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磁共振成像用於腦語言區定位的研究進展

2020-11-26 醫脈通

 

作者:張楠 路俊鋒 吳勁松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外科

 

目前定位運動、語言等腦功能區的金標準是術中直接皮質電刺激技術(intraoperative stimulation mapping,ISM)。但該方法具有侵襲性,且無法進行術前評估,其應用受到一定限制。近年來,運用血氧水平依賴方法獲得腦功能激活區的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RI,fMRI)技術得到廣泛應用,其用於運動區定位已較成熟,可靠性也得到了驗證;但語言fMRI的應用才剛起步。語言fMRI需根據個體情況選用相應的激活任務,這就要求臨床醫師熟悉每種任務對應的激活區域、應用範圍和價值。

 

一、語言功能的評估和語言fMRI任務的選擇

 

通常,在語言fMRI檢查前需使用量表評估患者的語言功能狀況。完成評估後,即對患者進行語言fMRI檢查,並選用合適的任務以提高檢查的準確性。

 

1.動詞產生和圖片命名:

 

這兩種任務在工作中最常選用。動詞產生任務通過讓被試根據呈現的名詞產生與之相關的動詞來激活語義加工網絡及表達性語言中樞,其顯示顳葉語言區的靈敏度低於額葉語言區。動詞產生任務通常包括視覺呈現動詞產生和聽覺呈現動詞產生,前者主要激活語義加工網絡和語言表達功能區;後者除激活上述區域外,還可激活感覺性語言區。圖片命名任務則要求被試者對呈現圖片中的物體進行命名,涉及物體的辨認與感知、概念的提取、語音及語義的提取、言語表達過程的啟動等過程;激活範圍較動詞產生更大,除了明顯激活左側額下回外,亦激活雙側額葉、顳葉和頂葉的部分腦區。

 

2.詞語辨識:

 

該任務包括視覺和聽覺兩種呈現方式,要求被試判斷所呈現詞語的詞性(具體或抽象),或是判斷詞語代表的物體是否有危險性。詞語辨識任務可激活較為複雜的語言功能網絡,包括語句感知、語音加工、詞語理解、詞彙存儲與提取及詞語記憶等,主要激活主側顳葉的感覺性語言區,也可激活雙側額葉、顳葉及頂葉的部分區域。Kamada等發現視覺詞語辨識任務主要激活左側顳上回及緣上回;而Kunii等則發現該任務對額葉語言區激活的強度最高,高於顳葉語言區。上述兩項研究出自同一中心,結果不同,可能與不同病變導致的不同語言功能重塑方式有關。儀曉立等對左側額葉或顳葉膠質瘤患者在術前採用聽覺詞語辨識任務和聽覺詞彙複述任務激活語言區,發現兩種任務可以很好地定位Broca區和Wernicke區。

 

3.詞語產生:

 

常見的有反義詞產生任務和詞語流暢性任務。反義詞產生是根據視覺呈現的詞語,由被試默念其反義詞,該任務可激活感覺性語言解析、表達性語言加工、發音等語言過程,用於定位Broca區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和較強的激活強度;由於該任務與ISM任務模式類似(均為發聲任務),因此該任務定位的語言區與ISM結果具有更好的一致性。詞語流暢性任務是根據視覺呈現的字母,由被試默念該字母開頭的詞語,或讓被試默念與提示的單詞相關的詞語。該任務激活語言區的原理與反義詞產生任務類似。Picht等發現該任務可激活左側額中回、額下回、顳上回、緣上回。Kundu等則將這兩種任務聯合用於腦語言區腫瘤患者,發現二者結合後可顯著激活所有病例的Broca區和93.9%(46/49)患者的Wernicke區。

 

4.理解任務:

 

包括句子和段落理解任務,對感覺性語言區有較好的激活效果。Lurito等將該任務應用於顳頂葉膠質瘤患者,發現感覺性語言區有較好激活。但該任務激活語言區的可靠性難以被ISM準確地證實,原因在於ISM選用的多為表達性語言任務,因此,可利用該任務指導術中ISM刺激的範圍。

 

5.句子產生:

 

該任務要求被試根據呈現的單詞造句並默念。該任務包括理解、語音加工、語義加工、語法加工等語言過程的多個方面,可廣泛激活語言區,靈敏度較高。de Ribaupierre等將該任務用於8例癲癇患者,發現所有患者均出現了側裂周圍語言區的激活;8例見左側額下回激活,6例見左側顳葉的激活,但該任務的特異度較差。

 

總之,理想的fMRI任務應能激活目標功能區,且保證其他腦區功能維持在基線水平,但大腦的認知功能是在多個腦區相互協調的基礎上完成的,每個腦區的功能都具有多樣性,這就增加了設計任務的難度。鑑於單一fMRI語言任務的局限性,多位學者指出應使用多種任務,可較單一任務提高語言區定位的靈敏度和特異度。

 

二、fMRI應用於術前語言區定位的不足及對策

 

De Witte和Mariën綜述現有神經外科語言fMRI研究後發現,以ISM結果作為金標準,fMRI對語言區定位的靈敏度為66%,而對感覺、視覺和運動功能區定位的靈敏度則為82%~100%,提示fMRI定位語言區的有效性依然欠佳。原因可能為:(1)ISM可定位與語言表達和語言加工直接相關的腦功能區,而fMRI顯示的是與語言加工有關的所有功能區。(2)術前語言fMRI與ISM使用的刺激任務不同,ISM任務多較簡單。(3)與患者本身有關,病灶的病理類型、位置各不相同,語言功能受損及重塑的程度也隨之不同;此外,不同患者手術時暴露的腦組織範圍不同,ISM刺激的皮層範圍也不盡相同。(4)掃描參數和任務設計存在差異。(5)數據處理方法、選用軟體及激活閾值存在差異。

 

為提高fMRI定位語言區的靈敏度,學者們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Fitzgerald等、Roux等及Kim和Singh發現選用多種任務進行fMRI語言功能區定位較單一任務的靈敏度更高。Young等建議在執行語言fMRI任務時,應至少選擇一種任務讓患者口述完成。

 

一般來說,在選擇語言任務時要考慮多種因素。(1)病灶部位:病灶主要位於額葉、島葉者可選用動詞產生、圖片命名、詞語產生任務;病灶主要位於顳頂葉者可選用詞語辨識任務和理解任務;而波及範圍較廣者則應兼顧表達和理解任務,並結合句子產生任務。(2)患者語言功能狀態及對檢查的依從性:文化程度較高、依從性較好者,可考慮稍複雜、耗時稍長的任務,如段落理解、詞語辨識任務;反之,則應選擇簡單任務,如圖片命名等。(3)術前fMRI檢查選用的任務應儘可能與ISM選用的任務相符。總之,選擇fMRI語言任務時既要規範化,又要個體化,這就需要開展多中心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評價不同任務的有效性,並建立語言fMRI的操作規範。Binder等已對此作了一定的探索,他們聯合其他6家研究中心,選用相同的fMRI任務組塊及激活任務研究顳葉癲癇患者語言功能激活情況,結果提示fMRI的可信性較高。

 

三、未來發展方向

 

任務態fMRI用於術前語言區定位仍存在較多不足,如對被試執行任務的依從性要求高、任務選擇無統一標準、掃描時間長等。靜息態fMRI則避免了這些缺點,可以在被試保持安靜的情況下確定感覺運動和語言網絡。目前,已有少量將靜息態MRI應用於術前定位語言區的研究。邱天明等以ISM為金標準,比較靜息態fMRI和任務態fMRI定位語言區的靈敏度,發現兩者分別為47.8%和35.1%,認為靜息態fMRI有助於術前語言區定位,但靈敏度有待提高。Tie等應用獨立成分分析法進行數據分析,發現靜息態fMRI較任務態fMRI定位語言區的偏側性更強,對非語言區(如視覺皮層)的顯示更少。這些研究結果顯示,靜息態fMRI用於術前語言區定位有良好應用前景。

 

fMRI作為無創手段在語言區定位中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但國際上進行的語言fMRI的定位研究基本均基於英語等字母語言,這些定位模式是否適用於漢語(象形文字),其激活結果是否和漢語相似?國內一些學者對此進行了探索。尚金星等使用漢語同義字判斷任務、朗讀單字任務和聽力理解任務組成的一套語言任務,可以激活包括左額中回、Broca區和Wernicke區在內的語言區。王美豪等考察參與漢語加工的腦功能區在執行語義判斷和語音判斷兩種語言任務過程中fMRI激活的可複製性和穩定性,發現語義判斷任務在顯示Broca區方面的穩定性要更好。高寒等應用fMRI分析母語為漢語普通話、英語為第二語言的非熟練晚雙語者皮層語言區定位特點,選用漢、英雙語的詞語語義、語音、字形的辨識任務,發現上述語言任務均可激活語言網絡中的多個腦區,體現各自的認知加工特點,晚雙語者的雙語加工存在類似的神經機制,但執行英語語音和字形任務時左側偏側化不明顯。除此之外,國內各中心的漢語語言區定位結果是否具有可比性,也是需要解決的問題。因此,建立統一的fMRI操作規範,可進一步評價各種任務在漢語功能區定位中的價值,推動我國在腦功能定位領域的發展。

 

來源:中華外科雜誌2016年第54卷第2期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腦白質高信號磁共振成像研究進展
    還有大量的研究表明,WMH與認知功能的障礙和其他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而隨著影像技術的快速發展,WMH的研究近年來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進展。筆者將以磁共振為代表,主要從影像學方面對WMH的研究進展進行敘述並提出展望。 1.
  • 磁共振成像在面肌痙攣中的研究進展
    隨著MR成像技術和相關圖像分析方法的不斷發展,靜息態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RI,rs-fMRI)、基於體素的形態測量(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擴散張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等MRI技術逐漸應用於HFS的研究中,對深入理解HFS發病機制及相關腦區的結構與功能改變的重要價值日益凸顯。
  • 對自閉症模型小鼠進行的功能磁共振成像掃描可減輕大腦的連通性
    信用:神戶大學由醫學院研究生院的TAKUMI Toru博士(RIKEN腦科學中心團隊負責人)和TSURUGIZAWA Tomokazu博士(法國NeuroSpin / CEA)領導的國際研究小組已成功開發了一種對有意識的小鼠進行fMRI掃描的系統。該方法隨後被用於檢測自閉症模型小鼠的腦網絡功能障礙並監測對社交線索的神經反應。
  • 第306醫院專家解讀大腦語言區功能磁共振fMRI研究
    對人類語言的相關問題利用fMRI進行研究已經較廣泛地應用於認知科學領域,同樣在臨床醫療中也需要對腦語言功能進行探查,如明確患者大腦語言功能區的位置及範圍、判斷語言優勢半球、探查腦內疾病對語言功能區影響、以及外科手術前規劃語言功能區保護措施等。
  • 腦膠質瘤IDH基因型的磁共振功能成像研究進展
    2.磁共振功能成像評估腦膠質瘤IDH基因型的應用研究 IDH是膠質瘤精確診斷和個體化治療的重要生物標誌物,術前無創評估IDH基因型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Emir等則使用超高磁場(≥7 T)氫質子磁共振波譜非侵入性定量檢測2-HG,結果顯示此採集方案不僅可以區分正常組織與腫瘤組織,還可以鑑別細胞質IDH1、線粒體IDH2突變,有助於長期監測腫瘤進展及評估療效。
  • 磁共振彌散頻譜成像原理及其在神經系統的研究進展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依據水分子在人體內的自由彌散運動而進行成像,是一種無創的檢查技術,能夠清晰地顯示一些隱匿微小的病灶,如腦梗死,並且DWI已經廣泛應用於全身,能夠反映人體組織內的微觀信息。
  • 慢性疼痛的腦磁共振成像研究進展
    儘管最近的研究已經在慢性疼痛相關神經病理機制和客觀診斷性成像方法方面取得了進展,但是我們仍然缺乏將已有知識應用於臨床的能力。目前,病史、體格檢查以及臨床上可用的影像學方法,都不能為臨床醫生提供預測指數,以確定哪些病人會發展為慢性疼痛。此外,大多數臨床醫生不知道MRI除了常規的解剖掃描外,在評估慢性疼痛腦結構和功能改變的能力。
  • 多模態神經影像學在癲癇網絡中的研究進展
    多模態神經影像學成像方法 根據對人腦的解剖形態和功能或代謝的成像不同,將多模態神經影像學成像方法大致分為結構成像和功能成像,用於致癇灶定位的結構成像方法主要包括:基於體素的形態學測量(voxel-based morphometry,
  • 深圳先進院在磁共振快速三維成像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勞特伯生物醫學成像中心的王海峰副研究員和醫學人工智慧中心的梁棟研究員合作在磁共振快速三維成像領域取得新進展。研究團隊基於國際前沿的波浪雞尾酒(Wave-CAIPI)快速三維成像技術,在國際上率先提出了一套快速有效的波浪(wave)梯度參數優化方案,並且針對波浪梯度所存在的梯度零階矩不為「零」這一關鍵問題,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一種新的截斷式波浪梯度,不僅完善了磁共振快速三維成像理論基礎,同時進一步推動了相關的高級磁共振快速三維成像技術走向臨床應用。
  • 功能磁共振評估乳腺癌新輔助化療效果的研究進展
    隨著功能磁共振成像的不斷發展,其不僅能清晰地顯示NAC前後病灶大小、數目及形態學的變化,還可以提供血流灌注、組織代謝等方面變化的信息,而這些變化大多發生於形態學變化之前,因此其可以用於評估NAC,監測早期化療反應。
  • 2019年我國磁共振成像行業發展研究
    磁共振成像是一種較新的醫學成像技術,國際上從1982年才正式用於臨床。在近40年的時間裡,磁共振成像技術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已與X線成像、超聲成像、核醫學成像並列構成影像學四大檢查手段。
  • 精準定位腦功能區
    >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外科吳勁松教授領銜的團隊歷時20年,探索建立了多項功能定位技術體系,實現腦功能區的精準保護,成功將腦功能區的腦腫瘤手術致殘率降低90%,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近20000名患者從中獲益,極大降低了患者致殘所帶來的巨大社會負擔。
  • 2019年我國磁共振成像(MRI)行業發展研究
    磁共振成像是一種較新的醫學成像技術,國際上從1982年才正式用於臨床。在近40年的時間裡,磁共振成像技術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已與X線成像、超聲成像、核醫學成像並列構成影像學四大檢查手段。二、MRI特點及優勢磁共振成像的本質是利用人體內氫原子核的磁共振效應,因此對於腦、脊椎、腰椎、關節等含水量高的組織成像效果好。 它採用靜磁場和射頻磁場使人體組織成像,在成像過程中,既不用電子離輻射、也不用造影劑就可獲得高對比度的清晰圖像。
  • 李睿: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術現狀及進展
    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術現狀及進展. 磁共振成像, 2016,7(2): 142–148.在2016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點專項中,李睿副研究員參加吉林大學牽頭負責的「數位化腦血流儲備功能診斷評估技術及其應用研究」項目,並作為課題負責人承擔其中的「基於磁共振的腦血流儲備個體化參數測量」課題。
  • 靜息態磁共振成像技術對終末期腎病患者異常腦功能連接的研究進展
    靜息態磁共振成像技術對終末期腎病患者異常腦功能連接的研究進展
  • 應化所磁共振成像造影劑研究取得新進展
    日前,由中科院長春應化所開發出的5類12種新型磁共振成像造影劑,形成了整套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磁共振成像造影劑製備技術通過了長春市科技局組織的專家驗收。專家認為,該系列磁共振成像造影劑具有高效、穩定、低毒和肝膽靶向性能特點,顯示出較好的臨床應用前景。
  • 構建中國人大腦語言區研究的理論體系
    他和同事蕭慧婷博士,聯合北京解放軍306醫院的金真教授,對北京玉泉小學四五年級的正常兒童和有閱讀障礙的兒童進行的對比研究表明,在進行中文閱讀時,閱讀障礙兒童發生功能異常的腦區與此前的拼音文字閱讀障礙者明顯不同,這一變化是中文閱讀障礙者所特有的。
  • 中國人大腦有獨特的語言區
    教育部設在解放軍306醫院的認知科學與學習重點實驗腦功能成像中心與香港大學合作的最新科研成果揭示,使用表意象形文字的中國人與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人的大腦中,語言障礙區不在同一個地方,中國人有獨特的語言區。
  • 腦磁共振功能成像(fMRI)的現狀與挑戰
    論壇導讀:磁共振成像(MRI)的問世給活體腦功能的研究提供了工具。
  • 磁共振成像技術量化評估脂肪含量的研究進展
    Zhang等研究結果顯示,骨質疏鬆患者與健康志願者腰2椎體骨髓腔的FF存在統計學差異,分別為(73.2±17.6)%、(57.3±21.1)%,其診斷骨質疏鬆的敏感度和特異度分別為71.4%、72.4%,表明IP-OP技術可用於骨質疏鬆的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