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疼痛的腦磁共振成像研究進展

2020-11-30 醫脈通

作者:嶽茜,王朗,方可薇,劉川,楊漢豐,杜勇,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

 

國際疼痛學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IASP)將慢性疼痛定義為「超過正常的組織癒合時間(一般為3個月)的疼痛」,主要包括慢性腰背痛、盆腔疼痛、腸易激症候群、骨關節痛、肌纖維痛、偏頭痛等。慢性疼痛病人中樞神經系統可發生不同程度的結構和(或)功能異常,長期慢性疼痛可伴隨抑鬱、焦慮和睡眠障礙等心理健康問題。

 

慢性疼痛除了對病人的生活質量產生負面影響外,還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經濟負擔,比如僅美國每年在慢性疼痛上的醫療花費就高達6千億美元。神經成像技術的發展對於探索慢性疼痛疾病所致腦形態和功能的改變具有重要作用。各種神經成像技術已被用於研究腦部如何感知和處理慢性疼痛,包括正電子發射斷層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腦電圖(electroencephalogram,EEG)、腦磁圖(magnetoencephalography,MEG)、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single-photon-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CT)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

 

MRI由於具有無創性、無電離輻射、多數情況下無需使用造影劑、MRI機器普及等優點,而深受大家青睞。儘管最近的研究已經在慢性疼痛相關神經病理機制和客觀診斷性成像方法方面取得了進展,但是我們仍然缺乏將已有知識應用於臨床的能力。目前,病史、體格檢查以及臨床上可用的影像學方法,都不能為臨床醫生提供預測指數,以確定哪些病人會發展為慢性疼痛。此外,大多數臨床醫生不知道MRI除了常規的解剖掃描外,在評估慢性疼痛腦結構和功能改變的能力。本文就不同MRI技術在腦結構、功能、化學、血流改變方面的最新研究進展作一綜述,旨在幫助臨床醫生診斷和預測慢性疼痛。

 

1.腦結構改變

 

目前,針對慢性疼痛腦灰質的改變,通常使用基於體素的形態學測量(voxel-based morphology,VBM)和皮質厚度分析來進行評價。而大腦區域之間的聯繫目前也在研究中,擴散張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已經被廣泛用於研究不同慢性疼痛疾病下腦白質的改變。通過聯合使用VBM和DTI來觀察腦結構的改變,進而可發現慢性疼痛病人腦灰質和腦白質改變區域之間的相互聯繫。

 

1)VBM

 

VBM是在體素水平上對全腦或局部腦區灰質體積差異進行研究的重要方法,為大腦形態學的研究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指標。近年來,各種慢性疼痛疾病的VBM研究表明腦灰質改變的關鍵區域包括腦島、軀體感覺和運動相關的皮質區;皮層下結構,包括丘腦、基底神經節以及頂葉皮質;前額皮質區域;以及與記憶和情緒調節有關的結構,如海馬體和杏仁核。而最常發現的灰質異常腦區為內側前額葉、島葉、前扣帶回及中扣帶回。

 

儘管對纖維肌痛的研究已經觀察到病人組一些區域灰質密度的減少和紋狀體灰質密度的增加,但是一項研究進一步評估了纖維肌痛病人灰質體積隨年齡的變化,發現老年病人(50歲以上)與健康對照組相比,區域性灰質體積減少,而在年輕的纖維肌痛病人中,區域性灰質體積增加。儘管大多數研究報告了纖維肌痛病人灰質相對於健康志願者的變化(增加或減少),但是一項研究進一步顯示,控制抑鬱或焦慮等情緒紊亂會導致健康對照組和纖維肌痛病人組間的灰質體積無差異。這些研究結果表明,慢性疼痛病因複雜,種類繁多,與個體的年齡、情緒等因素有關。因此在設計實驗時,應儘量減少諸如年齡、情緒等幹擾因素的影響,使得實驗結果更加客觀準確。

 

2)DTI

 

DTI是目前唯一能有效觀察腦白質及神經結構完整性的非侵入檢查。DTI可以根據水分子主要擴散方向描繪出白質纖維束的走行、方向、排列、緊密度、髓鞘化、完整性等信息,其主要評價參數有各向異性分數(FA)、平均擴散率(MD)、軸向擴散率(AD)和徑向擴散率(RD)。溫媛媛回顧性地分析18位右側三叉神經痛病人及18例健康對照者,結果發現病人組右側三叉神經根入腦幹區(REZ)的FA值較左側低22%,且較對照組低27%;病人組3個基於DTI的指標(RD,MD,AD)值均明顯高於對照組。該研究表明神經血管壓迫會降低患側三叉神經REZ的白質完整性。Chen等在皰疹後神經痛病人中發現腦島、枕葉、小腦、中央前回等區域的FA和AD值降低,但MD和RD值沒有明顯變化。此外,當排除VAS評分的影響時,病人FA和AD值的下降與疼痛持續時間顯著負相關。該研究表明,皰疹後神經痛病人多個腦區的白質微結構完整性發生變化,隨著疼痛持續時間的增加,這些變化會增大。

 

2.腦功能改變

 

通常採用功能MRI(fMRI)來研究大腦功能性活動的改變。fMRI是20世紀90年代初在傳統磁共振成像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影像技術,它利用氧合血紅蛋白(反磁性)和脫氧血紅蛋白(順磁性)的磁場特性差異來測量血氧水平依賴(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BOLD)信號,從而反應局部組織在T2*WI圖像上的改變,臨床上主要用於中樞功能皮層的定位。fMRI在疼痛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任務態和靜息態,但其對慢性疼痛的研究分析更多是在靜息態下的研究。

 

大腦即使處於靜息狀態也會發生BOLD信號的自發調節,且靜息態下的研究能夠儘可能減少外界幹擾,使獲取的腦區激活情況更加準確。靜息態fMRI更關注整個腦網絡潛在的運行機制,其觀察的是大腦靜息狀態下不同腦區的功能連接,即靜息態網絡,目前研究最多的是默認網絡(default mode network,DMN)。靜息態下fMRI對慢性疼痛的研究主要包括局部一致性(fregional homogeneity,ReHo)、低頻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功能連接分析(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局部一致性(ReHo)通過靜息態下腦中單個體素與周圍相鄰體素血氧水平依賴信號的一致性來研究腦區的自發性活動。

 

白巖等觀察19例慢性盆腔疼痛的男性病人與同等數量健康男性受試者的靜息態fMRI,發現病人組兩側前扣帶回區較對照組顯著減低,而右側丘腦區較對照組顯著增高,這表明慢性疼痛病人存在多個異常激活的腦區使其痛覺調節功能異常。石愛軍等採用ReHo分析方法分析膝骨性關節炎病人腦功能活動,發現與正常對照組相比,病人雙側額葉、頂葉、顳葉、小腦、邊緣系統及靜息狀態默認網絡分布區ReHo值廣泛異常。該研究說明慢性疼痛疾病病人的腦功能異常除了包括疼痛信息的處理,更是一種皮層廣泛參與的情緒功能異常和認知功能損害的病理狀態。

 

低頻振幅(ALFF)從能量角度對靜息態下BOLD信號振蕩幅度的變化進行定量測量,通過計算某些腦區的ALFF值,分析慢性疼痛和腦區之間的對應關係。張川等對13例慢性腰痛病人和相同數量的健康志願者行靜息態fMRI檢查,經ALFF分析得出與正常對照組相比,病人右側初級感覺/運動皮層、右額下回、右顳上回、右顳下回/梭狀回、左顳下回/梭狀回、左海馬旁回ALFF值顯著增高,而後扣帶回、左島葉、雙側基底節、雙側前額葉中部、右緣上回/顳中回、左小腦後葉ALFF值明顯減低,這表明慢性腰痛引起廣泛腦功能區ALFF值的異常,涉及疼痛感覺、運動、情緒及記憶、認知等多個維度。此外,該研究還發現右側初級感覺/運動皮層、後扣帶回、左側島葉、雙側基底節、右側顳下回/梭狀回的ALFF平均值與疼痛程度存在正相關性,這提示可能通過上述腦區自發神經活動的強度客觀反映病人疼痛程度。

 

崔曼曼等使用ALFF方法研究三叉神經疼痛病人的腦功能,發現病人組部分腦區ALFF值明顯高於健康對照組,包括左側枕中回、枕下回、三角部額下回、梭狀回、小腦腳區、距狀裂周圍皮層、中央旁回、右側背外側額上回,這表明部分腦區的活動改變可能與疼痛的調節或感覺的整合有關。Wang等對偏頭痛病人進行靜息態fMRI檢查,發現與健康對照組相比,病人雙側顳部、枕部、左中前額區、左側中扣帶回、右下顳區和DMN部分區域(內側前額葉區域)的ALFF值均有下降。這一研究結果支持了研究者的假設,即三叉神經痛具有典型低頻BOLD信號的時空分布,這有助於更好地理解三叉神經痛對大腦內在結構的影響。

 

功能連接分析(FC)根據不同原理可分為相關性分析和獨立成分分析(independent components analysis,ICA)。相關性分析首先選擇感興趣區(region of interest,ROI)作為種子點來檢測種子點體素與全腦其它體素間的相關性大小,然後通過設定閾值得到與種子點存在功能連接的腦區並生成功能連接圖(functional connectivity map,fcMap),該圖可反映存在功能連接的腦區位置及連接程度等信息。ICA是根據特定的數學算法和預定的數量將採集到的BOLD信號分解成一系列獨立成分,每個獨立成分對應其空間圖,代表不同的功能連接。通過與已知較為認可的10類腦網絡進行相關性分析,得到該例的腦網絡圖。

 

Flodin等對24例風溼關節炎病人和19例健康志願者進行對照實驗,發現病人輔助運動區、中間扣帶回和主要感覺運動皮層之間的腦連接增強,腦島和前額葉皮質之間的腦連接增強,以及前扣帶皮層和枕部區域之間的連接增強。該研究表明風溼關節炎病人額中線區域之間的功能連接增強,該區域與情緒疼痛處理和雙側感覺運動有關。Fallon等對肌纖維痛病人進行功能連接分析,結果發現病人DMN結構與前中扣帶皮層、右側海馬回、左頂葉和左顳下回的連接性發生改變。研究者進一步分析顯示,前扣帶與後扣帶皮質之間的功能連接增強與壓痛和抑鬱評分有關;DMN與右側海馬回之間的功能連接減弱與肌纖維痛病人症狀持續時間有關;DMN和其它區域之間功能連接的改變對病人的疼痛、認知和情緒處理有著重要作用。

 

3.腦化學改變

 

氫質子磁共振波譜(hydrogen s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利用磁共振現象和化學位移作用,能無創性地檢測活體組織中的N-乙醯天冬氨酸(NAA)、膽鹼(NAA)、肌酸(Cr)、穀氨酸(Glu)等代謝物質濃度,通過測量神經組織的生化代謝改變有可能揭示疾病的病理生理過程。Harper等研究發現慢性盆腔疼痛女性病人前扣帶回的NAA含量較對照組顯著升高,且NAA水平與消極情緒呈正相關。Yabuki等對6例左側腰痛的病人和6例無痛對照組進行1H-MRS檢查,發現病人右側丘腦的NAA/Cr比值、NAA/Cho比值明顯低於對照組,表明可通過檢測病人丘腦中NAA的濃度來間接診斷腰痛。這些研究表明各種慢性疼痛疾病中代謝物濃度的改變都很明顯,NAA等化學標誌物在慢性疼痛的進程和代謝失衡的治療中非常有用。

 

4.腦血流改變

 

動脈自旋標記(arterial spin labeling,ASL)磁共振成像是利用血液中水分子作為內源性對比劑,能夠無損測量腦血流量,是最安全的無創性成像方式。Youssef等研究兒童和青年偏頭痛病人,得出與之前對成人偏頭痛病人研究相一致的結果,即病人的初級軀體感覺皮層(S1)血流量較正常對照組增加,且血流量增加的程度與偏頭痛的頻率呈正相關,這表明反覆的偏頭痛發作會導致靜息態下異常的代謝需求,可能反映神經元和(或)膠質的適應性或不適應性的改變。

 

Weisstanner等將ASL用來比較慢性神經性疼痛(三叉神經痛)和非神經性疼痛(顳下頜關節紊亂),神經性疼痛病人腦血流量減少的區域包括丘腦、主要的軀體感覺和小腦皮質;而非神經性疼痛病人腦血流量顯著增加的區域包括前扣帶回、背外側前額葉皮質和楔前葉,這些區域與高級認知和情緒功能相關。該研究表明慢性神經性疼痛和非神經性疼痛與靜息態腦活動的不同模式有關。

 

5.小結與展望

 

綜上所述,雖然大量研究給出與疼痛相關的腦區,但這也只是較粗略的結論。目前研究所得結果都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病人自身因素包括年齡、性別、情緒等,其它方法學影響因素包括實驗樣本量過小和非標準數據收集或分析方法。儘管目前大多數研究者使用VBM來量化大腦容積,但隨著MRI技術的進步,DTI無創觀察白質完整性變得可能,預計今後更多的研究將利用DTI了解慢性疼痛病人的微觀結構異常。雖然1H-MRS沒有得到廣泛的應用,但該技術在慢性疼痛病人腦區的生化評估方面具有前途。

 

腦磁共振成像為顯示各種慢性疼痛疾病病人的腦結構、功能、化學和血流異常提供依據,旨在幫助臨床醫生做出臨床決策。雖然我們大量的研究已經發現各種慢性疾病病人腦區的功能或結構的改變等,但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才能可靠地診斷和預測慢性疼痛病人。幾個主要問題阻止了腦磁共振成像在慢性疼痛診斷和預測方面的臨床應用。首先各種成像指標的敏感性和特異性過低,不足以確保足夠大的陽性和陰性預測價值;與疼痛感知有關的激活可靠性未達到最佳標準;研究間的變異可能受抽樣誤差或其它混雜因素如年齡、情緒紊亂、藥物使用、水合狀態等影響。因此這些技術在診斷和預測慢性疼痛方面目前還處於初級階段,有待進一步探索才能可靠地被應用於臨床。此外,慢性疼痛病人的治療研究和預後評估將是人們未來致力研究的方向。

 

來源:嶽茜,王朗,方可薇,劉川,楊漢豐,杜勇.慢性疼痛的腦磁共振成像研究進展[J].中國疼痛醫學雜誌,2018,24(12):943-946.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抑鬱症自殺未遂患者腦磁共振研究進展
    2.2 擴散張量成像 擴散張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可無創檢測活體內神經纖維的完整性和連通性,並提供特徵性定量參數,如表觀彌散係數(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
  • 磁共振成像在面肌痙攣中的研究進展
    筆者主要從磁共振形態學成像方法、rs-fMRI、VBM及DTI四個方面綜述磁共振成像在面肌痙攣中的研究進展。 1. 以上研究表明HFS患者在靜息狀態下參與激活面肌運動的皮層和灰質核團興奮性增高,而參與抑制面肌運動的皮層存在功能弱化,推測這些改變可能參與HFS 的病理進展,同時支持HFS中樞致病學說。
  • 慢性疼痛不容忽視!研究表明其與抑鬱症、體重指數、精神分裂症...
    挖掘DNA為了更好地理解慢性疼痛背後的生物學原理,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他們在英國生物銀行中尋找與"多處慢性疼痛"相關的DNA風險標記。在0到7的範圍內,人們報告身體中有多少個地方存在慢性疼痛,這是多部位慢性疼痛的特徵。
  • 腦磁共振功能成像(fMRI)的現狀與挑戰
    擴散成像包括擴散加權成像(DWI)和擴散張量成像(DTI)。DWI對擴散指標的量化與掃描方向有關,不適合進行量化評估。DTI技術可以更加準確地刻畫水分子的擴散,能進行基於體素的擴散指標分析(VBA)及基於纖維骨架的統計分析(TBSS)。 近年來開發的擴散張量纖維束成像(DTT)是目前唯一能夠活體顯示人腦白質纖維束的技術,可用於研究解剖連接及解剖網絡。
  • 美國研究:電刺激或取代藥物成治療慢性疼痛新途徑
    原標題:美國研究:電刺激或取代藥物成治療慢性疼痛新途徑   【環球網綜合報導】慢性疼痛是指持續1個月以上的疼痛,可能發生在身體的各個部位,會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產生嚴重影響。根據《Experimental Brain Research》醫學雜誌上發表的研究,電刺激將成為治療慢性疼痛的新途徑,並且將會減少止痛藥帶來的副作用,比如成癮性和依賴性。   根據法國媒體《TOPSANTE》介紹,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阿靈頓校區的研究人員在實驗室測試了電刺激對深部腦組織的影響。他們第一次用無線電裝置直接刺激大腦腹側紋區,這個區域很有可能成為止痛的關鍵區域。
  • 腦白質高信號磁共振成像研究進展
    還有大量的研究表明,WMH與認知功能的障礙和其他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而隨著影像技術的快速發展,WMH的研究近年來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進展。筆者將以磁共振為代表,主要從影像學方面對WMH的研究進展進行敘述並提出展望。 1.
  • 【頭條】神經毒素治療慢性疼痛
    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疼痛醫學中心的Wallace,對神經毒素(neurotoxins)治療慢性疼痛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總結性回顧,其報告的主要內容如下
  • 新研究發現一種分子機制導致慢性疼痛
    新華社華盛頓3月28日電(記者周舟)中國研究人員28日發表在美國《科學·信號傳導》雜誌上的論文說,一種分子機制導致神經的病理性疼痛。這一發現有望幫助化療過程中出現慢性疼痛的癌症患者完成治療。研究人員發現,讓實驗大鼠接觸化療藥物或出現神經損傷後,大鼠神經元中一種被稱為「棕櫚醯化」的蛋白質修飾過程增強了痛覺神經信號的傳導。這種蛋白質是位於背根神經節的「德爾塔-連環蛋白」,而脊髓中的背根神經節被認為對痛覺的傳導和調控具有重要作用。
  • 微小模式生物流式成像研究取得進展
    模式生物是生命科學研究中的理想研究材料,生命科學領域的發展依賴於模式動物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以斑馬魚、線蟲、渦蟲等為代表的微小模式動物,在基於生命體活體表徵的疾病模型藥物篩選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在利用微小型模式動物開展科學研究過程中主要以手工分揀篩選和利用傳統顯微鏡進行局部成像為主,不僅工作量大而且數據採集效率低下,無法實現大規模實時分析,無法有效發揮微小模式動物的自身優勢,更無法適應中大規模遺傳/藥物篩選需求。因此,生命科學領域需要一套基於大顆粒成像的流式分析與分選系統,來進行高效率的微小模式生物的成像及分選。
  • 湘雅醫院基因治療慢性疼痛動物實驗成功,已獲國家發明專利
    昨日,湘雅醫院向外界公布一項重大科研成果:湘雅醫院麻醉科鄒望遠博士在導師郭曲練教授的指導下,通過3年多的努力,採用基因治療神經病理性疼痛的動物實驗研究獲得成功。    對大鼠實驗鎮痛效果顯著    課題組通過成功合成攜帶PKCγ基因的小髮夾RNA片斷,通過與病毒載體重組後注入大鼠蛛網膜下腔,研究發現,這種做法對大鼠神經病理性疼痛有顯著持久的鎮痛作用。
  • 西安光機所光學成像研究取得進展
    西安光機所光學成像研究取得進展 2019-02-21 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字體:生物結構在不同尺度、不同維度和不同部位的觀察與形態分析,為科學研究結果提供最直接的證據,在眾多學科領域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目前高解析度三維成像技術已經在生物學領域有了廣泛的應用,並推動著生物學研究不斷取得新的進展。但是已有的技術與研究工具還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對大樣品進行三維成像時數據量大且耗時,高解析度與大成像視場難以同時滿足,樣品自然色彩難以獲取等。
  • 單分子實時成像和表徵研究獲進展
    ,通過活細胞單分子成像,在轉化生長因子受體聚集狀態和激活模式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2009年106卷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目前,生物體系中的單分子研究尤其是活細胞中單個生物分子動態行為的原位實時探測,已成為單分子技術發展的主要目標和前沿方向。
  • Scientific Reports:慢性疼痛改變我們的免疫系統
    根據一項最新發表於《Scientific Reports》期刊的研究,麥吉爾大學研究人員發現,慢性疼痛可能重新編程免疫系統中基因的工作方式"我們發現,慢性疼痛會改變DNA標記的方式,不僅涉及大腦,還涉及T細胞。T細胞是一種對免疫力至關重要的白細胞"麥吉爾大學醫學院教授Moshe Szyf說,"我們的發現強調了慢性疼痛對身體其他重要部分比如免疫系統的毀滅性影響。"慢性疼痛--持續6個月或更長時間的疼痛--是全球範圍內導致殘障的最常見原因之一。
  • 剪切波彈性成像評價胎盤功能研究進展
    剪切波彈性成像(shear wave elastography,SWE)是一項能評估組織硬度的新興超聲彈性成像技術,目前廣泛用於甲狀腺、乳腺、肝臟、腎臟、骨骼肌及淋巴結等,在產科方面也有頗多研究。本文圍繞SWE的原理及其評價胎盤功能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 CT心肌灌注成像的研究進展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目前心肌功能成像的重要方法,利用SPECT或MRI可對心肌灌注狀況進行定性評估,為臨床治療決策的制訂提供依據。,CT心肌灌注成像(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MPI)能對心肌灌注程度進行評估,故CT可同時從解剖和功能兩方面對冠狀動脈進行綜合評估。
  • 新型癌症成像技術助力癌症研究突破性進展
    最近一篇發表於國際雜誌Clinical Cancer Research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荷蘭萊頓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者設計了一種新型的腫瘤特異性螢光劑和成像系統,這就可以幫助實時引導外科醫生切除卵巢癌患者中額外的腫瘤,對於改善癌症患者的治療或將帶來巨大幫助。本文中,小編就盤點了癌症成像技術推動癌症研究的多篇突破性進展。
  • 瑜伽和冥想或許「能幫助治療慢性疼痛」
    有研究表明,瑜伽和冥想或許可以幫助治療慢性疼痛。一項新的研究發現,89%的參與者參加了基於正念的壓力減輕(MBSR)課程,他們報告說疼痛和抑鬱程度有所改善。一名骨科醫生說:「許多人已經失去了希望,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慢性疼痛永遠無法完全解決,」然而,專注的瑜伽和冥想可以幫助改善身體的結構和功能
  • 腦膠質瘤IDH基因型的磁共振功能成像研究進展
    近年來,隨著磁共振新技術的發展,多模態影像學研究已深入到影像基因組學和遺傳學方面,越來越多的學者從事以影像學特徵鑑別腫瘤基因表型的應用研究。Emir等則使用超高磁場(≥7 T)氫質子磁共振波譜非侵入性定量檢測2-HG,結果顯示此採集方案不僅可以區分正常組織與腫瘤組織,還可以鑑別細胞質IDH1、線粒體IDH2突變,有助於長期監測腫瘤進展及評估療效。
  • 超聲造影及彈性成像評價乳腺癌新輔助化療療效的研究進展
    超聲造影及彈性成像評價乳腺癌新輔助化療療效的研究進展
  • 同步輻射單細胞紅外顯微成像研究獲進展
    單細胞技術在測序方面取得了進展;由於該技術具有無須標記、非侵入性、可同時展示胞內代謝物(組)特徵等優點,逐漸得到學界關注。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員呂軍鴻課題組先後與上海生物信息技術中心、納米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首都醫科大學天壇醫院、濱州醫學院、上海交通大學瑞金醫院等的科研人員合作,在單細胞紅外成像技術的數據處理方法、單細胞表型組、幹細胞異質性等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陸續發布在Chemical Communications和Analytical Chemistry上。