、低密度膽固醇1mmol/L(39mg/dL),或三者結合,可獨立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不同原因死亡或兩者的風險10-20%。
3)減少多個危險因素,包括通過使用他汀類藥物和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RAS)抑制劑,可降低糖尿病患者或有糖尿病風險的人群,出現心血管病和腎病風險20-40%。
4)使用SGLT2抑制劑和GLP-1受體激動劑,可獨立降低心血管病和腎病和死亡率達40%,與降低血糖濃度的作用無關。
5)通過重新組織醫療服務,利用數據驅動、基於團隊的綜合措施,可使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和不同原因死亡減少20-60%。
6)實施結構化的生活方式幹預和使用二甲雙胍,對糖耐量受損(糖尿病前期)的人群而言,各可預防或推遲2型糖尿病30-50%。
降低痴呆風險的推薦策略
痴呆症患者在許多領域都有複雜的問題和症狀。幹預措施應個體化,並從整體上考慮患者及其家庭照顧者。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至少在短期內,針對患者需求的心理社會幹預措施在管理神經精神症狀方面是有效的。對護理員進行以證據為基礎的幹預可以多年減少抑鬱和焦慮症狀,並具有成本效益。
TOP 8. 雙研究論證老年患者降低LDL膽固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Pixabay.com
關於他汀類藥物等用於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的治療以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在老年人中的發生率。2020年11月10日,《柳葉刀》上發表了兩項研究。第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在沒有發生過心血管事件的人群中,相較於其他較年輕的人群,70至100歲的人群服用降膽固醇藥物獲得的效益可能更顯著,可以更有效地降低主要心腦血管病事件的發生的風險。另一項研究證實,降膽固醇治療在減少心腦血管事件方面對75歲及以上人群和年輕人一樣有效。
DOI: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0)32233-9
DOI: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0)32332-1
第一項研究是一項觀察性研究,研究人員分析了91131名20歲至100歲人群的數據,這些人沒有服用他汀類或其他降膽固醇藥物,他們在2003年至2015年期間參加了哥本哈根一般人群研究(CGPS)。其中,10592名參與者年齡在70至79歲之間,3188名參與者年齡在80至100歲之間。
對每位參與者進行了平均7.7年的隨訪,記錄了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的首發人數和例次數。以及每個人的LDL-C水平。為了評估他汀類藥物對每個年齡組的潛在益處,作者估計了五年內減少一次心臟病發生所需接受中等強度他汀類藥物治療的人數。隨訪中共出現了1515例首次心梗發作和3389例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腦血管疾病。
研究結果顯示,LDL-C每升高1 mmol/L,整體人群的心梗發作風險增加34%,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影響越明顯。因此,比起其他年齡組,80歲至100歲LDL-C水平過高的人患心臟病的絕對風險(AR)最高,在LDL-C水平最高的情況下(> 5 mmol/L),每個年齡組每1000人的年均心臟病發作次數分布如下:80-100歲,13.2人次(即LDL-C水平> 5 mmol/L 的80-100歲人群中,每1000人中每年有13.2例心臟病發作);70-79歲,6.6次;60-69歲,3.1人次;年齡50-59歲,3.1人次;20-49歲,3.3人次。
哥本哈根普通人群研究中各年齡組LDL膽固醇水平每升高1·0 mmol/L心肌梗死和ASCVD事件發生率。DOI: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0)32233-9
研究人員發現,與年輕人相比,老年人從中等強度他汀類藥物治療中獲得的益處可能更顯著。對於80至100歲的年齡組來說,為了預防一例心血管疾病事件,需要有42個人接受中等強度的他汀類藥物治療;對於70至79歲的人群來說,需要88人;60至69歲的年齡組需要164人;50至59歲的年齡組需要345人;20至49歲的年齡組需要769人。
對於80至100歲的年齡組來說,為了預防一次心臟病發作,需要80人接受為期5年的中等強度他汀類藥物治療;70至79歲的年齡組需要145人;60至69歲的年齡組需要261人;50至59歲的年齡組需要439人;20至49歲的年齡組需要1107人。
與既往研究相反,這些結果表明LDL-C水平是老年人心梗發作和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風險因素。既往證據表明這二者之間沒有關聯,讓人們誤以為那些在70歲之前沒有心臟病發作的人更健康,風險更低。然而,由於70歲及以上人群在既往試驗中缺乏代表性,臨床實踐不斷革新,老年人預期壽命也在不斷增加,這意味著以往的證據已經失去了時效性。最新發表的兩項研究提供了有關這一年齡組的最新證據。
第二項研究中,基於膽固醇治療試驗合作組關於24項試驗的薈萃分析以及另外單獨的5項隨機對照試驗的相關數據,研究者們進行了薈萃分析和系統綜述。入選的試驗中包括一級預防研究和二級預防研究,一級預防研究中的參與者在加入試驗前沒有出現心腦血管疾病的臨床症狀,二級預防研究的參與者在入組時已經顯示出心腦血管疾病的臨床症狀。
分析數據來自244090名參與者,其中年齡在75歲及以上的有21492人。75歲及以上參與者中僅有超過一半的人(54.7%,11750/21492)來自他汀類藥物治療試驗;28.9%(6209/21492)來自降膽固醇藥物依折麥布試驗;其餘16.4%(3533/21492)來自另一種降膽固醇藥PCSK9抑制劑試驗。研究隨訪的平均時間為2.2至6年。
分析發現,降膽固醇治療與所有心腦血管事件發生率的降低有關,包括主要血管病事件、心腦血管病死亡、心梗發作和中風。75歲以上人群中主要心血管事件風險的降低程度在統計學上與其他年齡組相當:LDL-C每降低1 mmol/L,75歲以上人群的主要心血管事件風險降低26%,而75歲以下患者的風險降低15%。
LDL-C每降低1 mmol/L,75歲以上年齡組中因所有心腦血管疾病導致的死亡減少15%(治療組723例死亡;對照組799例)。LDL-C每降低1 mmol/L,該年齡組的心梗發作減少20% (治療組813,對照組971),所有類型的中風發生率減少27%(治療組401;對照組486)。
LDL膽固醇降低對老年患者個體療效終點風險的影響。DOI: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0)32332-1
總體而言,老年人的主要心腦血管事件發生率高於年輕人。在該研究中,75歲及以上老年人中的發生率比其他年齡組高出將近40%。因此作者表示,在75歲以上人群中進行降膽固醇治療或許可以更顯著地減少心腦血管事件。
研究分析包含的所有試驗中,患者的平均年齡超過60歲,在這個年齡點,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腦血管疾病已經出現了,對風險人群的降脂治療應在更年輕的時候開始,最好在40歲前開始,以延緩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而不應在病情完全確立或進展到後期才開始疾病管理。
TOP 7. 柳葉刀糖尿病委員會:使用數據來改變糖尿病護理和患者生活
Pixabay.com
2020年11月12日《柳葉刀》發布的柳葉刀糖尿病重大報告指出,平均而言,糖尿病使中年人的預期壽命縮短4-10年,並增加心血管疾病、腎病和癌症的死亡風險1.3-3倍。雖然存在有效的治療和預防策略,但是在實際應用中,提供和獲取有效的治療和照護都要面對多重障礙。作者呼籲應採取行動縮小糖尿病預防和治理方面的差距。
DOI: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0)32374-6
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糖尿病患者在公共衛生緊急情況下的脆弱性變得明顯,他們患嚴重疾病或死亡的風險至少增加了兩倍,特別是在糖尿病控制不佳、合併疾病或兩者兼有的個人中。糖尿病等慢性病加重了COVID-19造成的疾病負擔,對衛生保健系統和全球經濟造成了沉重損失。
香港糖尿病登記處選定主要診斷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粗略住院率。DOI: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0)32374-6.
在《柳葉刀》糖尿病委員會上,研究者總結了糖尿病的全球負擔,並強調了通過大規模流行病學調查和隨機對照試驗在診斷和治療方面取得的成就。強調了通過質量改進計劃收集結構化數據,以提高護理標準和監測臨床結果。
只要有這樣的結構化數據,就能夠顯示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發病率的下降趨勢。通過使用這些資料庫,研究者還觀察到亞群體中出現的趨勢和未滿足的需求。除了多種障礙,包括弱點,抑鬱,和認知減退與老化和疾病持續時間長,腎臟相關不良事件的高發病率和死亡率,年青患者糖尿病與多個相關原因和表型重新強調結構化的風險評估和管理的重要性,即檢測和早期幹預。考慮到糖尿病的生命歷程,通過促進母嬰健康及早預防肥胖,有望遏制糖尿病和其他非傳染性疾病的流行,這些疾病可能超出我們這一代人的範圍。
糖尿病和非傳染性疾病的健康促進、疾病預防、治療、康復和社會護理方面的挑戰和戰略。DOI: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0)32374-6.
相關社論指出:「改善糖尿病預防和照護的證據基礎是強大的。現在糖尿病提倡者面對的問題是,如何全面的,系統的將這些證據轉化為行動?......通過「全球糖尿病契約」,世衛將與合作夥伴一起,支持各國調動資源,加快結構轉型,共同擴大糖尿病基本藥物和技術的使用範圍,將糖尿病的診斷和治療納入初級保健和全民健康保險計劃,並減少肥胖等人口層面的主要糖尿病風險因素。這一舉措為各國政府、醫療服務提供商、病人組織和非政府組織之間建立合作關係,提供了寶貴的機會,重新開展全球糖尿病運動,落實報告的建議。採取行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迫切。」
TOP 6. 2017年至2100年195個國家和地區的生育率、死亡率、移民和人口情景:全球疾病負擔研究的預測分析
Pixabay.com
《柳葉刀》7月14日發表一項分析性研究,預測了涵蓋全球195個國家的全球、地區和國家層面的人口數量、死亡率、生育率和人口遷移情況。研究顯示,世界人口預計在2064年達到頂峰,約為97億,到本世紀末將降至88億,其中23個國家的人口預計縮減50%以上,對全球經濟有一定影響。作者提示,在應對人口減少時一定不能損害人類在爭取女性自由和生育權利方面的進展。
報告指出,世界人口可能在本世紀中葉後減少,預測全球人口和經濟實力將發生重大轉變——《柳葉刀》(The Lancet)發表一項最新分析,預測了涵蓋全球195個國家的全球、地區和國家層面的人口數量、死亡率、生育率和人口遷移情況。到2024年,中國人口預計將達到峰值,約為14.3億,高於2017年的14.1億,隨後到2100年下降49%,降至7.32億左右,成為世界第三人口大國。這一人口轉變將對經濟和財政產生重大影響。
中國的總和生育率,即每位女性一生中平均生育的子女數,預計將從2017年的1.53稍降至2030年前後的1.42,此後緩慢上升,預計到2100年升至1.47;遠低於在沒有外來移民的情況下維持人口數量所需的最低出生率。預計中國將在2035年取代美國成為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排名最高的國家,但中國的勞動年齡人口預計會大幅下降,從2017年的9.5億左右降至2100年的3.57億,這有可能限制經濟增長,美國可能在2098年前重回GDP排名榜首。
對2017年GDP總量排名前25位的經濟體以及2030年、2050年和2100年的參考情景進行排名。DOI: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0)30677-2
在2017年或2100年人口最多的10個國家中,預計在2100年擁有最高預期壽命的國家是中國,為84.2歲,高於2017年的77.2歲。預測中國將在2100年成為全球淨移民人口數量第三的國家,2100年移民至中國的人數估計比移居國外的多33萬人。
該模型研究使用來自2017年全球疾病負擔研究的數據,預測未來全球、地區和國家層面的人口數量。基於全新的死亡率、生育率和人口遷移情況預測方法,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健康指標和評估研究所(Institute for Health Metrics and Evaluation, IHME)的研究人員估計,到2100年,在195個國家中有183個的總和生育率(total fertility rate, TFR)將低於平均每名女性生育2.1個孩子的生育更替水平。總和生育率是每名女性在一生中生育子女的平均數量。這意味著,除非外來移民可以彌補生育率的不足,否則這些國家的人口將會減少。
1990-2100年全球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總生育率。DOI: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0)30677-2
預計全球總和生育率將穩步下降,從2017年的2.37降至2100年的1.66,遠低於維持人口數量,義大利和西班牙的總和生育率將降至1.2左右,波蘭則低至1.17。亞洲、中歐和東歐的許多國家將出現人口迅速減少。預計23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口將減少一半以上,包括日本(人口將從2017年的約1.28億降至2100年的6000萬)、泰國(7100萬降至3500萬)、西班牙(4600萬降至2300萬)、義大利(6100萬降至3100萬)、葡萄牙(1100萬降至500萬)和韓國(5300萬降至2700萬)。預計還有34個國家的人口會下降25%至50%,其中包括中國。
研究還表明,人口減少可能會被外來移民所抵消,即使面對著生育率的下降,推行自由移民政策的國家也能夠更好地維持人口規模並支持經濟增長。該模型預測,某些生育率低於生育更替水平的國家,例如美國、澳大利亞和加拿大,可能會通過淨移民維持其勞動年齡人口。儘管作者指出,這些未來趨勢存在相當大的不確定性。
「對於生育率低於生育更替水平的高收入國家來說,維持當前人口水平、經濟增長和地緣政治安全的最佳解決方案是開放的移民政策和支持家庭生育他們希望擁有的子女數量的社會政策,」Murray表示,「但是,一個非常危險的現實是,為應對人口減少,某些國家可能會考慮採取限制生殖健康服務可及性的政策,這可能造成毀滅性後果。至關重要的是,女性的自由與權利應當置於各國政府發展議程的首要地位。」
TOP 5. 1985年至2019年200個國家兒童青少年的身高及肥胖趨勢
Pixabay.com
11月7日,《柳葉刀》(The Lancet)發表了一項最新全球分析報告,該研究顯示了200個國家兒童青少年的身高及肥胖趨勢。結果表明,一些國家的兒童在5歲之前能夠健康生長,但這種健康生長的趨勢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停止,由此引發了人們對學齡兒童獲得營養食物和健康環境的擔憂。
這項報告匯集了2181項基於人口的研究數據,包括200個國家和地區6500萬參與者的身高和體重測量數據。各國學齡兒童的身高和體重差異很大。2019年,對19歲青少年而言,平均身高最高和最矮的國家相差20釐米,相當於女孩8年的身高生長差距,男孩6年的身高生長差距。例如,東帝汶和寮國(全世界男孩最矮的國家)19歲男孩的平均身高與荷蘭(全世界男孩最高的國家)13歲男孩的平均身高相同。
同樣,最低和最高的BMI之間相差約9~10 kg/m²(相當於25kg體重),湯加19歲女孩的平均BMI最高,為29 kg/m²,而東帝汶的最低,為19.6 kg/m²。身高和BMI反映了兒童青少年時期的營養質量和生活環境的健康程度,同時也是整個生命過程健康和發育結局的重要指標。BMI考慮了由身高增長導致的體重增加,因此能夠衡量一個人處於某個身高值時,其體重為正常、超重還是低體重。
1985年至2019年19歲青少年平均身高和平均BMI的綜合變化。DOI: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0)31859-6
身高較矮和/或BMI過低可能會增加患病和過早死亡的風險,損害認知發展,並降低日後的學業表現和工作效率。同樣,兒童青少年時期的高BMI與2型糖尿病和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的高風險和早發病有關,且更容易出現成年後過早死亡、心理健康不良、教育結局較差等情況。
該研究首次對BMI進行了此類估計,呼籲世界各國政府迫切需要採取更多行動,確保兒童不單單只在幼年期健康成長,而是要在整個學齡期也能夠健康成長。
• 在過去35年中,紐西蘭、美國、馬來西亞、墨西哥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都出現了身高增長過少和/或體重增加過多的不健康增長趨勢。
• 生活在韓國、越南、沙烏地阿拉伯和部分中亞國家,如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的女孩,以及生活在中西歐,如丹麥、葡萄牙、蒙特內哥羅共和國和波蘭的男孩,生長模式最健康(身高增長比BMI增長更多)。
• 在過去35年中,英國的全球身高排名一直在下降,具體表現為19歲男孩的身高排名從1985年的第28名(平均身高176.4釐米)下降到2019年的第39名(178.2釐米),19歲女孩從第42名(162.7釐米)下降到第49名(163.9釐米)。
基於對兒童晚期和青少年時期身高和BMI的異質年齡軌跡和時間趨勢的發現,提出了重新思考和修訂全球健康和營養計劃的兩個共同特徵的必要性。首先,我們需要克服減少營養不良(尤其是身材矮小)與預防和管理超重和肥胖之間的研究和實踐之間的脫節。第二,一些國家的兒童健康地成長到5歲,但在學齡期間並沒有繼續,這表明在改善5歲前營養和成長方面的投資與在學齡兒童和青少年方面的投資之間存在不平衡。
因此,這項研究結果應該激勵家庭、學校、社區以及通過衛生系統的政策和幹預,通過提高營養質量、更健康的生活環境以及提供高質量的預防和治療護理,支持從出生到青春期整個時期的健康成長。這些措施包括農業和糧食系統政策,增加營養食品的可獲得性並降低其成本,以幫助兒童長高,而不會增加與其身高相比的過度體重;(有條件的)向低收入家庭提供營養食品的現金轉移和食品券;免費的學校健康膳食方案;限制消費不健康食品,特別是加工碳水化合物的財政和監管政策;提供負擔得起的健康住房、清潔用水和衛生設施;以及在社區和學校為玩耍和運動提供設施。採取這些行動將使兒童長高而不會增加過多的體重,對他們的健康和福祉帶來終身的好處。
TOP 4. 新型脊髓灰質炎疫苗具備安全性,可在成人和嬰幼兒中誘發免疫反應
Pixabay.com
12月9日,《柳葉刀》發表兩項研究結果稱,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型脊灰疫苗,用於對抗一種正在非洲和亞洲暴發的變異病毒株,在健康成人和嬰幼兒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可誘導出與Sabin株疫苗相似的免疫反應。
DOI:10.1016/S0140-6736(20)32541-1
DOI:10.1016/S0140-6736(20)32540-X
在第一項研究中,因為原來的Sabin株mOPV2疫苗在2016年被撤回,當時nOPV2候選疫苗還未開發,不可能同時將二者進行比較。為此,比利時研究人員在18~50歲的比利時健康成年人中進行了兩項隨機試驗:1)2016年1月至3月(全球撤回之前)開展了Sabin株mOPV2的前瞻性4期試驗,來提供歷史對照數據;2)2018年10月至2019年2月開展了對nOPV2候選疫苗的2期試驗。這兩項試驗的參與者以前都在常規免疫接種計劃中完整接種過脊灰疫苗。
兩項研究的人口統計數據(所有接種疫苗的參與者)。DOI:10.1016/S0140-6736(20)32541-1
在歷史對照研究中,有100名參與者入組,每位參與者接種了一劑或兩劑Sabin株mOPV2。在2期試驗中,250名志願者隨機接種一劑或兩劑nOPV2候選疫苗或安慰劑,兩次接種間隔28天。分別在接種當天、第一次接種後4周、第二次接種後4周進行免疫應答評估。在整個研究過程中,參與者自行記錄任何不良事件。
研究結果表明,兩種nOPV2候選疫苗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和mOPV2一樣好,並誘導了相似的免疫反應:兩種nOPV2候選疫苗在一次接種後實現了100%的血清保護(能夠防止感染的抗體反應),而mOPV2接種一劑和兩劑的血清保護分別為97%和98%。
各對照組和實驗組表現出相似的輕微不良反應,最常見的症狀為:疲勞、頭痛、腹痛、腹瀉和肌肉酸痛。研究過程中共發生了四次嚴重不良事件,其中一次類似流感樣疾病,在第二次接種後持續了6天,研究者認為這可能與nOPV2-c2疫苗有關。對糞便樣本中排出病毒的初步分析表明,nOPV2候選疫苗的遺傳穩定性高於Sabin株mOPV2。
第二項研究在全程接種疫苗的成人中顯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後,研究人員在巴拿馬對之前接種過現有疫苗的健康幼兒(1-4歲)和嬰兒(18-22周)進行了兩項隨機試驗:1)2015年10月至2016年4月(全球撤回前),對Sabin株mOPV2開展4期歷史對照研究;2)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對低劑量和高劑量的兩種nOPV2候選疫苗開展2期試驗。
研究共招募了150名幼兒(50名對照組,100名nOPV2組)和684名嬰兒(110名對照,574名nOPV2組),每位參與者分別接種至少一劑nOPV2。分別在第一次接種後第1周和第4周、第二次接種後第4周進行免疫反應評估。由父母記錄每次接種後28天內的任何不良事件。
研究結果表明,在嬰兒中,接種一劑或兩劑nOPV2候選疫苗具備安全性,並顯示出良好的耐受性。雖然接種mOPV2的參與者在研究初始時具有較高的基線免疫力,但nOPV2候選疫苗的整體免疫原性與mOPV2相似。
在兒童接種第一或第二次疫苗後7天內發生不良事件,嚴重不良事件、重要醫療事件和30天內發生不良事件。DOI:10.1016/S0140-6736(20)32540-X
接種28天後,nOPV2候選疫苗組的病毒糞便排出率也低於mOPV2對照組。總之,研究表明,兩種新型OPV2候選疫苗對嬰幼兒是安全的,具備良好的耐受性和免疫原性。通過EUL疫情緊急使用授權後,需要持續的實地監測和進一步研究,驗證這些結果,以證實該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為了根除所有形式的脊髓灰質炎,各國必須增強常規疫苗接種和補充性免疫,以確保有足夠的兒童接種疫苗,從而提高群體免疫,讓病毒無立足之地。
TOP3.針對SARS-CoV-2的ChAdOx1 nCoV-19疫苗(AZD1222)的安全性和有效性3期試驗結果公布,可抗擊新冠肺炎。
elements
12月8日,《柳葉刀》發表牛津新冠疫苗試驗的中期分析結果,研究證實該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能有效抗擊有症狀的新冠肺炎。該疫苗可在70%的病例中預防症狀性疾病——接種兩劑標準劑量疫苗的效力為62%,先給予一半標準劑量,再給予標準劑量疫苗的效力為90% (在匯總分析中兩個試驗隊列均已預先明確)。這是首個針對新冠疫苗療效的完整同行評議研究。目前尚不能評估疫苗的保護期,需要進一步的證據來確定保護的持續時間以及是否需要額外給予加強針疫苗。
在這項新研究中,作者分析了來自英國、巴西和南非23,745名成年人的數據(每個國家分別為11,730名、10,002名和2,013名)。中期分析匯總了這些數據並進行了分析,與分析單個試驗相比,為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結果提供了更高的精度,人們也因此更廣泛地了解了該疫苗在不同人群中的使用。
在試驗中,一半的受試者接種了牛津疫苗,另一半的受試者為對照組,接受腦膜炎球菌結合疫苗或生理鹽水。該試驗最初旨在評估單劑疫苗的效力,但英國1/2期研究在分析了免疫應答數據後發現第二劑疫苗接種可增強免疫應答,於是研究人員在試驗方案中又增加了一次標準劑量接種,然後,在這項方案獲得批准後,受試者就接種了第二劑疫苗。
牛津疫苗組的受試者接種了兩劑疫苗,每劑包含5x1010病毒顆粒(標準劑量)。但是,在英國的部分受試者(1,367人)首次接種一半標準劑量的疫苗(低劑量),第二劑接種標準劑量疫苗。這是因為各批疫苗之間的定量方法結果不同。低劑量-標準劑量組不包含55歲以上的成年人,因為低劑量疫苗的接種時間是試驗的早期階段,即開始招募老年受試者之前。
作者將有症狀和無症狀感染的病例數作為確定疫苗效力的指標。總體而言,大多數受試者的年齡在18-55歲之間(82%,19,588/23,745),因為試驗中後期才開始招募56歲及以上的受試者,這些人群的數據將納入未來的試驗分析中進行研究。針對有症狀疾病的疫苗效力分析包括11,636人的數據,其中有12%(1,418/11,636)是老年人,且大多數是白人(83%,9,625/11,636)。
在23,745名受試者中,168名在此期間共經歷了175次嚴重不良事件,但172次事件與牛津疫苗或對照疫苗無關。對照組發生1例溶血性貧血,牛津疫苗組中發生1例可能與疫苗有關的橫貫性脊髓炎,南非還報導了1例重度發熱患者(> 40oC),該受試者尚未揭盲;該患者在沒有其他診斷的情況下迅速康復,也沒有住院治療。這3名受試者都已經康復或正處於康復過程中,並且繼續參與試驗。
研究的主要結果是確定與對照組相比,在接種兩劑疫苗(第一劑為低劑量或標準劑量,第二劑為標準劑量)的受試者中,有多少有症狀的新冠病例(通過陽性檢測結果確認,並且受試者出現發熱、咳嗽、呼吸急促、氣味或味覺喪失等症狀)。分析僅納入第二次疫苗接種14天後出現症狀的病例,在英國和巴西的試驗中總共有11,636名受試者。
在這11,636名受試者中,第二次接種疫苗超過14天後出現了131例有症狀的新冠病例,包括疫苗組30例(0.5%,總5,807人),對照組101例(1.7%,總5,829人),相當於疫苗效力為70%。
根據疫苗劑量對受試者進行亞組分解後,發現在接受兩次標準劑量疫苗的受試者中,疫苗效力為62%(疫苗組27/4,440(0.6%),對照組71/4,455(1.6%)出現症狀),低劑量-標準劑量組顯示疫苗效力為90%(疫苗組3/1,367(0.2%),對照組30/1,374(2.2%)出現症狀)。
在主要有效人群中使用第二劑ChAdOx1 nCoV-19疫苗後14天以上對SARS-CoV-2的療效。DOI:10.1016/S0140-6736(20)32661-1
作者應同行評議的要求完成了探索性亞組分析,以研究低劑量-標準劑量組和兩針標準劑量組對有症狀疾病的療效差異。這些是為了幫助了解亞組間的差異是否與劑量或其他因素有關,例如受試者年齡及兩劑疫苗注射之間的時間。他們發現,不論受試者年齡或兩次給藥的時間間隔如何,他們的分析均表明低劑量-標準劑量組的療效更高。然而,這些探索性分析也提出,隨著試驗的進行,可獲得的數據會更多,人們將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儘管新冠疫情在全球範圍內傳播,但許多國家中仍有很大比例的人口尚未受到感染,也不具有免疫力。疫苗可能在提高免疫力、預防重症和減輕健康危機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因此令人鼓舞的是,在不久的將來可能會有一種以上有效疫苗獲得許可。在此,我們首次展示了一種腺病毒載體疫苗——自2009年以來一直在使用的一種疫苗技術——是有效的,並且可能有助於控制新冠肺炎大流行。」
TOP2. 基於2019年全球疾病負擔研究的全球康復需求估計:對2019年全球疾病負擔研究的系統分析
Pixabay.com
康復通常被認為是只有少數人需要的特殊殘疾服務。儘管康復對個人和社會都有好處,但各國並沒有將其列為優先事項,而且資源不足。12月1日,《柳葉刀》發表首項關於康復的全球疾病負擔研究,估計全世界多達三分之一的人(24.1億人)可能在患病或受傷期間受益於康復治療。這些需求的增長主要是人口增長和老齡化的結果,但是某些健康問題的流行率也有所增加。
本研究基於1990至2019年(有公開數據的最新年份)全球疾病負擔、傷害和風險因素研究(GBD)的數據,估計了300多種疾病和傷害的發病率和患病率。還估計了所有國家中這些疾病致殘的後果,包括每種疾病的傷殘壽命損失年(YLD,即處在低於最佳健康狀況的時間),計算方法是將某種健康問題的發生率乘以與該狀況相關的短期或長期健康損失。
研究人員從GBD研究中選擇了25種傷殘壽命損失年最高的健康問題。他們排除了康復是非必需的疾病,並增加了康復被認為是整體管理計劃中關鍵幹預措施之一的疾病。他們所選的健康問題造成了全球77%的總傷殘壽命損失年,可大致分為肌肉骨骼疾病、神經系統疾病、感覺障礙、精神障礙、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該團隊使用數學模型解釋了有多少人同時經歷了多種健康問題。
總的來說,研究人員發現,自1990年以來,患有一種或多種疾病且受益於康復治療的人數在全球範圍內增加了63%,從14.8億增加至24.1億。研究人員表示,對於如腰背痛等健康問題,康復治療增長的原因是全球人口的增長和人們的壽命延長,而非健康問題的流行率上升。男性和女性的康復需求普遍程度幾乎相等(男性11.9億,女性12.2億),但女性的傷殘壽命損失年高於男性(男性1.46億YLD;女性1.63億YLD)。
1990年和2019年,按年齡和性別分列的可受益於康復的疾病的全球流行病例數和相應的殘疾壽命,95%的不確定區間。DOI: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0)32340-0
該研究還提供了具體地區和國家的詳細資料,描述了對康復需求貢獻最大的疾病區域。例如,對康復服務的最大需求出現在西太平洋地區,其中包括中國(6.1億人口,8300萬YLD)。包括北非國家和中東在內的東地中海區域對康復服務的需求最低,但需求仍然很高(1.82億人,2200萬YLD)。國家/地區級別的數據也已公開。
就人數而言,康復需求最大的國家是中國(4.6億),其次是印度(4.11億),接著是美國(1.49億)、印度尼西亞(7600萬)和巴西(7000萬)。但是,就每千人的比率而言,需求最大的五個國家是斯洛維尼亞(515/1000人),保加利亞(511/1000人),捷克共和國(502/1000人),紐西蘭(494/1000人),以及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493/1000人)。
骨骼肌肉疾病是全球康復服務需求最大的健康問題,影響了17.1億人,導致了約1.49億傷殘壽命損失年。其中,腰背痛的疾病負擔最重,是204個國家中的160個國家最為普遍的健康問題,影響了全球5.68億人並導致了6400萬傷殘壽命損失年。
總體康復需求中的很大一部分可歸因於另一組健康問題——傷害。研究估計,近10億人的生活因骨折、截肢、脊髓損傷、顱腦損傷或其他傷害受到影響。其中,骨折有最大的康復需求,有4.36億人因此受到影響。
2019年全球三個年齡組受益於康復的流行疾病類別。DOI: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0)32340-0
就人數而言,包括聽力和視力損傷在內的感官障礙(影響7.32億人)也是導致較高康復需求的重要原因。研究發現,它們是導致15歲以下兒童和成年人尋求康復服務的最重要的原因。作者認為,這在很大程度上可歸因於如學齡兒童近視等健康問題的持續增長,以及患有年齡相關疾病(如青光眼和聽力損失)的老年人數量增加等。
與所有預測模型一樣,這些數字也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並且圍繞著一些關鍵的假設:對25種健康問題的選擇、量化共病影響的方式,以及源於既往研究的傷殘權重的可靠性。儘管如此,我們應當祝賀作者。他們提供了按疾病、年齡和世界衛生組織區域劃分的康復需求基準信息,人們對此期待已久。這些信息可用於遊說醫療服務提供者、決策者和政府,使其確定採取行動和滿足這些需求的優先順序。鑑於此類遊說往往需要下沉至國家/地區層面,因此未來提供更細化的數據非常重要。
TOP1. 健康與氣候變化倒計時2020年報告: 應對不斷融合的危機
Pixabay.com
12月2日,《柳葉刀人群健康與氣候變化倒計時》發布2020年報告,同時發布亞洲分區的第一份區域報告。《柳葉刀》同期發表的社論指出,氣候危機和人畜共患病COVID-19都是由引發環境退化的人類活動引起的,這兩次危機所產生的影響也正在交織和疊加。如果能夠協同制定危機應對方案,則可以為改善人群健康、創造可持續發展的未來、更好地保護地球上僅剩的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性提供機會。COVID-19大流行後,各國政府將開始實施經濟復甦計劃,而氣候變化和公平性也正是綠色復甦的關注點。
大量證據表明,健康與氣候變化之間存在相互作用,因而二者關係緊密的觀點也被廣泛接受。在過去5年裡,《柳葉刀倒計時人群健康與氣候變化報告》監測並報告了40多項全球指標,衡量了氣候變化對健康的影響。
最新發布的2020年度報告納入了與高溫有關的死亡率、移民和人口遷移、城市綠地、低碳飲食、極端高溫所致勞動生產率降低產生的經濟成本等新指標。通過觀測指標的廣度,我們對氣候如何影響健康、如何給衛生系統帶去壓力等問題有了更深入、更科學的理解。舉例來講,健康與氣候變化之間的相互作用體現在:空氣汙染會引發哮喘等不良健康影響,全球糧食安全問題和糧食產量減少可能會導致不良飲食,綠地可及性不足會增加心理健康狀況的風險因素,65歲以上人群對高溫的耐受性極差等。在應對氣候和COVID-19這兩項危機的過程中,衛生機構超負荷運轉的情況日益嚴重,而衛生服務的韌性決定了衛生系統能力,這又進一步決定了能否有效應對上述由氣候問題導致的健康問題。
《柳葉刀倒計時》報告發表5年來得到的另一個重要結論是,區域數據對制定國家級政策十分重要。因此,在澳大利亞發布第三份《MJA-柳葉刀倒計時》年度報告的同期,《柳葉刀-公共衛生》也發布了《柳葉刀倒計時》亞洲分區的第一份區域報告。這份區域報告聚焦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國的中國,也是世界五分之一人口(14億人)的生存家園。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在國家和世界層面都至關重要。這份報告的主要發現呼籲各省針對性地採取應對措施,以防控氣溫上升帶來的健康風險。報告觀測的23項指標表明,儘管多個部門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展,且通過應對氣候變化改善人群健康的可能性也已經顯現,但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產生的健康影響方面仍有較大改進空間。
遏制氣候變化的驅動因素將有助於抑制人畜共患病的出現和復發,誘發這些疾病的原因更可能是集約化農業、外來動物的國際貿易以及人類對野生動物棲息地的侵犯增加等,這反過來又將增加人類接觸人畜共患病的可能性。由於國際旅行日益增多、導致人口密度升高的城鎮化趨勢日益凸顯,人畜共患病一旦暴露於人群中就會迅速蔓延。這些影響健康的環境決定因素在氣候變化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COVID-19和氣候危機都揭露出一個事實:像移民和難民這類社會中最貧窮、最邊緣化的人群總是最容易受到衝擊。對於氣候變化而言,受極端情況影響最大的人群往往不是危機的製造者。本年度的倒計時報告發現,報告觀測的每一項指標都有惡化的趨勢,任何國家都無法逃脫由日益擴大的不平等現象造成的可避免的生命損失。
COVID-19大流行後,各國政府將開始實施經濟復甦計劃,而氣候變化和公平性也正是綠色復甦的關注點。全世界都需要迅速向清潔能源過渡,從而不再被化石燃料束縛。因此,當下作出的決定必須同時應對上述兩個危機,以確保對其中任何一個危機都能作出最有效的反應。
編輯:Sam
審核:Wahson
投稿郵箱:mlc@medlink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